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呼吸锻炼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纳入3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8)和对照组(n=17),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每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2次呼吸锻炼,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查肺功能。结果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可比,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的肺活量(VC)平均增加525ml(P〈0.05),最大通气量(MVV)平均增加5.3L(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无差异(P〉0.05),1秒率(FEV1/FVC%)下降(P〈0.05)。结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强呼吸锻炼有助于改善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疗程左氧氟沙星联合四联抗结核疗法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0月湘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84例,按照治疗疗程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短疗程左氧氟沙星(疗程为1周)联合四联抗结核疗法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长疗程左氧氟沙星(疗程为2周~3个月)联合四联抗结核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胸腔积液引流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461,P=0.645);治疗组患者胸腔积液引流量为(957.3±287.6)ml,对照组患者胸腔积液引流量为(971.6±275.7)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19.0%,高于对照组的4.8%(P〈0.05)。结论不同疗程左氧氟沙星联合四联抗结核疗法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相当,但短疗程左氧氟沙星联合四联抗结核疗法能有效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初治单纯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6月短程化疗效果,并探讨疗程。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市 1996—2000年 9个区县结核病防治所符合选例标准的 256例单纯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6月短程化疗的近、远期疗效。结果 治疗 6月末胸液完全吸收率为 73.0%(187/256);随访 48月,2例复发,复发率 1.4%(2/139)。未完全吸收病例继续化疗至 9~12月,48月复发 2例,复发率 2.2%(2/92)。有症状至就诊时间 28d和>28d病例 6月胸液明显吸收率分别为 87.1%(196/225)和67.7%(21/31)。无明显胸膜增厚率分别为 54.7%(123/225)和 32 .3%(10/31),两者有显著性差别。结论 单纯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采用 6月标准短程化疗方案,近、远期效果良好;对 6月末胸液尚未完全吸收的病人可适当延长疗程至 9~12月;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利于胸液吸收和减少胸膜增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吡嗪酰胺(PZA)耐药与否对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采用含PZA的标准MDR-TB方案近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就诊并顺利完成疗程,且采用BACTEC MGIT 960法检测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并同时采用比例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证实对异烟肼、利福平和PZA耐药的MDR-TB患者(Z R-MDR组)60例;采用1:1配对原则,选择同期治疗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PZA敏感、年龄相差5岁以内的MDR-TB患者(Z S-MDR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化疗方案6Am-Lfx(Mfx)-PZA-Pto-Cs(PAS)/18Lfx(Mfx)-PZA-Pto-Cs(PAS)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空洞缩小率、治愈率及失败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Z S-MDR组患者在2、6、12、24个月末时痰菌阴转率分别为70.00%(42/60)、90.00%(54/60)、86.67%(52/60)、86.67%(52/60),高于Z R-MDR组的46.67%(28/60)、66.67%(40/60)、70.00%(42/60)、70.00%(4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 值分别为6.720、9.624、4.910、4.910,P值均<0.05);疗程结束时Z S-MDR组患者病灶吸收率为81.67%(49/60),高于Z R-MDR组的65.00%(3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64,P=0.019);Z S-MDR组患者空洞缩小率为76.92%(40/52),与Z R-MDR组的62.00%(31/50)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681,P=0.098);Z S-MDR组的治愈率为86.67%(52/60),高于Z R-MDR组的70.00%(4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910,P=0.016)。Z S-MDR组的失败率为13.33%(8/60),低于Z R-MDR组的30.00%(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910,P=0.016)。结论 PZA表型耐药的MDR-TB患者使用全程含PZA的标准耐多药方案治疗,其疗效较PZA敏感者差,建议对耐PZA的MDR-TB患者尽量选择不含PZA的耐多药化疗方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化疗方案加芩部丹片对复治肺结核患者改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于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牵头开展的芩部丹治疗复治肺结核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2313610)的复治结核病患者,共1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H-R-Z-E-S/6H-R-E+芩部丹片,93例)和对照组(2H-R-Z-E-S/6H-R-E+安慰剂,88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包括咳嗽、咳痰、胸痛、潮热、颧红、盗汗、口渴、咽干共8个临床症状积分)和SF-36评分(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健康变化共9个维度的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改善中医证候的有效率为91.4%(85/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69/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0,P=0.012)。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的潮热、颧红、盗汗、咳痰、口渴、咽干6项症状积分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83.9%(78/93)、71.0%(66/93)、86.0%(8...  相似文献   

6.
7.
胸腔内注入尿激酶对实验性结核性胸膜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胸腔内注入尿激酶对结核性胸膜炎的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用标准人型结核分枝杆菌菌株H37RV0.03 mg/只注入90只Wistar大鼠胸腔内,24 h后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胸腔内注入尿激酶600 U/(ml.只);对照组:胸内注入生理盐水1 ml/只。在注入后8 h2、4 h3、2 h4、8 h、3 d、5 d、7 d、10 d和15 d分别处死动物,每次每组各5只。解剖胸腔,记录胸腔积液量,观察胸腔、胸膜大体及镜下病理改变。检测胸腔积液中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总蛋白(TP)、葡萄糖(GLU)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测定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同时测定外周血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测量胸膜厚度并对胸膜、肺组织作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组第1 d和2 d胸腔积液量[(6.1±0.6)ml和(7.0±0.2)ml]明显多于对照组[(5.4±0.5)mml和(5.2±0.2)ml],第7 d和10d则明显低于对照组[(2.4±0.4)ml和(0.3±0.1)mlVS(5.2±0.5)ml和(3.3±0.6)ml,P<0.01]。实验组胸腔积液的WBC在初期(8 h)和48 h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炎症标志物LDH在8 h2、4 h、32 h内明显低于对照组[(15.5±0.7、16.1±1.2、17.5±1.4VS18.0±0.9、18.4±0.6、18.5±1.2)μmol/(s.L),P<0.01]。实验组胸腔积液sICAM-1水平在整个观察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TGF-β1仅在第5 d和7 d低于对照组[(29.4±3.3、22.7±3.4VS45.6±3.2、45.2±2.7)ng/ml,P<0.01];IFN-γ在第7 d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51.6±21.4VS178.2±18.6)pg/ml,P<0.01]。IFN-γ/TGF-β1在第3 d后明显高于对照组,第7 d最高(6.74±0.9VS3.15±1.8,P<0.01)。同时还观察到实验组胸腔内粘连带的形成时间较迟而且数量也较少,胸膜厚度较薄(P<0.01)。外周血凝血功能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胸腔内注入尿激酶可使结核性胸膜炎早期胸液产生较多而后吸收较快,胸腔内炎症反应减轻,从而减轻胸膜粘连和增厚,对凝血功能无影响,可用于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胸壁超声导入三联药品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tuberculous pleurisy,TBP)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海南省人民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76例,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均给予2H-R-Z-E/10 H-R全身化疗+胸腔穿刺抽液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辅以经胸壁超声导入异烟肼+利福平+尿激酶三联药品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尿激酶三联药品单纯贴于胸壁皮肤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计数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74%(36/38)和78.95%(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6,P=0.04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壁层胸膜厚度在治疗2个月时分别为(5.29±0.21) mm和(5.98±0.25) mm;治疗6个月时分别为(3.25±0.39) mm和(3.75±0.41...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分析由6种药物组成、疗程为18个月的化疗方案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为缩短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化疗疗程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09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等20家结核病专科医院确诊为耐多药肺结核的681例患者,按照所采用的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8个月方案组,515例)和对照组(24个月方案组,166例)。收集治疗中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结果,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转归(治疗成功、失败、死亡、丢失等)。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Z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有差异的临床指标与治疗成功率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64.66%,333/515)高于对照组(54.22%,90/166)(χ 2=5.818, P=0.002),病死率(2.33%,12/515)低于对照组(5.42%,9/166)(χ 2=4.015, P=0.045)。而两组的失败率(17.86%,92/515;23.49%,39/166)、丢失率(11.46%,59/515;11.45%,19/166)、药物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24.85%,128/515;25.90%,43/1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2.561,P=0.109;χ 2=0.000,P=0.997;χ 2=0.095,P=0.75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β=0.549,$s_{\bar{x}}$=0.204,Wald χ 2=7.262,P=0.007,OR(95%CI)=1.731(1.161~2.579)]和使用乙胺丁醇 [β=0.485,$s_{\bar{x}}$=0.190,Wald χ 2=6.516,P=0.011,OR(95%CI)=1.625(1.119~2.359)]是影响治疗成功率的风险因素。结论 采用6种药物组成、疗程为18个月的化疗方案能够达到24个月化疗方案的疗效,并获得较好的治疗成功率,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胸腔内注射尿激酶预防儿童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膜肥厚和粘连的价值。方法 2019年1—12月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住院的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儿童患者7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依据成组设计率的差异性检验样本含量估计,每组达到35例患儿即停止纳入,共纳入患者70例,男53例,女17例,4~14岁(27例),15~18岁(43例)。均在标准抗结核药品方案(2H-R-Z-E/10H-R-Z)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单纯置管胸腔积液引流方案,观察组采用置管胸腔积液引流联合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时胸膜肥厚及粘连情况;比较两组住院时间、置管引流时间、胸腔积液消失时间、需进行手术情况,以及胸腔积液中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 Ⅲ,PcⅢ)的变化水平。结果 治疗12周时,观察组胸膜肥厚,粘连或包裹性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为28.6%(10/35),8.6%(3/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9%(22/35)、31.4% (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89、5.714,P=0.004、0.017)。观察组住院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21(14,32)d,置管引流时间[M(Q1,Q3)]为20(13,30)d,胸腔积液消失时间[M(Q1,Q3)]为19(12,29)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0(18,39)d,29(16,36)d,28(14,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75、2.382、2.164,P=0.013、0.017、0.030)。观察组需进行手术者占比为2.9%(1/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9%(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32);观察组尿激酶干预后胸腔积液 t-PA/PAI-1的比值[M(Q1,Q3)]为0.43(0.38,0.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2(0.19,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733,P=0.000);观察组尿激酶干预后胸腔积液PcⅢ浓度(35.09±6.26)μg/L低于对照组(51.73±10.2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88,P=0.000)。结论 胸腔置管引流联合胸腔内注射尿激酶能增高胸腔积液纤溶酶原活性、降低PcⅢ浓度,有助于预防儿童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引起的胸膜肥厚和粘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胸腔内注射尿激酶预防儿童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膜肥厚和粘连的价值。方法 2019年1—12月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住院的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儿童患者7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依据成组设计率的差异性检验样本含量估计,每组达到35例患儿即停止纳入,共纳入患者70例,男53例,女17例,4~14岁(27例),15~18岁(43例)。均在标准抗结核药品方案(2H-R-Z-E/10H-R-Z)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单纯置管胸腔积液引流方案,观察组采用置管胸腔积液引流联合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时胸膜肥厚及粘连情况;比较两组住院时间、置管引流时间、胸腔积液消失时间、需进行手术情况,以及胸腔积液中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 Ⅲ,PcⅢ)的变化水平。结果 治疗12周时,观察组胸膜肥厚,粘连或包裹性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为28.6%(10/35),8.6%(3/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9%(22/35)、31.4% (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89、5.714,P=0.004、0.017)。观察组住院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21(14,32)d,置管引流时间[M(Q1,Q3)]为20(13,30)d,胸腔积液消失时间[M(Q1,Q3)]为19(12,29)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0(18,39)d,29(16,36)d,28(14,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75、2.382、2.164,P=0.013、0.017、0.030)。观察组需进行手术者占比为2.9%(1/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9%(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32);观察组尿激酶干预后胸腔积液 t-PA/PAI-1的比值[M(Q1,Q3)]为0.43(0.38,0.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2(0.19,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733,P=0.000);观察组尿激酶干预后胸腔积液PcⅢ浓度(35.09±6.26)μg/L低于对照组(51.73±10.2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88,P=0.000)。结论 胸腔置管引流联合胸腔内注射尿激酶能增高胸腔积液纤溶酶原活性、降低PcⅢ浓度,有助于预防儿童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引起的胸膜肥厚和粘连。  相似文献   

13.
选取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分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使用单腔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者为研究对象,共68例。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33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实验组采用自制胸腔引流管贴膜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对照组常规使用透明敷料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实验组舒适度评分为(2.42±0.5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6±0.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05)。实验组换药间隔时间为(7.00±1.23)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3.77±1.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9,P<0.01)。对照组发生非计划性拔管者占11.4%(4/35),实验组未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55,P=0.018)。可见,自制胸腔引流管贴膜在舒适度、换药次数及控制非计划性拔管方面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含利奈唑胺化疗方案治疗术后耐多药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5月至2017年4月北京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16例耐多药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后经不含利奈唑胺方案行抗结核药物治疗6个月后无效,后改为含利奈唑胺方案行抗结核药物治疗。通过对比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调整前后的化疗成功率、植骨融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变化情况,以及与利奈唑胺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含利奈唑胺方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成功率为75.0%(12/16),治疗失败率为25.0%(4/16);植骨融合率为81.3%(13/16);使用含利奈唑胺方案抗结核药物治疗前VAS得分平均为(5.8±1.4)分;使用含利奈唑胺方案后VAS得分平均为(2.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6,P=0.000);12例患者椎体感染及椎旁脓肿逐渐吸收。与利奈唑胺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3%(9/16),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31.3%(5/16),末梢神经炎的发生率43.8%(7/16),贫血的发生率37.5%(6/16),头晕的发生率12.5%(2/16),皮疹的发生率6.3%(1/16)。减少利奈唑胺剂量后,与利奈唑胺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减轻。结论 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确切,但与利奈唑胺剂量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傅良杰  钮晓红 《中国防痨杂志》2019,41(10):1127-1131
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初治肺结核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77例。所有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结核菌素试验确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2H-R-Z-E/4H-R)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内消瘰疬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以及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痰菌阴转率、病灶明显吸收率分别为97.78%(44/45)、97.78%(44/45)、80.00%(36/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26/32)、75.00%(24/32)、56.25%(18/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4.343、9.400、5.036,P值分别为0.037、0.002、0.00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为(36.01±4.26)ng/L和(7.66±3.16)n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58.74±6.11)ng/L和(23.01±4.52)ng/L(t=20.471,P<0.001;t=18.671,P<0.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21±5.22)ng/L和(12.12±3.96)ng/L(t=6.652,P<0.001;t=5.491,P<0.00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22%,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88%(15/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64,P=0.685)。研究认为,内消瘰疬片联合化疗初治肺结核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可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