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自1987年至1989年,采用电镜法从1350份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中检出了24价晶格状排列,检出率为1.78%。通过电镜直接观察及免疫电镜法初步证实了晶格状排列与轮状病毒、腺病毒及冠状病毒结构的关系,明确了晶格是肠道病毒在粪便中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其外层亚单位破坏后又自动聚集所形成。  相似文献   

2.
细胞膜缺陷与高血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研究已有170年的历史。Richand Bright于1827年首先注意到高血压与肾病有关,Tigenstedt等于1898年发现了肾素,Goldblatt于1934年建立肾性高血压的动物模型,随后,Page提出了镶嵌学说,Guyton提出了肾脏中心学说,Bohr提出了共同通路学说。随着研究的深入,Habby和Blaustein提出了高血压发生的“膜学说”——即细胞膜异常导致高血压,认为高血压本质上是一种细胞膜病,这种细胞膜缺陷表现为膜流动性降低及膜离子转运异常,下面就此作一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克山病患者及模型动物的研究发现有三个基本致病因子发挥作用:1.结构性因子心肌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隙碍,尤其内膜细胞色素氧化酶必需界面脂心磷脂减少,酶活性降低,酶的二级构象异常,成为心肌能量代谢障碍乃至急性心源性休克、急死的分子基础。2.伤害性因子为引发膜氧化损伤的原因,是存在于组织中的活性氧自由基。3.保护性因子,包括含硒酶GSH-px 和 SOD、GST、Cat 等抗氧化酶类和低分子抗氧化剂等清除氧自由基系统的不足。即由于病区环境低硒,GSH-px,活性低和受环境条件制约长年偏食营养缺欠,以致不能引发其他抗氧化酶类的代偿性增强,同时低分子抗氧化物质的维生素类也显得不足。  相似文献   

4.
关节软骨胶原变化与骨关节炎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胶原是重要的细胞外基质成分 ,经过 2 0多年的研究 ,在哺乳动物体内已发现 19种胶原蛋白。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胶原类型 ,从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关节软骨内的胶原高度有序地排列成胶原纤维网架结构 ,带阴性电荷的蛋白多糖镶嵌在内 ,蛋白多糖有高度的吸水性 ,吸附大量水 ,从而赋予软骨独特的弹性和低摩擦性、高抗压性。研究显示 ,胶原纤维是关节软骨形态结构的主要维持者 ,是关节软骨力学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其变化与骨关节炎 (osteoarthri tis ,OA)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就正常关节软骨的胶原构成及其在OA时的异常…  相似文献   

5.
在三年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考察中,几个单位通过不同手段对收集到的克山病死亡标本,对心肌的呼吸酶活性等项目进行了测试研究。本所用 Mason 方法对心肌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性,通过 Unicam SP-1800紫外分光光度计联用循环水浴恒温吸收池测定还原细胞色素 C 的氧化速度的方法,对酶活性及其一级反应速度常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亚急型克山病(共8例)的 CCO 活性最低,慢型(5例)亦低于非心肌病死亡者心肌的酶活性。与此同时,作为线粒体内膜结合酶必要的结合脂质(界面脂)—心磷脂(Cardiolipin)减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也表现在对心房颤动(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包括采用单部位心房起搏,双心房(左、右)起搏,双部位(右心房的不同部位)起搏及不同工作程序等方法。传统的观点认为房颤是由心房内持续性折返激动引起。1920年Lewis提出了折返激动是房颤的发生机制。1959年Moe在计算机程控刺激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个小折返环”学说。1977年Allesie在兔的急性房颤模型中标测到多个直径小于1cm的小折返环,并提出核心折返环的概念,认为环中心组织可自动形成一个功能性传导屏障,不需特定的解剖结构就可以发生折返。1981年Hoffman提出了…  相似文献   

7.
随着影像技术和心脏介入技术的发展,先天性心脏病的镶嵌治疗已经成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主流发展方 向。镶嵌技术极大地减少了手术创伤,扩大了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适应证。但是,新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 题。结合临床实践,笔者针对先天性心脏病的镶嵌治疗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8.
目前,房颤(A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关于AF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话题.AF机制的基础研究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各种研究方法层出不穷,对AF的认识也在逐渐明朗.20世纪初Winterberg提出折返的概念,揭开了AF机制研究的开端.现有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心房肌纤维化为AF的折返提供了基质.1920年Lewis等[1]提出AF时心房内存在主导折返环,此学说为"主导转子伴颤动样传导"假说[2]的雏形.在前人不断反复论证的基础下,1959年Moe等[3]通过犬迷走神经介导的AF模型研究,提出了"多发子波折返"假说,较好解释了AF的多种电生理特性,尤其是自我维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正>离子通道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跨膜蛋白质分子,它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和门控性等重要特征。钾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类型较多且分布较广的一类离子通道,在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多种亚型的钾通道〔1〕,与神经细胞的自律性、神经冲动发放的频率有关,参与稳定静息电位,影响复极化及动作电位幅度、频率和突触传递等过程,其活性的调节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中枢钾离子通道与慢性心衰、癫痫、帕金森等疾病有关,并提出了"离子通道疾病"这一概念。本文就中枢钾  相似文献   

10.
<正>伴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我国出现了历史上人口流动范围较广的时代。现在的流动人口中家庭整体流动越来越多,老年人会随着子女流动到他们所生活的城市,能够就近照顾。流动老年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值得关注的。1老年流动人口的概念界定关于老年人的界定,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关于老年人口流动的定义,不同学者对其表述及界定不一样。田雪原〔1〕认为老  相似文献   

11.
内科介入和外科治疗相互结合应用的治疗模式称为镶嵌治疗,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新手段.最近我们为1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患儿成功进行了镶嵌治疗.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14岁.以"活动后喘憋11年,口唇紫绀10年余"入院.查体:口唇及指趾末端紫绀,杵状指(趾);心界扩大,胸骨左缘二肋间第二心音稍亢进,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传导较局限.  相似文献   

12.
高聿同 《山东医药》2001,41(16):59-60
腕关节不稳一直是手外科研究重点课题。腕关节不稳出现在正常生理负荷下腕关节骨异常排列或异常负荷传递 [1 ] ,发于外伤致腕骨骨折、腕韧带撕裂。如果不进行治疗 ,可以造成腕慢性疼痛、乏力和关节的退行性变。1 腕关节不稳的分类1980年  Taleisnik[2 ]将腕关节不稳分为动态性不稳和静态性不稳。动态性不稳只能在应力下 X线片显示 ,静态性不稳在正常 X线片上能显示。 1991年 Am adio[3] 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分类法 :1分离性腕不稳定 :分离性背侧镶嵌性腕不稳 ,分离性掌侧镶嵌性腕不稳定。 2非分离性腕不稳定 :桡腕不稳 ,中腕关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对抗大鼠衰老的胸主动脉形态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两月龄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衰老模型对照(AC)组和衰老模型训练(AE)组。分别在6 w和9 w后对大鼠胸主动脉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9 w后,AC组胸主动脉血管壁增厚,硬化及胶原纤维排列改变且顺序紊乱;AE组胸主动脉组织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重新排列有序并恢复弹性。同时胶原组织减少、排列整齐、血管柔韧度增加并且血管内膜表面光滑有弹性,且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有氧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心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延缓血管衰老。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是衬于血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以往认为,内皮是一种机械屏障,为血液的流动提供一个平滑的物理表面.近年来揭示内皮细胞的功能复杂多样,在体内作为重要的"调节组织"维持着心血管系统的稳态,而内皮功能障碍几乎与已知的所有心血管疾病有关[1].本文就内皮功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迷走神经干切断伴引流术后,3~11%患者出现返流性胃炎症状,其机制系由于胆酸与胃酸破坏了防止氢离子逆弥散的胃粘膜屏障.临床研究发现在返流性胃炎时胃粘膜的渗透性异常.本文仅就胃粘膜屏障的性质以及返流性胃炎的防治进行讨论.胃粘膜屏障Teorell在1947年首先提出胃粘膜存在着一种抗离子透入的屏障,但性质不详.Silen在1977年亦认为"用光镜或扫描电镜均不能发现屏障的解剖结构."最初认为位于胃表面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部是胃粘膜屏障.但许多破坏胃粘膜屏障的因素并不改变这个部份的结构,说明这一假  相似文献   

16.
历史回顾对血液流变性的研究已有长远历史,200多年前Boerhave(1750)观察到结合膜血管内细胞聚集与轴流现象。1840年法国医生泊肃叶(Poiseuille 179l-1869)通过实验动物肠系膜血流的观察,提出了液体流经园柱管的著名公式。现代流体力学之父Euler L 于1882年提出了人体循环系统中血液流动的第一个数学模型,他研究了无粘性流体在变切面软管中的流动。1922年Krogh发表了他关于毛细血管循环的经典研究,同时代(?)记叙了体内细胞聚集的临床意义,并通过血沉进行观察。但是血液流  相似文献   

17.
心肌结构的异向性是研究折返性心律失常发生机理的一大进展。人们对于经典的折返理论提出了异议,认为正常的心肌结构并非均匀一致,其结构上的异向性可为折返形成的条件。本文综述了有关的研究结果并阐明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上海市流动人员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简称"三病")检疫效果,为流动人员疾病监测与管理提供经验。方法收集各区(县)1994-2008年流动人员"三病"检疫、人员培训及质量控制等资料,并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等方法进行评估。结果 1994-2008年,全市累计检测外来流动人员326.55万人次,年平均受检人数占登记人数的8.30%。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61%、0.55%和0.12%。病原学追踪检测16796人,检出"三病"阳性50人,阳性率为0.30%。结论上海市流动人员"三病"检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加强监测和管理。监测重点为来自血吸虫病、疟疾疫区的流动人员,监测方式应以主动和被动监测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江西中部地区≥45岁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抽样调查,了解其膳食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578名研究对象特征和膳食情况进行调查,膳食多样化评分(DDS)评价膳食结构,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DDS总分为(5. 18±1. 123)分,不同地域、经济水平、教育程度、是否患糖尿病、是否吸烟者、是否饮酒者DDS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 05)。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地区居民、经济水平较高者及非吸烟人群DDS水平较高的可能性更大。结论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低文化程度人群及有吸烟饮酒习惯者等人群的膳食结构欠合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或镶嵌治疗心尖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疗效及随诊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术前诊断为心尖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2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1个月~13岁,中位年龄4.5岁。患儿分别经导管介入及镶嵌治疗,其中镶嵌治疗3例,经导管介入治疗24例。结果介入封堵组除1例因缺损小,未行治疗外,其他23例均介入治疗成功。室间隔缺损直径为(4.94±1.08)mm,选择6~10 mm肌部缺损封堵器,输送长鞘为6~9 F。镶嵌治疗组3例均成功治疗。随诊时间平均25个月。介入封堵组术后随诊有5例少量残余分流,2例中度三尖瓣反流。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心尖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确切,应尽量减少三尖瓣的并发症。年龄小于1岁及体质量小于5 kg的婴儿,可考虑采用镶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