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内动态     
脑卒中登记患者2103例发病危险因素分析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4):283-285.评价我院脑卒中单元运行以来登记的连续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构成情况。方法:选择2005-05-2007-04在我院连续登记住院的脑卒中患者2103例,男性1401例,女性702例,年龄(63.1±12.0)岁,其中脑梗死1568例,脑出血311例,短暂性  相似文献   

2.
评价我院脑卒中单元运行以来登记的连续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构成情况。方法:选择2005—05—2007—04在我院连续登记住院的脑卒中患者2103例,男性1401例,女性702例,年龄(63.1±12.0)岁,其中脑梗死1568例,脑出血3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对已知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不同性别脑卒中患者常见危险因素、类型及预后的差异,以利于进行针对性防治.方法 前瞻性连续登记2002年3月至2006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脑卒中患者2912例,收集相关的危险因素,对所有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TOAST病因分型,并对所有脑卒中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男女脑卒中患者常见发病危险因素、类型及预后方面的不同.结果 女性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男性(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0.728,95%CI:0.568~0.933)和心房颤动(OR=0.537,95%CI:0.393~0.732)是女性脑卒中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OR=8.330,95%CI:6.210~11.173)和饮酒(OR=4.819,95%CI:3.366~6.900)是男性脑卒中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及脑出血中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P=0.001).女性心源性栓塞型卒中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01),而女性小动脉闭塞型卒中的比例低于男性(P<0.05).女性患者3个月随访的残疾率高于男性(P<0.001).结论 男女脑卒中患者常见发病危险因素及类型存在着差异,女性患者3个月功能恢复较男性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吸烟与男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收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并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男性患者257例,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140例和非吸烟组117例,对比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率及发病年龄。结果吸烟组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49.3%vs 24.8%),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明显小于非吸烟组[(60.13±10.52)岁vs(65.26±11.77)岁,P<0.01]。吸烟组年龄≤60岁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50.7%vs 27.4%,P<0.01)。结论吸烟可能是男性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且吸烟可能使男性患者更早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5.
女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和近期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女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和病死率。方法入选我院1994年1月~2006年12月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233例,男性901例,女性332例,对两者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住院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患者年龄偏高,发病至就诊时间长,非典型症状多见;女性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具有多重危险因素患者的比例高于男性(P0.05,P0.01);女性患者入院后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低于男性;女性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和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女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接受有效治疗的比例、住院期间预后均较男性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不同性别脑卒中病人常见危险因素及类型。方法分析不同性别脑卒中病人危险因素及卒中类型的差异,并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TOAST分型。结果女性脑卒中病人的平均年龄高于男性,高血压和心房颤动是女性脑卒中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和饮酒是男性卒中病人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及脑出血中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不同性别缺血性卒中病人TOAST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男、女脑卒中病人常见发病危险因素及类型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成都市心血管疾病患者脑卒中高危人群所占的比例,评价各项脑卒中高危因素在脑卒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患者9174例,根据弗明翰(Framingham)卒中风险评估得分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将男性≥10分和女性≥6分定义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统计高危人群在入组人群中所占比例,并统计各项脑卒中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包括卒中史)、糖尿病、左心室肥厚、房颤、吸烟]的发生率。结果脑卒中高危人群在入组患者中占比52.46%(4813/9174),其中男性较女性高危人群占比更高[69.99%(2831/4045)vs.38.64%(1982/5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中,最常见的是脑血管疾病史(86.72%),其次是高血压(59.01%),所纳入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中仅吸烟在男性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其他均是女性高于男性。结论成都市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脑卒中高危患者比例较高,而高危因素中又以脑血管病史和高血压最为主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131例青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青年脑卒中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1.73:1)男性占63.35%,女性占36.64%;缺血性脑卒中占70.99%,出血性脑卒中占29.00%;高血压病59例(45.00%),高血脂症53例(40.45%),吸烟36例(27.48%),高同型半胱氨酸(Hcy)25例(19.08%),酗酒23例(17.56%),糖尿病23例(17.57%)。结论青年脑卒中男性发病率较高,其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酗酒。  相似文献   

9.
目的:描述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特征,探讨传统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研究病例来自全国25个省市41家三级甲等医院,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对资料完整且年龄≥18岁的12 42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结果: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为76.9%,颈动脉内膜(IMT)增厚率为54.3%,狭窄率≥70%的患者占7.0%,男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高于女性(P0.001),男女两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男性:β=8.550,P=0.012;女性:β=11.100,P=0.002),但男女两性间的差异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是男女两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的共同危险因素,高LDL与男性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有关,心房颤动病史与男性颈动脉IMT增厚率密切相关,吸烟仅与男性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IMT增厚率有关。结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普遍存在,男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高于女性,传统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间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照分析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女性和男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04至2008-12于我院行急诊PCI的STEMI女性患者118例(女性组),另选同期男性患者319例作为对照(男性组)。两组术后6个月后行临床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所有患者完成1年临床随访。结果:女性组的发病年龄和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均高于男性组(P均0.05);吸烟比例低于男性组(P0.05);三支病变、分叉病变比例女性组高于男性组(P0.05),女性组靶病变血管直径、靶病变长度均少于男性组(P0.05),两组患者其余的冠脉造影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住院期心脏性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再发生率、亚急性血栓发生率、院内靶病变血运重建及住院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8例女性患者和307例男性患者完成1年临床随访,随访结果显示女性组心脏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晚期血栓、支架内再狭窄和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IABP和心源性休克为住院期心脏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和女性为随访期心脏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男性相比,女性STEMI患者年龄较高,合并危险因素比例多,女性组住院期和随访期心脏性死亡率高于男性,两者有统计学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全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633例,年龄为18~94岁;男993例,女640例。设计统一调查病例表,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及工作状态等)、既往史及危险因素等。结果①男女脑梗死住院患者的比例为1.55:1。女性发病年龄为(66±12)岁,高于男性的(65±12)岁,两者比较,P=0.049。②青年期(18~45岁)男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分别为74.39%和25.61%(P〈0.05),其他年龄段亦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居住地均以市区居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男性患者中,中学文化程度以上卒中的发生率居高,女性文化程度低的卒中发生率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8,P=0.000)。女性患者无业人员高于男性,男性国家企业及退休人员患者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2,P=0.000)。④男性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60.8%)、高龄(41.7%)、吸烟(21.1%)、糖尿病(20.1%);女性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63.9%)、高龄(44.4%)、糖尿病(24.4%)、心脏病(24.2%)。女性脑梗死患者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男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饮酒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和饮酒均可以增加肥胖的危险(分别为OR=3.059,95%CI:1.978~4.731;OR=2.330,95%CI:1.221~4.445)。结论①各年龄段男性脑梗死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②高血压是所有脑梗死患者的首要危险因素。③吸烟、饮酒或多种危险因素共存,可能是男性脑梗死患者比例高的主要原因,尤其在青年男性中更加显著。④文化程度低及无业女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卒中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的性别差异日益受到关注。男性卒中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高于女性,年龄组别之间以及人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男性脑梗死和脑山血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更多见。研究显示,男性卒中死亡率较高,但是女性因卒中发病时年龄较大,症状更严重,因此预后也较差。女性卒中后抑郁症较为多见,生活质量较低。女性卒中多累及脑皮质,非典型症状更为多见。男性和女性均可从溶栓和卒中单元治疗中获益,接受抗凝治疗的女性心源性卒中患者往往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3.
卒中的性别差异日益受到关注。男性卒中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高于女性,年龄组别之间以及人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男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更多见。研究显示,男性卒中死亡率较高,但是女性因卒中发病时年龄较大,症状更严重,因此预后也较差。女性卒中后抑郁症较为多见,生活质量较低。女性卒中多累及脑皮质,非典型症状更为多见。男性和女性均可从溶栓和卒中单元治疗中获益,接受抗凝治疗的女性心源性卒中患者往往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性别缺血性卒中患者常见危险因素,卒中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80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历资料,收集相关的危险因素,对所有患者进行TOAST (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比较男女脑卒中患者不同危险因素的比例,同时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卒中严重程度.结果 女性脑卒中患者平均年龄高于男性(69.24±10.44vs67.38±11.00 P<0.05).男性吸烟和饮酒的比例分别为20.6%和57.9%,高于女性的 6.5%和26.9%(P均<0.05).女性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例分别为89.6%、25.2%和9.1%,高于男性的86.1%,16.9%和5.3%(P均<0.05).在不同亚型中,女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比例高于男性(58.3%vs49.2%,P<0.05).女性 NIHSS7-14分和>15分的比例分别为42.9% 4.9%,高于男性的34.9%和 2.0%(P均<0.05).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常见危险因素及卒中类型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市部分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及再发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市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既往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6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房颤动(房颤)病史、脑卒中病史、以及抗栓治疗情况,以及患者身高、体重、血压、血糖、总胆固醇等指标。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暴露和控制情况以及对再发脑卒中的影响。结果 326例患者中男性199例(61.0%),女性127例(39.0%)。高血压、糖尿病、房颤患病率分别为79.8%、20.6%、17.8%。吸烟率、饮酒率、总胆固醇异常率分别为30.2%、22.4%和21.5%。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为15.4%,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为40.2%,阿司匹林服用率为74.2%。再发脑卒中,再发率为15.6%。在调整性别、年龄、超重肥胖、吸烟、抗栓治疗等因素后,血压控制不达标的高血压患者(OR=3.867,95%CI:1.288~11.609)、血糖控制不达标的糖尿病患者(OR=3.288,95%CI:1.458~7.415)、总胆固醇异常者(OR=2.659,95%CI:1.341~5.273)及心房颤动患者(OR=2.181,95%CI:1.063~4.477)再发脑卒中的危险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率较低,吸烟、饮酒和总胆固醇异常发生率较高,血压、血糖控制不达标以及总胆固醇异常和房颤病史与再发脑卒中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气象因素对南昌市居民脑血管病发病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气象因素对脑血管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06-2008年3年期间1972例家住南昌市居民的急性卒中住院病例资料,对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住院患者进行卒中发病时间的特征分析,找出其发病规律;同时,根据南昌市气象局提供的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月平均气压、月平均最高气压、月平均最低气压、月平均日照时间、月平均最大温度差以及月平均最大气压差等主要月气象指标,分析气象因素对各种脑血管病发病的影响.结果 脑梗死、脑出血和SAH发病年龄男性略早于女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男性发病高于女性,而SAH女性发病高于男性.脑梗死夏季高发,脑出血春冬季高发,夏季低发,SAH冬季发病人数更多.以60~80岁的患者居多.结论 脑出血冬季发病人数更多,而脑梗死发病季节规律不明显.脑梗死与高气温和日照多有关,而脑出血与高气压和冷气团有关.多种气象因素相互协同或拮抗共同影响发病,气象要素异常波动,气温与气压配置失衡易诱发急性卒中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卒中危险因素联合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综合评估卒中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根据10 565人前瞻性队列人群基线调查资料和7年随访卒中发病资料,分析各危险因素及脑血流动力学积分与卒中发病风险的关系,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按性别建立传统危险因素联合脑血流动力学积分综合的预测模型。采用另一独立样本队列人群(回代队列)资料,进行回代验证和计算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以检验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①建模队列人群中男女随访分别为28 341.61人年和39 544.12人年,男女卒中累计发病率分别为3.28‰和2.58‰。②卒中预测模型的方程,男性为Y=0.159×心血管病史+0.375×糖尿病史+0.634×卒中家族史+0.609×高血压病史+0.037×体质量指数+0.068×年龄-0.022×血流动力学积分值+0.186×吸烟+0.408×饮酒。女性为Y=0.096×心血管病史+0.161×糖尿病史+0.392×卒中家族史+0.139×高血压病史+0.034×体质量指数+0.057×年龄-0.021×血流动力学积分值。年龄、血流动力学积分是男女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高血压病史是男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③将预测模型方程回代到建模队列,男、女ROC下面积分别为0.839、0.820;回代到回代队列,男、女ROC下面积分别为0.795、0.787。结论传统危险因素联合血流动力学积分综合预测卒中风险具有较好的效能,脑血流动力学积分是卒中较强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According to recent epidemiological data in Japan, stroke affects roughly 5.3 males and 3.9 females per 1000 person-years and is the third leading cause of mortality. At pres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include aggressiv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e., hypertension, smoking cessation, etc.). Antiplatelet drugs in Japan, namely aspirin and cilostazol, are utilized regularly for the prevention of secondary stroke. While aspirin is beneficial for a wide range of cardiovascular endpoints, including total and ischemic strokes, it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isks for hemorrhagic infarction. Cilostazol, by contrast, has been shown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isk of recurrent strokes without affecting the occurrence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the Cilostazol Stroke Prevention Study,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volving more than 1000 Japanese patients, cilostazol was found to reduce the risk of secondary stroke by 41.7% compared with placebo,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duction (P = 0.015). The greatest risk reduction (43.4% in cilostazol versus placebo, P = 0.0373) was found in patients who initially had a lacunar infarction, suggesting that cilostazol has a specific effect against small-vessel disease. In addition, cilostazol achieved significant risk reductions on a number of combined endpoints (e.g., cerebral infarction,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vascular death),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benefits in intent-to-treat analyse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ilostazol may have a role as a vascular neuroprotectant, but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are limited by the fact that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placebo instead of aspirin, which is the standard of care.  相似文献   

19.
3901例脑出血病例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脑出血的临床发病特点、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方法 对 1 995年以来的 2 0 6例脑出血死亡患者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以及 1 972~ 1 996年间住院脑出血 3 90 1例发病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 50岁发病者 ,1 992~1 996年比 1 972~ 1 976年增长 2 .6倍 ,其中≤ 40岁者增长 6 .3倍 ;发病的危险因素 ,>50岁组以高血压为主 ,≤ 50岁组以吸烟、饮酒及不健康生活方式为主 ;血压持续增高是导致上述 2组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 >50岁组还以并发症为突出 ,是≤ 50岁组的 9.9倍。结论 脑出血有明显年轻化趋势 ,不良嗜好及不健康生活方式正逐渐成为中、青年人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