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与初诊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6年1月年龄≥65岁的78例初诊老年MM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绘制病人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初诊时血清LDH水平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根据病人的LDH水平分为LDH正常组和LDH升高组,并根据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结果对60例资料完整的MM病人进行修正的国际分期系统(R-ISS)分期,比较其与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对预后判断的准确性。结果所有病人中位随访时间为16.5个月,初诊时LDH水平升高者占11.5%(9/78)。LDH正常组中位生存期(OS)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44.0个月、23.0个月,LDH升高组分别为14.0个月、12.0个月,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DH水平升高是老年MM病人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HR=5.998,95%CI2.454~14.664,P<0.001)。另外,ISS分期Ⅱ期和Ⅲ期病人的中位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0个月比39.0个月,P=0.713),中位PFS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6.0个月比20.0个月,P=0.569);而R-ISS分期Ⅱ期和Ⅲ期病人的中位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0个月比15.5个月,P<0.001),中位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0个月比14.0个月,P=0.097)。结论LDH水平是判断老年MM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基于其基础上的R-ISS分期在预后判断中要优于ISS分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诊断的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81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NLR、MLR、PLR的界值,以此为标准将患者分为高值组(NLR≥1.53、MLR≥0.14、PLR≥54.48)和低值组(NLR1.53、MLR0.14、PLR54.48),然后分析治疗前不同NLR、MLR、PLR组在基线资料、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方面的差异。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核细胞≥0.6×109/L、MLR≥0.14、肌酐≥177mmol/L、DS分期Ⅲ期可能是影响患者OS的不良预后因素;单核细胞≥0.6×109/L、MLR≥0.14、血钙≥2.25mmol/L、DS分期Ⅲ期可能是影响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LR和DS分期是影响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③ISS各分期不同MLR组预后比较,ISSⅢ期不同MLR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ISS各分期不同MLR组PFS比较,ISSⅢ期不同MLR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本研究表明,外周血MLR是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初诊MM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且ISSⅢ期患者具有异质性,高MLR组ISSⅢ期患者预后差,低MLR组ISSⅢ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新药时代第二次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R2-ISS)对中国适合移植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08年6月至2018年6月国内3个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401例适合移植的新诊断MM患者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蛋白酶体抑制剂和/或免疫调节剂为基础的诱导化疗, 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收集患者基线及随访数据, 进行R2-ISS重新分期, 分析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生存数据使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 组间生存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危险因素与生存之间的关系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53岁(范围25~69岁), 其中男性240例(59.5%)。初诊肾功能不全患者46例(11.5%)。按照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R-ISS):Ⅰ期74例(18.5%), Ⅱ期259例(64.6%), Ⅲ期68例(17.0%)。根据R2-ISS重新分期后, Ⅰ期50例(12.5%), Ⅱ期95例(23.7%), Ⅲ期206例(51.4%), Ⅳ期50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输血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2-06-2016-12首次诊断的84例MM患者根据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42例)和非输血组(42例)。观察各组总生存率(OS)及无进展生存率(PFS)。结果:输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比非输血组患者低。输血组患者硼替佐米的使用率更高。单因素分析中采取输血的患者PFS更低;年龄、ISS分期、血小板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血清肌酐水平、血清β2-MG、血清钙和沙利度胺药物的使用是OS和PFS的共同影响因素。采用多变量分析,高龄(≥60),高血清钙(≥2.75mmol/L)是影响MM患者OS的危险因素,高血小板水平(≥100×109/L)和沙利度胺药物的使用是OS的保护因素。Ig分型和沙利度胺应用是MM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输血不是MM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沙利度胺药物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OS和PFS。输血不影响MM患者的PFS以及OS,不是M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D(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3例初诊骨髓瘤患者中23例(7%)IgD型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传统治疗、新药及自体干细胞移植对生存的影响。结果:IgD型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58(41~75)岁,λ型占91.3%,Durie-SalmonⅢ期19例,国际分期体系(ISS)Ⅲ期14例。骨损害18例(78%),髓外累及5例(22%),肾功能受损9例(39%),贫血20例(87%)。诱导后传统化学治疗(化疗)组(6例)和新药(硼替佐米或沙利度胺)治疗组(17例)总反应率分别为67%和100%。中位随访31(18~71)个月,比较传统组与新药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分别为(16.0±9.5)个月和(20.2±1.9)个月(P=0.397),中位总生存(OS)期2组分别为(39.3±11.1)个月和(55.5±7.8)个月(P=0.231)。比较移植组(6例)和非移植组(17例),中位OS期分别为(69.2±10.2)个月和(44.2±6.6)个月(P=0.059)。结论:IgD型骨髓瘤常伴有不良临床特征,新药应用能提高缓解率和缓解程度,自体干细胞移植有进一步延长生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中浆细胞标记指数(PCLI)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年龄、疾病分期、骨髓浆细胞数、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生存期及13q14缺失[del(13q14)]等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玻片计数法检测42例初诊MM患者PCLI,并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用位于13q14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D13S319,检测患者del(13q14)异常情况。结果 42例初诊MM患者中,PCLI阳性18例(42.9%),其中del(13q14)阳性14例,阴性4例;PCLI阴性24例(57.1%),其中del(13q14)阳性12例,阴性12例,PCLI高表达患者具有更高的del(13q14)发生率(P〈0.01)。PCLI阳性与年龄、疾病分期、骨髓浆细胞数、β2-MG、白蛋白、LDH、肌酐等无相关性(P值均〉0.05),与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短有关(P〈0.05)。结论 PCLI是判断MM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阳性患者,疾病进展快,生存期短。PCLI阳性者del(13q14)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mSMART 3.0分期高危与标危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福建省立医院77例初治M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染色体核型,比较高危与标危MM患者临床特征和疗效差异,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生存曲线的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M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①高危组45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17.0个月,2年预期PFS率(31.0±8.7)%,标危组中位PFS时间未达到,2年预期PFS率(55.4±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位PFS:P=0.018;2年PFS率:P=0.035)。②17例"双打击"型患者中位PFS时间8.0个月,显著低于"非双打击"组的18.0个月(P=0.033)。③Cox回归分析显示细胞遗传学危险分层(HR=4.2,95%CI:1.6~11.3,P=0.004)是影响MM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④硼替佐米(BTZ)治疗显著延长伴t(4,14)和1q21扩增MM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但对p53缺失/突变患者中位OS时间无显著影响。结论细胞遗传学危险分层是影响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mSMART 3.0分期高危较标危患者2年疾病复发和(或)进展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数量和比例及骨髓细胞分子遗传学变化,探讨其相关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分析24例MM患者外周静脉血Th1、Th2细胞的比例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其骨髓细胞13q14缺失、p53缺失、IgH易位重排进行检测。结果:①Ⅲ期MM患者Th1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Ⅱ、Ⅲ期MM患者Th2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及Ⅰ期降低,Ⅲ期MM患者Th1/Th2比值较对照组、Ⅰ及Ⅱ期增高(P0.05或P0.01);②24例MM患者中检出9例13q14缺失,其中5例D13S319异常(20.83%),6例RB1异常(25.00%),8例IGH易位重排(33.33%),3例P53缺失(12.50%);③按FISH预后风险分组,高危组Th1、Th2细胞较标危组明显降低,Th1/Th2比值较之增高。结论:MM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比例降低及Th1/Th2比值增高,且在del(13q14)和(或)del(17p13)的高危组更为明显,与临床分期及预后相关。13q14缺失及IgH基因重排在MM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初诊IgA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和临床分期与预后关系,以期提高对该型MM的认识。方法:收集43例初诊为IgA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初诊时各临床指标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PFS有显著影响的是年龄60岁,白蛋白≤30g/L,化疗方案(非硼替佐米组),缓解情况(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对OS有显著影响的是年龄60岁,白蛋白≤30g/L,缓解情况(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30g/L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年龄60岁、白蛋白≤30g/L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IgA型MM的预后与血清白蛋白、年龄有关,可以用来评估此类型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IgD型MM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生存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0例IgD型MM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5.5(33~83)岁,男女比例为2.3∶1.0,λ轻链型123例(占94.6%);103例患者有可分析的FISH结果,17p缺失、13q缺失、1q21扩增、t(11;14)、t(4;14)的发生率分别为15.5%(16/103)、28.2%(29/103)、68.0%(70/103)、45.5%(40/88)、4.5%(4/88),其中70例1q21扩增患者中,30例合并t(11;14)(其中9例同时伴13q缺失),12例合并17p缺失,19例合并13q缺失。22例采用传统化疗方案诱导治疗,108例采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诱导治疗,2组的总体反应率分别为63.6%和86.1%(P=0.012)。13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4.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1.1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脱氢酶(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LDH升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6个月,LDH正常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9.5个月,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IgD型MM是一种少见的MM类型,发病年龄较年轻,以λ轻链型为主,预后较差;FISH检测1q21扩增发生率较高,常合并其他遗传学异常,可能提示预后不良;采用新药化疗可提高其总体反应率;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IgD型MM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生存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0例IgD型MM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5.5(33~83)岁,男女比例为2.3∶1.0,λ轻链型123例(占94.6%);103例患者有可分析的FISH结果,17p缺失、13q缺失、1q21扩增、t(11;14)、t(4;14)的发生率分别为15.5%(16/103)、28.2%(29/103)、68.0%(70/103)、45.5%(40/88)、4.5%(4/88),其中70例1q21扩增患者中,30例合并t(11;14)(其中9例同时伴13q缺失),12例合并17p缺失,19例合并13q缺失。22例采用传统化疗方案诱导治疗,108例采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诱导治疗,2组的总体反应率分别为63.6%和86.1%(P=0.012)。13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4.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1.1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脱氢酶(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LDH升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6个月,LDH正常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9.5个月,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IgD型MM是一种少见的MM类型,发病年龄较年轻,以λ轻链型为主,预后较差;FISH检测1q21扩增发生率较高,常合并其他遗传学异常,可能提示预后不良;采用新药化疗可提高其总体反应率;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75岁以上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6年8月至2015年4月所有75岁以上MM患者8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例老年MM患者平均年龄为(78.5±3.78)岁,DS分期Ⅲ期52例、R-ISS分期Ⅲ期5例。接受治疗的70例患者中,治疗方案中含硼替佐米29例,不含硼替佐米41例。含硼替佐米与不含硼替佐米的治疗相比,对75岁以上老年患者治疗有效率、无进展生存(PFS)期、总生存(OS)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75岁以上老年MM患者为虚弱状态,虚弱比例达87%,含硼替佐米方案无明显有效率、PFS及OS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绝对值之比(PLR)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初诊的177例DLBCL患者,同时收集122例健康体检者信息,根据ROC曲线,得出RDW、PLR最佳截取值分别为13.75%、143.37,分为高RDW组(≥13.75%)和低RDW组(13.75%)、高PLR组(≥143.37)和低PLR组(143.37),符合条件的150例DLBCL患者进一步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RDW值与贫血程度、LDH升高、IPI分组、体能状态及ESR有明显相关关系,低RDW组患者3年总生存(OS)率高于高RDW组患者(64.7%∶29.2%,P=0.001),低RDW组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高于高RDW组患者(71.4%∶36.2%,P=0.001);高PLR值更易伴随ESR增快,低PLR组患者3年OS率高于高PLR组患者(62.0%∶39.5%,P=0.002),低PLR组患者3年PFS率高于高PLR组患者(64.8%∶51.3%,P=0.02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分期、体能状态、IPI分组、RDW值、PLR值及贫血为影响DLBCL患者OS、PFS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RDW及PLR是影响DLB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RDW、PLR与DLBCL患者体内炎症指标(ESR)、贫血、基础体能状态等水平相关,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或许有望成为评估DLBCL患者预后的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从而提高对IgD型MM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初诊IgD型MM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预后分期及不同的治疗方案对生存的影响。结果:同期284例初诊MM患者中,有17例为IgD型MM患者,占6.0%。发病时中位年龄为51(33~77)岁,男∶女为1.43∶1.00。DS分期中Ⅲ期14例(82.4%),其中B期6例(35.3%);ISS分期中Ⅲ期10例(58.8%)。IgD轻链以λ常见(16例),占94.1%。血、尿单克隆轻链异常增高,而血清总球蛋白及IgG、IgA、IgM含量偏低或正常。初诊时骨痛及骨质破坏分别占41.2%和47.1%,贫血占70.6%,肾功能损害占47.1%。13例骨髓检查发现异常的浆细胞增生。髓外浸润(经病理证实)发生率占58.8%,其中3例患者存在胸椎或腰椎椎体旁软组织包块,且2例发生截瘫;7例患者有胸腔积液;1例患者胸骨后占位;1例甲状腺及乳腺占位。6/13例采用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其生存曲线呈现优于传统化疗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2)。结论:IgD型MM发病率低,但侵袭性高,应常规进行免疫固定电泳检测IgD以免漏诊和误诊,采用蛋白酶体抑制剂等新药联合治疗可能有益于延长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含硼替佐米诱导治疗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治疗方案对初诊时合并髓外病变(EMD)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4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结果:入选的244例初诊患者中合并EMD者66例(27.0%)。244例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3组:传统化疗组59例,持续新药治疗组87例,新药序贯ASCT组98例。传统化疗组中伴有EMD患者的中位PFS显著低于不伴EMD患者(7.433∶25.400个月,P=0.024),持续新药治疗组中伴有EMD患者的中位PFS与不伴EMD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33∶27.100个月,P=0.269),硼替佐米序贯ASCT组中伴有EMD患者的中位PFS与不伴EMD患者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46.667∶44.867个月,P=0.743)。在EMD患者中,硼替佐米序贯ASCT组与传统化疗组及持续新药治疗组相比,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中位PFS(P0.05)。传统化疗组中伴有EMD患者的中位OS显著低于不伴EMD患者(21.033∶34.667个月,P=0.043),持续新药治疗组中伴有EMD患者的中位OS显著低于不伴EMD患者(10.400∶44.300个月,P=0.004),而在硼替佐米序贯ASCT组中伴有EMD与不伴EMD患者间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5)。在EMD患者中,硼替佐米序贯ASCT组与传统化疗组及持续新药治疗组相比,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中位OS(P0.005)。结论:含硼替佐米诱导治疗序贯ASCT的治疗方案可显著提高初诊伴EMD的MM患者的生存,克服EMD的不良预后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活化转录调控因子(ATF)/CREB家族一员ATF7在结直肠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72例随访完整且有病理切片的患者,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其ATF7的表达情况。分析ATF7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因素的相关性及其对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结果 72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有43例(59.7%)表达ATF7,有29例(40.3%)未表达ATF7,其表达和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0.041);表达ATF7的患者对比未表达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分别为74.4%、41.4%(P<0.002),两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9.8%和37.9%(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PFS和OS的因素包括:ATF7的表达,淋巴结受侵情况(有无淋巴结受侵、受侵数目),病理学分期和癌周淋巴结,多因素分析显示:ATF7的表达和淋巴结受侵数目影响患者OS(P=0.010、P=0.001),ATF7的表达和有无淋巴结受侵影响患者PFS(P=0.007、P<0.001)。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ATF7与临床病理学分期呈负相关,与OS和PFS呈正相关,ATF7和淋巴结受侵情况共同影响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复合型小细胞肺癌(combined small-cell lung cancer, C-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C-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血清肿瘤学标志物等,分析C-SCLC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49例原发初诊患者,大多数患者(33例,67.3%)病理混合成分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全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为15.3(10.3,29.5)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为9.3(5.72,15.3)月。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分别为76.7%、53.0%、28.5%。不同分期的神经元烯醇化酶(NSE)阳性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力状态评分、VALG分期、TNM分期与OS预后有关;VALG分期、TNM分期、NSE与PFS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NM分期、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与OS预后有关;TNM分期与PFS预后有关(P<...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初诊时血清游离轻链比值(sFLCR)和差值(dFLC)及FISH检测在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sFLCκ、λ的表达水平,FISH检测细胞遗传学异常。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将sFLCR≥5.4或≤0.185定义为高比率组,0.185sFLCR5.4定义为低比率组;dFLC≥133 mg/L定义为高水平dFLC组,dFLC133 mg/L定义为低水平dFLC组;探讨sFLCR、dFLC及FISH检测在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预后中的作用。结果:65例患者中,男51例,女14例,中位年龄61(36~80)岁,梅奥2012分期1、2、3、4期患者分别为12例(18.5%)、24例(36.9%)、15例(23.1%)和14例(21.5%),且共有51例患者行FISH检测。所有患者随访至2019年5月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13(1~70)个月,19例患者死亡。初诊时高比率组(sFLCR≥5.4或≤0.185,34例)及低比率组(0.185sFLCR5.4,31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18个月vs 47个月、21个月vs未达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水平dFLC组(dFLC≥133 mg/L,34例)与低水平dFLC组(dFLC133 mg/L,31例)患者中位PFS及中位OS分别为11个月vs 47个月、39个月vs未达到,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脏受累、sFLCR水平、dFLC水平、t(11;14)、t(14;16)均可影响患者生存期;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FLCR水平是影响患者PFS及OS的独立因素。结论: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初诊时游离轻链水平及细胞遗传学异常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索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测定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骨髓单克隆浆细胞(BMPC)百分比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断时BMPC=10%,将患者分为高浆细胞负荷组(61例)和低浆细胞负荷组(114例),分析各组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结果:初诊时低浆细胞负荷患者的肿瘤负荷更低,临床分期更早,生存期也更长。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在高浆细胞负荷组,BMPC≥13.45%和高危细胞遗传学是影响MM患者总生存期(OS)的独立危险因素,肌酐≥177μmol/L、高危细胞遗传学、BMPC≥13.45%是影响高浆细胞负荷MM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低浆细胞负荷组,年龄≥65岁是影响MM患者OS和PFS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初诊MM患者,低浆细胞负荷与较低的肿瘤负荷、更好的临床分期和更长生存期相关。对于骨髓浆细胞占比≥10%的患者,骨髓浆细胞占比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初诊MM患者的流式细胞学测定的BMPC数量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升阶梯治疗策略和持续新药治疗非移植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探讨升阶梯治疗策略是否可以延长非移植MM患者的总生存。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确诊为MM的非移植患者,其中44例接受升阶梯治疗策略(传统治疗方案-含沙利度胺方案-含硼替佐米方案),58例持续应用新药治疗(含沙利度胺/硼替佐米方案)。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结果:一线治疗疗效分析显示,持续新药物组和升阶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ORR)和CR+nCR率分别为81%∶57%(P=0.009),50%∶14%(P=0.000);二线治疗疗效显示,持续新药组和升阶梯治疗组的ORR率和CR+nCR率分别为20%∶64%(P=0.027),0∶21%;升阶梯治疗组在三线应用含硼替佐米方案后ORR率可达100%。升阶梯治疗组和持续新药组的PFS1和PFS2分别为17.1∶27.1个月,17.5∶6.5个月,2组的PFS1+PFS2相近。升阶梯治疗组和持续新药组的中位OS分别为43.9和37.1个月。持续新药组一旦复发后的生存期只有10个月,而在升阶梯治疗组可长达26.8个月。结论:升阶梯治疗策略的一线治疗疗效虽然低于持续新药组,但其二线治疗和三线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持续新药组,且疾病进展后升阶梯治疗组的PFS和OS均优于持续新药治疗。持续新药并不能使非移植MM患者总的PFS和OS获益,反而造成一旦进展后治疗选择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