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指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12例肝硬化患者和78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肝硬化患者中38例消化道出血者与74例无出血者以上指标的差异。结果与78例健康对照组比较,1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PLT显著下降(P=0.0062),而PT、APTT显著延长(P=0093、P=0.0088);肝硬化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的PLT、PT、APTT也存在显著差异(P=0.0098、P=0.048、P=0.016)。结论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指标对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参数在不同肝功能分级下的差异,为临床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选择荆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住院的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6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分别作为血吸虫肝硬化组和乙肝肝硬化组;选择同期因胃病住院并排除患其他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疾病的患者9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凝血相关参数值,以及不同Child-Pugh分级下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相关参数值。结果 3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4.512、81.672、37.612、104.475、52.497、102.233,P均0.05)。两两比较显示,血吸虫病和乙肝肝硬化患者的PT、INR、TT、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LT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血吸虫病肝硬化组相比,乙肝肝硬化患者PT、INR、TT、APTT时间均明显延长,Fib及PLT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A级时,乙肝肝硬化患者PLT减少程度较重;但当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B、C级时,2组患者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分级下,乙肝肝硬化组TT、APTT均较血吸虫病肝硬化组延长,且Fib水平均明显下降。而乙肝肝硬化组PT、INR值仅在肝功能为Child-Pugh A、B级时较血吸虫病肝硬化组延长;在肝功能为C级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损害程度存在差异。在肝功能受损程度较轻时,后者凝血功能下降更明显;肝功能受损严重时,后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影响更为明显,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影响及PLT减少在两类患者中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联合手术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小板数量、平均体积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联合手术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手术后门静脉压力较术前下降,血流量变小,门静脉内径显著变窄;术后肝动脉内径变宽,肝动脉血流量增加。术后30 d ALT、白蛋白(Alb)、总蛋白(TP)、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以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值较术前7 d无明显变化(P0.05),而TBil、部分活化凝血酶(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3项指标有所下降(P0.05);血小板(PLT)及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上升(P0.05),术后30 d与术前7 d相比较,患者PLT数量显著增加(P0.05),但MPV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联合手术能够明显改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脏功能储备及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患者之凝血功能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患者之凝血功能变化。方法 109例肝硬化患者及其健康家属清晨空腹抽静脉血测定PT、PTA、PLT、A。结果 肝硬化组PT值明显延长,PLT、A值明显下降(P<0.001),且随肝功能分级愈差,PT值愈延长,PTA值下降愈明显(P<0.01~0.001),PLT值下降亦愈明显。脾切除者与未切除者比较,PLT值显著上升(P<0.001),PT、PTA值亦有所改善(P<0.05)。有腹水者与无腹水者比较,PT值明显延长(P<0.01),PTA、PLT值下降(P<0.05)。并发感染、肝性脑病者与无感染、无肝性脑病者比较,PT值明显延长(P<0.05~0.01),PTA值下降(P<0.05),PLT值无明显改变(P>0.05)。而并发原发性肝癌、消化道出血者与无原发性肝癌、无消化道出血者比较,PT、PTA、PLT值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且肝功能分级愈差,凝血功能障碍愈明显。肝硬化有腹水、并发感染、肝性脑病者,凝血功能障碍更严重。并发原发性肝癌、消化道出血者与无原发性肝癌、无消化道出血者比较,凝血功能无明显差异。而脾切除术不仅可改善脾亢,凝血功能亦有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临床价值。方法 140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分为Child-Pugh A级组(38例)、Child-Pugh B级组(60例)、Child-Pugh C级组(42例),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患者PA、TBA、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A降低,TBA升高,PT、APTT、TT延长,Fib降低,MPV、PDW、P-LCR升高,PLT降低(P均0.01)。随着患者Child-Pugh级别升高,PA逐渐降低,TBA逐渐升高(P均0.01);凝血功能PT、APTT、TT逐渐延长,Fib逐渐降低(P均0.01);血小板参数MPV、PDW、P-LCR逐渐增高,PLT逐渐降低(P均0.01)。结论 PA、TBA、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期望对断流术后降低消化道再出血机率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03年12月-2013年12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术后再出血组(n=32)及无出血组(n=206),对可能引起术后再出血的诸多因素进行对比,用t检验或χ2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评估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32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7例,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引起出血11例,应激性溃疡出血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中所见肝硬化程度、胃黏膜病变、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合并糖尿病在再出血组与无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对术后再出血影响显著的独立因素为:合并糖尿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中见肝硬化程度、弥漫性胃黏膜病变、PT、APTT。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针对可能再出血的危险因素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对防止再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老年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8年1月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采用常规治疗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30例(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保肝、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卡维地洛口服治疗(12.5 mg,1次/d)。6个月后观察门静脉血流动力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肝纤维化指标、凝血指标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门静脉主干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静脉主干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N端肽(PCⅢ)、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PT(APTT)、PT活动度(PTA)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或0.01),而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并无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PV、DSV、QPV、QSV、HA、PCⅢ、LN、CⅣ、PT、APTT、PT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DPV、DSV、QPV、QSV、HA、PCⅢ、LN、CⅣ、PT、APTT、PTA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或0.01)。治疗前,两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19,P>0.05);治疗后,观察组轻度曲张患者明显增多、重度曲张患者明显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z=-2.277,P<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卡维地洛治疗,能显著提高老年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利伐沙班在脑栓塞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宝鸡市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脑栓塞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并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片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疗效终点(包括新发静脉血栓形成、非致死性肺栓塞、急性脑血管事件、任何原因死亡)、主要安全性终点(包括大出血或致命性出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及治疗后1、3、6、12个月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两组患者非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急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大出血或致命性出血发生率及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新发静脉血栓形成。时间与方法在PT、APTT、Hb及PLT上无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PT、APTT、Hb及PLT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方法在PT、APTT、Hb及PLT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治疗1、3、6、12个月两组患者PT、APTT、Hb及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脑栓塞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结合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试验对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检测进行评价。方法随机选择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0例为肝硬化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两组入选者清晨空腹抽血,用常规凝血试验和TEG两种方法,检测两组人群凝血状况。结果常规凝血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PLT数量明显降低(P0.01);肝硬化组PT、PT-INR、APTT、TT较对照组PT、PT-INR、APTT、TT均明显延长(P0.01);肝硬化组FIB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EG检测表明,肝硬化组R和K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肝硬化组Angle、MA、C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常规凝血试验与TEG都能够检测出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及出血倾向,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对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检测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UAP患者1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1例和观察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Fg、PLT、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g、PLT低于对照组,PT、APTT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UAP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1.
屈莉红  李杨  王介非 《肝脏》2014,(9):653-655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7例,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29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FIB、D-D和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第3、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均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3天PLT和FIB均下降,PT、APTT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7天PLT、FIB、PT、APTT均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PLT和FIB升高,PT、APTT缩短,D-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可改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DIC和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 CHC)合并冷球蛋白血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CHC合并冷球蛋白血症患者61例,按是否自愿接受干扰素治疗,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保肝治疗基础上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8周及停药后24周各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患者治疗48周、停药后24周HCV R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治疗结束、停药后24周ALT、 TBil低于对照组、 Alb、 PTA含量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HCV RNA水平并能明显改善CHC合并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1-02~2011-09该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肝硬化合并EVB患者42例为出血组,选取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未合并EVB患者38例为对照组,分别统计食管胃底静脉红色征(RC)、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内径(PVD)、脾厚度(SPT)、腹水最大液性暗区深度(ASmax)、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白蛋白(ALB)、Child-pugh分级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硬化患者并发EVB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RC、PT、PVD、SPT、ASmax、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RC、PT、PVD、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关系密切。结论 RC、PT、PVD、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是影响肝硬化患者EVB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肝炎重度42例、慢加急肝衰竭24例、慢性肝衰竭35例、肝硬化32例和健康人群50例,检测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LCR)和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g)。结果与对照组比,各型慢性肝炎组MPV、PDW、P-LCR升高,PLT降低(P〈0.01);慢加急肝衰竭、慢性肝衰竭和肝硬化组MPV、PDW、P-LCR高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LT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PLT、MPV、PDW和慢性肝衰竭组MPV高于肝硬化组(P〈0.05,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与慢性肝衰竭组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各型慢性肝炎组PT、APTT、TT升高,Fig降低(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慢性肝衰竭组、肝硬化组PT、APTT、TT高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Fig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和慢性肝衰竭组Fig低于肝硬化组,慢性肝衰竭组APTT高于肝硬化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与慢性肝衰竭组APT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反映了患者肝脏损害程度和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3年2月-2012年3月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消化科住院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13例为出血组;选取同期住院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未破裂出血患者102例为对照组;分别统计22个指标,得出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肝硬化出血组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发现:PLT、PT、PTA、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及红色征等7个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红色征、门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成正相关,血小板计数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成负相关.结论 红色征、门静脉内径增加、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血小板计数降低是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红色征是最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加亚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 2003年~2012年在本院住院并应用恩替卡韦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HBV-ACLF患者37例作为治疗组,同时选择在本院住院未应用任何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HBV-ACLF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体征、血生化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累积生存率和2 年内复发率情况。结果在入院时、治疗后4w、8w、12w时,治疗组患者外周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Cr),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MELD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比较,除在治疗4w末时,治疗组生存者腹水发病率为41.4%,低于对照组生存者的66.7%(P<0.05),余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8w、12w和24w时,37例抗病毒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7%、75.7%和70.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56.8%和54.1%(P<0.05);26例抗病毒的生存患者在2年内病情无复发,而20例未抗病毒的生存患者复发率为65.0%(P<0.001)。结论给予HBV-ACLF患者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可提高生存率,减少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减平胃四逆方联合ETV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并口服ETV分散片0.5 mg/次,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加减平胃四逆方,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PTA、HBV DNA定量、Child-Pugh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PTA、降低Child-Pugh评分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减平胃四逆方联合ETV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在改善肝功能、PTA、降低Child-Pugh评分方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