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镜胆管引流术治疗301例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的体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内镜胆管引流术为301例(次)肝门部恶性肿瘤病人解除黄疸。行鼻胆管引流术166例次,塑料内置管引流87例次,放置可膨式金属胆道支架48例。全组引流总有效率为67.1%,其中效果满意者42.5%;术后1月内胆管炎发生率为14.0%,3例死亡;长期随访病例的平均存活期5.3月。引流效果与Bismuth分型有密切关系,如果全肝40%以上的胆系得到引流,黄疸有望消退;左、右两侧胆管同时引流可扩大引流范围,提高疗效。对无切除可能的肝门部肿瘤,内镜胆管引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作为首选的姑息性治疗。  相似文献   

2.
夏永红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277-2278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后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4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104例患者无院内死亡发生.其中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40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46%.癌症患者并发症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黄疸程度、术前白蛋白水平等因素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影响.结论 年龄、术前黄疸程度、术前白蛋白水平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O2联合造影剂造影在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内镜引流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行内镜引流术治疗的43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病例资料,根据造影剂选用分为研究组(CO2联合造影剂造影)和对照组(单纯造影剂造影),研究组23例,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术后总胆红素、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43例患者内镜操作时间50~70 min,术后研究组48 h和72 h的总胆红素、白细胞、降钙素原均低于对照组[48 h 总胆红素:(173.42±66.78)μmol/L 比(210.81±78.34)μmol/L, P=0.025; 72 h 总胆红素:(104.64±56.35)μmol/L比(159.33±59.59)μmol/L,P=0.023;48 h 白细胞:(11.51±7.78)×109/L比(15.83±6.67)×109/L, P=0.026; 72 h 白细胞:(10.92±5.64)×109/L比(14.72±4.97)×109/L ,P=0.026; 48 h 降钙素原:(0.56±0.18 )ng/mL比(1.24±0.73)ng/mL,P=0.003; 72 h 降钙素原:(0.42±0.27) ng/mL比(0.90±0.20 )ng/mL,P=0.001]。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0%(3/23)比40.0%(8/20),P=0.043];两组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1/23)比10.0%(2/20),P=0.090]。结论 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内镜引流中采用CO2联合造影剂造影是安全有效的,并且可降低术后胆管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肝内胆管癌     
肝内胆管癌(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e,简称CCC)是由肝内胆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与肝细胞癌(HCC)相比,发生率低,早期发现者少,多数人因出现黄疸或周围脏器的压迫症状始被发现,但已失去手术治疗的时机。为提高对肝内胆管癌的认识,提高肝内胆管癌的早期诊断率,现对肝内胆管癌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肿瘤标志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李玉光  李英俊 《山东医药》2005,45(36):32-32
对3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手术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方法,术中肝门板电凝锐性解剖及由上而下切除可提高肿瘤切除率,根治性切除术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近年对胆管癌前病变以及可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受到重视,本文对88例肝内结石行肝叶(段)以上肝切除标本中发现4例肝内胆管癌与同期手术的257例原发性肝癌病例中发现的肝内胆管癌19例,进行了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比较,试图对肝内胆管癌与肝内结石的相互关系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内胆管结石在东亚地区是较为常见的疾病,是肝内胆管癌最主要的病因之一.胆管内结石对胆管壁的长期刺激,结石引起的胆管狭窄梗阻造成胆汁滞留及同时伴发的细菌感染等生物因素的慢性刺激,导致胆管壁的慢性增生性炎症,进而引起胆管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和上皮化生,发生癌变.本文主要对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和病理特点、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均是对外科医生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高位恶性胆管梗阻的多支架引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支架植入技术治疗肝门部高位多发性恶性胆道梗阻的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高位胆管梗阻127例。梗阻部位:肝总管上端距左、右肝管汇合部1cm以内66例,左、右肝管及肝总管上端同时梗阻45例.肝内右肝管多发性梗阻5例,肝内左、右肝管梗阻11例。采用五种支架植入方法。66例经右腋中线右肝管一胆总管途径植入支架;37例经腋中线和剑突下’分别穿刺左、右肝管。植入2个支架呈“Y”型排列。7例左肝管一右盯管问植入支架,再在右肝管一胆总管间植入支架.2支架呈“Г”行排列。3例右肝内肝管多发梗阻。先存右肝内盯管问放置支架,再在右肝管-肝总管问放置支架。12例右盯管放置支架.左肝管放置外引流。2例右盯内肝管多发梗阻病例,单纯放置多点位外引流。测定术前、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127例高他胆管梗阻患者经植入支架。实现胆汁内引流。J2J例患者的总胆红素由术前平均(283.4±175.4)μmol,/L下降至(63.2±111.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8个月.患者生存率大于6个月者占67.3%(85/127)。1年者占46.5%(59/127)。结论对无法手术治疗的肝门部高位多部位恶性胆管梗阻.采用双点传双通道双支架植入或单点位单通道双支架植入,能有效实现胆汁的全面充分内引流.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王小东  王石 《肝脏》2019,24(11)
目的对比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与经皮经肝胆管造影引流术(PTCD)用于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120例患者资料,按术前减黄方案分为ENBD组(57例)和PTCD组(63例),对比两组围术期肝功能指标、术中情况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引流前,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术前,ENBD组TBil、DBil、ALT、AST均明显高于PT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术后,两组TBil、DBil、ALT、AST、Al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BD组围术期胆系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PT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术前行ENBD或PTCD均能够有效减黄,而后者减黄效果更可靠,能够更好地促进肝功能恢复;接受ENBD后胆系感染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广泛切开狭窄的肝内胆管,取净结石,大口胆肠内引流,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15例中男2例,女13例,年龄29岁~62岁.有反复发作性畏寒、发热、黄疸病史2a~15a.除1例为首次手术,其余经历2~6次胆道手术,皆因肝内病灶残留或狭窄胆管未解除而症状反复出现.术前PTC造影确定结石分布及狭窄部位.术中广泛肝内胆管切开,解除狭窄,取净结石,通畅引流达2~3级胆管,修整胆管成一完整的胆盆,行大口径胆盆-空肠Roux-y内引流或行间置空肠,胆肠吻合口处置Y形内支撑管,放置3mo~6mo.胆总管远端缝闭,以防盲袋感染;做人工瓣或人工乳头,减少食物反流.对5例合并有肝纤维化萎缩、局灶性肝脓疡的行肝右叶部分、左叶或左外叶切除.结果术后通过内支撑管造影,B超随访3mo~5a,2例有边周小胆管少许结石残留,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消失,体重增加.结论广泛肝内狭窄胆管切开,取净结石,大口径肝门胆肠内引流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李炳辉 《山东医药》2008,48(21):68-68
2006年以来,我们应用肝门胆管盆式空肠吻合治疗肝门部胆管癌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中男5例,女1例;年龄34~68岁;病程1~20个月,均因进行性黄疸收入院.人院后均行CT、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检查,  相似文献   

12.
我们自1988年4月~1990年2月共施行肝胆管盆式空肠内引流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1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经内镜胆管内引流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缓解胆道梗阻,对28例恶性胆道梗阻(MBO)患者行经内镜胆管内引流术(EBD)。结果25例(89%)插管成功,共插管44次,7F管3次,10F25次,12F16次。23例(92%)减黄有效,EBD后第3天胆红素平均下降46.3%,肝外胆管径平均回缩58.6%,减黄有效者腹胀迅速消失或减轻。首次插管维持有效引流时间141.5±151.2天,早、中期并发胆管炎40%,1年以上生存17%。结果表明EBD减黄效果和症状改善是显著的,胆红素下降与胆管径回缩相平行。认为胆管是否屈曲及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的好坏是EBD成败的关键;腹胀再现,有胆道感染症状及B超见肝外胆管扩张为通管的指征。EBD适合高龄或高危人群的MBO患者,对延长生存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经内镜胆管内引流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缓解胆道梗阻,对28例恶性胆道梗阻(MBO)患者行经内镜胆管内引流术(EBD)。结果25例(89%)插管成功,共插管44次,7F管3次,10F25次,12F16次。23例(92%)减黄有效,EBD后第3天胆红素平均下降46.3%,肝外胆管径平均回缩58.6%,减黄有效者腹胀迅速消失或减轻。首次插管维持有效引流时间141.5±151.2天,早、中期并发胆管炎40%,1年以上生存17%。结果表明EBD减黄效果和症状改善是显著的,胆红素下降与胆管径回缩相平行。认为胆管是否屈曲及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的好坏是EBD成败的关键;腹胀再现,有胆道感染症状及B超见肝外胆管扩张为通管的指征。EBD适合高龄或高危人群的MBO患者,对延长生存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IQQA ?-Liver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精准引导下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引流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中的应用。 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胆道系统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临床认识、检验和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提高,HCCA诊断报道病例数在增加。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一经发现多数为晚期患者,导致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因此,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早期筛查和诊断非常重要。目前,影像学检查成为诊断和鉴别诊断HCCA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讨论影像学早期筛查和诊断HCCA的有关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下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PDT)联合胆管支架置入在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中科大附一院(40例)和铜陵市人民医院(3例)收治的共43例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发生梗阻性黄疸的患者临床资料,支架组(n=23)单纯置入胆管支架,联合组(n=20)行PDT联合胆管支架置入。对比两组患者的胆红素下降程度、支架通畅期、术后卡氏行为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支架组和联合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的支架通畅时间为204.53 d(95%CI:143.75~265.32 d),长于支架组的138.36 d(95%CI:95.38~181.34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支架组和联合组术后1周中位胆红素下降值分别为30.10 μmol/L和9.40 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43,P=0.808)。支架组和联合组术后1个月[(69.09±12.69)分和(73.16±13.36)分,t=-0.999,P=0.324]和3个月卡氏行为评分[(67.14±9.94)分和(70.67±10.33)分,t=-0.935,P=0.3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的总体生存期为267.38 d(95%CI:186.93~347.83 d),显著长于支架组的140.41 d(95%CI:97.38~183.45 d)(P=0.017)。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PDT联合胆管支架置入(HR=0.457,95%CI:0.212~0.986,P=0.046)是患者生存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内镜下PDT联合胆管支架置入可有效缓解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梗阻性黄疸,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用肝圆韧带修复肝门部胆管狭窄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5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利用肝圆韧带修复肝门部胆管狭窄;对照组25例采取局部肝段或肝叶切除。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胆漏及残石率、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肝功能受损程度及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胆漏及残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利用肝圆韧带修复肝门部胆管狭窄治疗未合并肝脏病理性改变的肝胆管结石,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取材方便,操作简便,符合胆道生理,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胆管内支架引流治疗良恶性胆管梗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院于2000年10月对2003年5月对36例胆管梗阻患者采取胆管内支架引流,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内镜下双支架引流术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内镜下双支架引流治疗的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28例(双支架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44—88岁,中位年龄66.4岁,其中BismuthII型9例,Ⅲa型8例,IIIb型5例,Ⅳ型6例;同期接受内镜下单支架引流治疗的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23例(单支架组)作为对照,男11例、女12例,年龄42~83岁,中位年龄65.8岁,其中Bismuth11型7例,IIa型5例,IIIb型6例,Ⅳ型5例。对2组引流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支架通畅时间及平均生存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支架均成功置入,无死亡病例。引流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双支架组分别为96.4%(27/28)和17.9%(5/28),单支架组分别为87.0%(20/23)和13.0%(3/2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架组失访5例,随访率82.1%(23/28);单支架组失访4例,随访率82.6%(19/23)。双支架组随访的23例患者的平均支架通畅时间、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29±48.5)d和(187±94.5)d,单支架组随访的19例患者的平均支架通畅时间、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02±37.8)d和(103±98.5)d,双支架组均明显优于单支架组(P〈0.05)。结论BismuthII型以上的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行内镜下双支架引流是安全可行的,其平均支架通畅时间和平均生存时间均优于内镜下单支架引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