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研究回顾4例真菌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和治疗经过, 其中病例1为真菌性心内膜炎合并瓣膜赘生物, 病例2为人工瓣膜真菌性心内膜炎, 病例3为真菌性心内膜炎致室间隔脓肿, 病例4为复发性真菌性心内膜炎,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 最终治愈3例, 死亡1例。此4例真菌性心内膜炎的共同特点为临床特征不明显, 术前诊断有赖于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 术后赘生物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可作为术前血培养阴性病例诊断的有效补充。手术联合规律、长程、有效抗真菌治疗是治愈真菌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外科手术时机选择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组;B组血培养阳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组,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术中清除赘生物、被破坏的瓣膜,同时切除瓣环周围坏死的组织细胞。术后给予强心、利尿等护理措施,同时应用抗生素4~6周。结果 AB两组患者死亡共3例,其中血培养阳性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组组死亡1例,血培养阴性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组组死亡2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9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给与足够量长时间的广谱抗生素治疗,能够迅速控制病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Q热心内膜炎的致病菌为贝纳特柯克斯体,其存在临床诊断困难且治疗疗程长的问题,目前血清学抗体滴度检测仍是Q热心内膜炎主要诊疗手段。本文报道1例应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协助确诊病例,但在如何精确治疗时间,评价治疗效果方面仍存在困惑,期待更多证据为这类患者制定更为精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血培养和较新诊断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对比。血培养:对疑有心内膜炎者,至少在数小时至几夭内取三次血培养。常规进行需氧及厌氧血培养。培养阴性时需要再培养和孵育21天,因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偶可由生长缓慢或营养摄取慢的病源体所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培养阴性者约为15男。应用抗菌素是培养阴性的常见原因。在应用  相似文献   

5.
感染性心内膜炎新的诊断标准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感染性心内膜炎(IE)迄今仍为一严重疾病,在工业化国家发病率为2~6/10万·年[1],虽然经过治疗,但仍有相当高的死亡率(10%~20%)[2]。长期以来IE的诊断,除原有心脏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反复血培养阳性者易于明确诊断外,常因部分患者血培养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脓毒性肺栓塞的认识及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3例脓毒性肺栓塞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基础疾病、并发症、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3例脓毒性肺栓塞均有发热、咳嗽、咯痰等症状.影像学上表现为双肺靠近胸膜处结节状、斑片状阴影等改变,2例伴有空洞,其中1例伴有气囊肿,2例伴有胸腔积液.基础疾病方面3例患者均通过心脏彩色多普勒确诊伴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方面1例患者出现肾脏、眼底受损,2例患者伴有贫血.血培养仅有1例为阳性.结论 脓毒性肺栓塞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疾病,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影像学上常有靠近胸膜多发结节状斑片状影,伴或不伴空洞形成.多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基础疾病,可出现肾脏、眼底等栓塞并发症,血培养阳性率较低.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血培养阴性与阳性感染性心内膜炎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临床上并不少见,若按血培养阳性作为确诊的标准,则国外报道至少90%的病例漏诊,国内报道漏诊率66.7%,因此,正确认识血培养阴性的IE患者,对其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1976年10月至1991年9月资料完整的IE患者43例,分为血培养阳性与阴性两组进行对比分析,血培养阳性组11例(26%),诊断根据临床特征及血培养。血培养阴性组32例(74%),其诊断依据为有心脏病史,长期不规则发热,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释的贫血、栓塞症状、杵状指(趾),并排除风湿热及其它影响实验室检查的因素。本组风湿性心瓣  相似文献   

8.
二尖瓣自身瓣膜心内膜炎的常用手术是二尖瓣替换术,用瓣膜修复术的报道极少,该文报告在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期和感染愈合后,用瓣膜修复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经验。病人与方法该组诊断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依据是血培养阳性、术中见组织呈急性炎症表现、切除组织培养或革兰氏染色发现细菌。如果初步诊断和完成抗生素治疗6周以上,手术时血培养阴性、切除组织培养和革兰氏染色未发现细菌,则诊断为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3例Loffler氏心内膜炎。其基本特点是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超声检查显示心内膜、室间隔、乳头肌、腱索星点状回声增强,二尖瓣、主动脉瓣反流,心腔增大等。作者结合病例及文献对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的特点,为提高本病诊断及治疗水平提供一定帮助。方法:收集2002年1月3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我中心收治的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共42例。将比例分为术前组、术后组,分析其临床表现、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及抗生素治疗及转归。结果:39例(92.9%)有发热表现,热程长短不一,热型多表现为不规则热,有贫血表现16例,有心功能不全8例。血培养阳性病例15例(35.7%),以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为主,术后组以条件致病菌为主。34例(81.0%)经胸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左心系统8例,右心系统24例,同时累及左-右心系统2例。术前组以青霉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盐酸万古霉素应用最多;术后组应用最多的前3种分别为盐酸万古霉素、三代头孢及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手术17例,自动出院11例,转院1例,余抗感染治疗好转出院。结论:先心病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表现可不典型,但术前组和术后组在致病菌及抗生素应用方面有差别。抗生素的滥用可延误本病的诊治,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诊断,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心内膜炎(原称细菌性心内膜炎,简称IE),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931年Thayer首先提出用IE代替细菌性心内膜炎,从此IE病原菌的概念不仅包括细菌,也包括非细菌(如霉菌、立克次体等)。抗菌素问世前,IE病死率为95~100%,现降至30~40%。由于边缘病例增多,故IE的分型及临床表现也有了新变化。血培养、心血管造影术、超声心动图及血清免疫学等检查,对诊断IE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和超声心动图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基础病因主要为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但比例有所下降;临床表现不典型病例增多,血培养的阳性率仅为22.9%。超声心动图对赘生物的检出率为85.2%,有助于早期诊断。赘生物分布位置、回声等具有其超声特点,超声心动图可检出瓣膜穿孔、腱索断裂、瓣周脓肿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检出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和其并发症,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诊疗现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瓣膜置换术后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的并发症,与自然瓣膜心内膜炎比较,在致病菌、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本文对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诊疗现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VCS等参数在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BeckmanCoulter LH 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64例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常规血液分析。收集各组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对各组间均数进行t检验来判断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64例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WBC总数比正常对照组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和体积分布宽度(MNV-SD)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MNC)也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性粒细胞平均光散射(MN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MNV的曲线面积达到0.879,MNC的曲线面积达到0.756。在MNV≥140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82%。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对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有较好的早期诊断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真菌性心内膜炎是一种发病率低但病死率很高的疾病。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心脏手术的开展、深静脉置管的应用以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该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危险因素及病原学也发生相应变化。与细菌性心内膜炎相比,除了赘生物大、动脉栓塞发病率高外,该病临床表现并无特殊,其早期诊断相对困难。目前诊断仍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或赘生物培养。虽然新型抗真菌药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病死率仍然很高。该病最佳治疗为外科手术联合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主要表现为严重全身中毒症状 ,在数天至 6周内出现瓣膜破坏和少数迁徙性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重要脏器并发症很高 ,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很高。本文分析 32例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并发症、心内膜受累、血培养、治疗等临床资料 ,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我院 1 989年 2月~ 2 0 0 3年 3月期间共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1 1 6例 ,其中 32例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男 2 3例 ,女 9例 ,年龄 2~ 60 ( 2 5 .4±1 5 .3)岁 ,病程 3d~ 6( 2 .5± 1 .6)周。1…  相似文献   

17.
感染性心内膜炎2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发现该病多数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不规则发热和左心衰竭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血培养阳性率低(28.6%),超产心动图对了解瓣膜受损情况、赘生物的检出及指导治疗有益。及早确诊和手术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感染性心内膜炎(简称IE)在一般省级医院的误诊率为40%左右。其主要原因是:①对不典型的IE缺乏认识。不少医生诊断本病仍习惯用传统的诊断标准——发热、器质性心脏杂音、皮肤粘膜及内脏器官栓塞征象、贫血、杵状指趾及血培养阳性等。实际上,目前大部分IE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很不典型的。②血培养阳性率太低。血培养阳性为诊断IE的重要依据,但国内实验室血培养阳性率很少高于  相似文献   

19.
草绿色链球菌多半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但偶而引起严重的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发展迅速,并有侵蚀性损害,以致形成化脓性心包炎和心肌脓肿。本文报道3例草绿色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其诊断依据是:(1)血培养草绿色链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感染性心内膜炎54例,其临床特征是:发病率以青壮年(41/54)及有基础心脏病(主要为风湿性心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者为高(51/54);50%以上的患者有发热、贫血、肝大和心衰;自发病到确诊时间平均为73.9天;血培养阳性率低(16/54),UCG检查阳性率高(24/40)。并提出对有基础心脏病者只要有不能用心外因素解释的感染表现,均应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并予早诊早治;改善血培养条件可提高阳性率;对血培养阴性者行UCG检查,有助于诊断;及时有效地应用抗生素,以降低死亡率;对有手术指诊者应行换瓣等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