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MST)用于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将31例同期拟行PI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例及对照组21例,均采用MST置管,其中观察组于B超引导下进行。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8例(80.0%)、出现并发症(静脉炎)1例(10.0%)、满意度评分(2.76±1.43)分,对照组分别为11例(52.4%)、4例(19.0%;静脉炎1例,血栓形成2例,进入分支血管1例)、(1.93±0.41)分,两组比较P分别〈0.01、〉0.05、〈0.05。结论B超引导下MST用于PICC可减少静脉损伤、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中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发展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其操作方法简单,可床旁操作,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较少。具有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临床中广泛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静脉化疗、胃肠外营养等患者,为患者提供一条安全、可靠的深静脉通道。我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开展PICC置管术228例,现将置管患者常见并发症防治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不同静脉置管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与PI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4.
杨秀芹  张芹  崔巍  徐曼  赵欣  秦玉芬 《山东医药》2006,46(27):41-41
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PICC)可减少中心静脉插管的并发症。2004年10月~2005年8月,我们对50例长期输液患者行PICC。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6.
超声引导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显像定位引导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240例拟实施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直视穿刺置管)和超声组(采用超声定位引导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例(1.7%)经高频超声检查后估计拟置管浅静脉内径<2.0mm,小于PICC管配套14G穿刺针的外径2.1mm无法置管而放弃。在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116例(98.31%),二次穿刺成功2例,总体成功率达100%。对照组中,一次穿刺成功76例(63.33)%,二次穿刺成功34例,总体成功率达91.67%;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体成功率和穿刺失败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超声组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穿刺时间短,可作为普通直视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穿刺困难患者的补救措施,临床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及优点。方法对心血管内科78例危重患者采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经颈外静脉穿刺进行输液治疗。结果观察78例患者,3例穿刺失败。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4.87%,全部患者无穿刺并发症。结论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经颈外静脉穿刺输液具有操作简便,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完成时间短,并发症少及固定牢固,不易脱出等优点,是一种安全简便实用的静脉输液方法。  相似文献   

8.
《内科》2017,(4)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接受静脉化疗的乳腺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SF-36)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为9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置管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观察组为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SF-36评分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的化疗中,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输液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与PICC相当,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PICC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霞 《山东医药》2010,50(34):41-4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的中心静脉导管。2002年1月-2008年2月,我们共对534例老年肿瘤患者行PICC,现对其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部位通常为肘部静脉,然而有些患者肘部静脉条件差而无法进行穿刺置管。我们采用经颈外静脉行PICC穿刺置管作为肘部PICC置管的辅助手段,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此方法弥补了肘部静脉无法穿刺或穿刺失败的不足,为PICC开辟了一个新的置管途径,为国内外首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PA)在老年化疗患者对比治疗中的安全性与依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该院老年化疗患者的资料,其中IVPA组43例、PICC组52例,对比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管道维护、生活质量等依从性方面的差异。结果 IVPA组与PICC组相比,血栓形成、导管阻塞、护理贴膜引起的皮炎、静脉炎、局部肿胀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导管维护费用更少、维护时间更短,不按时维护、重新调管、意外拔管、再次置管等的发生率较低(均P0.05)。结论 IVPA的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在导管维护依从性良好,可作为老年化疗患者首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60例神经内科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置管患者实施全程分期式健康教育方法。方法在患者入院时、置管前、中、后,出院前5个阶段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连续、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 60例置管患者对PICC概念的了解由入院时的5%上升至置管后的100%,置管成功率100%,最长置管时间286d,并发症发生率13.3%。结论对神经内科PICC置管患者实施全程分期式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置管依从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延长导管安全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3.
罗浩  廖家贤  莫隽  罗梅  张勤波 《内科》2013,8(1):13-15
目的总结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经验,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5例使用传统盲穿、超声定位及超声引导三种方法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穿刺时间、病人满意度和发生并发症的种类和例数。结果传统盲穿218例中,一次成功103例(47.25%),穿刺时间(65±11)s,总成功率83.01%(181例),发生局部气肿、血肿17例(7.80%),误伤颈动脉9例(4.29%),神经损伤3例(1.38%),血气胸1例(0.46%),病人满意度54.13%;超声定位210例中,一次成功121例(57.62%),穿刺时间(45±8)s,总成功率91.43%(192例),发生局部气肿、血肿12例(5.71%),误伤颈动脉4例(1.90%),神经损伤1例(0.48%),无血胸、气胸病例,病人满意度77.62%;超声引导107例,一次成功92例(85.98%),穿刺时间(30±7)s,总成功率100%,除1例发生局部皮下血肿外,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82.22%。与传统盲穿比较,超声定位,尤其超声引导穿刺有很大的优越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风险较大的有创性操作,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从外周静脉导入且尖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等。消化内科病房需静脉高营养患者较多,如AP、炎症性肠病、晚期肿瘤等,输液过程往往仅限于住院期间。选择合适的、性价比高的穿刺工具是静脉输液程序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郑晖  郑淑萍 《传染病信息》1999,12(3):144-144,F003
严重肝病患者常伴凝血机制障碍,病程长,病情重,长期静脉输液,外周表浅静脉质量差且破坏严重,穿刺后易形成局部紫斑和渗漏、导致皮肤坏死等严重并发症。选择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解决了外周静脉质量差,长期输液困难的问题,提高了治疗效果,现将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ICC置管与外周静脉输液给药对结核性脑膜炎疗效的影响。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输液给药途径,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静脉给药途径。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热、头痛和恶心呕吐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均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现静脉炎3例,静脉栓塞2例,观察组无1例,仅出现导管脱落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能够促进药物吸收,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应在结脑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急诊重症监护室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方法 使用改良贝朗方法对87例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PICC留置术,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进行观察,总结护理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结果 置管成功率为 90.80%(79/87),并发症较少.结论 PICC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静脉切开,成为危重病人抢救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抢救危重病人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为快速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在医生进行其他抢救措施时,由护士单独执行操作,为病情重笃的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病人抢救赢得了时间.对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的掌握和及时处理,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危重患者的抢救和化疗,禁食患者的治疗,必须通过外周静脉途径来补充营养剂和给予化疗药物。长期输入高渗透压液体及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会引起患者穿刺肢体的疼痛、肿胀、静脉炎等,而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技术要求高,操作较复杂,病人多有恐惧感及各种不适。PICC具有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穿刺技术易掌握等特点,是一种较为有效方便的中长期静脉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在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作为一种新兴的护理技术,以操作方便、安全,置管时间长,并发症较少,为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静脉通道。我院自2007年起将PICC应用于脑血管意外的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逆向静脉穿刺法在社区门诊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对行逆向静脉穿刺法的80例患者(观察组)和行顺向静脉穿刺法的80例患者(对照组)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而静脉炎、疼痛等不适症状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0.01),而滴液流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向静脉穿刺术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因输液带来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