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TNF)治疗关节病的疗效以及加重或新发银屑病的原因.方法 分析2例使用TNF治疗过程中出现银屑病加重和新发银屑病的关节病[1例为银屑病关节炎(PsA),1例为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特点,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1例PsA患者在使用抗TNF过程中出现银屑病皮损加重,停药后缓解,加用后再次出现皮损加重;1例确诊的AS使用抗TNF过程中出现新发银屑病,停药后皮损消失,再次使用后皮损再次出现.结论 抗TNF是治疗脊柱关节病(SpA)等关节病的有效药物,但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银屑病皮损,停药后可以减轻,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2.
近年炎症性肠病(IBD)分子病理学机制及临床治疗方面有很大进展,IBD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肠道粘膜对肠道正常菌群免疫反应失常而引起的慢性炎症,NOD2的发现首次证实了IBD发病的遗传因素.针对免疫反应中各种炎症因子的干预治疗是近年IBD治疗进展最快的领域,抗TNF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已成功地用于IBD治疗.肠道益生菌和基因治疗值得进一步开拓、深入研究.随着IBD分子发病机制的阐明,将会出现更多IBD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明确我国汉族人群中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基因多态性,探讨IBD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技术对131例IBD患者的TNFα和TNFβ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TNFα-308 位点基因型频率(15.5%)及等位基因频率(8.7%)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的4.1%和2.0%(P<0.01),克罗恩病(CD)患者TNFα-308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和CD患者TNFβ+252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308与TNFβ+25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IBD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的活动性及发病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NFα-308等位基因与UC发病的易感性相关,TNFα-308 的基因多态性与CD的发病无关;TNFβ+252的基因多态性与IBD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4.
近年炎症性肠病(IBD)分子病理学机制及临床治疗方面有很大进展,IBD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肠道粘膜对肠道正常茵群免疫反应失常而引起的慢性炎症,NOD2的发现首次证实了IBD发病的遗传因素。针对免疫反应中各种炎症因子的干预治疗是近年IBD治疗进展最快的领域,抗TNF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已成功地用于IBD治疗。肠道益生茵和基因治疗值得进一步开拓、深入研究。随着IBD分子发病机制的阐明,将会出现更多IBD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脊柱关节炎( SpA)是一组慢性炎症性风湿性疾病,具有特定的病理生理、临床、影像学和遗传学特征,主要包括强直性脊柱炎(AS)、反应性关节炎( ReA)、炎性肠病性关节炎(arthropath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银屑病关节炎(PsA)、未分化脊柱关节病和幼年脊柱关节炎,整体人群患病率为0.5%~1.9%[1].这类疾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炎性腰背痛、以下肢关节为主的非对称性的寡关节炎、附着点炎以及特殊器官受累如前葡萄膜炎、银屑病皮疹、慢性炎性肠病、主动脉根部病变和心脏传导异常.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药物,特别是生物制剂的出现,SpA的治疗有了迅速的发展,TNFα抑制剂对SpA的脊柱炎和外周关节炎具有很好的疗效,对葡萄膜炎、银屑病皮疹及炎症性肠病( IBD)也有肯定的疗效.但近10年的临床经验也发现,不同的TNFα抑制剂在治疗SpA时,不同的临床表现对治疗的反应并不完全相同,其最大的差异体现在关节外表现和并发症上[2].现着重介绍SpA患者关节外表现及临床治疗选择,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好的认识疾病全貌,并使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由巨噬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在IBD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在IBD患者的肠道炎性反应中,巨噬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并且可释放白细胞介素-1(IL-1)、IL-6、IL-18、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了解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在IBD中的关键作用,可以为治疗IBD开拓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脊柱关节病(SpA)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表达及其与SpA患者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来探讨M-CSF在Sp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含有1 176个基因点阵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了11例SpA患者的滑膜组织和10名正常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基因表达谱。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两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中M-CSF的表达水平,一组是41例未用任何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生物制剂治疗的AS患者血清,另一组是13例应用TNF-α抑制剂infliximab治疗前和治疗14周后的AS患者血清,同时检测了28名正常对照个体血清和15例SpA患者关节液中M-CSF的水平。结果关节液和外周血清中均可检测出M-CSF;41例未用任何生物制剂治疗的AS患者,其血清M-CSF的水平与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具有明显相关性(r=0.41,P=0.004);应用infliximab治疗14周后,AS患者BASDAI值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0 07),但是M-CSF值下降不明显。结论M-CSF是研究SpA发病机制的一个肯定和有用的候选基因,其调节SpA的信号途径与TNF-α的作用途径不同,这有可能为开发新的治疗SpA的生物抑制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糖皮质激素、TNF药物、既往炎症性肠病(IBD)相关手术史是否为IBD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万方、知网、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跨度为建库至2018年10月),收集关于IBD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总结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 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异质性数据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同质性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共164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糖皮质激素不是IBD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1. 19,95%可信区间(95%CI):0. 90~1. 57,P=0. 23];抗TNF药物也不是IBD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OR=0. 86,95%CI:0. 65~1. 13,P=0. 27); IBD相关手术史为IBD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OR=1. 50,95%CI:1. 09~2. 05,P=0. 01)。结论糖皮质激素、抗TNF药物治疗IBD不是导致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IBD相关手术可能是导致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隆典 《胃肠病学》2005,10(1):53-56
近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传统的治疗方法对多数患者有效。然而随着病例的增加,对常规治疗反应差甚至无反应的患者亦逐渐增加。据文献报道.有30%~60%的IBD患者为难治性或激素依赖性,其中有些患者甚至对补救措施所使用的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MP)、环孢霉素(SA)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单克隆抗体亦无反应,如何处理难治性IBD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白细胞介素(IL)-23p19及其受体(IL-23R)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的表达,研究IL-23对IBD患者外周血T细胞激活和效应应答的影响,探讨其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免疫病理作用.方法 收集12例克罗恩病(CD)患者、2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和20名健康者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活检标本,使用免疫组化染色和逆转录(RT)-PCR分析IL-23p19表达,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肠黏膜固有层内单个核细胞(LPMC),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L-23R在CD4+、CD8+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表达.体外培养PBMC,使用IL-23和抗CD3单抗体外刺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2分泌.结果 IBD患者炎症肠黏膜组织内IL-23p19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比健康对照者显著升高(P<0.05).IL-23R在IBD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组织内CD4+、CD8+T细胞和NK细胞表达水平也比健康者显著升高(P<0.05).体外培养PBMC,使用IL-23刺激,发现IL-23可显著诱导IBD患者,尤其是CD患者PBMC激活,分泌高水平TNF-α、IFN-γ和IL-2(P<0.05).结论 IL-23及其受体在IBD患者炎症肠黏膜组织中表达升高,IL-23可诱导IBD患者淋巴细胞分泌高水平的炎性介质,提示IL-23参与了肠黏膜炎症损伤,阻断IL-23生物学效应可能治疗IBD.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失衡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病因[1].白细胞介素23(IL-23)属于前炎性因子,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文就近年来IL-23在IBD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单次膝关节腔内注射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对脊柱关节炎(SpA)和类风湿关节炎(RA)膝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 入选确诊SpA或RA并伴有至少一侧膝关节肿胀及积液的受试者,X线显示该膝关节无变形、中重度骨破坏及关节间隙明显狭窄,入组前经过常规剂量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至少6周,于目标膝关节腔穿刺,吸净滑液后注射1次25 mg rhTNFR:Fc.在注射4周后评价疗效和不良事件,主要疗效指标为改良(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两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7例SpA和15例RA受试者入选并完成研究.SpA组改良HSS膝关节评分基线值为(66±14)分,注射4周后为(86±11)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组基线值为(64±13)分,注射4周后为(80±9)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A组的改良HSS膝关节评分改善率为24.2%(16.5%~41.9%),RA组为22.2%(15.3%~37.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A组膝关节滑膜厚度改善率为31.8%(9.3%~57.3%),RA组为1.5%(-19.3%~2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A组6例、RA组2例发生了不良事件,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单次膝关节腔内注射rhTN FR:Fc对SpA和RA膝关节炎安全有效,且SpA膝关节滑膜厚度的减轻程度要大于RA膝关节.  相似文献   

13.
白介素(IL)-10是一种重要的抑炎性细胞因子,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活性。它在炎症性肠病(IBD)中是一种重要的抗炎性细胞因子。此文对IL-10特性及在IBD中的治疗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炎症性肠病(IBD)是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其发病与环境、遗传因素相关,传统治疗包括抗炎和抑制免疫等治疗.新近的研究提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IBD有效,此文就HSCT治疗IBD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5.
朱梅影 《胃肠病学》2010,15(11):696-698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姜黄素是一种具有抗炎、抗纤维化、抗氧化、抗肿瘤作用的多酚类物质,近年研究表明其在IBD中通过免疫调节发挥明显抗炎作用。本文就姜黄素抗炎、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及其用于IBD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严冬梅 《胃肠病学》2010,15(11):684-686
炎症性肠病(IBD)是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肿瘤坏死因子配体相关分子1A(TL1A)属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成员,其受体包括死亡受体3(DR3)和诱骗受体3(DcR3)。近年研究发现,IBD肠黏膜TL1A及其受体表达异常可能与本病的发生相关。本文就TL1A及其受体与IBD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Infliximab是一种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可靶向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促炎细胞因子-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nfliximab通过与巨噬细胞和T细胞表面的TNF-α结合而拮抗TNF-α的生物活性。Infliximab比大多数治疗IBD传统药物起效迅速,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小。Infliximab可以有效治疗IBD,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白介素-10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介素 (IL) 10是一种重要的抑炎性细胞因子 ,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活性。它在炎症性肠病 (IBD)中是一种重要的抗炎性细胞因子。此文对IL 10特性及在IBD中的治疗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周静 《胃肠病学》2013,18(5):307-309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以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肠道自身免疫病,近年其发病率在我国已明显升高。由于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导致其治疗疗效不尽如人意。目前认为肠道持续慢性炎症是IBD难以治愈的关键,而造成肠道慢性炎症的核心机制之一是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介导的肠道血循环中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和渗出。本文就ICAM-1在IBD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细胞因子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胞因子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据其作用可分为促炎症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症性细胞因子。通过对细胞因子的研究可望进一步认识IBD的发病机制,为诊断和治疗IBD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