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仇毅洲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8):1502-1503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通气治疗前后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RR)、心率变化(HR)。结果治疗48 h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H值、PaO2、PaCO2、RR和HR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气管插管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NIPPV治疗能明显改善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功能,具有无创、安全、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回顾性方法总结无创正压通气(N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分析治疗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广州市番禺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112例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普通病房使用NPPV治疗,并对有效组与无效组进行临床分析。比较两组在NPPV治疗前、治疗1~2h、24h及治疗结束后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有效组NPPV治疗1~2h后PaO2、PaCO2明显改善;24h后氧合指数(OI)、HR、RR、SaO2、PaO2、PaCO2、pH明显改善。无效组治疗1~2h后与治疗前相比PaO2、PaCO2无明显改善,治疗24h后各指标也无改善。结论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可在普通病房应用NPPV救治,治疗1~2h、24h后血气分析、HR、RR明显改善的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鼻导管吸氧法治疗,观察组(n=34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呼吸、PaO2、PaCO2、SaO2、pH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呼吸、PaO2、PaCO2、SaO2、HR及RR等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而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pH值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气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联合泵入呼吸兴奋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长庆油田职工医院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66例,根据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行BiPAP治疗,观察组患者行BiPAP联合泵入呼吸兴奋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基本生理指标。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HR、RR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氧气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p 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O2、SaO2、pH值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O2、SaO2、pH均高于治疗前,PaCO2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BiPAP联合泵入呼吸兴奋剂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改善患者的通气状况,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祁立芳  祝言金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493-1493
目的探讨经无创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煤工尘肺合并呼吸衰竭中的疗效。方法对32例煤工尘肺合并呼吸衰竭应用BiPAP治疗,对照组29例,持续氧疗及呼吸兴奋剂应用,两组均同时抗感染等常规治疗7天,监测治疗前后的血气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氧分压(PaO2)均有明显上升(P〈0.01),PaCO2均有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1),临床症状改善更显著。结论BiPAP治疗煤工尘肺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显著,易于操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NPPV(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02-12~2004-04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21例(常规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祛痰药、激素、氧疗、纠正酸碱失衡的治疗)和NPPV治疗组21例(标准治疗的治疗基础上,采用美国伟康公司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VERSION型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观察患者PaO2、PaCO2变化,比较插管率、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治疗2h后,NPPV治疗组和标准治疗组PaO2、PaCO2、呼吸频率均有明显改善,并且NPPV治疗组明显优于标准治疗组(P<0.05)。NPPV治疗组插管率、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标准治疗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NPPV可加速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PaO2、PaCO,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住院费用,降低插管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AVAPS)无创通气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185例使用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的COPD急性加重(AE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根据NPPV模式分为对照组(105例)和AVAPS组(80例)。分别在NPPV治疗1 h及24 h后,观察通气参数潮气量(V T)、每分通气量(MV)、气道峰压(PIP)、呼气压力(EPAP)及呼吸频率(RR)的变化;比较2组通气前及通气1 h、24 h后动脉血气分析、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Glasgow昏迷评分(GCS)的不同,观察NPPV相关并发症(胃胀气、漏气、吸入性肺炎、低血压)的发生率、气管插管率、无创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预后的不同。结果:①通气治疗后24 h与1 h比较,2组患者V T增加,RR减慢,EPAP无明显改变;AVAPS组通气后24 h较1 h PIP明显降低(P=0.026),MV明显减少(P=0.041);AVAPS组通气治疗后1 h V T(P=0.032)、MV(P=0.047)、PIP(P=0.015)明显高于对照组,通气治疗后24 h V T仍高于对照组(P=0.043),PIP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②与通气前比较,2组患者通气治疗后24 h 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均明显改善,HR及MAP明显下降,AVAPS组通气后1 h与通气前比较,pH(P=0.046)及PaCO2(P=0.027)即有明显改善,通气治疗后24 h较通气治疗前GCS也明显升高(P=0.041);AVAPS组通气后1 h及24 h 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通气后24 h,AVAPS组GC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1);③相关并发症的比较,AVAPS组胃胀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5),气管插管率(P=0.037)、无创通气时间(P=0.041)及ICU住院时间(P=0.035)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在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漏气、吸入性肺炎、低血压)、总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AVAPS无创通气技术在治疗AE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方面,可针对病情的发展以及患者的需要进行调节,提高了通气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1月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与呼吸频率(RR),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H值、PaCO2、PaO2、SaO2、HR、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H值、PaO2、SaO2均高于对照组,PaCO2、HR、RR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1.7±3.9)d,长于观察组的(9.1±3.4)d(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27.5%(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确切,有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王长远  秦俭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9):1309-1310
目的研究无创正压通气(NPPV)对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76例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44例进行吸氧、抗炎、平喘等常规治疗,同时NPPV治疗,对照组42例只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24h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呼吸频率(RR)和心率(HR)的区别;比较两组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的差别。结果观察组PH和PaO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HR、RR和PaCO2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各项指标也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NPPV对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缓解症状,纠正缺氧,降低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异丙嗪是否可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对无创正压通气(NPPV)的耐受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41例因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进行NPPV治疗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使用NPPV治疗前半小时,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 ml,治疗组给予异丙嗪25 mg,分别肌肉注射.观察NPPV治疗过程中患者PaO2、PaCO2、呼吸频率、心率、辅助呼吸肌评分以及NPPV不耐受例数.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NPPV后2小时,PaO2、PaCO2、呼吸频率、心率、辅助呼吸肌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NPPV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NIPPV后24小时,两组患者PaO2、PaC02、呼吸频率、心率、辅助呼吸肌评分及NPPV不耐受新增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嗪可以在早期提高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对NPPV的耐受性,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体外循环术后出现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10-01至08我院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年龄>16岁)450例,术后全部顺利拔管,其中24例拔管后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给予NPPV治疗,为NPPV组;拔管后未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426例为对照组。比较NPPV治疗前、治疗后1 h的氧分压/吸入气体氧含量(PaO2/FiO2)、心率、呼吸次数和动脉血酸碱度(pH),并用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特征作为参数来分析NPPV失败的预测因素。结果:NPPV治疗平均(12.33±11.97)h,NPPV治疗后1 h与治疗前比较,PaO2/FiO2明显升高,呼吸次数、心率明显减低(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无NPPV相关并发症。NPPV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NPPV治疗后1 h的PaO2/FiO2<200(P=0.043)、第一次机械通气时间(P=0.039)和肺炎(P<0.0001),其中肺炎是NPPV失败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比值比16.000;95%可信区间1.996~128.289)。结论:体外循环术后患者拔管后出现急性呼吸衰竭,NPPV可以有效改善肺部氧合,减低再次气管插管的需要,但要根据病因选择病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无创机械通气(NMV)在老年人慢性肺心病伴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及其治疗前后血浆脑钠素(BNP)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 方法 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呼吸衰竭患者80例,分为NMV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常规治疗组为静脉滴注呼吸兴奋剂、降肺动脉压、强心、利尿剂等药物并加用鼻导管给氧治疗.NMV治疗组则在常规内科治疗同时加用NMV治疗,观察治疗72 h后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aO2)、血气分析指标和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浆BNP和ET-1的变化. 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NMV组治疗72 h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改善明显,其SaO2、氧分压(PaO2)显著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呼吸频率显著下降(t=2.23~3.92,P<0.05或P<0.01).NMV治疗72 h后血浆BNP和ET-1水平随缺氧的改善,二氧化碳潴留的纠正而显著降低(t=2.93、3.56.均为P<0.01),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r=-0.69、-0.61,均P<0.01),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r=0.51、0.42,均P<0.05).结论 NMV在改善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呼吸衰竭患者通气功能的同时,也降低患者血浆BNP和ET-1水平,NMV对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呼吸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的影响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红莉  潘藩  田瑞雪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15):1125-1127
目的 探讨重症哮喘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2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无创通气+药物治疗组(实验组),每组各16例,早期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模式,使用鼻(面)罩式双相气道正压呼吸机,比较两组实施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前、治疗6h及3d后动脉血气中的pH、PaCO2、PaO2、SaO2变化以及监测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血压(ABPM)和最高峰流速(PEF)的改变。结果 实验组血气指标(PaO2、PaCO2、pH、SaO2)以及监测ABPM、RR、HR和PEF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双水平正压通气是治疗重症哮喘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对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病情继续恶化的患者应及时改为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心脏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心脏外科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适合进行NPPV的患者,随机分为无创通气组及常规治疗组。记录生命体征、血气分析测值,比较两组患者的再插管率、气管切开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病死率、入组后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研究期间,共有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13例,符合纳入标准77例,男性48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1.7±11.0)岁,其中冠状动脉搭桥术38例,瓣膜手术20例,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9例,大血管手术7例,其他手术3例。无创通气组(n=39),常规治疗组(n=38)。无创通气组再插管率为12.8%,气管切开率10.2%,VAP发生率0,住院病死率12.8%,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84.2%、31.6%、18.4%和26.3%)(P<0.05或P<0.01)。无创通气组入组后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8.0(10.5,43.0)h和4.0(2.0,5.0)d,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69.5(3.8,248.0)h和5.0(4.0,9.0)d,(P<0.05或P<0.01),两组术后住院时间相近[分别为13.0(10.5,20.0)d和17.0(11.0,28.3)d,P>0.05]。NPPV治疗后2~4h,pH、PaCO2和PaO2均显著改善,心率和呼吸频率减慢(P<0.05或P<0.01),与同时间点常规治疗组水平相近。结论:NPPV选择性用于心脏术后急性呼吸衰竭,可显著降低再插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明确NPPV在心脏术后患者中应用的适应证和影响疗效因素。  相似文献   

15.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Ⅱ型呼吸衰竭失败预测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Ⅱ型呼吸衰竭失败的预测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NPPV治疗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NPPV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在NPPV前、NPPV2 h后及NPPV24 h后的主要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等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失败原因并寻找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共89例患者入选,其中16例患者NPPV失败。失败组NPPV前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N)显著高于成功组(P<0.05),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显著低于成功组(P<0.05)。与NPPV前比较,成功组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心率(HR)在NPPV2 h后和NPPV24 h后均有显著改善(P<0.05);失败组pH和HR无明显变化(P>0.05),PaCO2在NPPV24 h后有显著改善(P<0.05)。但与成功组比,改善幅度缩小。排痰障碍致呼衰加重是NPPV失败的主要原因,失败组中有11例患者均因此给予气管插管。多因素分析发现,NPPV前N≥0.90、NPPV前ALB<28 g/L以及出现不良反应为排痰障碍为NPPV失败的高危因素。结论 NPPV可作为无绝对禁忌证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首选呼吸支持方式。对于肺部感染较重、出现排痰障碍或营养状况较差患者,NPPV失败的危险性较高;对于在短时间应用NPPV后pH、PaCO2、血流动力学状况无明显改善或改善幅度较小患者,或Hb水平较低患者,NPPV失败的可能性也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机械通气(NI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60)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治疗,试验组(n=60)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iPAP联合NIV治疗;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 d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酸碱值(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评分表Ⅱ(APACHEⅡ)、血气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统计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HR、RR、pH值、PaCO2、PaO2、SaO2、FVC、FEV1、FEV1%pred、APACHE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6、1.041、1.058、1.140、1.026、1.260、1.021、1.274、1.165、1.529,P值均>0.05),但治疗后组间HR、RR、pH值、PaCO2、PaO2、SaO2、FVC、FEV1、FEV1%pred、APACHEⅡ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4、3.985、3.052、4.162、3.262、5.124、3.544、3.127、5.251、3.184,P值均<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气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8、5.187,χ2=26.359,P值均<0.05)。结论BiPAP NIV可以有效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但需注意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所致Ⅱ型呼吸衰竭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比分析NPPV对COPD合并SAS与单纯COPD所致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应。COPD合并SAS组21例,COPD组33例。观察NPPV治疗前,治疗2 h,治疗第2 d、第3 d、第5 d和出院前的动脉血气分析变化。结果在COPD合并SAS组在应用NPPV治疗后及出院时各时间点pH值显著改善(P〈0.05),PaCO2显著下降(P〈0.05),PaO2显著升高(P〈0.05)。在COPD组应用NPPV治疗后各时间点和出院前PaCO2均显著下降(P〈0.05),pH值显著改善(P〈0.05);PaO2在应用NPPV治疗第2 d、第3 d、第5 d和出院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 NPPV对COPD合并SAS和COPD所致的Ⅱ型呼吸衰竭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PPV) is an established treatment in restrictive thoracic disorders (RTD) with chronic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predictors of long-term survival for patients on NPPV therapy. METHODS: In a 10-year retrospective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RTD and chronic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survival and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nocturnal and daytime blood gases, lung function and laboratory data measured before initiation of NPPV were assessed. The impact of ventilator settings and daily use of NPPV on survival were also evaluated. Patients were re-admitted every 6 months for follow-up assessment. RESULTS: The study recruited 77 patients; 18 di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nd three ceased NPPV. Respiratory failure caused eight of the nine respiratory deaths (88.9%). One-, 2- and 5-year survival rates were 92.5%, 81.0% and 59.0%, respectively. In univariate analyses, higher night-time PaCO(2), base excess (night- and daytime) and lower Hb at baseline were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worse survival (P < 0.05).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night-time PaCO(2)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survival (P = 0.042). The small differences in daily duration of use of NPPV and ventilator setting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survival. At follow up,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were observed for blood gases, lung and respiratory muscle function, as well as a decrease in Hb level (P < 0.01 each). CONCLUSIONS: Base excess, Hb and particularly nocturnal PaCO(2) are releva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 in RTD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ssessing patients receiving NPPV.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无创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昏迷患者的可行性。探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的疗效预测性。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通气组(n=24例)及对照组(n=14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心率(HR)、呼吸频率(RR)变化。计算CPIS值,观察不同CPIS值,患者血气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上述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通气组治疗后PH、Pa CO2、HR、RR均有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除PH外,余指标均未改善(P0.05)。治疗1天及结束时通气组Pa CO2、HR、RR低于对照组(P0.05),PH高于对照组(P0.01)。CPIS6通气组患者Pa CO2及PH改善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无创通气治疗慢阻肺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CPIS评分对疗效有一定预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