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睑废治验     
患者李某,男,35岁,1985年5月23日初诊。半月前咽痛发热(39℃),经西医治疗热退后,发现右眼上睑下垂,2天后缓解。近10余天双眼睑上提困难。纳佳,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检查:双眼睑下垂,以左眼为重。用新斯的明试验,0.25mg皮下注射,注射前睑裂右眼3mm,左眼4mm,注射后15分钟,右眼7mm,左眼10mm,经反复睁闭眼20余次,  相似文献   

2.
睑废2例治验     
睑废2例治验李宏李光远例1男,82岁,左眼上睑下垂半年余,1993年10月5日就诊。半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左眼上睑下垂,曾在省医院检查,颅内、眼眶内均未见异常改变。检查:视力右1.0,左0.8(用手撑开眼睑)。左眼上睑下垂,睑裂几闭合,眼球向各方运...  相似文献   

3.
刘某,男,8岁。 1985年3月18日初诊。其母代述:3岁患“脑膜炎”后,渐次下肢软弱无力,坐下不能独自站起,自是举家忧愁,四方求治,终归无效。阅其先前所服之方,中药则系健步虎潜,补阳还五,六味地黄之属;西药不外乎维生素,鱼肝油之类。诊见:面色苍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临证遇双眼上睑睁眼不能并呕吐、大便难一例,常法从脾胃论治,以升清降浊为法,药以升清,针灸益脾胃,不效。逆常法,降浊升清,从阳明大肠腑论治,药以降浊,针刺泻肠腑,效。对此加以讨论,报道如下。1病例摘要患者刘某,男,54岁,2017年12月16日因呕吐伴大便干结10余天,双眼上睑睁眼不能5天半入院。现病史:10余天前患者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恶心、反酸、呃逆、食入即吐、大便秘结不解等症,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少,伴右眼上睑睁眼无力,无发热、腹痛、黑便等症。于某三甲人民医院就诊,行相  相似文献   

5.
正睑废,是指上睑下垂的一类病证,又称上胞下垂、睢目、眼睑垂缓。本病属胞睑疾病,多因先天发育不全引起,或后天脾虚气弱,脉络失和,风邪客睑而成,此外,外伤、肿瘤等亦可引起。古有论述,《圣济总录》称之为"眼睑垂缓",认为是气血虚弱,肌腠疏开,邪客于睑肤之间所致。其病因病机为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络脉,胞络失于濡养,升提无力而致上胞下垂,治疗上当以祛瘀通络为主,使得胞络得以濡养。  相似文献   

6.
睑废,即眼睑下垂。该症载于《目经大成》。现代医学称之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较为常见而难治的疾患。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迄今尚无特效疗法,西医多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如新斯的明等治疗,效果亦不满意。近年来,笔者运用中药治疗此病,疗效较为显著,而且保持疗效时间  相似文献   

7.
睑废一名,载于《日经大成》。即眼胞下垂,晨起稍轻,午后加重、不耐疲劳,伴倾仰视,或抬起眼皮而视,或伴斜视、复视,眼球固定而不灵活等。现代医学称之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对其成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多倾向于是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迄今尚无特效疗法,西医多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如新斯的明、吡啶斯的明等治疗,效果不稳定,有副作用。免疫抑制剂不仅副作用大,效果也不满意,胸腺切除疗效不确切,目前较少采用。因此,本病是一种较为常见而难治的疾患。根据国内目前有些杂志期刊对散在病例治愈的报道,我认为中医药治疗此病,不仅疗效较为显著,而且维持时间长,复发率低,很少有毒副作用,并在眼肌好转的同时,全身情况随之改善,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8.
肌无力性上睑下垂,中医称为睑废。因胞睑属肉轮,为脾胃所主。古今医家多从脾经论治,倡用补中益气汤。笔者不拘于五轮之说,而进行整体辨证,取得较好疗效。徐××,男,18岁。1987年7月15日诊。双眼不能睁大已半月余,朝轻暮重、劳累后加重,汗多、复视。检查:双眼平视,上睑缘仅达瞳孔缘上方。双颞侧皮下注射新斯的明0.5毫升,半小时后双眼睁大如常。诊为:双眼肌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女,59岁。就诊日期:2017年3月20日。主诉:双眼睁眼困难进行性加重4月余。现病史:4个月前动怒后出现双眼睁眼困难,呈进行性加重,辗转就诊于多家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查头颅CT、颅脑MRI、颈动脉彩色多普勒、经颅多普勒、眼底检查等均无明显异常,经中西医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刻下症:神清,语利,扶入诊室,呈闭目状态,双眼不能自睁,奋力睁眼仅可睁开1~2 mm缝隙,仰头视物,偶有睁眼正常,仅可持续约2 s,后即感前额部  相似文献   

10.
介绍谢强"上补下泻"针法和"升阳祛霾"针法的特点.通过两个典型病案探讨两种针法在睑废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睑废西医名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是现代医学中难治性病症,西医仍无特效治疗方法。导师孙立军教授通过总结前人经验及临床,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从肝脾肾论治,健脾益气,补肝养肾,以自拟升提汤治疗睑废,临床疗效颇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石学敏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当代中国针灸学奠基人、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被中外患者及海内外媒体誉为"华夏第一针""杏林楷模""鬼手神针",于1972年首创"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病,主要运用于"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的脑卒中。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醒脑开窍针法"逐渐被拓展使用于治疗眼科疾病,收效显著。但针刺多选取眼区及头面部穴位,针刺补泻手法报道甚少。查阅《灵枢》《难经》等古文献记载,结合石学敏院士治疗睑废临床实践经验,整理归纳古文献、传承石学敏院士治疗睑废学术思想,对"调神开窍针法""八脉交会穴""经筋刺法"在治疗睑废临床中的运用加以剖析,对针刺照海、申脉、风池、通里等穴补泻手法加以阐明,以供广大针灸学者参阅。  相似文献   

13.
陶政燮 《河南中医》1990,10(3):27-29
  相似文献   

14.
丹毒治验     
何××,女,21岁。1982年8月12日诊。患者左脚面牵及足踝部红肿热痛两周许,曾至某院诊断为丹毒,注射青霉素六天、服复方新诺明、维生素C。其间又服用二妙丸、活血消炎丸等,疗效不显,疼痛有增无减。现症:局部呈9×7平方厘米大小之红  相似文献   

15.
心悸治验     
【例一】杜××,女,33岁。1985年12月9日来诊。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胸痛已月余。近日症状显著加重,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逐渐加重,胃脘满闷疼痛,纳呆,下肢浮肿,遇劳则甚,烦躁失眠、多梦,周身无力,头晕汗出。在市二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用西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6.
瘰疬治验     
王×,男,48岁,教师,1984年8月初诊。恶寒发热,盗汗,间歇性发作3月余。十天前病情加重,夜热汗如洗,胸背,腰臀及四肢密布(疒班)疹,色鲜压不退色。颈项,腋窝,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小如黄豆,大如山楂连结成串,日趋增大。A型超声波检脾左肋下0.5厘米,红细胞35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10克%,白细胞11,000/立方毫米,中性42%,淋巴53%,嗜酸性5%,血沉62毫米/小时。经淋巴结穿刺及淋巴结活检证实为何杰金氏  相似文献   

17.
咳喘治验     
魏光民 《新中医》1993,(7):19-20
咳喘之证,病因繁多,虚实错杂。罹患此疾,每多缠绵,兼挟它证者,更棘手难愈。吾师胡国俊幼承家学,通晓医理,精于辨证,治验颇丰,对咳喘的治疗得心应手。现择其验案2则,庶或可使同道知常达  相似文献   

18.
尿频治验     
唐××,女,6岁。1986年7月25日诊。患儿于两月前感冒后出现尿频现象,每日50~60次之多,每次尿量4~5毫升左右。经西医及中药八正散、龟鹿补肾丸等治疗均不见好转。刻诊:面色(?)白,眼睑微下垂,目光呆滞,咳则尿出,无尿痛、发热现象,大便正常,食欲欠佳。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无力。辨证:中气不足,膀胱气化无力。治宜:提补中气,以助膀胱气化。拟:炙黄芪10克,  相似文献   

19.
多寐治验     
多寐一证,昼夜思睡,故亦称“嗜睡”,类似现代医学的发作性睡病。笔者曾随路志正老中医学习,目睹其治不寐每获佳效,兹举验案1则。 王某某,男,15岁,学生,1985年4月29日初诊。嗜睡2年余,白昼欲寐,上课时亦能入睡,伴周身倦怠,头目不清,纳食不馨,口唇干燥,健忘,常在情绪激动时觉双下肢无力,甚或摔倒,近来咽千疼痛喉中有粘痰难咯出,二便调。曾在某院  相似文献   

20.
骨髓炎治验     
李××,男,14岁。1972年9月诊。右腿肿胀疼痛两月余,行走艰难,昼夜呻吟。X 线摄片示:右侧股骨段骨髓腔可见广泛虫蚀样破坏,骨质密度减退,软组织肿胀,结论为骨髓炎。刻诊: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此属“阴疽”。治以和阳补血、温经通络。方用阳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