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时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发生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出血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15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时应用替罗非班,平均年龄57.8±9.6(35~78)岁,男性116例。分析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住院期间出血事件是否达到TIMI出血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TIMI出血组(n=10)和非TIMI出血组(n=140),分析两组的相关临床和介入治疗情况,以及出血事件对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探讨应用替罗非班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TIMI出血组中,达到轻、重度出血标准的患者分别占总病例的4.7%和2.0%。住院期间随访发现,发生TIMI轻重度出血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再梗联合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TIMI出血组(分别为40%和3.6%,P<0.01),住院时间延长(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患者中,女性比率,补救性应用替罗非班比率和术后即刻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较高(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术后即刻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是急诊PCI治疗应用替罗非班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P=0.013,OR=1.458)。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存在一定的出血发生率,发生TIMI轻重度出血的患者近期预后不良。较高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是应用替罗非班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病史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因STEMI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行PPCI的高龄(年龄≥75岁)患者共29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住院期间的相关信息。一级研究终点为PPCI术后1年内的全因死亡;二级研究终点为PPCI术后1年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治疗及新发卒中;安全终点为PPCI术后1年内开通闭塞冠状动脉策略的全球性研究(GUSTO)出血事件(包括轻微出血、中度出血及重度出血)。结果高龄STEMI患者PPCI术后1年内死亡37例(12.7%),发生MACE 125例(42.8%),发生GUSTO出血事件55例(18.8%)。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一级研究终点Killip心功能分级(HR 2.074,95%CI 1.377~3.125,P0.001)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HR 0.978,95%CI 0.957~0.999,P=0.040)、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CEI/ARB)(HR 0.333,95%CI 0.113~0.981,P=0.046)是独立保护因素;二级研究终点Killip心功能分级(HR 1.638,95%CI 1.339~2.004,P0.001)是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HR 0.943,95%CI 0.923~0.963,P0.001)、β阻滞药(HR0.610,95%CI 0.390~0.953,P=0.030)是独立保护因素。安全终点Killip心功能分级(HR 1.866,95%CI1.511~2.305,P0.001)是患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HR 0.991,95%CI 0.983~0.999,P=0.022)、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HR 0.610,95%CI 0.390~0.953,P=0.030)是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心功能与高龄STEMI患者行PPCI预后关系密切。Killip心功能分级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ACEI/ARB、β阻滞药是患者术后1年内发生死亡、MACE或出血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是高龄STEMI患者PPCI术后1年内死亡的保护因素,也是死亡及出血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常用的四种出血事件评估标准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出血事件。方法在56例非-ACLF、26例达到亚太肝病协会发布标准的ACLF(APASL-ACLF)和12例达到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的ACLF(EASL-ACLF)患者,采用出血学术研究会标准(BARC)、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开通闭塞冠状动脉策略的全球性研究标准(GUSTO)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标准(ISTH)分别进行量化评分,观察28 d和90 d生存情况。结果本组57.6%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出血事件,致死性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1%;非ACLF组出血发生率为41.1%,显著低于APASL-ACLF组或EASL-ACLF组的76.9%和100.0%(P0.05);有出血事件组28 d和90 d病死率分别为13.0%和24.5%,显著高于无出血组的0.0%和0.0%(P0.01);BARC标准、TIMI标准和GUSTO标准判断28 d短期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880(95%CI:0.747~1.000)、0.801(95%CI:0.653~0.94)和0.841(95%CI:0.697~0.984),均显著低于ISTH标准的0.95(95%CI:0.861~1.000,P0.05)。结论 ACLF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多,但致死性出血事件少见。在四种出血评分标准中,经验证,ISTH标准适用性最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急诊介入术前提前应用比伐芦定与常规用药相比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接受直接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分为提前比伐芦定组(治疗组,49例)和常规比伐芦定组(对照组,54例)。所有患者在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治疗组在患者及家属同意行急诊PCI时即给予比伐芦定治疗,首先静脉给予比伐芦定负荷量(0.75 mg/kg),然后以1.75 mg·kg~(-1)·h~(-1)持续静脉泵入至术后4 h。对照组在急诊PCI进入导管室穿刺时给予比伐芦定,给药方案同治疗组。观察2组患者造影时罪犯血管血流TIMI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出血发生率,术后及随访6个月时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支架血栓、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所见罪犯血管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0级血流比例低于对照组(44.9%∶74.1%,P0.05),术后血流帧数优于对照组[(31.4±8.9)帧∶(43.6±9.2)帧,P0.05]。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与随访6个月时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及早应用比伐芦定可改善未能尽早行PCI的急性STEMI患者的冠脉血流与心肌灌注,从而部分抵消因PCI延迟导致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发病12h内接受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中,符合术前梗死相关血管(IRA)完全闭塞(TIMI0或1级)、术后前向血流达到TIMI3级的患者共71例,分为替罗非班组(n=36)和对照组(n=35)。比较两组基础临床特征、心肌呈色分级(MBG)及术后90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并观察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左室射血分数及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和造影特征无明显差异。替罗非班组心肌呈色分级3级获得率明显增高(69·4%比37·1%,P=0·01),术后90minsum STR(60·6%±26·7%比42·2%±35·3%,P=0·03)和ST段完全回落(sumSTR≥70%)的比例(61·1%比28·6%,P=0·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心肌梗死后1周射血分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5·2%±5·2%比51·3%±7·3%,P=0·03)。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罗非班组轻度出血发生率有高于对照组趋势(16·7%比5·7%,P=0·26),但无严重出血或血小板减少症。结论国产替罗非班能改善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指标,并有助于改善心功能。急诊PCI联合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改进结扎食管曲张静脉部位的止血效果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本院1996/1998年间收治的39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男32例,女7例,平均年龄46.6岁±12.9岁(26~67)岁.肝功能按Child-Pugh分级为A级1例,B级20例,C级18例.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按轻、中、重度分级为中度8例,重度31例.合并胃底中度静脉曲张者8例,重度曲张者10例,另4例因胃腔内大量新鲜出血未能确定胃底有无曲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常用的四种出血事件评估标准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出血事件。方法 在56例非-ACLF、26例达到亚太肝病协会发布标准的ACLF(APASL-ACLF)和12例达到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的ACLF(EASL-ACLF)患者,采用出血学术研究会标准(BARC)、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开通闭塞冠状动脉策略的全球性研究标准(GUSTO)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标准(ISTH)分别进行量化评分,观察28 d和90 d生存情况。结果 本组57.6%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出血事件,致死性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1%;非ACLF组出血发生率为41.1%,显著低于APASL-ACLF组或EASL-ACLF组的76.9%和100.0%(P<0.05);有出血事件组28 d和90 d病死率分别为13.0%和24.5%,显著高于无出血组的0.0%和 0.0%(P<0.01);BARC标准、TIMI标准和GUSTO标准判断28 d短期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880(95%CI:0.747~1.000)、0.801(95%CI:0.653~0.94)和0.841(95%CI:0.697~0.984),均显著低于ISTH标准的0.95(95%CI:0.861~1.000,P<0.05)。结论 ACLF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多,但致死性出血事件少见。在四种出血评分标准中,经验证,ISTH标准适用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冠脉)内直接给药短期效果及其对患者血小板微粒(PMPs)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接诊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9例。相同常规治疗条件下,试验组患者PCI治疗过程中替罗非班冠脉内直接给药,对照组采用静脉持续泵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TMPG血流分级、术后PMPs水平和再出血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TIMI 0~2级占51.02%,TIMI 3级占48.98%,而试验组患者TIMI 0~2级占20.41%,TIMI 3级占79.59%。术后的TMPG血流分级比较中,对照组患者0~2级占46.94%,3级占53.06%,试验组患者0~2级占26.53%,3级占73.47%。术后患者PMPs水平与再出血情况比较中,试验组患者PMPs为(6.7±2.1)%,出现轻度出血的患者所占比例为6.12%(3/49),重度出血为2.04%(1/4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3±3.5)%,12.24%(6/49)和6.12%(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治疗中替罗非班冠脉内直接给药可在短期内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并可降低PMPs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比伐卢定与替罗非班联合依诺肝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高危出血风险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于北京燕化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ACS并行PCI治疗的患者,按照CRUSADE出血风险分级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PCI术中给予比伐卢定,对照组在术前给予依诺肝素+术中给予替罗非班,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冠状动脉犯罪血管TIMI血流分级及PCI术后30 d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出血情况。结果试验组在性别、糖尿病史、外周血管病史、心力衰竭发病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CI术后犯罪血管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CI术后30 d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CI术后30 d内出血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有1例(2.12%)出血事件,对照组有6例(10.34%)出血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伐卢定和替罗非班联合依诺肝素在预防ACS患者PCI术后30 d内心脏不良事件方面疗效相当,但比伐卢定可明显降低ACS中高危患者PCI术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技术测量和评价正常肝脏及肝癌伴肝硬化肝脏的血流灌注情况,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对肝硬化程度定量分级判断的可行性.方法 运用CT动态灌注扫描技术,对21例正常肝脏及32例肝癌伴不同程度肝硬化者的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分数(HAF)和对比剂到达时间(IRF To)等进行研究,并根据CT形态学分级方法对肝硬化进行轻、中、重度三级划分和分组(轻度组17例、中度组8例、重度组7例),研究其CT灌注值差异以及CT形态学分级和Child-Pugh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肝脏比较,肝硬化组BF[(152.37±54.44)比(112.87±36.06)ml·min-1·100 g-1]、BV[(17.81±6.59)比(13.66±3.47)ml/100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轻、中、重度肝硬化之间BF[分别为(138.12±25.39)、(98.47±17.18)、(68.02±14.95)ml·min-1·100 g-1]、BV[分别为(15.98±2.54)、(15.98±2.54)、(9.34±0.74)ml/100 g]、MTT[分别为(9.30±2.07)、(10.95±1.53)、(12.52±1.10)s]、HAF(分别为0.21±0.05、0.29±0.04、0.40±0.08)及IRF To[分别为(5.32±1.98)、(3.52±1.63)、(1.99±0.90)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BF、BV及IRF To值递减,而HAF及MTT递增,CT肝硬化轻、中,重度分级与Child-Pugh分级之间呈正相关(r=0.877,P<0.01).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可反映硬化肝脏的血流灌注改变,动态CT灌注成像能对肝癌患者肝硬化程度的定量分级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