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李东垣在《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中叙述:从阳引阴有两说:一是外感六淫之邪入于属于阳的背俞穴,宜针泻背俞,从阳引阴邪外出;另一种是指上热下寒证,病由下焦阴虚火旺,逆于上焦阳分所致,  相似文献   

2.
从针灸临床实践中发现诸多疾病的治疗皆体现了"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并对其有了独到的见解。现以中风为例,试从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病机特点及临床表现方面,用中医经典理论进行分析、阐述,探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指导作用及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合历代医家的观点,结合中医理法方药知识,主要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滋阴以清热,温阳以散寒"、"祛寒以济阳气,清热以存阴液"、"气病治血,血病治气",以及外感邪气性质与季节关系等方面对"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过梁针法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海涛 《四川中医》2002,20(6):72-73
过梁针是针刺的一种透穴法,选用与疾病相关的、位于肘膝肩关节等部位的、体位相互对称的阴阳二条经脉的两个穴位为组穴,进行透刺得气,以调整阴阳治疗疾病。作者用过梁针法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有独特疗效,是一种值得同道研讨和不断完善的针法。  相似文献   

5.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为针灸临床治疗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6.
分析历代对"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主要注释,指出将此语解为针对阴虚、阳虚证的治法是错误的,此"阴阳"当指人体不同部位。全句意应为:阳部之病可从阴位治,阴位之病可从阳部治。与阳病治阳、阴病治阴相对照,"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思维特点是将局部病痛放在整体关系中加以审视,重视并充分调动机体各部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醒脑开窍"针法特色刍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醒脑开窍”针法四大特色:即病机认识的深刻性;选穴处方的独创性;施术操作的规范性;临床疗效的显著性的介绍,提示该针法是治疗中风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涌泉穴临床应用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井穴 ,古今医家 ,都非常重视 ,无论在慢性病或急症中 ,被广泛应用 ,若选穴准确 ,辨病辨证恰当 ,或针或外敷 ,效果良好。1 古代医家的认识1 .1 穴位来源 ,出于《灵枢·本输》为足少阴肾经井穴 ,《针灸大成》考正穴位 :涌泉 (一名地冲 ) ,足心陷中 ,屈足卷趾宛宛中 ,白肉际 ,跪取之。1 .2 刺法 《铜人》针五分 ,无令出血 ,灸三壮。《明堂》灸不及针。《素注》留三呼。1 .3 主病 《素问·缪刺论》主治“尸厥” ,“嗌痛不可内食 ,无故善怒 ,气上走贲上。”《针灸大成》“主尸厥 ,面黑如炭黑 ,咳吐有血 ,渴而喘 ,坐欲起 …  相似文献   

10.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则以来,注家各抒己见,看法各异,归其要者有三:其一,从病性解。始于张景岳,《类经》注曰:“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其二,从针灸取经选穴解。指病在阳经,可针刺阴经治疗;病在阴经,可针刺阳经治疗。此论源于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  相似文献   

11.
阴阳理论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基础,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可以概括为阴阳失衡,而恢复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总则。儿童多动症,是儿科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病机是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平衡失调。作者在对中医阴阳理论及多动症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心-肝-肾-脑轴"病机假说,同时指出"心-肝-肾-脑轴"的物质基础是精血,为临床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医阴阳学说源于《易经》,其丰富的辨证思维方法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但其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活动中,阴阳认识都未克服含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局限,显现出一定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性.本文提出具有时代性的思维方法都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对解决所有问题都是科学有效的.因而更新观念,改变思维方式是中医现代化的需要,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素问·阴阳类论》中提到“五脏以肝为贵”,肝“体阴而用阳”“肝为阴中之少阳”等特性体现人体阴阳之互根互用。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不可避免的阶段,早期逆转肝纤维化对控制肝硬化、肝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从阴阳角度探讨肝纤维化的病机及治法,为临床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临床上分别长于滋阴和温阳的两名中医专家的人格体质特征,发现阴阳人格体质特征偏阳虚阴盛的医家擅长温阳,阴阳人格体质特征偏阴虚阳亢的医家擅长滋阴阴阳人格体质特征对中医临床医生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影响。虽然影响的程度、影响的具体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也为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根据个体阴阳人格体质特征,有意识地选择师承专家,有导向地发展个人的中医学术思想,可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5.
孙超越  王震 《西部中医药》2009,22(10):11-12
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的概念运用到医学领域后,成为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其中,阴阳理论对疾病的发病前提、发病规律、病变机理及传变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释,对解释人体病理变化、临床诊断和防治疾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脾胃学说提出了补中升阳、升清降浊、潜降祛邪之三法,结合大肠癌术后3则验案,阐析脾胃学说辨治方法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药穴位敷贴能够调整经络、脏腑功能,发挥中药与针灸的双重功效,在治疗不寐方面显示出很好的疗效,目前临床中敷贴治疗不寐的剂型主要有生药剂、糊剂、饼剂、丸剂、膏剂;而基质的选择主要为水、蜂蜜、米醋、姜汁等;敷贴穴位主要以心俞、内关、三阴交、涌泉、神阙兼以辨证取穴为主;药物主要以朱砂、酸枣仁、吴茱萸、黄连、肉桂等能安神、交通阴阳的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8.
纯阳理论与稚阳稚阴学说是中医儿科学认识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的两大代表性理论学说。《颅囟经》正式提出纯阳理论,认为小儿真气未耗,生长旺盛;北宋钱乙继承了纯阳理论,并发展性提出小儿易虚易寒的体质特点,认为儿科用药应注重柔润及脾胃调护,反对一味使用清凉之品,伤及小儿阳气;清代吴瑭提出稚阳稚阴学说,认为小儿幼小娇嫩,"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易出现阳气衰微现象。后世医家在以上两种理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基于以上特点,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应注重调节阴阳、顾护脾胃,用药应避免峻补峻泻,寒热温凉四气、辛苦甘酸咸五味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阳转阴的疗效。[方法]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胶体铋2粒,日2次配合中药汤剂。对照组给予胶体铋2粒,阿莫西林250mg,日2次,疗程1周。[结果]1周末、8周末、6个月末治疗组、对照组检验结果分别为3、4、9例(阳性)2、3、8例(阴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阳转阴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