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特征是全身性的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以致骨脆性增高,极容易发生脊椎骨折和腕部骨折[1]。中医文献典籍中"骨痿""骨枯""骨痹""骨蚀"  相似文献   

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以全身骨痛及易于骨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根据临床症状该病属于中医学"骨痹""骨痿"等范畴,古籍中记载其发病机制大多与肝、脾、肾等脏腑相关,对于其治疗大多以补肾健脾益肝为主。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效果明显,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中医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名、病因病机、分型及中医治疗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辨证治疗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中医将骨质疏松归入"骨痿""骨痹"范畴,认为骨痿见于没有明显临床表现者,骨痹见于有明显临床表现者,骨痿是骨痹的早期表现.结合中医古籍文献,建立"脑-肾-骨质疏松""脑-脾-骨质疏松""脑-髓-特发性骨质疏松"三...  相似文献   

4.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升高,易发生脊柱、髋部等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四肢甚至全身隐痛间作,夜里卧床时疼痛加重,严重时可致脆性骨折~[2]。笔者有幸师从周福贻教授学习,现将周福贻教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经验总结如下。1 病因病机:本虚标实骨质疏松症属于"骨痿""骨枯""痹证"等祖国传统医学的范畴,一般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五脏俱亏虚~[3]。周福贻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指全身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本病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60岁以上老年人OP发病率高达59.8%,骨痛、腰背痛、驼背、易发骨折为其三大主症。而腰背痛是骨质疏松症中出现最早也是主要的临床表现。按其临床症状,与中医学的“痿症”、“骨痿”相似。近年来,我们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6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目前,中医药在治疗该病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医治疗该病的主要原则为补肾健脾、行气活血,但是中医学者们对此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我们认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目的是为了减轻骨痛、降低骨丢失的速度以及降低骨折和再骨折的发生率,并提出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原则为针对其虚、兼顾其瘀、标本兼治,强调虚瘀兼顾才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治疗原则。希望我们的认识能够引发中医学者们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共同探讨,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造福于广大骨质疏松症患者。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学"骨痹""肾虚腰痛""骨痿"等范畴,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发病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以及瘀血的形成密切相关,西医学对骨质疏松症尚无有效手段,而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现已取得较好疗效,本文探讨骨质疏松症的针灸治疗机理,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痿"的范畴,主要病因病机为脏腑虚衰、血瘀经脉。骨折是骨痿最主要的并发症,脏腑虚衰是骨痿骨折的根本原因,血瘀是骨痿骨折的病理基础,虚瘀相互作用,导致邪毒的产生,虚瘀致毒是骨痿骨折发生的关键。本文从"虚瘀致毒"方面对骨痿骨折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临床症状是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骨骼及关节疼痛,常伴随有腰腿乏力、下肢抽筋、弯腰、翻身、下蹲、行走等活动困难或受限制;严重者身材变短、脊柱畸形,甚至反复发生骨折.中医将骨质疏松症归为骨痿之列.<素问·痿论>记载:"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相似文献   

10.
正少肌症是骨骼肌质量和骨骼肌力量、功能下降的一种病症[1],表现为肌力减退,肌肉萎缩,活动力下降,易摔倒等。其病位在肌肉,当属中医学"痿症"之"肉痿"。骨质疏松症是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的,以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表现为腰背部或周身的骨骼疼痛,行走时加重,活动受限,严重时可有行走困难[2]。此病病在骨骼,当属中医学"骨痹""骨痿"范畴。笔者根据临床经验认为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