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国杰 《中医研究》2007,20(11):9-11
“瘀血生风”的概念,自刘昭纯教授正式提出以来,到目前已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理论体系亦日臻完善,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同时,关于“内风”的实质、瘀血生风的机理、瘀血生风的病位等有关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此,结合现代医学最新研究成果,就此问题试作探讨。1“内风”概念辨析“瘀血生风”的风,当属于内风。但是,“内风”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内风”指的是病因还是证候?要理解这个问题应当从分析古代汉语的特点做起。一字多义现象在中医学著作里很常见,例如,关于“风”的含义,《伤寒论·序》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内风产生的途径除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等传统途径外,还有瘀血生风、痰浊生风、阳虚生风、气郁生风、中毒生风、正气衰竭生风等多种途径。内风形成之后可导致多种新的病理变化,因此应是病因。同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发现内风病证的范围正在扩大,故将来息风法的运用将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3.
试论痰浊生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月香 《光明中医》2005,20(4):6-10
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对内风证的发病机理以及临床治疗内风证的组方用药规律等进行了探讨,证明了痰浊生风是内风证的重要病机之一,应尽快建立痰浊生风的新概念,以便于指导临床对内风证的预防、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风的概念及对风药的认识,从中医内风理论出发,探析风药在阳痿治疗中的临床运用。阳痿病变证机为本虚标实,病变脏腑多责之心、肝、脾、肾,本虚以肾虚、心脾两虚为多见,标实以肝郁气滞、瘀血阻络为多见。临证运用风药之际,肝郁气滞,以风药调之;心脾两虚,以风药补之;肾虚生风,以风药平之;脉络瘀阻,以风药通之。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马云枝教授从瘀血生风论治帕金森病的临证经验,归纳出"瘀血乃内风之源,肾虚乃颤证之根","补肾填精固其本,化瘀祛邪熄内风"的论治观点,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相似文献   

6.
"瘀血生风"假说的形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临床诊治内风证的新经验、新事实为切入点,以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实验研究成果为依据,遵循中医固有的特色理论,提出"瘀血生风"假说.并对假说的基本观点以及假说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做了论述,提出对假说的检验思路.  相似文献   

7.
肝风是病理名词,也是证候名;肝风证有其自身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证治特征;常见证型有:肝阳上亢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等。本文仅就祖国医学有关肝风证的论述及现代医学探讨进行文献复习,供研究这一课题的同道参考。 (一)概念风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外风、内风两大类证型。内风证是与外风相对而言的,但它是指由人体脏腑病变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即肝阳亢盛化风,或热极生风,或真阴耗竭,阳失潜藏,虛风内动等各种病理变化,因其临床症状有如风之摧残树木折枝干摇,证见振掉、震颤、项强、抽搐,角弓反张、口眼歪斜、  相似文献   

8.
内风,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等内在因素所造成的眩晕、抽搐、肢麻、振掉、强直或卒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因其似风象的急骤、动摇和多变、故名。其形成机理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之说,论及瘀血者鲜。笔者试从中风、痉证、癲痫这三种典型的内风病证中探讨血与内风产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风药在皮肤科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樱  李继科 《陕西中医》2006,27(9):1132-1133
目的探索风药在皮肤科的应用。方法分析风邪致病机是风邪外肺已不同;热极生风、血瘀生风、血热生风、血燥生风和血瘀生风,阴虚风动等7种情况。结果针对风邪治疗原则如外风宣散,内风提风通络,平熄内风,治风兼以现血,顺气等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尝试对气虚生风病机理论进行探讨。通过对"肝生于左"经典理论的重新诠释,认为气虚生风的生理基础为肝气主生,肝脏调控机体损伤后的自我恢复,肝气不足是机体衰老的标志;气虚生风的病理特点为多发于老年人、常与外风相兼为患,与痰湿瘀血密切相关,其临床表现为气虚及内风症状并见,其治疗以补肝气为先,药物以黄芪、五味子、茯苓为主,根据具体病症佐以活血、祛痰、息风之品,丰富与完善了气虚生风理论,对于老年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合并不安腿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糖尿病合并不安腿综合征患者的临证观察,认为糖尿病合并不安腿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阴虚血瘀,应用桃红四物汤治疗效果显著。从阴虚风动、血虚失养、血瘀络滞三方面论述阴虚血瘀的基本病机,从滋阴柔肝、养血活血、息风通络三方面阐述桃红四物汤加味的应用依据,并举临床验案1例对治疗思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要素的影响。方法收集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且符合入选标准的64例患者资料。治疗前及治疗后2 d填写《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得出证候要素,运用统计分析,得出该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本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出现频次最多的证候要素为内风,为64频次;血瘀次之,为27频次;而阴虚出现频次最少,为8频次。治疗后出现频次最多的证候要素为内风,为47频次;血瘀次之,为35频次;而阴虚出现频次最少,为8频次。其中内风证、血瘀证治疗前后出现频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手术可能增加血瘀证、火热证,手术后的治疗应注重活血化瘀,同时适当清热、息风、化痰。  相似文献   

13.
刘曼  刘晓亭 《辽宁中医杂志》2014,(11):2467-2468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风辨证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大证型,其中中风中经络又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风痰瘀血、闭阻脉络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中医护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笔者主要就中风中经络的不同证型浅谈中风患者的中医护理。  相似文献   

14.
[主要目的]分析进展性脑梗死中医汪型。[资料来源]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住院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选择文献量及依据]①研究类型:临床观察。②研究对象: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符合WHO 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入院后病情进行性加重2d;中医四诊资料齐全;同一患者反复入院症状发生变化时重复纳入,无明显变化时仅纳入第一次入院情况。③诊断分型:风痰阻络、痰瘀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④评价指标:NIHSS评分、中医证型等。排除中医四诊资料不全;治疗过程随意暂停服用药物;脑肿瘤及其他恶性肿瘤、脑出血;风湿性心脏痛、心房纤颤;类风湿及血液系统疾病;肝、肾疾病。[数据提炼规則及应用方法]所有患者入院时和发病48-72h之间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SS评分,获得评分增加数。中医证型(风疾阻络、痰瘀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以证型出现频次排列。使用Excel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进行例数统计,计算频率。[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NIHSS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1),合并糖尿病升高高于不合并糖尿病(P0.05)。糖尿病合并进展性脑梗死证型排序:痰瘀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风痰阻络阴虚风动。糖尿病提高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发病比例,发病年龄年轻化,病变程度严重。痰瘀阻络是进展性脑梗死主要证型。[未来展望]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调查研究,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预防及辨证施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临床证型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慢性肾脏病(CKD)3期患者的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为中医规范化诊治本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了154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的人口学、中医症状及证候学资料,探索CKD3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CKD3期患者以肾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湿热内蕴为基本中医证候,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存在肾气阴(血)虚证;辨证分型以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湿热内蕴最多(29.8%),其次为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22.7%)、气阴(血)虚+肾络瘀痹+湿热内蕴(16.2%)和气阴(血)虚+风湿内扰+湿热内蕴(11%)。结论:肾气阴(血)虚证、肾络瘀痹证、风湿内扰证、湿热内蕴证在CKD3期患者整个病程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以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缺血的基础病理特征更易出现痰瘀等病理因素,目前痰瘀互结证发病率高,病变程度严重,逐渐受到重视。该文介绍了中医学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脂、血液流变学、氧自由基、凝血功能、炎症、糖代谢等改变及基因表达差异相关,通过回顾中医治疗的理法方药研究,发现中医通过认识病因病机,结合脏腑辩证治疗痰瘀互阻型冠心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痰瘀同治方药改善了痰瘀互结证的客观指标,将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肺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复杂,近些年的研究证实Th1/Th2细胞因子失衡、细胞外基质重塑、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血液凝血机制、局部炎性反应浸润、肺泡上皮损伤等方面学说均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体内凝血机制角度探究在肺间质纤维化发病中,凝血-纤溶机制的异常改变所起的作用,并提出“肺虚络瘀”的中医现代辨证论治理念,治疗上以“补虚通络”为治则治疗肺间质纤维化,为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燕  韩旭 《环球中医药》2012,(12):893-896
本文在循证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近年来有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中医证候学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探讨了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血瘀、痰浊、气虚、阳虚、阴虚、内热、血虚、气滞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标准化、疗效评价客观化提供初步理论基础,进一步提出现代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引入系统生物学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更新颖、更深层次以及更加具有综合性的研究,寻找到特异性更强的现代化客观指标,将之定量化、标准化,使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更加有理有据,最终阐明其辨证本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梳理古代文献,结合现代中西医临床、实验研究资料,论证内风病证与瘀血的关系,从4个方面分析其密切相关的必然规律。瘀血可以贯穿于内风病证的整个过程中,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内风病证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是中医治病求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为建立脑梗死的中医一级预防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1972—201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发表的脑梗死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脑梗死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不同时期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03篇,总病例数860例。近40年,在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火>血瘀>阴虚>气虚。然而近10年来,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所占比例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瘀证的比例逐渐上升,略超过了痰证所占的比例。结论:风、火、痰、瘀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证候要素,其中,风、火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证候,而非致病证候;痰、瘀既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表现证候,亦是致病证候。痰湿质、气虚质、瘀血质、阴虚质是脑梗死的高危体质,在脑梗死一级预防阶段应予以重视;湿热质与脑梗死发生率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与验证,可列为脑梗死的警惕体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