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活动度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价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5例,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3个月共9个时间点观测颈椎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结果:颈椎活动度的程度比较,第3次访视起,试验组颈椎活动度计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颈椎活动度的数值比较,前屈活动度改善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后伸活动度从第1个月随访起,左右侧屈活动度从第3次访视起,左右侧旋活动度从第7次访视起,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及与时间交互作用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试验组、对照组的颈椎活动度均有显著改善(P0.001)。结论:旋提手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度有效,颈椎活动度程度、数值是量化颈椎功能和评价手法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通督强脊手法结合颈椎牵引对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以检验通督强脊手法对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6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各93例例;因未能完成牵引疗程,对照组有5例剔除,治疗组4例剔除,故可评价的患者177例,其中对照组88例,治疗组89例,治疗组采用通督强脊手法结合床边颈椎牵引,对照组采用床边牵引治疗,根据《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进行治疗后的疗效评定,并运用颈椎多功能测试训练系统(MCU)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以及颈椎活动的最大肌力。结果:①两组患者疗效进行Ridit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体R值的95%CI无重叠,R治疗〈R对照,表明通督强脊手法疗效优于牵引疗法。②对照组患者前屈、后伸和左旋转活动度无改善,P〉0.05;左右侧屈和右旋转活动度有改善,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方向活动度都有改善,P〈0.05。两种疗法对患者右侧屈活动度改善无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前屈、后伸、左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③对照组患者左右侧屈和右旋转的最大肌力有提高,P〈0.05;而颈椎前屈、后伸和左旋转的最大肌力无改善,P〉O.05。治疗组患者颈椎方向活动最大肌力有改善,P〈O.05。两组患者颈椎右侧屈活动最大肌力改善无差别P〉0.05;其它活动最大肌力改善有差别,P〈0.05。两组患者右侧屈最大肌力改善无差异,P〈O.05;治疗组患者前屈、后伸、左侧屈、左右旋转的最大肌力改善优于对照组,P〈095。结论:通督强脊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侧方型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单纯颈椎牵引好,表明通督强脊手法治疗侧方型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颈椎多功能测试训练系统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功能,分析定点旋颈法结合牵引治疗对颈椎等长收缩最大肌力的影响。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治疗组30例(剔除2例,脱落1例),对照组30例(剔除1例,脱落2例)。治疗组采用定点旋颈法结合牵引,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结合推拿。两组分别记录治疗后疗效和检测颈椎等长收缩最大肌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颈椎等长收缩最大肌力方面,两种手法各自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的疗效(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前屈及后伸等长收缩最大肌力,治疗组效果更明显(P〈0.05);左右侧屈等长收缩最大肌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多功能测试训练系统操作简便,数据准确,对于评价颈椎功能和手法疗效具有重要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以卧位拔伸定点侧扳法为关键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和作用原理,方法:以该法治疗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治疗组,以颈椎牵引法,旋转复位手法,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的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对照组,两者作痊愈率对比,结果: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5),结论:卧位拔伸定点侧扳法比牵引法加旋转复位手术具有更好的疗效,更安全,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5.
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疼痛的VAS评分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效果.方法 21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5例颈椎旋转手法治疗,对照组98例颈椎牵引治疗,4周为1个疗程.结果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明显缓解、消除疼痛,经临床疼痛的测定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与牵引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曲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旋提手法+颈痛颗粒+颈椎康复操),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疗法(颈椎牵引+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佩戴颈围),2组均治疗2周,分别在病例筛选入组当天及末次治疗后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进行颈椎曲度测量并记录。结果2组治疗后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可以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可能是其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侧卧位定点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予侧卧定点旋转手法治疗,对照组仅以颈椎牵引治疗。30天后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0%,对照组为77.50%,2纽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疗程后治疗组积分降幅大于对照组,差并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侧卧位定点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前倾牵引加特定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特定手法加颈椎前倾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以前倾15。牵引颈椎,结合拇指松解法、颈椎矫正法及放松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2例,并随机设对照组84例,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4.7%,对照组为45.27%。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倾牵引加特定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定位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定位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整复手法治疗组60例和颈椎牵引对照组6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颈椎牵引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i观察综合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8例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颈部制动、推拿、针灸、中药、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对照组则仅给予针灸、推拿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颈椎左右侧屈、前屈和后伸最大肌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柳直 《西部中医药》2012,25(7):87-88
目的:观察标准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0例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200例。A组应用标准旋牵手法治疗;B组应用旋转扳法治疗;C组应用颈椎牵引治疗。3组治疗均1次/周,4次为1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两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eak)、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 n)、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值。结果:总有效率A组为92.00%,B组为83.00%,C组为63.00%。3组总有效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eak、Vmi n、PI、RI等血流参数治疗前后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枕下三角配合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75例。治疗组以针刀松解枕下三角配合旋牵手法治疗,对照组以穴位注射于颈3~6夹脊穴及天柱(双侧)、风池(双侧)治疗。结果:痊愈率对照组为12.00%,治疗组为30.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1.33%,治疗组为97.34%,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松解枕下三角配合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头痛改善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头痛症状。方法: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5例,剔除10例,脱落11例,进入统计分析174例,随机分配到手法组和牵引组。手法组采用旋提手法,牵引组采用牵引疗法,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月、3月共9个时间点观测患者的头痛情况。结果:从第7次治疗后手法组减轻头痛优于牵引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2组治疗头痛均有减轻,头痛症状有进一步的改善(P0.01)。结论:旋提手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头痛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按摩手法及颈椎牵引治疗,观察两组效果。结果:1疗程后两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改善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穴位按压加旋转复位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9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治疗组67例,采用穴位按压加旋转复位法治疗;对照组52例,单纯牵引治疗。治疗14d,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病颈椎功能评定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对疼痛及综合症状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颈椎功能综合评分均有改善(P<0.01),而且穴位按压加旋转复位改善颈椎疼痛及症状优于单纯牵引治疗(P<0.01)。结论:穴位按压加旋转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部牵引配合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患者5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颈部牵引及手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价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ESOV),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①ESOV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ESOV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t值分别为11.028、5.825,P均<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3.606,P<0.01)。②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t值分别为3.356、13.245、3.650、7.443、9.912、3.113,P<0.05或P<0.01);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t值分别为2.144、4.216、3.287、3.039、6.442,P<0.05或P<0.01)。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93、4.414、6.031、5.180,P<0.05或 P<0.01)。结论颈部牵引及手法配合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颈性眩晕患者ESOV评分有影响,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也有相应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牵态下磁场电脉冲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颈牵态下磁场电脉冲疗法,对照组仅用颈牵引治疗及TDP照射,评价两组患者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肌力。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及最大握力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牵态下磁场电脉冲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牵引、夹脊穴穴位注射配合艾灸与牵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牵引、推拿治疗;治疗组行牵引、夹脊穴穴位注射疏血通2ml和腺苷钴胺1mg的混合液配合温和灸,比较治疗一疗程后的数字疼痛评分(NPRS)、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PRS疼痛评分、CASC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2项评分较常规组改善更明显(P<0.05),临床疗效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74.19%.结论:穴位注射配合艾灸、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及颈椎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颈椎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