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小剂量降压药物干预的效果。方法高血压前期人群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干预组给予氨氯地平2.5mg/日或厄贝沙坦75mg/日。所有受试者每个月追踪观察记录血压、心率、尿微量白蛋白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至24个月。结果干预组比对照组收缩压低7.1mmHg,舒张压低3.9mmHg;干预组发生高血压病10例,发生率10.2%,对照组发生高血压病21例,发生率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4例(心绞痛1例、心肌梗死1例、脑卒中2例),发生率4.1%,对照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7例(心绞痛1例、心肌梗死1例、脑卒中5例),发生率7.1%。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降压药物干预,能降低其血压水平,减少(或延缓)高血压前期进展为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0—2012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2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性高血压护理干预;试验组在上述基础性护理干预基础上,接受为期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生活方式指导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受试者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和干预前后高血压筛查指标变化。结果试验组受试者戒烟限酒、适当锻炼、合理膳食及掌握疾病知识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受试者体质指数、腰围、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受试者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接受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高血压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07-2007-10健康查体的30~70岁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101510人中,符合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7)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30027人)和理想血压诊断标准(15614人)的人群作为观察队列。随访38.0~53.0(47.6±3.2)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观察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心脑血管事件的因素。结果与理想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平均年龄较大;男性比例较高;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体质量指数水平高(均P<0.05)。随访期间共发生461例心脑血管事件。高血压前期人群中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和心脑血管病致死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19%、0.57%、0.20%、0.23%和0.23%,高于理想血压人群的0.67%、0.27%、0.12%、0.17%和0.15%,其中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脑出血累积发生率两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校正其他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高血压前期人群发生总心脑血管事件和脑梗死的RR分别较理想血压人群增加37%(95%CI1.10~1.70)和56%(95%CI1.10~2.20)。结论高血压前期人群的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脑出血累积发生率高于理想血压人群;高血压前期是总心脑血管事件和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对老年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07-2007-10健康查体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101510人中年龄≥60岁,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ISH诊断标准(5321例)和正常血压诊断标准(2226例)的人群作为观察队列。随访38~53(49.5±2.7)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观察ISH在老年人群中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心脑血管事件的因素。结果①与正常血压组相比,ISH组的平均年龄较大,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尿酸和体质量指数水平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访期间共发生383例心脑血管事件。在老年人群中,ISH组中总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和心脑血管病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5.84%、1.32%、2.89%、0.66%和1.50%,高于正常血压组的3.23%、0.49%、1.66%、0.27%和1.21%,其中总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脑出血的事件累积发生率两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表明,校正其他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ISH组发生总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RR分别是正常血压组的1.69倍(95%CI1.21~2.35),2.30倍(95%CI1.02~5.23)和1.64倍(95%CI1.03~2.61)。结论老年ISH是总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岛地区正常高值血压及高血压人群患病情况及全身血管损伤情况。方法对青岛市30岁以上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血压、临床生化指标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网膜中央动脉直径(CRAE)及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情况。结果 4 346名调查者中,正常高值血压1 165人(26.8%),高血压1 739例(40.0%),男性高血压患病率44.8%,女性36.8%,30~39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9.7%,40~49岁22.4%,50~59岁42.1%,60~69岁(63.2%),≥70岁74.6%。正常高值血压组与高血压组人群年龄、体重指数(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尿酸(UA)水平均高于正常血压组,高血压组均高于正常高值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合并3种及≥4种危险因素人数比例高于正常高值血压组及正常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UACR、ba PWV、CRAE异常率高于正常高值血压组及正常血压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正常高值血压及高血压均是UACR、ba PWV、CRA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岛市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及高血压人群均合并有多种代谢异常及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且已经发生血管损伤,应加强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及高血压人群的健康教育,积极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内科》2017,(1)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对H型高血压患者Hcy水平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50例H型高血压患者按自愿和经济条件分为观察组128例和对照组122例,观察组患者口服依那普利叶酸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要求其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疗程2年,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浆Hcy和血压水平的变化,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存活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年后,观察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4.7%)显著低于对照组(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依那普利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患者,可取得满意的降血压和降Hcy水平双重效果,安全性好,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增高对老年高血压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健康体检、年龄60~80岁的老年高血压人群5021例,行血清hs-CRP检测,从hs-CRP 0~5mg/L 3321例中随机选500例为正常组;从hs-CRP>5mg/L且≤10mg/L的1700例中随机选500例为增高组。随访3年,随访期每6个月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比较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增高组新发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4%vs 8.0%,7.0%vs 3.8%,5.2%vs 2.6%,P<0.05,P<0.01)。增高组累计无事件生存率明显低于正常组,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明显,至随访3年结束时,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hs-CRP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67。结论 hs-CRP水平增高的老年高血压人群发生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增加,尤其是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社区控制技术对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根据《高血压社区控制技术对心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基地建设的影响研究》实施方案选择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为干预组、王店镇为对照组,对干预组3 26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级管理,对照组5 685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常规管理。比较二组高血压控制率及心脑血管病急性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高血压控制率分别为80.37%和59.85%,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011—2013年十预组心脑血管急性事件205例(721/10万),心脑血管事件死亡50例(176/10万),对照组心脑血管急性事件607例(1 282/10万),心脑血管事件死亡139例(293/10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高血压社区控制技术能有效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减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其成效是非常显著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湖南省长沙市公务员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流行现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长沙市公务员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三组.计算长沙市公务员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现患率;比较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在三组人群的差异,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统计三组人群合并危险因素的状况.结果 长沙市公务员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2.54%、22.87%.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吸烟、饮酒、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比例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而低于高血压组(P均<0.05).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正常血压组(P均<0.05),低于高血压组(P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正常血压组(P<0.05),高于高血压组(P<0.05).男性较女性正常高值血压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年龄、体质指数、吸烟、饮酒、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血脂异常、血糖等危险因素与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的发生显著相关.12.94%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和14.02%的高血压人群合并3种及3种以上危险因素.结论 湖南省长沙市公务员人群正常高值血压发生率和高血压现患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性较女性更易发生正常高值血压,年龄、吸烟、饮酒、家族史、血脂、血糖、体质指数等危险因素与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10%以上的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公务员合并3种及3种以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老年及中青年体检人群的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方法随机抽取600名体检者,其中24~59岁300人,60~97岁300人。对2组人群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血脂、血压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群中糖尿病及高血压发病率均较中青年人群高(P0.01)。中青年人群中吸烟、超重、血脂异常及正常高值血压发生率均较老年人群高(P0.05)。在中青年人群中,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为吸烟、超重、血脂异常,在老年人群中,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高血糖。结论中青年体检人群中吸烟、超重、血脂异常及正常高值血压发生率均较老年人群高,在冠心病防治中应对此类人群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内科》2017,(4)
目的观察老少边县社区高血压高危人群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广西龙州县城东社区正常高值血压者(收缩压130~139 mm Hg、舒张压80~89 mm Hg)2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将其分为干预组(136例)和对照组(74例),干预组给予持续2年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干预,对照组单纯予以常规健康教育。观察比较两组对象高血压知晓率,生活方式、血压变化情况以及血脂异常、肥胖和高血压发生率。结果干预组对象高血压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生活方式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2年后,干预组对象血压恢复正常比例(65.4%)显著高于对照组(9.5%),血脂异常、肥胖和高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实施"四位一体"的综合干预,可显著提高其高血压知晓率以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意识,激发其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高值血压向正常血压转归,从而达到社区高血压一级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非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升高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收集体检中心定期体检的老年患者,且实验室检查确诊Hcy升高的患者670例,随机选取400例纳入研究组;另随机选择同期体检、Hcy无升高老年患者400例,纳入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3年(每6个月电话随访一次)随访,主要询问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3年后,对比2组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差异。结果 3年随访结束后,研究组失访42人,对照组失访30人。研究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9.8%(71/358,19.8%),明显高于对照组9.2%(9.2%,34/370);脑梗死发生率为8.9%(32/358,8.9%),明显高于对照组4.1%(4.1%,15/370);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7.0%(25/358,7.0%),明显高于对照组1.9%(1.9%,7/370)。结论老年非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升高对心脑血管事件有明显相关性,临床应对非高血压Hcy升高患者进行控制,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针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采取前瞻性观察研究的方法,将参加健康查体的正常高值血压患者1087例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和3个干预组.对3个干预组分别采取现场宣教、通讯访谈、单独访谈3种不同干预措施,定期随访2年并观察血压和血压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3...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24h动态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情况,为临床降压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074例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组748例,非高血压组326例。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监测血压,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高血压组降压治疗后24h动态血压水平与非高血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大部分患者血压控制良好,动态24h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在正常范围,但均高于非高血压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有高血压家族史、吸烟、糖尿病、既往患有心脑血管病史等人数比率以及体重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结论高血压组较非高血压组更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脉压是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应注意适度降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与依那普利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H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治疗,实验组采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SBP、DBP及Hc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比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SBP、DBP及Hcy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期间对照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8.1%,观察组为9.3%,两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依那普利治疗,采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能明显降低患者血压及Hcy水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开滦研究队列基线(2006年)血压水平及4年后(2010年)血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方法在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职工101 510人中分层随机抽取观察对象,按入选标准选取观察对象5440人组成研究队列,于2010-2011年对观察队列进行健康体检,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选取队列中非高血压人群共计3802人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基线血压和4年间血压变化进一步分为:(1)稳定为正常血压组(n=673);(2)正常血压进展为正常高值血压组(n=793);(3)正常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n=408);(4)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n=295);(5)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n=915);(6)正常高值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n=718),观察血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正常血压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2.4%,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8.1%;正常血压稳定为正常血压、进展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及进展为高血压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19.2%、32.5%、54.2%;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及进展为高血压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27.8%、34.4%、46.9%。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与稳定为正常血压组比较,正常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和正常高值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发生颈动脉斑块的OR值(95%CI)分别为2.451(1.604~3.744)、1.513(1.019~2.247)、1.643(1.212~2.228)和2.268(1.643~3.123)。结论非高血压人群中,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增加。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7.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中国35~64岁人群正常高值血压(采用2005年中国高血压指南新的定义)的分布特点、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及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研究共30 378人基线时血压水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布及10年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危险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中国35~64岁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的现患率为32.2%,其中男性为34.2%,女性为30.2%。(2)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在正常高值范围者最多(45.0%),其次为仅收缩压在正常高值范围者(34.9%),舒张压在正常高值者最少(20.1%)。(3)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平均水平高于正常血压人群。(4)调整年龄、性别和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与正常血压者相比,基线血压在正常高值范围者10年冠心病事件的发病风险增加31%,脑卒中事件的发病风险增加49%,总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病风险增加44%。结论正常高值血压者心血管病发病危险高于正常血压者,应加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高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8.
辛伐他汀对血脂异常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血脂异常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853例血脂异常人群分为预防组(693例)和对照组(2160例),预防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d,睡前口服。分析2组血脂变化、心脑血管事件、脑卒中等差异。结果预防组受试者糖尿病患病率比对照组高,预防组随访率98.7%,对照组随访率96.2%。预防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对照组低[(2.54±1.01)mmol/L vs(4.12±1.29)mmol/L,P<0.05],5年生存率高(94.13% vs 83.47%,P<0.01),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2组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感染。吸烟、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是脑卒中和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结论辛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脂异常人群的心脑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分析高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血压达标对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近两年治疗的138例高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9例患者采用药物和自我管理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69例患者采用单纯的自我管理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的患者均为经治疗后血压达标患者,对照组患者均为治疗后血压未达标仍偏高患者,对两组患者随访2年,收集两组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情况,并整理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中有6例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8.7%,对照组患者中有21例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30.4%,治疗组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机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高血压患者来说,经过有效的治疗控制血压并达到标准范围,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情况较未能控制血压达标的患者明显减少。所以,控制血压并加强自我监测对高龄高血压患者是十分重要的,能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围术期护理干预对子宫肌瘤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86例子宫肌瘤并高血压患者以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各给予常规护理、常规协同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血压水平、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干预后血压波动值比较,观察组较低。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4.65%)较对照组(20.93%)低(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护理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子宫肌瘤并高血压患者中围术期护理的运用,可减轻患者血压波动,降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