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为中医"方书之祖",张仲景在侧重方药的同时,也在该书中提到一些针灸学内容。本书所涉及的穴位不多,而期门穴又多次出现。《伤寒论》中"刺期门"所治之病虽不相同,但以肝经实证为主,故临床上遇到肝木盛实的各种疾病,治疗时可适当选用期门穴。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之针刺期门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中,运用针灸的有31条,其中针刺期门法颇具特色.纵证、横证、妇人热入血室证、阴明病热入血室证、太少并病误汗后谵语证等五证,病机皆源于肝经之实,仲景均以刺期门之法,以泄其实邪.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治则.本文对<伤寒论>刺期门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炳君 《江西中医药》2006,37(10):15-16
通过对《伤寒论》肝乘脾证、肝乘肺证针刺期门的分析,学习了张仲景根据五行生克进行辨证治疗的诊治思路,探讨了其选穴严谨、取穴精当的用针特点,总结了《伤寒论》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补充了对《伤寒论》部分学术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肝乘脾证本在肝,标在脾,仲景取肝之募穴期门以泻肝气,肝气平则脾气不被过于克制,从而腹泻谵语自除,脉浮而肾自和,诸证可愈。肝乘肺证为木旺而侮金,导致肺主皮毛功能失司,在病欲解而卡解时,刺肝之募穴期门,以泻肝气,则诸证必解。太阳与少阳并病,当用刺法,两经同治,针肝之募穴期门,以泻肝经郁热,火清则谵语自止。太阳病热入血室取期门为阳病治阴之意,针刺期门引阳而云,以泻冲脉血室之热。阳明病热入血室为血脉空虚热入血室,针刺期门泻血分之热,血分之热泻,正胜邪祛,气机通条,汗出而病愈。  相似文献   

5.
毛文忠 《河南中医》2004,24(11):1-3
引起小便病的成因甚多,无论外感、内伤都可出现小便的改变。通过对病变过程中出现的小便改变进行辨证,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在六经篇中除太阴篇外,均提出了小便病的治疗及方药。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针刺期门穴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门穴是《伤寒论》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一个穴位,本文通过对选用期门穴的相关条文的分析和考辨,探讨了其取穴依据和取穴时机,并总结了仲师运用期门穴的规律和特色,使后学能一窥仲师立法之精微,以供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7.
脾胃为后天之本 ,生化之源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 ,通篇都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思想。本文从病因病机、六经传变、治疗以及病情预后几个方面谈谈《伤寒论》中的脾胃观。1 从病因病机看胃为卫之本 ,脾为营之源。若脾胃运化失调则营卫不和 ,则不能外御风寒之邪 ,论中第 12条指出 :“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 ,热自发 ,阴弱者 ,汗自出。”文中所提“阳浮而阴弱”是以脉论理 ,由于患者肌腠疏松 ,卫气在外与邪相争 ,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 ,形成卫强营弱的太阳中风证。胃为躁土 ,得阴则安 ,热病发至阳明阶段 ,多从躁发 ,论中 181条 :“太阳…  相似文献   

8.
根据《伤寒论》中有关运用期门穴的条文,对肝乘脾证,肝侮肺证,太少并症误治证,热入血室证,尸厥等病证辨证施治针刺期门穴的阐述分析,说明了仲景重视针灸,辨证准确,用穴精当,是针灸辨证施治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死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力 《国医论坛》1999,14(5):4-6
仲景在《伤寒论》中多处提及死证,这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云:“经谓必死,谁敢日生!然药之得法,有可生之理……医者不知死,焉能救生!”本文旨在对《伤寒论》死证进行探析,以供同道参考。l死证选择标准及分布本文选择死证的标准是仲景明言系死证或不治者,对仲景云“难治”或系误治者则不选。依此标准,在《伤寒论》397条经文中,共选死证ZI条,分别为第133、167、210、Zll、212、232、295、296、297、298、299、300、315、333、343、344、345、346、362、368、369条等。此ZI条按六经分类,则太阳病…  相似文献   

10.
韦麟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8):537-537
目的:探讨《伤寒论》所述之死证是否为必死之证。方法:从《伤寒论》对死证的论述,对死证诊断、病因、病机作初步概括并予探讨。结果:《伤寒论》所述之死证大部分是可治之证,并非必死之证。结论:《伤寒论》所述之死证通过合理的中西抢救治疗,大部分是治疗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不但组方严谨,用药精良,疗效卓著,而且针灸娴熟,得心应手,其独特用法,妙趣横生,寓意无穷,极大地推动了后世针灸学的发展,现就《伤寒论》中有关针灸条文的用意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薛德馨  张兆锦 《新中医》2014,46(8):232-234
<正>古今医家对不寐症的病因病机有虽有诸多见解,但均认为"阴阳失和,阳不入阴"是基本病机。在正常情况下,卫气昼行于阳经,阳气盛则寤;夜行于阴经,阴气盛则寐。如机体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则产生不寐,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失眠。近年来,伴随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心理压力加大,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不寐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它已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问题。张仲景《伤寒论》对不寐一类的病证的阐述,既有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对腹痛有较深刻的认识,作者分析了张仲景论述腹痛的病机及治法。认为其腹痛病机主要有寒凝、热结,血瘀肝郁、食积、虫忧、阳等七种,治法有散寒止痛、攻下热结、攻逐瘀血、疏肝解郁、攻下导滞、安蛔止痛及温阳补虚等法。  相似文献   

14.
李朝喧 《中医研究》2007,20(11):18-20
对《伤寒论》中有关"脾约证"条文进行分析,结合历代医家所述,探讨了"脾约证"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等,认为脾约证的病机是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以致水液偏渗于膀胱,肠道失于濡润而成。其病证表现以阳明胃之实热为主,兼有太阴脾之营阴不足。  相似文献   

15.
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论悸证,涉及太阳、少阳、少阴、厌阴诸经。虽同为悸,但患者的感受却不尽一致,有心悸、心中悸、心动悸、心下悸及脐下悸之不同.笔者细观请荣,发现仲景之所以详述修的部位,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辨证施治。兹将笔者的体会理述于下。查《说文解字》,悸作“心动”解。成无已认为:“修者,心松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松松,不能自安者是也。”说明悸是一种心动不安或具体其他部位筑筑惕惕而不能自主运动的自觉感受。不同部位的悸动,患者的感受及相关的临床见症不尽一致。但同为悸证,却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其病因病…  相似文献   

16.
1 汗后伤阳的辨证汗法是祛除表邪的治疗方法 ,故为《伤寒论》治疗太阳经病首用之法。而汗为阳气加于阴液所化 ,若是中风误用峻汗之法 ;或虽未用峻汗 ,而病者体弱 ,不胜药力 ;或不参天时 ,暑热之季用峻汗 ;或汗而再汗等 ,均可导致汗出过多 ,甚至“如水流漓”。如此则阳气随汗出而耗泄 ,相应于阳虚的程度及部位 ,出现不同之变症。《伤寒论》“太阳篇”中所列举汗后伤阳条文 ,为此类变症的辨证提供了借鉴。1 1 汗后卫阳受损《伤寒论》6 8条云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中“发汗病不解”之“不”字 ,《…  相似文献   

17.
18.
眩晕一证有多种称谓,如因头晕而致眼花的,叫“颠眩”;因眼花而致头晕的,称“目眩”;头昏重而眼黑发花的,谓“眩冒”。《伤寒明理论》云:“眩也,运也,冒也,三者形俱相近,有论之眩运者,有论之眩冒者。运为运转之运,世论之头旋者是矣。冒为蒙客之冒,世论之昏迷者是矣。”可见眩、晕、冒三者,其临床表现大致相同,总属头晕眼花、站立不稳之意,而一般多以眩晕并称。临床上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如体虚、肝风、痰气及精神刺激等。《伤寒论》中所出现的眩晕可分为阳虚水泛,热扰清窍,阳气被郁,浊气上攻,阴竭阳脱,清阳不升,虚阳…  相似文献   

19.
笔者结合《伤寒论》的论述 ,对脾胃病的机理作一探讨。现试从“阳道实 ,阴道虚”、“脏腑相连”、“脾胃升降”等探讨其机理 ,为中医药治疗脾胃病提供理论依据。现分述如下 :1 阳道实 ,阴道虚体质因素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体质有密切关系。章虚谷云 :“六气之邪 ,有阴阳不同 ,其伤人也 ,又随人们的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人体的脏腑经络、肌肉骨骼系统、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组成基本上是相同的 ,但人体气血津液的多寡 ,阴阳的偏盛偏衰 ,高矫肥瘦 ,脾胃的强弱是不同的。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是否感受外邪 ,体质的强弱决定着发病的类型。容…  相似文献   

20.
肺系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咳嗽、喘息,〈伤寒论〉中对不同原因所致的发热、咳喘(包括短气、不得息),有精辟的论述、行之有效的治法及变证和调护.这些内容至今仍为临床诊治肺系病的指南,并广泛应用,本篇初步探讨了其肺系病的证治规律和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