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前对灸法知之甚少,而且总是把灸法和针刺联系在一起,大概就是在细若发丝的银针的末尾处用艾条顺便熏一熏吧。直到有一天,看到了  相似文献   

2.
灸法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灸法源流考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黄龙祥“灸”原本是指用火艾直接烧灼,其他的火热治法,张仲景称作“火法”、而后世对于灸法与火法的区分并不严格,标准也不统一,以至于将一些原本属于熨法、熏法、烁法、法等“火法”也称作“灸’”,于是便有“隔物灸...  相似文献   

3.
4.
《光明中医》2012,(2):250-250
1.直接灸:①瘢痕灸也叫化脓灸。②无瘢痕灸2.间隔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3.艾条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4.温针灸5.酒灸器灸。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治疗强制性脊柱炎的相关文献显示,灸法治疗此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缓解病痛,现将长舌灸、督灸、隔物灸、药物灸等临床常用治疗此病的灸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中医传统灸法温和灸和雀啄灸治疗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6名,分别予足三里穴温和灸和雀啄灸,时间为25 min,采用红外热成像仪监测足三里穴施灸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并采用仿真测温仪监测模拟皮层施灸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观察温和灸和雀啄灸第20 min时模拟皮层和受试者足三里穴产生的温度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古籍文献中灸法治疗瘰疬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发现治疗瘰疬多灸手足少阳经、手足阳明经、经外奇穴以及四肢和肩关节穴位;除直接灸法外,还采用隔物灸(大蒜、豆豉、商陆、葶苈子、桃树皮、莨菪根等物)、桑木灸、骑竹马灸等方法。  相似文献   

8.
庄礼兴教授从医近30年,具有丰富的针灸临床经验,灵活运用中医学理论,针灸、方药并重,在临床上屡起沉疴。庄教授对灸法的运用是其特色疗法之一,他认为对于针刺临床效果不佳的疑难杂病,灸法代之可奏效。笔者随师侍诊2年,受益颇多,现对庄教授运用艾灸经验进行粗略总结,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9.
金南洙先生是韩国著名的针灸家,他1915年出生于韩国,从11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针灸,从事针灸预防、治疗疾病已80多年了,目前还坚持每星期3天,每天8小时诊治病人。先生长寿的秘诀就在于无极保养灸法,他自己每天进行1次无极保养灸。他说“无极保养灸”是他的治疗秘方。本文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0.
雀啄灸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艾灸的不同灸法、灸量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把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为双艾条加手法组、单艾条不加手法组、温针灸组,观察3种治法对膝关节炎近期和中长期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各项症状体征分布经统计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手法组治疗总有效率94%,单艾条组治疗总有效率58%,温针灸组治疗总有效率96%。结论:不同艾灸方法、刺激量治疗膝关节炎的疗效不同,在一定的情况下,诱导刺激法和较大的刺激量,激发经气运行,驱除病邪,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1.
郭碧倩  田岳凤 《湖北中医杂志》2021,(3):63-64,F0003,F0004
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伴有恶心、呕吐、乏力、腰酸等的一组临床症状[1]。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其中,原发性痛经占绝大多数[2]。目前痛经已然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妇科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艾灸疗法以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已成为公认的绿色疗法。隔物灸法则发挥了穴、药、灸三者的共同作用。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进一步说明隔物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艾条悬起灸在临床上的逐渐推广,其基本作用机制得到初步的证明。如何提高灸法的临床疗效成为如今灸法研究的重中之重。不同于古代的直接灸和间接灸,艾条悬起灸是近代产物。临床上艾条悬起灸主要分成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3种方式。文章通过分析艾条悬起灸的源流,分别回顾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的起源和发展,阐述此3种方式内在的联系和早期的临床适应证特点,还原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以利于临床医家科学规范使用此3种方式。同时参考当下关于艾条悬起灸施灸特点的现代科学研究,主要从单次施灸时间、施灸间隔、施灸疗程等角度分析。客观解读艾条悬起灸的使用方式,以指导现代临床实践,提高艾条悬起灸的临床疗效,促进艾条悬起灸的学术推广,推动艾条悬起灸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段慧杰  刘承梅 《河南中医》2021,41(9):1447-1452
神经源性膀胱病位在膀胱,与肾、三焦的功能失职有关,故治疗应调节脏腑阴阳,温通经气,扶正祛邪.灸法可助膀胱发挥气化功能,改善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排尿或储尿障碍.单一灸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包括艾灸、隔物灸、益元灸、任脉灸、脐灸、热敏灸、温针灸等;灸法联合其他疗法包括灸法联合针刺、灸法联合中药热敷、灸法结合揿针、灸法联合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以前对灸法知之甚少,而且总是把灸法和针刺联系在一起,大概就是在细若发丝的银针的末尾处用艾条顺便熏一熏吧。直到有一天,看到了针灸大家程莘农和谢锡亮介绍灸法的文章,意识到灸法的效力非凡,才对艾灸刮目相看。而且才知道灸法并不是扎针时附带的一种可有可无的技术,而是自有其章法,什么直接灸、隔物灸、回旋灸、雀啄灸等等。当时自己正是多疾缠身,虚实夹杂,药吃得多的乱了套,陷于气急  相似文献   

15.
谢氏功能保健灸具有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中风、降低血脂及血压、调节血液粘稠度、改善胃肠功能、提高睡眠质量及延缓衰老等作用。对谢氏功能保健灸的灸法及机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灸在中国古代起,就用来治病,尤其是治疗传染性疾病,如疫疠,疟疾,霍乱,痢泻等。到了汉代(公元前220年至206年),灸和针刺已非常盛行。据报道,在守疆士卒中,其疗效是"治十中十,治百中百"[1]。那时用灸的壮数较多,常从十几壮至上百壮,这么多的壮数一直令现今探究者不解。那时,  相似文献   

17.
:目的:①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②“系统”阐明灸法的退热机理;③为“热证可灸”论充实科学的理论依据;④探索灸法作用机理及其应用之研究的可行途径。方法:以内毒素致热兔为对象,以温热灸法产生明显退热效应为前提。首先检测12类皮肤感受器125个单位对灸热的反应性,仅见温觉感受器(WR)和多觉型感受器(PR,含8PR和CPR两种亚型而以后者为主)规律地产生兴奋反应。进而分析灸法退热与这两类感受器的关系。对所设灸法退热、散热及其中枢机制等3项研究(文中尚含与此紧密关联的另外3项工作),分别以直肠温度、耳廓温度和热敏神经元(HSN)放电变化为指标。根据感受器温度阈值等参数,设定由灸热引起皮温40℃和皮温47℃(或48℃)作为区分WR与PR反应的施灸强度。灸法采用自行研制的,由计算机自动调控可使穴位保持恒温并证实可与悬起灸互换的聚光灸,施灸于督脉某些穴位。3项研究均各设3个实验组:①每兔静注25EU内毒素作为对照组;②25EU内毒素+皮温40℃灸法组:③25Eu内毒素+皮温47℃(或48℃)灸法组。将各组所得数据作组内、组间比较获取结果。结果:①3项工作中内毒素所生影响分列于下:①HSN放电频率显著下降,反映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机能受到明显的不良影响(同时体温调定点位移);②耳廓温度明显下降,体热发散显著减少;③直肠温度明显上升,出现发热反应。②皮温47℃(或48℃)灸法对上列内毒素影响均产生有效的拮抗作用(P〈0.01)。③皮温40℃灸法则不能产生上述灸法所生效应(P〉0.05)。结论:灸法对发热机体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是项灸效是通过穴位PR产生的。也就是说灸法退热(以及以灸热为主而见效的各项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是PR。PR传入信号能有效拮抗热原对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的不良影响,使其恢复正常机能和校正移位了的调定点,从而导致产热、散热效应器活动和体温水平之回复正常状态。上列事实表明,本项工作在揭示PR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的基点上,“系统”地阐明了灸法退热的机理,同时为“热证可灸”论从退热层面(发热是热证共有的重要征象)充实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此外,亦为灸法作用的机理研究以及促进灸法的发展启示了一条有效和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移动互联网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灸法非接触式医患互动诊疗模式,观察该模式在疫情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43例一线医护人员及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149例[医学观察期18例,轻型(寒湿郁肺证)17例,普通型(寒湿阻肺证)24例,恢复期(肺脾气虚证)90例],建立移动互联网络新冠肺炎灸法非接触式医患互动诊疗平台,依托该平台远程指导患者隔物灸贴治疗。一线医护人员及新冠肺炎医学观察期穴取足三里、气海、中脘;轻型(寒湿郁肺证)及普通型(寒湿阻肺证)穴取合谷、太冲、足三里、关元;恢复期(肺脾气虚证)穴取大椎、肺俞、膈俞、足三里、孔最。每日1次,每次40 min,干预10 d。观察干预后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感染率及新冠肺炎患者症状、心理状态改善情况。结果:隔物灸贴干预10d后医护人员"0"感染,43例一线医护人员中有33例出现症状及心理不适,以腰酸背痛、睡眠差及焦虑症状居多,治疗后症状、心理状况改善有效率为78.8%(26/33),痊愈率为36.4%(12/33),心理状况改善有效率为58.3%(14/24),痊愈率为37.5%(9/24);149例患者中有133例出现症状及心理不适,治...  相似文献   

19.
雀啄灸作为艾条悬起灸的一种临床操作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学术界展开了诸多雀啄灸方面的研究工作,探索了雀啄灸临床作用机制,扩展了雀啄灸的临床适应证。但是对于雀啄灸的源流发展,略显关注不足。文章通过文献的梳理,雀啄灸可能是于上世纪50年代由朱琏提出,分析当时前后学术背景,认为雀啄灸的出现其可能和温灸器灸、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雀啄术针法以及针灸补泻原理存在较为紧密联系。早年的雀啄灸被认定为艾灸的泻法,主要起兴奋的作用。早年的临床适应证主要是小儿疾病、晕厥、关节疼、腹痛、腹泻、胎位不正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临床适应证越来越广。结合雀啄灸本身的操作特点,开发类似的刺激仪器以代替临床人工操作,更有利于雀啄灸法在临床的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灸法的核心是灸效,根据疾病情况不同选择足够的刺激量,决定灸法、灸时、穴位、艾炷大小等。古人以灸壮代灸量,“壮”本身含有“烧灼致创”之意,又有“灸疮必发”之说,说明刺激量导致的穴位“疮伤”是灸法取效的关键。通过对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隔物灸、实按灸、温和灸的使用特点、灸量范围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具体阐述灸法的“壮”“疮”与“效”的关系,发现灸法演变的总体趋势是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减少壮数以及“疮伤”。在研究灸法问题时,我们应当紧扣关键问题,立足于中医学说,顺应时代潮流,强调灸须足量,减“疮伤”增“疗效”,厘清灸法的量效关系,在传承灸法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以提高灸法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