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明确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找出异同点。方法:利用手术切除的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理标本,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并比较。结果:克罗恩病的特征为裂隙性溃疡、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肿膜下层增宽;肠结核的特征为干酪样坏死、粘膜下层闭锁,肉芽肿融合,组织切片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微肉芽肿,全层炎症等,结论:典型的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易于鉴别,但二者组织病理学的相似性,给部分病例的鉴别诊断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2.
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消化道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特别是内镜下有相似病变时。现将我科最近收治的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肠结核患者2例因反复腹泻1年入院, 被误诊为克罗恩病. 经病理、胸片及痰涂片确诊为肠结核. 本文提示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诊断困难, 暂时不能确诊时, 应首先考虑按结核病处理这一相对安全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在临床表现、内镜下所见及病理学改变等方面可极为相似,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十分困难,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1]。最近,我们收治了2例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结核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邹宁  刘晓红 《胃肠病学》2003,8(5):U013-U014
在诸多肠道炎症性病变中,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是两大重要的疾病,近年来两者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影像学、内镜和病理学表现均十分相似。肺结核的存在和结核杆菌的发现有利于肠结核的诊断,但克罗恩病误诊为肠结核的概率仍很高。本文就这两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作一综述。 一、诊断标准 1.肠结核: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即可确诊:①肠壁或肠系膜淋巴结找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②病变组织病理检查找到结核杆菌;③病变处取材培养结核杆菌阳性;④病变处取材动物接种有结核改变。一般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X线检查有典型结核改变、肠外找到结核灶和抗痨试验治疗6周病情有改善,便可作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汇总分析我国近五年临床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主要原因,结合国内外相关的临床诊断新进展,探讨预防肠结核误诊的临床对策.方法 利用万方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发表的有关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文献进行检索、复习及汇总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回顾性文献7篇,包含病例数416例,肠结核误诊率为41.42%(95% CI 44.84%~35.44%),最易误诊的前三位疾病依次为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癌,分别占肠结核误诊疾病构成比的24.24%、19.1%和11.6%.收集病案汇总性文献7篇,包含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病例数36例,其中2例仅依靠电子肠镜下的肉眼观察未等待病理检查结果既盲目诊断,1例治疗后未随诊复查及活检取材困难,8例与未详细询问病史和严格体格检查有关,25例在完善电子肠镜、病理组织学检查、抗酸染色、胸片和PPD等各项检查后仍出现诊断失误,后由于治疗效果欠佳,通过行手术治疗、术中病理组织学检查、多次复查肠镜及组织病理检查和抗酸染色、肺部CT及试验性抗痨治疗后才明确诊断.结论 现我国临床上肠结核易误诊为克罗恩病的主要原因是临床医生严格执行诊治规程的意识不足和对于不典型病案,临床常用诊断手段的鉴别能力有限.需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严格执行诊疗规程的意识.组合运用非侵入性标志物或可提高肠结核和克罗恩病鉴别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7.
内镜及病理学检查在克罗恩病和肠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 评价内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复习经手术证实的克罗恩病和肠结核各30例资料,对其临床、内镜表现、手术记录等进行分析,并重新审读病理切片。结果 内镜诊断克罗恩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0.0%、25.6%和49.3%,而在肠结核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6.7%、46.2%和63.8%。克罗恩病的病理学特征有非干酪样肉芽肿、粘膜下层增宽、裂隙样溃疡和淋巴细胞聚集;肠结核的病理特征有肠壁或肠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粘膜下层变窄或闭缩。结论 尽管找到了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临床、内镜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但手术标本的组织病理学在鉴别诊断中仍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郑琴芳  覃江  农兵 《内科》2007,2(4):519-520
目的通过对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的临床及内镜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对鉴别诊断有帮助的要点。方法对我院1981年12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2例CD和12例IT住院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发症、内镜检查进行分析。结果CD患者平均年龄低于IT患者(P<0.05)。肠外结核IT常见(P<0.01)。CD结肠纵行溃疡及铺路石样改变明显高于IT患者(P<0.01),而IT以环形溃疡为主(P<0.05)。肠镜病理示CD有大量淋巴细胞聚集,IT可见干酪样肉芽肿及找到抗酸杆菌(P<0.01)。而临床症状、并发症CD与IT相似(P>0.05)。结论内镜及其病理检查对鉴别CD和IT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分析了克罗恩病与肠结核鉴别诊断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诊断措施做了相应的评价,旨在帮助临床医师提高鉴别诊断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疾病,为常见的肺外结核病之一.二者临床表现及内镜下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误诊率高,本文通过1例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结核病例,对二者进行文献回顾并分析,从而更好的对二者在临床上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临床与病理特征,为两者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6-2007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33例CD和34例ITB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CD出现症状到确诊的时间明显长于ITB(P<0.05),CD多因肠梗阻或诊断不明而手术,CD的便血、肠梗阻、肠外表现明显多于ITB(P值均<0.05),而盗汗、合并肺结核、低白蛋白血症和ESR升高、血清结核抗体阳性则更常见于ITB(P值均<0.05),CD患者仅累及空、回肠的情况明显多于ITB(P<0.05);CD患者内镜下纵形溃疡及鹅卵石样外观明显多于ITB(P值均<0.05),而ITB组环形溃疡更多见(P<0.05);ITB组的肉芽肿检出率(70.6%)明显高于CD组(29.4%)(P<0.05),且肉芽肿的位置有助于两者的鉴别;CD的手术标本的固有层底部/黏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现象明显多于内镜活检标本(P<0.05).结论 尽管CD与ITB临床表现极其相似,但各自仍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需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肉芽肿出现的几率、位置及炎症细胞分布范围与深度可作为两者病理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变化和预后。方法选取住院诊断为CD和ITB患者各50例,电话随访得到患者出院后进一步的诊治和疾病预后等具体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肠结核随访成功34例,平均随访(28.77±10.53)个月,最后确诊31例;CD随访成功32例,平均随访(29.56±14.90)个月,最后确诊32例。肠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好,平均服药(13.77±7.06)个月,已愈29例,复发2例。CD患者服药以5-氨基水杨酸为主,服药依从性欠佳,平均服药(15.31±11.12)个月,缓解稳定9例(28.1%),好转16例(50.0%),病情加重7例(21.9%),出院后复发23例(71.9%),出院后手术治疗3例(9.4%)。住院期间13例CD手术患者中,缓解稳定6例,好转5例,病情加重2例,短期内总体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患者。结论肠结核预后好、复发低,应指导按疗程服药,加强随诊。CD预后不佳、复发率高,应加强出院后随访,提高服药依从性。手术治疗对部分患者短期缓解稳定有益,这可能与CD临床表型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肠结核与克罗恩病临床症状、内镜、病理表现的差异及肠黏膜组织结核分枝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 fo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TB-PCR)对二者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月-2006年2月于我院确诊的42例肠结核和60例克罗恩病病例,记录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表现特点及肠黏膜TB-PCR检测结果。结果克罗恩病患者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占56.9%(33/58),较肠结核(16.1%,5/31)多见(P〈0.001);29.3%克罗恩病患者有肠外表现(口腔溃疡、皮疹、关节痛、肛周病变),而肠结核患者未见;内镜下克罗恩病表现为纵行/裂隙样溃疡(44.9%,22/49)、卵石征(28.6%,14/49)、节段性病变(51.0%,25/49)多于肠结核(7.7%、3.9%、0)(P值分别为0.001、0.011、0.000);克罗恩病患者肠黏膜组织病理表现为淋巴细胞聚集占34%(18/53),小血管炎占26.4%(14/53),明显较肠结核多见(0%、3.8%)(P值分别为0.001、0.016)。82.4%(14/17)的肠结核患者试验性抗结核1-2周症状改善,而5例克罗恩病患者试验性抗结核治疗4-8周均无效。肠黏膜组织TB-PCR检测阳性率肠结核组为11.5%(3/26);与CD组(14.3%,3/21)比较无显著差异(P〉0.5)。结论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需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影像学表现综合判断;肠黏膜TB-PCR对肠结核与CD鉴别诊断的意义有限;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及内镜随访仍是鉴别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临床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进行临床分析和比较,找出对鉴别诊断有帮助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3年~2004年间住院的62例CD患者和21例I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D男性多见。临床表现、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实验室检查、腹部B超/CT以及消化道造影均对鉴别诊断帮助不大,CD的肠黏膜活检诊断率低。CD与IT的常见部位都是回肠及回盲部,但CD可累及直肠,吻合口病变为77.4%。CD纵行溃疡仅占13.6%,而环形溃疡却占26.7%,回盲瓣受累22.2%,IT瘘管形成并不罕见(14.3%)。CD肠系膜淋巴结最大直径为(10±3)mm,均无上皮样肉芽肿,而IT肠系膜淋巴结最大直径为(18±5)mm,P<0.01,均有上皮样肉芽肿,41.2%有干酪样坏死。CD裂隙溃疡多于IT(P<0.01)。CD中全层炎、淋巴组织增生、黏膜下层水肿均比IT多(P<0.05)。结论CD与IT的鉴别需要多方面综合判断,手术标本的病理对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及内镜特征的鉴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的临床及内镜特点,为两者的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9年2月168例CD患者和156例ITB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结果 CD以男性为主(男;女为108:60),肠道手术率较ITB高[(33.3%比10.9%,P<0.01)];CD的腹泻、便血、肛周疾病、肠梗阻的发生率分别为66.1%、32.1%、16.1%和28.0%.明显高于ITB组(分别为47.0%、7.7%、3.4%和9.4%,P值<0.05或<0.01);而ITB的发热、盗汗多于CD组(P值均<0.05),且伴肺结核、腹水发生率明显高于CD组(P值均<0.01);ITB的球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试验阳性率、结核抗体阳性率均高于CD组;CD患者内镜下纵行溃疡、网格状溃疡、卵石征、肠腔狭窄均多于ITB组(P值<0.01或<0.05),而ITB的环行溃疡、同盲瓣受累多见(P值<0.01或<0.05),且受累的回盲瓣常变形和开口固定.结论 CD与ITB各有其临床特点,临床特点结合内镜下卵石征、纵行溃疡、网格状溃疡、环行溃疡出现的概率、回盲瓣受累情况及形态变化是鉴别两者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肠结核(ITB)、克罗恩病(CD)和原发性肠淋巴瘤(PIL)的临床特点,以期发现对肠结核有鉴别意义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0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中南医院30例肠结核、38例克罗恩病、15例原发性肠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肠结核患者来自农村、首发腹痛、结核中毒症状、伴肠外结核、白蛋白下降、PPD强阳性、仅右半结肠受累及横行溃疡较克罗恩病多见;克罗恩病患者来自城市,首发大便改变、病程长且反复、肠壁增厚、直肠受累、节段性分布、纵形溃疡较肠结核多见。肠结核患者30岁以下者、纳差、乏力、溃疡形成较原发性肠淋巴瘤多见;原发性肠淋巴患者瘤肿块、肠穿孔、急诊手术、肠壁增厚、小肠受累、单节段受累较肠结核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结核与克罗恩病、原发性肠淋巴瘤各自有一定的特异性。获取详尽信息综合分析及诊断性治疗仍为肠结核鉴别诊断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小肠克罗恩病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小肠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加深对小肠克罗恩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对1992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病历中符合克罗恩病的11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肠克罗恩病24例(20.69%),青壮年好发,首次确诊时间比其他类型克罗恩病患者更长。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20例(83.33%),便秘8例(33.3%),腹泻6例(25%),便血6例(25%),消瘦14例(58.3%),贫血8例(33.3%),发热7例(29.2%),手术18例(75%)。结论小肠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困难。小肠钡灌检查可作为小肠克罗恩病的有效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试验性抗结核治疗鉴别诊断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评估标准及合适的判断时间点。方法回顾分析接受试验性抗结核治疗且最后得以确诊的28例肠结核(ITB)和11例克罗恩病(CD)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临床表现及肠镜下的改变。结果2组患者基线时较特异的临床特征包括活动性肺结核、PPD强阳性、肛瘘或肛周脓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抗结核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但3个月后ITB组无好转率为0,CD组为27.3%(P=0.004)。抗结核治疗3个月及6个月,ITB组活动性溃疡消失率+明显好转率分别为90.9%(20/22)+9.1%(2/22)及100%(28/28)+0;结节样病变消失率+明显好转率为58.8%(10/17)+41.2%(7/17)及76.5%(13/17)+23.5%(4/17)。而CD组在各时点活动性溃疡、结节样病变均无明显好转(P均〈0.01)。结论ITB和CD的鉴别因缺乏特异性指标,部分鉴别困难的病例仍需采用试验性抗结核治疗。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后3个月,回结肠镜复查见活动性溃疡及结节样病变消失或明显好转,伴临床症状痊愈或明显好转可评定为试验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