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淫羊藿女贞子合用地塞米松抗哮喘大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合用淫羊藿女贞子治疗哮喘的协同抗炎作用及对激素不良反应的改善作用。方法:给予哮喘大鼠模型腹腔注射地塞米松2周,同时配合灌胃淫羊藿女贞子,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IL-4,INF-γ,IL-5含量;血清COR,血浆ACTH,下丘脑CRH含量;BALF中GCR蛋白表达。结果:淫羊藿女贞子合用地塞米松能显著下调哮喘模型大鼠BALF中IL-5,IL-4含量,上调IFN-γ表达,调节Th1/Th2失衡;降低血浆ACTH,CRH含量;上调BALF中GCR的蛋白含量及结合力。结论:淫羊藿合用地塞米松可以增强激素的抗炎作用,并对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作用途径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淫羊藿、女贞子对激素干预哮喘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哮喘大鼠模型在地塞米松干预撤停不同阶段(撤停前、撤停中、撤停后)合用淫羊藿、女贞子对骨代谢的影响作用.方法:卵清白蛋白致敏、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模拟激素干预过程,分别在激素干预不同阶段合用中药淫羊藿、女贞子,观察比较中药对激素干预各阶段哮喘模型血清Ca、碱性磷酸酶(AK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StrACP)活性、骨钙素(BGP)含量.结果:激素干预组血BGP含量显著降低,AKP、StrACP活性显著增高;而淫羊藿、女贞子合激素干预组显著上调血清BGP含量,降低血清AKP、StrACP活性,从而保护骨代谢.结论:淫羊藿、女贞子合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可对骨代谢异常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淫羊藿女贞子配伍调节哮喘大鼠NO/ET及HPA轴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仁慧  郑君芳  袁颖  郭忻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2):1590-1593
目的:观察淫羊藿女贞子配伍对哮喘大鼠模型NO/ET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卵蛋白(OVA)致敏、激发复制大鼠慢性哮喘模型,以阿斯美胶囊为对照药,检测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内皮素(ET),NO,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的含量,血清皮质酮(CORT)、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肺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GCR)蛋白表达。结果:淫羊藿女贞子能抑制BALF中ET,NO浓度的升高(P0.05);能明显下调血及BALF iNOS水平(P0.01或P0.05),升高血及BAFL中cNOS水平(P0.01或P0.05);明显升高血清CORT含量(P0.01);上调肺组织GCR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淫羊藿女贞子防治哮喘的作用与其对ET,NO(NOS),HPA轴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淫羊藿对哮喘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若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若干指标的变化;观察补肾药淫羊藿对哮喘大鼠NEI网络若干指标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挪威(BN)大鼠54只,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对照组(B组),低剂量淫羊藿组(C组),中剂量淫羊藿组(D组),高剂量淫羊藿组(E组)。用实时定量-PCR(Reahime—PCR)法检测下丘脑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CRH)mRNA的表达;放免法检测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IL-4,IL-6,IFN-γ和皮质酮(CORT)的含量。结果:哮喘大鼠下丘脑CRH mRNA表达和血浆ACTH无明显变化,血清皮质酮水平升高显著,细胞因子IFN-γ无明显变化,IL-6、IL-4有上升趋势,低、中剂量淫羊藿能够促进哮喘大鼠CRH mRNA的产生,中剂量淫羊藿能够上调血清IFN-γ的浓度。结论:哮喘大鼠存在NEI网络的紊乱;补肾药淫羊藿可以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的功能,提高血清IFN-γ的水平。这些可能是其治疗哮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高健翔  张伟华  刘仁慧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763-1764,1794
目的研究淫羊藿、女贞子配伍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大鼠ET/NO平衡的影响作用。方法在建立普通大鼠哮喘模型的基础上,给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2周治疗,同时配合灌胃淫羊藿女贞子煎液,检测肺组织匀浆中ET-1、NO、NOS(分型)含量,并计算ET-1/NO、ET-1/NOS比值。结果哮喘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肺组织ET-1、NO、tNOS、iNOS含量均显著上升,但cNOS含量显著降低,ET/NO无显著改变,ET/cNOS显著升高。与哮喘模型组比较,激素干预组,淫羊藿女贞子组,淫羊藿女贞子合激素组ET-1、iNOS含量、ET/cNOS均显著降低;淫羊藿女贞子合激素组NO含量显著降低;淫羊藿女贞子合激素组、淫羊藿女贞子组的cNOS含量显著上升。结论淫羊藿女贞子配伍激素防治哮喘的作用与调节ET/NO(NOS)平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干预哮喘模型大鼠的不同阶段(撤停前、撤停中、撤停后)对阴阳虚证候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的影响。方法:通过雾化吸入1%卵清白蛋白建立大鼠慢性哮喘模型。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模拟激素干预过程,观察不同阶段大鼠的症状表现,根据阴虚、阳虚证计量标准,判断阴虚、阳虚证候属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含量,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下丘脑匀浆液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及血浆骨钙素(bone Gla-protein,BGP)含量。结果:激素干预组大鼠于激素撤停前阶段属阴虚证,撤停中阶段属阴亏、阳虚证,撤停后阶段属阴阳两虚证。激素撤停前阶段及撤停中阶段,对HPA轴(CORT、ACTH、CRH含量)有显著抑制作用,激素撤停后HPA轴的功能有所恢复;激素应用的各个阶段,均存在BGP的明显抑制。结论:激素干预哮喘模型大鼠在激素应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证候特点,激素干预后动物呈现明显的肾虚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步序贯法对激素干预后哮喘大鼠模型HPA轴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激素干预组、三步序贯组、第一步方组、第二步方组、第三步方组、普米克令舒组。制备激素干预后哮喘大鼠模型,于第3周起开始撤减激素用量,按照每周地塞米松0.1mg/kg速度递减,直至第7周完全撤除。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段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COR)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哮喘模型组比较,经过激素(地塞米松)长期干预后,激素干预组、第一、二、三步方组以及普米克令舒组在第7、9周末,其血浆CRH、ACTH和COR含量呈普遍下降,其中尤以激素干预组下降最为显著(P均〈0.01)。与激素干预组比较,三步序贯组在第7、9周末其血浆CRH、ACTH和COR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与哮喘模型组比较,二者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三步序贯法对激素干预后哮喘大鼠模型HPA轴功能具有明显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病理学评价研究药对淫羊藿女贞子对激素干预哮喘大鼠的影响。方法卵蛋白致大鼠慢性哮喘模型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模拟激素干预过程,在激素应用同时及撤停时合用中药淫羊藿女贞子,观察对肺组织病理、血及肺泡灌洗液(BALF)涂片嗜酸性粒细胞(EOS)数量的影响。结果激素干预组、淫羊藿女贞子合激素Ⅰ、Ⅱ组显著改善肺组织支气管黏膜上皮脱落、管腔阻塞程度(分别为0.391±0.200,0.429±0.200,0.429±0.200,P均0.05),降低BALF中EOS数量(分别为8.30±2.06,9.70±2.45,10.60±2.32,P0.05或0.01)及肺组织总管壁厚度(分别为106.26±14.00,95.73±14.78,87.47±14.44,P均0.01);激素干预组、淫羊藿女贞子合激素干预Ⅰ组显著抑制血EOS数量(分别为5.30±2.31,5.50±1.51,P均0.01),改善肺组织EOS浸润(分别为0.420±0.200,0.348±0.200,P均0.05);淫羊藿女贞子合激素Ⅰ组可显著降低肺组织平滑肌厚度(16.46±4.17,P0.05)。结论激素应用同时配伍淫羊藿女贞子可增强协同抗炎作用及抑制哮喘气道重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补肾(淫羊藿)和益气(黄芪)中药对哮喘反复发作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endocrino-immune,NEI)网络相关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清洁级雄性挪威(Brown Norway,BN)大鼠120只,分为11组,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下丘脑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CRH)mRNA的表达;放免法检测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IL-6,干扰素-γ(IFN-γ)和皮质酮(CORT)的含量;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哮喘反复发作3周模型大鼠下丘脑CRHmRNA表达和血浆ACTH无明显变化,血清CORT水平升高显著,IFN-γ无明显变化,前炎症因子IL-6、IL-4有上升趋势;与哮喘对照组比较,复方中、高剂量组和淫羊藿低、中剂量组下丘脑CRH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淫羊藿中剂量组大鼠血清IFN-γ的浓度升高.黄芪低剂量组大鼠血清CORT的浓度升高,黄芪高剂量组血清IL-4和IL-6的浓度降低.结论 哮喘反复发作3周大鼠存在NEI网络若干指标的紊乱;补肾和益气中药可以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的功能,还可以改变Th1和Th2型细胞因子的平衡,这些可能是其治疗哮喘反复发作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刘仁慧  郭忻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765-2767
目的研究培本方对哮喘大鼠内源性糖皮质激素(GC)各作用途径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OVA(卵蛋白)致敏、激发复制大鼠慢性哮喘模型,以阿斯美胶囊为对照药,通过放免法检测血清CORT(皮质酮)、血浆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下丘脑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GCR(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探讨培本方及其拆方对大鼠哮喘模型的部分作用机制。结果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CORT及ACTH含量均显著降低、GCR蛋白表达亦明显降低、CRH含量无明显改变;培本方全方组及拆方Ⅱ组改善CORT,ACTH,GCR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结论调节内源性GC的作用途径可能是培本方抗哮喘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内经》及相关医家关于阴阳升降的论述,探讨阴阳升降的内容及阴阳升降的不同内涵。从阐述人体生理变化和脏腑特点、阐述疾病的病机、解释治则治法和方药配伍应用等方面分析阴阳升降对临床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精气神辨识角度认识虚劳病,总结虚劳病病因病机。通过观察面容、形态、神色、五官、舌象、脉象等辨识精气神状态,确立虚劳病精气神调治原则。在精气神辨识理论指导下,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相关条文、方药进行解析,总结虚劳病相关治则治法。根据精气神调养原则,为虚劳病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古本草文献中全蝎、蜂房的有关记载和现代临床对该药对的配伍应用,探讨并阐释该药对祛风攻毒增效的作用机制,认为全蝎配蜂房,药力迅捷,内走脏腑,外达肢节,透骨搜风,既可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攻毒散结消痈.尤其适宜于治疗风湿顽痹、痈疽恶疮、癌肿等.  相似文献   

17.
证素等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阐述了证素的概念,证素与证候、证名、病因、病位、病势、病机、病理等概念的区别与关系.  相似文献   

18.
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关系密切,据此确立五脏补血法:养心补血法、健脾补血法、润肺补血法、滋肝补血法、益肾补血法。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123-1124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诊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高脂血症诊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高脂血症。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0.
承淡安发明了揿针,浅刺体表可调节卫气,护卫肌表、抵御外邪等;起效迅速,疗效持久;操作简单,不影响活动。揿针刺法属浅刺法范畴,浅刺法起源于《黄帝内经》,较完整详细论述浅刺法理论、手法及应用范围,包括"浮刺""半刺""扬刺""直刺""毛刺"等5种浅刺手法,为浅刺法发展奠定基础。魏晋时期形成系统化理论体系,元明时期逐渐发展成熟。浅刺法中医理论基础系十二皮部与卫气及辨证论治,将揿针刺入皮下留针,长时间保留,产生微弱持续时间较长刺激。揿针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交感神经反射,传导到中枢,释放神经递质、相应激素、神经肽类物质,对免疫系统产生作用。揿针主要有麦粒型、图钉型两种类型。揿针可长时间留于皮下,持续刺激,强化疗效;治疗脾胃系疾病久泻、便秘、呕吐、呃逆等应用越来越广泛,均取得显著疗效。研究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大样本研究,已逐步从临床观察向作用机制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