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中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变化,探索其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且符合IM诊断标准的患儿60例,以30例健康儿童志愿者为对照组;通过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BMC中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及其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表达。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t法。结果在60例IM患儿中,肝损伤发生率50%(30/60),其中ALT200 U/L者60%(18/30),200 U/L≤ALT400 U/L者33.3%(10/30),ALT≥400 U/L者6.67%(2/30),所有患儿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均恢复正常。与正常组相比,IM非肝损伤和肝损伤组CD8+T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与IM非肝损伤组相比,肝损伤组中CD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及NK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结论 IM患儿肝损伤发生率高,主要为轻中度转氨酶升高,能自限性恢复正常,NK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及CD8+T淋巴细胞高表达是造成IM肝损伤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杰  邓玫  王汝佳  林立丽 《肝脏》2016,(10):860-863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在不同年龄患儿的肝脏转氨酶差异及其临床相关特征。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5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分为2组,幼儿组(4岁,30例)、儿童组(4~14岁,20例),比较两组患儿IM病情的临床特点。结果与幼儿组相比,儿童组肝脏酶学明显改变,AST、LDH和ALT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肝脏增大并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异型淋巴细胞在幼儿组与儿童组之间有明显差异,而EB-DNA阳性反应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幼儿组与儿童组IM患儿肝脏酶学改变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幼儿组肝脏增大虽较儿童组明显,但转氨酶低于儿童组,即表明肝脏增大与转氨酶升高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风湿热 (ARF)是一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 ,发病与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本文应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检测ARF患儿活动期和静止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水平 ,探讨其在ARF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根据 1992年Jones修订标准[1] 收集 1995— 1999年间在我院住院或门诊确诊的风湿热患儿 5 6例 ,其中风湿活动期30例 (活动组 ) ,男性 17例 ,女性 13例 ,年龄 5~ 16岁 ,平均(10± 4)岁 ,风湿性关节炎 (RA) 12例…  相似文献   

4.
1996年3月至1998年8月,我们对52例活动期溃疡患者行根除幽门螺杆菌(HP)后随访4年,以观察消化性溃疡复发及再出血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IM)目前已用免疫萤光素方法来测定本病E-B病毒(简称EBV)抗体的存在,以助诊断。本文对疑有IM的22例儿童进行了研究。所有病例均作了以下检查:①全血细胞计数;②嗜异凝集试验;③单核细胞增多试验;以及④EBV抗体测定。这些病例仅在血片中出现10%或更多的不典型单核细胞,而嗜异凝集试验和单核细胞增多试验均属阴性,但在21例证明有EBV抗体存在。另外对照组27例(其他疾病),血片中未发现异常单核细胞,仅有5例患儿有EBV抗体。本组22例中,有15例患儿最初的EBV抗体滴度<1∶10,但在1月或更长的时间,其滴度即升高到1∶10~1∶100。4例患儿在病初的EBV抗体滴度为1∶10,至1~2月后明显升达1∶50~1∶100。2例患儿在随查中,抗体滴度有所下降。仅有1例一直为阴性结果。因此,凡有EBV抗体滴度升高,即可支持IM的诊断。近年来,已确认IM和类疱疹病毒之间有密切关系,称为E-B病毒。该病毒首先被电子显微镜所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单个核细胞中脱氧核糖核酸甲基转移酶3a(DNMT3a)与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60例结肠内镜活检标本,其中活动期UC和正常对照组各3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异型淋巴细胞(异淋)和EBV(Epstein-Barr virus)抗体联合检测对传染性单核增多症(IM)诊断的意义。方法:对确诊80例IM患儿hsCRP、异淋和EBV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IM患儿hsCRP 1~3d正常,7d后并发细菌感染轻度增高,经抗菌治疗14dhsCRP正常。异淋发热1~3d偶见异淋,3d后异淋出现并逐渐增高,7d后异淋达10%以上,以不规则形为主,经更昔烙韦对症治疗第14天异淋占2%~9%。EBV抗体EBV-VCA-IgM 1~3d阳性率为61%,7d阳性率为90%,14d阳性率为15%,出现较早。EBV-VCA-IgG在1~3d阳性率为30%,7d阳性率为59%,14d阳性率为86%,出现较晚。结论:IM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可伴发多脏器损伤诊断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非常高。hsCRP、异淋和EBV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IM的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8.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2000年3月~2005年2月共收治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23例。现将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3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14~50岁,平均年龄(25.7±10.2)岁,其中<20岁者8例(50%),20~30岁者10例(34.8%),>30岁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醒脑静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3月~2012年1月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30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155例和对照组1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及其醒脑静联合治疗,两组均治疗7天,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醒脑静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可有效缓解脑损伤,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减轻后遗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李庆方 《山东医药》2009,49(33):97-98
2008年5—9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5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5例患儿,男68例,女87例;年龄0-4岁65例,-7岁66例,-13岁24例。诊断均符合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防治指南。其中散居(在家)儿童54例,幼儿园或小学儿童10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