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柳珊瑚俗称海扇或海鞭,系珊瑚虫纲八放珊瑚亚纲动物,分为2个亚目11个科.我国海洋中已发现有6科44种柳珊瑚,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海、北海和东海,其中南海地处热带和亚热带,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柳珊瑚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2.
柳珊瑚中的甾醇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蕴绮  漆淑华  张偲 《中草药》2009,40(6):985-991
柳珊瑚是海洋中最常见的生物之一,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甾醇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柳珊瑚是海洋甾醇的主要来源之一.综述从柳珊瑚中分离得到的甾醇类化合物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对柳珊瑚中甾醇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海洋无脊椎动物——柳珊瑚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收载了期间所报道的432个新化合物,包括46个倍半萜(含2个新天然产物),281个二萜(含1人工产物和4个海笔目八放珊瑚二萜),76个甾体,29个生物碱及其他(包括2个新天然产物)。根据化合物结构类型和柳珊瑚的科属分类进行阐述,对相关的生物活性做同步分析。重点阐述新骨架和复杂结构的特征、鉴定方法和可能的生源途径,对新化合物的来源和二萜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分类,首次提出部分二萜骨架的中文译名。柳珊瑚的生物活性研究包括抗肿瘤(细胞毒)、抗炎、抗菌(金葡菌、结核杆菌等)、抗疟疾、抗污损等多方面,从中详细总结了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或抑制)活性,并对柳珊瑚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做相关讨论与展望,以期为我国柳珊瑚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柳珊瑚化学生态学研究及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网状软柳珊瑚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晋  漆淑华  张偲  李庆欣 《中药材》2006,29(6):555-557
从南海网状软柳珊瑚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胆甾醇(1)、ergostra-7,22diene-3β,5α,6β-triol(2)、cholesta7,22diene-3β,5α,6β-triol(3)、5,8-epidioxycampesta6,22-dien3-ol(4)、鲨肝醇(5)、咖啡碱(6)、胸腺嘧啶(7)、尿嘧啶(8)、鸟嘌呤(9),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软柳珊瑚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软珊瑚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珊瑚是国际海洋天然产物研究热点之一,许多结构新颖,有强烈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均由这些海洋低等无脊椎动物中发现的。本文综述了1996年到2002年期间软珊瑚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海洋天然产物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柳珊瑚一直是海洋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从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包括甾醇类、萜类、含氮化合物类等多种类型,活性筛选实验表明,这些化合物普遍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和抗结核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本文对2003年以来中国海域包括台湾海域柳珊瑚新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活性做一总结,为柳珊瑚的化学成分和活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鹅不食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L.)A.Br.et Aschers.)系菊科石胡荽属植物,又名石胡荽、鸡肠草。始载于南唐《食性本草》,《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生长于海拔300~1900米的阴湿处,主产于我国浙江、湖北、江苏、广东等地。在国外主要分布于印度平原和锡兰岛。  相似文献   

8.
龙血树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龙血脂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短指软珊瑚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指软珊瑚(Sinularia)是分布最广的软珊瑚之一,是国际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热点之一,许多结构新颖,有强烈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均由这一属的软珊瑚中发现。本文综述了短指软珊瑚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海洋天然产物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全面综述了漏芦属(Rhaponticum)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为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炭角菌属是子囊菌门炭角菌科的一种药用真菌,广泛分布于温带、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性温、味微苦,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延长寿命等功效,对心悸失眠、镇惊安神及散瘀止血等有一定功效。除此之外,炭角菌具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且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是药物开发的重要宝库。近5年从炭角菌中共发现了136种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细胞松弛素、萜类、生物碱和聚酮类等化学成分,现代研究表明这些化合物具有抗菌、抗肿瘤、抗氧化和改善睡眠等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炭角菌属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炭角菌属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海绵药物的研究进展:化学和生物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国际上对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日益深入,依托现代大规模药理筛选,目前已有多种结构新颖、药理活性显著且作用机制特殊的海洋天然产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或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海绵种类繁多,代谢途径独特,生存环境多样,共生现象复杂而普遍,多年来一直是海洋天然产物领域最富成果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简要介绍近几年海绵化学成份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以供国内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采自中国南海的粗疣棘柳珊瑚(Acanthogorgia vagae Aurivillius)的化学成分进行进一步研究,从中寻找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用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对粗疣棘柳珊瑚的乙醚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化学性质,结合现代波谱技术(MS,NMR等),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2个十碳环倍半萜和3个十四碳环二萜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germacrone (1),15-乙酰氧基-franodiene (2), (-)-(1R,2E,4Z,7E,11E)-cembra-2,4,7,11-tetrene (3),thunbergol (4)及其C4-对映异构体(5).结论:这些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该属珊瑚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化合物(-)-(1R,2E,4Z,7E,11E)-cembra-2,4,7,11-tetrene (3)氢谱数据进行了全归属.另外,对文献报道的germacrone (1)的部分氢谱数据进行了重新归属.  相似文献   

14.
前沟藻属海洋甲藻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沟藻属甲藻中含有丰富的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的大环内酯类和长链多羟基多烯类化合物,其潜在的药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1986年到2003年间有关前沟藻属甲藻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类海洋微生物的药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2003年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索国内外药学核心期刊,按照结构类型对2003年发现的新化合物进行综述,并对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进行了重点介绍。2003年我国学者共发表文章400多篇,分离鉴定化合物2200多个,其中新化合物604个.活性化合物64个。通过对新化合物的归纳整理及生物活性的介绍,为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Tulbaghia is a monocotyledonous genus of herbaceous perennial bulbs predominantly found in Africa. The approximately 63 species have nutritive, ornamental and medicinal value. For centuries, several Tulbaghia species have found diverse uses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Aim of the review

To evaluate and document the uses, especially the medicinal value of the genus Tulbaghia. The existing gaps in knowledge and possible means for greater development are highlighted.

Methods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literature search using electronic search (for example, Google Scholar, Scirus and Web of Science) and ethnobotanical books was conducted.

Results

Findings based on their traditional uses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icates that Tulbaghia violacea remain the most widely used species. Compiled data indicate their efficacy in several in vitro and in vivo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such as antimicrobial, anti-hypertensive, antioxidant and anti-cancer activities. Some phytochemicals which are partly associated with the exhibited bioactivit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isolated from Tulbaghia violacea and Tulbaghia alliacea. The increasing high usage especially the underground organs, as well as the incessant reliance on the wild population, will eventually affect their abundance and possibly make them susceptible to extinction.

Conclusions

The great potential of the genus Tulbaghia, particularly other less popular species, remain to be exploited. Further studies on the structural 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some of the isolated compound may improve their biological potency. Their characteristic alliaceous aroma may also be of great interest to the food industry seeking novel source of unusual aromas to satisfy increasing consumer demands. In order to derive the much anticipated benefits from the species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ir conservation status, the use of different biotechnological approaches highlighted in this review will certainly guarantee their continuous availability.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中药化学》课程教学难度较大,提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知难而进,把握纲领、化繁为简;并采用角色互换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拓展能力,激发创新。  相似文献   

18.
葫芦茶是豆科葫芦茶属植物的全草,是常用中药材之一.通过文献检索对收载为药的葫芦茶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作用及毒理概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葫芦茶药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