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糖尿病足溃疡皮肤中的表达.方法 RT-PCR检测非糖尿病的足溃疡(NDFU)组、糖尿病足溃疡(DFU)组、正常对照(NC)组皮肤HO-1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各组HO-1蛋白表达.结果 NDFU组、DFU组、NC组HO-1mRNA表达量分别为:1.880±0.033、1.797±0.024、1.399±0.039,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DFU组和DFU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O-1蛋白在NC组表达于表皮;在NDFU组和DFU组表皮和真皮炎症部位均有HO-1阳性细胞,且前者阳性细胞数量多于后者.结论 糖尿病足溃疡较非糖尿病的足溃疡皮肤组织HO-1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FU)的疗效. 方法 72例DFU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外敷;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比较两组DFU治愈率、好转率及愈合时间. 结果 两组间年龄、糖尿病病程、FPG、FIns、HbA1c、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BMI、TG、TC、LDL-C、HDL-C、溃疡面积及溃疡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agner Ⅰ级DFU治疗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WagnerⅡ、Ⅲ级DFU病例中,治疗组治愈率(66.7%、70.0%)、总有效率(94.4%、90.0%)均高于对照组(治愈率:26.3%、57.9%;总有效率:10.0%、30.0%)(P<0.05);治疗组Wagner Ⅰ~Ⅲ级DFU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WagnerⅠ级:(14.75±1.82) vs (22.00±1.63)d;WagnerⅡ级:(27.12±2.15) vs (34.93±1.44)d;WagnerⅢ级:(41.89±3.22) vs (53.83±1.17)d] (P<0.05). 结论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可能具有促进DFU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定血管抑素结合蛋白(Amot)mRNA及蛋白在糖尿病后肢缺血性溃疡小鼠创面肉芽组织中的表达,探讨高糖及缺血对其表达的影响. 方法 建立糖尿病后肢缺血性溃疡小鼠模型并根据有无糖尿病及缺血进行分组.RT-PCR测序鉴定Amot mRNA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Amot mRNA表达差异,Western blot测定各组Amot蛋白表达. 结果 各组后肢溃疡肉芽组织中均有Amot mRNA表达.在糖尿病缺血性溃疡组表达量最少(0.0014±0.0005),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糖尿病非缺血性溃疡组表达量最多,与糖尿病溃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87±0.0119)vs(0.0014±0.0005),(0.0187±0.0119)vs (0.0091±0.0049),P<0.01]. p130Amot在糖尿病缺血性溃疡组表达量(0.37±0.01)最少,非糖尿病非缺血性溃疡组表达量(0.88±0.02)最多,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80-Amot在各组间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mot参与了糖尿病溃疡愈合过程.高糖和缺血可造成Amot表达下降,高糖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溃疡(DFU)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和糖尿病血管病变(PAD)与DFU的相互作用.方法 选取T2DM患者278例,按其是否合并DFU分成糖尿病足溃疡组(DFU,102例)和糖尿病非足溃疡组(NDFU,176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生化特征和并发症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FU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相对超额危险度比(RERI),归因比(AP)和相互作用指数(S)评价DPN与PAD的相加相互作用.结果 与NDFU组比较,DFU组HbA1c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DR、DPN和PAD发生率均升高,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TC和LDL-C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FU相关影响因素有:HbA1 c、DPN、PAD、Hb、Alb和FIB(OR分别为1.41、3.66、3.00、0.98、0.79和2.51).DPN和PAD对DFU的相加相互作用指标RERI、AP和S分别为3.45(95%CI:1.22~8.56)、0.29(95%CI:0.02~0.58)和1.45(95%CI:1.03~4.96).结论 血糖控制欠佳、合并DPN和PAD、营养不良及FIB代谢失衡是DFU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DPN和PAD对DFU存在相加相互作用,同时患有DPN和PAD可增加DFU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木丹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 方法 选取DPN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Treatment)组和对照(Con)组,每组各30例.Con组口服甲钴胺;Treatment组口服木丹颗粒联合甲钴胺.疗程均为4周.采用总症状评分(TSS)将两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Treatrent、Con组用药前后TSS评分均改善[(5.60±2.81)vs(2.39±1.90)分,(5.59±2.17)vs(4.08±2.12)分,P均<0.01].两组治疗后T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8±2.12)vs(2.39±1.90)分,P<0.01)].结论 与甲钴胺单药治疗相比,木丹颗粒联合甲钴胺可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在糖尿病并发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对健康组、单纯GERD组(I)、单纯糖尿病组(Ⅱ)和糖尿病并发GERD组(Ⅲ)各30例患者血浆中的SP和VIP进行测定。结果(1)血浆中SP含量工、Ⅱ、Ⅲ组与健康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VIP含量I、Ⅱ、Ⅲ组与健康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浆中VIP含量Ⅲ组与工、Ⅱ组比较,均明显升高,血浆中SP含量Ⅲ组与I、Ⅱ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Ⅱ组和Ⅲ组中SP分别为(64.2±8.33)ng/L、(48.4±9.74)ng/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VIP分别为(67.7±13.3)ng/L、(83.1±18.5)ng/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结论SP的降低和VIP的升高在糖尿病并发GER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载洛伐他汀纤维膜(Lov/PDLGA)对糖尿病大鼠皮肤创伤的促修复作用. 方法 采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Lov/PDLGA,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纤维形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纤维膜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建立糖尿病大鼠皮肤损伤模型,分别覆盖空白纤维膜(PDLGA)和Lov/PDLGA,另以自然愈合创面为对照,观察各组创面愈合速度. 结果 Lov/PDLGA纤维直径(2.66±0.73)μm.载药量、包封率分别为(7.39±0.40)%、(80.45±4.39)%.4h体外药物突释量(33.86±7.07)%,随后5d缓慢持续释放药物(79.72±1.11)%.Lov/PDLGA组创面20 d愈合(99.98±0.61)%,愈合速度快于其余组(P<0.05). 结论 Lov/PDLGA可通过持续释放载洛伐他汀促进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愈合,有望应用于糖尿病皮肤溃疡治疗.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与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门诊收治的4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3例健康体检者,同时行神经电图检测,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并对结果进行记录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健康组上下肢的起始潜伏期均明显少于糖尿病组(P<0.01),但糖尿病组上下肢的波幅与健康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患者的下肢的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率(34.84%)明显高于上肢(18.85%),两者差异存统计学意义(χ2=16.97,P<0.01);上肢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异常率(35.24%)低于下肢(55.74%),差异存统计学意义(χ2=10.33,P<0.01);神经传导速度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总异常率分别为25.58%、45.49%,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总异常率显著高于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存统计学意义(χ2=39.96,P<0.01)。 结论 神经传导速度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作为糖尿病自主神经及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的重要指标,可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且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8例2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分为非缺血性组和缺血性组,均进行有效清创,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同时进行全身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结果 非缺血性组患者30例,其中显效26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00%,其中显效率86.70%.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65.63±14.53)天.缺血性组患者28例,其中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86%,其中显效率60.71%.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93.65±18.67)天.两组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能有效控制感染,促进创面肉芽生长,改善微循环,促进创面愈合,对非缺血性和缺血性足溃疡治疗均有效,非缺血性组优于缺血性组;非缺血性组创面愈合时间比缺血性组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纳米微粒对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的愈合作用,探讨EGF纳米微粒促进愈合的机制.方法 制备EGF纳米微粒,测定EGF纳米微粒载药率、包封率和释药行为.用打孔器制备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模型.分为4组:EGF纳米组(给予含1μg/d EGF的纳米微粒),EGF组(给予1μg/d EGF),空微粒组(给予不含EGF纳米微粒),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于3、7、14、21 d照相并取材,计算创面愈合率并比较创面病理学变化及EGF受体阳性细胞面积.结果 EGF纳米微粒平均粒径为193.5 nm,载药率为0.02%,包封率为85%.药物释放达24h.EGF纳米组创面愈合比EGF组快[14 d,(93.8±1.8)%比(89.3±2.3)%,P<0.05;21 d(96.6±1.6)%比(92.1±4.3)%,P<0.05].EGF纳米组创面内EGF受体阳性细胞面积高于EGF组[7d,(49.4±6.5)%比(35.1±2.8)%,P <0.05;14 d,(80.2±3.8)%比(73.4±1.7)%,P<0.05].结论 EGF纳米微粒上调创面内细胞EGF受体表达,加速创面的愈合,效果优于EGF.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油纱银敷料与银离子敷料对糖尿病足底溃疡的疗效。方法将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6例2型糖尿病足底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油纱银组和银离子组,油纱银组采用油纱银敷料治疗,银离子组采用银离子敷料治疗,每周换药2次,比较两组患者足底溃疡的愈合时间j结果油砂银组、银离子组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分别为[(6.87±0.50)mmol/L、(6.92±O.40)mmol/L、(16.56±2.87)mmol/L、(16.21±2。68)mmol/L],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分别为[(6.81±O.32)mmol/L、(6.84±0.27)mmol/L、(8.61±0.87)mmol/L、(8.82±0.63)mmol/L],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治疗前、治疗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油纱银组足底溃疡愈合时间为(15.6+2.4)d,银离子组足底溃疡愈合时间为(23.7±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油纱银敷料治疗糖尿病足底溃疡创面效果优于银离子敷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糖尿病足与非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肤微循环结构的比较,了解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皮肤微循环的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的足病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糖尿病足患者29例( DFU组),非糖尿病患者19例( NDM组),取足部皮肤制作石蜡切片,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及抗体的免疫组化,对比两组患者足部皮肤真皮乳头层微循环结构的各项指标。两两比较采用 t 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非糖尿病患者组比较,糖尿病足患者组足背部皮肤真皮乳头层面积增大[(1.6±0.5)×105比(1.1±0.4)×105μm2,t=3.5,P<0.05],但单位面积下真皮乳头个数减少[(63±18)比(90±30)个/mm2,t =4.05, P<0.05];真皮乳头内微血管密度降低[(109±34)比(161±40)条/mm2, t=4.81, P<0.05],但微血管外径增大[(23.9±2.8)比(21.9±3.2)μm, t=2.28, P<0.05];微血管内皮细胞密度[(320±150)比(563±212)个/mm2, t=4.65, P<0.05]和内皮细胞数量[(8.2±1.5)比(10.3±2.1)个, t=4.06, P<0.05]减少,但内皮细胞厚度增加[(4.0±0.4)比(3.2±0.3)μm, t=6.47,P<0.05];同时,血管VEGF表达减少(0.34±0.04比0.41±0.05, t=4.87, P<0.05)。结论足部皮肤真皮乳头层内微循环结构的改变可能与糖尿病足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 (SCH)与T2DM慢性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 将1294例T2DM患者分为SCH组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比较两组间慢性并发症患病率及患者的甲状腺功能,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SCH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 结果18.8%的T2DM患者合并SCH。SCH组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CKD)、DR、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和糖尿病足病(DF)患病率均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P〈0.05);CKD、DR和DPN患者FT3下降,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SCH为CKD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9,P=0.012)。 结论 T2DM合并SCH 患者CKD、DR、DPN和DF患病率升高。SCH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内ICC和SP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Cajal间质细胞和P物质在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的改变,进而探讨糖尿病胃轻瘫发生的相关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糖尿病组(n=20)。用链脲佐菌素建立大鼠糖尿病胃轻瘫模型,3个月后用放射性核素(^99Tc)灌胃测定大鼠胃液体排空率,取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大鼠胃窦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c—kit阳性Cajal间质细胞和P物质在大鼠胃窦的变化,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并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胃排空明显延迟(P〈0.01),胃窦c—kit阳性Cajal间质细胞减少(P〈0.01),P物质表达减少(P〈0.01)。结论糖尿病胃轻瘫与Cajal间质细胞和P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双套管冲洗负压吸引技术在Ⅲ级糖尿病足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选取在我科住院确诊的Ⅲ级糖尿病足患者(均为单足)共36例,其中男15例、女2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17例,年龄(63±8)岁;对照组19例,年龄(65±6)岁。对照组实施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常规换药,试验组实施脓肿切开引流术后置人双套管持续冲洗吸引,至引流液澄清拔除双套管,采用常规换药,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试验组17例患者中,14例完全愈合,3例明显好转,治愈率达82.4%。对照组19例有8例治愈,8例好转,治愈率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2,P〈0.05)。对照组3例经1个月换药等综合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其中包括2例在治疗期间病情恶化经截肢术处理。试验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20±3)d,对照组为(29±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P〈0.001)。结论双套管冲洗负压吸引技术可促进Ⅲ级糖尿病足患者伤口的愈合,减轻患者疼痛,并减少截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化酶-一氧化碳系统(HO-CO)与糖尿病足(DF)发病的关系。方法DF组30例,单纯糖尿病(DM)组25例,对照(NC)组25例,测定血浆CO浓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足部组织中HO-1、HO-2的表达。结果(1)DF组较DM组病程长,FPG、HbA1 c升高,TG、血浆CO浓度降低(P〈0.05)。(2)DF组较DM组HO-1、HO-2表达明显减弱(P〈0.01)。(3)血浆CO浓度与FPG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DM患者HO-CO系统表达的减弱可能在DF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血糖可能是影响HO-CO系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将T2DM患者60例分为T2DM组和DPN组,每组各30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NC)组.ELISA检测血清BDNF及HMGB1含量,RT-PCR法检测其mRNA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DPN患者中BDNF与HMGB1相关性. 结果 DPN组和T2DM组血清BDNF含量及rnRNA表达水平均低于NC组(P<0.05),而HMGB1含量及mRNA表达水平高于NC组(P<0.05).DPN组血清BDNF含量及mRNA表达水平低于T2DM组,血清HMGB1含量及mRNA表达水平高于T2DM组(P<0.05).DPN组血清BDNF与HMGB1水平负相关(r=-0.425,P<0.05). 结论 DPN患者血清BDNF与HMGB1相关,二者可能共同参与了DPN的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糖尿病黄斑病变患者黄斑区背向散射特性. 方法 选取糖尿病患者58例,分为无糖尿病性黄斑水肿(NDME)组25例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组33例,另选健康对照(NC)组30名.采用HP Sonos5500超声诊断仪检测黄斑区背向散射积分(IBS)值. 结果 NC、NDME和DME组黄斑区IBS值、IB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3.41±2.37)vs(45.58±3.26)vs(47.65±1.47);(0.860±0.012) vs (0.940±0.009) vs(1.019±0.021),P<0.01]. 结论 糖尿病黄斑病变患者IBS值、IBS%较正常人群高,IBS技术可能是评价糖尿病黄斑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