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近5年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病情况及各类疾病特点。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该中心收治的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期间共收治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病人339例,隐球菌脑膜炎占36.0%(122例),结核性脑膜炎占10.9%(37例),神经梅毒占10.6%(36例),诊断未明占10.0%(34例),弓形虫脑病占10.0%(34例),脑血管疾病占5.0%(17例),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占4.4%(15例),混合感染占3.8%(13例),化脓性脑膜炎占3.5%(12例),HIV相关性脑病占2.7%(9例),病毒性脑膜炎占1.2%(4例),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占1.2%(4例),颅内肿瘤占0.6%(2例)。除神经梅毒外,各类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病人的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水平均低于200个/μL,其中隐球菌脑膜炎最低,为21个/μL。诊断未明病人在院病死率最高,为29.4%;其次为结核性脑膜炎16.2%。结论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以隐球菌脑膜炎多见,各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低,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6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确诊率,了解治疗方法及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方法统计61例HIV/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病人,分析CD4细胞计数、脑脊液常规、生化、免疫学、病原学、头颅计算机层析成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及脑活检等检查,了解诊断情况、治疗及预后。结果 632例HIV/AIDS病人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61例,发病率9.7%。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肢体痛温觉障碍、活动障碍、智力下降、痴呆、脑膜刺激征、定位体征等临床表现。诊断为:隐球菌脑膜炎25例(41.0%),不明原因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1例(18%),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PML)8例(13.1%),不明原因占位6例(9.8%),艾滋病脑病5例(8.2%),弓形体脑病4例(6.6%),结核性脑膜炎3例(4.9%),脑梗死2例(3.3%)。其中PML合并隐球菌脑膜炎、弓形体脑病、艾滋病脑病各1例。好转27例,死亡11例,未愈自动出院23例。CD4计数50个/mm336例,200个/mm34例。有明确的病原学依据的27例,脑活检病理确诊者1例,其余均为临床诊断。结论 HIV/AIDS病人易合并各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诊断困难,死亡率高。对于AIDS病人,尤其CD4计数200个/mm3的病人,如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行脑脊液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应行脑活检,尽可能得到病原学及病理支持,以提高确诊率,及时进行相应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AIDS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以提高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确诊率和疗效,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坛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住院治疗的62例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AIDS患者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结果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人院患者占同期入院患者的9.82%。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呕吐、肢体运动障碍、意识障碍和头晕等。隐球菌性脑膜炎20例(32.26%);神经梅毒和结核性脑膜炎各8例(12.90%);HIV脑病/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5例(8.06%);弓形体脑病4例(6.45%);巨细胞病毒脑炎并神经根炎2例(3.23%);4例经脑活体组织检查,3例分别诊断为化脓性结核性脑膜炎、伯基特淋巴瘤和组织胞浆菌病(各占1.61%),1例病原仍不明;脊髓炎、疱疹病毒脑炎和颅内占位病变各1例(各占1.61%);原因不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9例(14.52%)。经治疗,43例(69.35%)病情好转,10例(16.13%)放弃治疗,5例(8.06%)死亡,无变化4例(6.45%)。结论 AIDS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原因复杂,临床确诊困难。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呕吐、肢体障碍和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以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最高,其次为结核性脑膜炎和神经梅毒。尽可能查找病原学依据有利于早期明确诊断,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炎混合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总结临床诊断与治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36例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炎混合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探讨临床诊治思路。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以头痛、颈强直、咳嗽咳痰最为常见,部分患者有发热、运动障碍、恶心呕吐等表现。36例患者均接受影像学检查,其中15例为单发病灶,21例为多发病灶。患者CD_4~+T细胞计数100个/μL占比最高,弓形虫抗体以IgG阳性为主,脑脊液压力异常升高(≥200 mmH_2O)者占69.44%,分别有72.22%、44.44%的患者脑脊液氯化物118 mmol/L、白细胞计数100个/μL。抗弓形虫脑炎治疗周期6周,其中35例复查可见病变吸收好转,1例病灶增多;抗结核治疗周期4~20个月。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因药物不良反应停药。36例患者中,好转出院19例(52.78%),未愈11例(30.56%),自动出院4例(11.11%),死亡2例(5.56%);平均住院时间为(39.15±8.24)d。结论 AIDS合并弓形虫脑炎混合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建议结合影像学检查与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尽早开展诊断性治疗,同时,患者近期预后不甚理想,仍需探索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结核性脑膜炎(TBM)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TBM患者32例。结果治愈28例,占87.5%,好转2例,占6.25%,死亡2例,占6.25%。其中死亡的2例患者1例合并隐球菌脑膜炎,1例合并艾滋病。结论早诊断、早治疗及激素的合理使用是提高TBM患者的存活率,减少后遗症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儿童艾滋病 (AIDS)是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恶性疾病 ,传播速度快 ,极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 (CNS)损害。笔者在中国援博茨瓦纳医疗队工作期间 ,收治儿童艾滋病 34 1例 ,其中 10 2例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现进行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博茨瓦纳NYANGABYWE医院儿科于 1993年 6月~ 1995年 6月共收治AIDS儿童 34 1例 ,占同期总住院 3 962例的 8.6% ,其中10 2例 ( 2 9.9% )表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0 2例中 ,男 57例 ,女 4 5例 ,年龄 <1岁 54例 ,1~ 3岁 31例 ,>3岁 17…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E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结果 1986年1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SLE患者3039例,其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30例占1%,平均年龄(34±11)岁,其中女性27例,男性3例.30例患者中结核性感染11例占37%,非结核的细菌感染11例占37%,真菌感染8例占2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以发热、头痛、意识障碍为常见临床表现.预后方面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SLE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不典型,最常见的是结核性脑膜炎,及早行腰椎穿刺检查有助于早诊断.低自蛋白血症、低C3及低颅压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8.
3例AIDS患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晚期艾滋病(AIDS)患者并发的机会性感染中,真菌(包括念珠菌、酵母菌、隐球菌、曲菌、组织胞浆菌等)感染所占比例较高。现将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感染科收治确诊的3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3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为2003年1月至2004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凉山州农村彝族艾滋病患者腹水的原因。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4年6月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30例农村彝族艾滋病合并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中,10例(33.3%)结核性腹膜炎,肝硬化14例(46.7%),肝硬化合并结核性腹膜炎2例(6.7%),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3例(10.0%),直肠癌伴腹腔转移1例(3.3%)。结论腹水是艾滋病患者的常见合并症,结核及肝硬化成为农村彝族艾滋病合并腹水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同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5-2020年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预后资料。按照出院结局分为治疗好转组和预后不良组,用t检验、秩和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93例纳入分析的患者中66例(70.97%)治疗好转,27例(29.03%)预后不良,平均年龄(38.95±10.76)岁,CD4细胞中位数为16(9,29)个/μL。89.25%(83人)的患者合并有隐球菌性脑膜炎,中性粒细胞>4×109/L的患者预后不良的比例(40.00%)更高。培养阳性时间<7天(OR=3.73,P=0.007)及有精神症状(OR=4.23,P=0.013)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血流感染的患者伴有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比例较高。对于隐球菌培养阳性时间少于7天和有精神症状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血流感染患者,在临床上要更多的关注,更积极地采取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对艾滋病(AIDS)伴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M)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40例艾滋病合并CM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20例患者先后分别行侧脑室外引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组),20例患者未行手术干预治疗(对照组)。手术组患者均恢复良好,均治愈,病死率为0;对照组患者治愈8例,病死10例,2例无效自动出院。两组治愈和病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0,13.333,P<0.05)。结论行侧脑室外引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艾滋病合并CM可能是一种值得采取的新方法,可明显降低艾滋病合并CM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