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2003年,Vincent[1]提出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和发展的所有机制都和氧化应激的某个通路有关。继之Banting奖得主Brownlee[2]又提出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的统一机制学说,认为高血糖诱导细胞产生过量活性氧簇(ROS)是多元  相似文献   

2.
急性胰腺炎低钙血症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鹤光  冷希圣 《胰腺病学》2003,3(3):183-185
急性胰腺炎时血清钙水平的降低程度与预后有密切关系 ,低血钙程度与该病严重程度呈正比 ,血清钙水平对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急性胰腺炎低血钙发生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1 ] 。国外许多学者先后提出了皂化理论、低白蛋白血症、钙内环境稳定调节及游离脂肪酸增加等学说 [2 ] ,试图解释低钙血症的复杂病理生理改变。一、皂化理论Edmondson和 Fields194 2年首先提出此学说 ,即大量的钙被胰腺周围的脂肪坏死区域脂肪酸结合产生“皂化作用”(Saponification) ,并在大鼠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 [3]。然而 ,Edmondson等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病例的…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新学说: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的发病机制已有多种学说 ,如 :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学说、氧化损伤假说、免疫失衡和感染假说等。吸烟在COPD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但仅仅 15 %的吸烟者最终可能患COPD[1] 。目前对COPD的发病机制又提出了新的假说 ,即 :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学说[2 ,3 ] 。而 2 0世纪末感染性疾病最新进展之一 ,是发现肺炎衣原体为人体致病原及其与几种慢性疾病的关系 :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结节病、反应性关节炎、哮喘和COPD等[4 ] 。一、肺炎衣原体的特征和免疫反应肺炎衣原体有一种特征性的双相生命周期 ,其…  相似文献   

4.
细胞因子网络与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发生与初始的心肌损伤 (血液动力学负荷过重、心肌缺血缺氧、原发性心肌疾病 )有关 ,心肌由代偿到失代偿发展过程中存在复杂的调控机制 ,其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既往提出的“神经激素”学说并不能完全解释 CHF的全部进程。近年来 ,有的学者提出了心力衰竭发病的“细胞因子假说”,认为细胞因子之间的网络调控对于 CHF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2 ]。在参与 CHF的众多炎性介质中 ,最有影响的是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介素(IL) 1和 6。TNF- α和 IL- 1通过各种机制引起心功能不全 [3,4] ,IL- 6及其…  相似文献   

5.
随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遗传因素。自从1978年Strohl等[1] 首次证实了1例家族性OSAHS后,相继出现了OSAHS存在家族聚集现象[2 ] 和遗传因素[3 ] 的报道。有研究指出,几乎有30 %~4 0 %的与呼吸暂停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可以用遗传因素来解释[4] ,其中肥胖作为OSAHS的重要危险因素,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5] 。β3 AR是一种G蛋白偶联的膜表面受体,主要分布于棕色脂肪组织,具有调节脂肪分解和能量消耗的重要作用。近年有研究报道,β3 AR基因第6 4位密码子点突变可致机体内脂肪分解下…  相似文献   

6.
炎症因子与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 2型糖尿病(T2DM)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关AS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围绕 3种学说,即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和损伤反应学说。近来Ross[1]在其提出的的损伤反应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而不是单纯由于脂质沉积所致”,而Pickup等提出T2DM存在着细胞因子 (cks)介导的急性相反应的假说。下面就T2DM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自身炎性机制从炎症因子方面作一综述。1 白介素 1(IL 1)IL 1是单核巨噬细胞 (MM)、内皮细胞 (EC)、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分泌的一种多肽,是炎症反应中最重要的Cks…  相似文献   

7.
李兵兵  王龙 《肝脏》2012,17(9):660-66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在无过量饮酒史的情况下,发生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弥散性肝小叶轻度炎症和(或)肝中央静脉、肝窦周围胶原沉积为病理特征[1]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NASH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广为大家接受的是Day[2]1998年根据动物实验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虽然目前该学说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但其发病仍然与胰岛素抵抗(IR)、脂质代谢异常、氧应激、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3]。姜科植物姜黄是一种天然调味品和食用色素原料,其主要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人口的不断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s,AD)的发病率和全球经济负担都在显著上升[1]。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瀑布机制、血管机制和炎症(免疫)机制同为诠释AD病理机制的三大主流假说,但随着近20年的Aβ疫苗研究的不断失败,后2种学说的地位在不断升高。流行病学、病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的研究已证实,包括糖尿病在内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AD的危险因素[2-3],糖尿病患者AD发病率更高,且AD患者脑内存在胰  相似文献   

9.
抗衰老与去衰老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衰老技术 (technologyofanti aging)是在衰老生物学 (biologyofaging)基础研究之上发展起来的。从不同的衰老学说出发进行研究 ,都有可能获得成功。从衰老的氧化学说出发 ,Lang等[1] 发现 ,羧酸噻唑烷镁 (MgTC)能大大提高果蝇、蚊子、小鼠的谷胱甘肽 (GSH)含量和延长寿命。从衰老的端粒学说出发 ,Bodnar等[2 ] 将端粒酶亚单位hTRT基因通过载体转入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包皮成纤维细胞 ,大大扩展了这两种细胞的复制寿命。从衰老的基因学说出发 ,Rogina等[3 ] 发现 ,用P e…  相似文献   

10.
正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1]。它是动脉血管内膜损伤伴脂质沉着,多因素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对AS形成机制历经多种学说,但炎症始终贯穿疾病发生、发展并决定其最终转归~[2]。在刚结束的Canakinumab抗炎性血栓形成结果研究(CANTOS)研究中,AS抗炎治疗可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3]。但炎症只是机体的基本防御措施之一,为损伤因素介导的血管反应。尽管长期炎症可致相应脏器结构和功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房颤的发病率达5%以上[1];中国人群中患房颤的人数有一千多万.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两倍以上[2].房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甚清楚,公认的是肺静脉起源学说及多子波学说;但神经内分泌,代谢及炎症等多因素都能导致心房重构,从而促使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目前最成熟的假说是Day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1],但并不能圆满解释NAFLD的所有临床现象.  相似文献   

13.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AIP)是由自身免疫介导的一种慢性胰腺炎。AIP这一命名首先是由Sarles等[1] 提出 ,1995年Yoshida等[2 ] 对其定义加以补充、完善 ,其诊断标准是 1997年由Ito等[3 ] 明确提出 ,并且在 2 1世纪慢性胰腺炎分类系统中[4] AIP已作为慢性胰腺炎的一种独立分型单独存在。一、病因及发病机制2 0世纪 6 0年代人们认为AIP是必须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伴发生的 ,如Sj gren综合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炎症性肠病等。直至 1995年Yoshida等[2 ] 才提出无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相伴的AIP概念。但二者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房颤(A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关于AF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话题.AF机制的基础研究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各种研究方法层出不穷,对AF的认识也在逐渐明朗.20世纪初Winterberg提出折返的概念,揭开了AF机制研究的开端.现有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心房肌纤维化为AF的折返提供了基质.1920年Lewis等[1]提出AF时心房内存在主导折返环,此学说为"主导转子伴颤动样传导"假说[2]的雏形.在前人不断反复论证的基础下,1959年Moe等[3]通过犬迷走神经介导的AF模型研究,提出了"多发子波折返"假说,较好解释了AF的多种电生理特性,尤其是自我维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大骨节病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骨节病 (Kashin- Beck Disease,KBD)是一种地方性、慢性变形性骨关节病 [1 ] 。至今原因未明 ,国内外对该病病因研究了 15 0年 ,归纳起来有以下学说 :生物地球化学说 ,缺硒说 ,粮食真菌毒素说 ,饮水有机物中毒说 [2 ] ,至今还无一种学说与该病建立较完备的因果联系。临床、病理、生化等一些研究显示 KBD免疫功能处于紊乱状态 ,软骨细胞坏死和坏死物分解过程中呈现的“细胞层次死活交替现象 (DL D现象 )”,“软骨细胞团”反应等 [3 ] 。那么 ,KBD与免疫因素是否有关呢 ?本文对多年来 KBD免疫学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1  KBD的体液…  相似文献   

16.
<正>抑郁症作为一类具有较高发病率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已经对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1]。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等因素有关,目前已知发病机制有脑内5-羟色胺(HT)学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减退学说和去甲肾上腺素学说等[2,3]。抑郁症在表观遗传中修饰方式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干扰等。  相似文献   

17.
梁雪  张佩生  高瑜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732-3733
近年来学者提出了心-肾机制、心-周围循环机制、神经体液机制及细胞因子学说等来试图解释慢性心力衰竭病变的机制[1],其理论的共同特征是病变在进展中多种相关细胞因子参与,使心脏和内环境相关的动态平衡失调.研究证实血清中亲环素(CypA)、内皮素-1(ET-1)、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C)表达的失调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2,3].但是四者联合检测在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病变进展时的作用及相关性尚未见报道.本实验探讨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血清中CypA、ET-1、Hcy和Cystatin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心肌顿抑 ( Myocardial stunning)是指心肌缺血再灌注后 ,尽管无不可逆损害 ,尽管冠脉血流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但仍持续存在的心肌机械功能障碍 ,此种功能障碍是完全可逆的 ,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 ,心肌功能就可完全恢复 ,即心肌顿抑是一种可逆性缺血再灌注损伤[1-4 ] 。心肌顿抑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 1 0年来 ,自由基学说在心肌顿抑的发病机制中占主导地位[1,2 ] ,人们很少注意到微血管的情况。然而 ,应用自由基清除剂 ,甚至采用“广谱”抗氧化疗法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苯丙氨酸 去铁胺 N- 2 -巯基丙酰甘氨酸 ) ,通常也…  相似文献   

19.
消化性溃疡的抗幽门螺杆菌与抑酸维持治疗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0  
近 2 0年来 ,由于幽门螺杆菌 (Hp)的发现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首先是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新观念 (Hp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 ) ,治疗上的新方法 (根除Hp可以治愈溃疡病 )。此外 ,良好的治疗效果改变了溃疡病的自然病程 ,出现了“四少” :①合并症少 ;②复发者少 ;③需要抑酸维持治疗者少 ;④需要手术治疗者少。本院1975~ 1980年间因溃疡病手术者占同期普外科手术人数的 13.4 % ,1995~ 2 0 0 0年则下降至 2 .4 %。这种下降趋势还可能发展。当今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关键问题有 :①Hp根除治疗 ;②什么情况下需要…  相似文献   

20.
心脏神经丛消融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与维持机制及其导管消融仍在不断研究与探索之中.Scherf[1]最早于1947年在实验中将乌头碱作用于心房并导致了房颤,因而提出了局灶触发可启动房颤的观点.1964年,Moe等[2]应用计算机模型,假设房颤能够独立于触发事件而以稳定的机制存在,这个自我维持机制被描述为心房内随机旋转环路的多子波.后者被称为"多子波学说",并一直被广泛接受.多子波赖以存在的心房肌被称作房颤形成的基质.当Jais等[3]和Haissaguerre等[4]报道肺静脉内快速触发灶能够持续地诱发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去除这些触发灶能够消除大多数房颤后,人们又重新认识到主要来自肺静脉局部触发灶在房颤发生中的作用.因此,目前认为触发灶或/和基质是房颤发生或/和维持的主要机制.但触发灶的形成不是孤立的,有了基质是否发生房颤,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与触发灶和基质相关的因素中,自主神经,即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兴奋性调节失衡在房颤的发生与维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5,6].甚至有人称心脏神经因素是使肺静脉触发灶转入房颤的电生理基质[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