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将2015-08~2017-12收治的115例BPP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8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4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BPPV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患者的复发率及临床意义.方法:1120例BPPV患者均接受过手法复位治疗,治疗1周后复查,随访1年,分析其复发率.结果:老年及病程长的BPPV患者复发率高(P<0.05);伴有偏头痛、脑卒中病史的BPPV患者容易复发(P<0.01).结论:BPPV的复发率与发病年龄、病程及病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比较手法复位与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确诊的BPPV患者,共106例,其中男49例,女57例,平均年龄63.14(32~86)岁。将106例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人。A组用手法复位,B组用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周和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91.57%,高于B组的7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复位治疗BPPV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前应用盐酸异丙嗪(非那根)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BPPV患者22例,均在手法复位前20 min给予非那根肌肉注射,然后实施手法复位。结果肌肉注射非那根后手法复位完成率为95.5%(21/22),手法复位后1周有效率为90.9%(20/22)。结论手法复位前给予适量非那根可提高手法复位完成率,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Wu ZP  Zhou B  Chen HB  Jiang L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7):599-601
目的 分析高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及Epley复位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连续收治的176例≥80岁主诉头晕的高龄住院患者中确诊的29例(16.5%)BPPV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BPPV患者均为后半规管受累,24例为特发性.心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在BPPV患者与非BPPV头晕患者均多见.21例实行Epley复位法的患者全部治愈,无明显不良反应.复位患者较未复位患者治愈率高而恢复时间短.结论 高龄头晕患者中BPPV较常见,应加强对此病的认识.Epley复位法应用于高龄BPPV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管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效果。方法对确诊为BPPV的患者采用管石手法复位治疗,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65例后半规管BPPV(PC-BBPV)采用改良Epley法手法复位,总有效率为90.8%;7例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使用Lempert翻滚动法复位,总有效率为85.7%。结论管石手法复位是治疗BPPV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高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及Epley复位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连续收治的176例≥80岁主诉头晕的高龄住院患者中确诊的29例(16.5%)BPPV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BPPV患者均为后半规管受累,24例为特发性.心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在BPPV患者与非BPPV头晕患者均多见.21例实行Epley复位法的患者全部治愈,无明显不良反应.复位患者较未复位患者治愈率高而恢复时间短.结论 高龄头晕患者中BPPV较常见,应加强对此病的认识.Epley复位法应用于高龄BPPV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高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及Epley复位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连续收治的176例≥80岁主诉头晕的高龄住院患者中确诊的29例(16.5%)BPPV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BPPV患者均为后半规管受累,24例为特发性.心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在BPPV患者与非BPPV头晕患者均多见.21例实行Epley复位法的患者全部治愈,无明显不良反应.复位患者较未复位患者治愈率高而恢复时间短.结论 高龄头晕患者中BPPV较常见,应加强对此病的认识.Epley复位法应用于高龄BPPV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郭丽君 《山东医药》2015,(12):41-42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甘露醇、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3例BPPV患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后42例)和对照组(前41例),两组均进行手法复位,其中后半规管BPPV患者采用改良Epley法治疗,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采用Barbecue翻滚治疗。观察组同时静推甘露醇,静滴及口服盐酸倍他司汀。评价两组治疗后1周和3个月的临床疗效,随访记录两组治疗后半年的复发率和1、1.5、2 a的累计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和3个月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半年,观察组复发率为2.5%(1/40),对照组为15.2%(5/33),P>0.05。治疗后1、1.5、2 a,观察组累计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甘露醇、盐酸倍他司汀治疗BPPV效果较好,且能有效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BPPV患者125例,对112例后半规管BPPV(PC-BPPV)及2例前半规管BPPV(AC-BPPV)患者行Epley复位治疗,11例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患者行Barbecue翻滚疗法,治疗1周后评价其疗效.结果 125例患者中,特发性BP-PV多于继发性,继发性患者以头部外伤多见;右侧半规管受累多于左侧及双侧;PC-BPPV多于HC-BPPV及AC-BP-PV;行1次复位术治疗后有效率为81.6%,2次总有效率为92.8%;半年内复发率为17.2%.结论 BPPV具有女性多见、单侧PC-BPPV居多、右耳易受累等特点,耳石复位治疗BPPV疗效较好,但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 )的研究历程, 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突破: 对BPPV高发病率的充分认识; 手法复位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BPPV诊断治疗设备的诞生。文章对BPPV的诊断与复位治疗的方法和进展进行讨论, 介绍了BPPV 诊疗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该系统进行全自动化的诱发试验和定位定量定速复位治疗的基本方法及其优势。介绍了后半规管和前半规管360b的合理化复位方法。提出了今后对BPPV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改良的Epley耳石复位法(MEP)和改良的Semont耳石复位法(MSM)用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自身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7月~2003年6月的70例PC-BPPV患者分别给予MEP和MSM进行自身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缓解率和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MEP组(n=37)中95%患者完全缓解,而MSM组(n=33)仅为58%(P〈0.001)。MSM组中,治疗的失败与动作执行的不准确密切相关。与两组治疗有关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MEP比MSM能更有效地缓解PC-BPPV,推荐MEP为患者自身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G-Force眩晕诊疗系统治疗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诊治的141例老年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年龄分为A组和B组,60岁~74岁的老年患者为A组,75岁~ 89岁的老年患者为B组.2组均采用G-Force眩晕诊疗...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发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我院确诊、治疗、治愈后随访24个月,出现复发的老年BPPV患者59例作为复发组,同期随机抽取59例治愈后无复发的老年BPPV患者作为无复发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累半规管、诱因、复发时间、头颅MRI、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后循环缺血中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综合征(OSAHS)等情况比较,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BPPV复发的影响因素. 结果 (1)患者复发高峰发生在首次治愈后的6~9个月.两组BPPV首次发作均以累及后半规管为主,受累半规管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6.318,P=0.097);(2)复发组患者复发累及相同半规管的有31例(52.5%),累及同侧不同半规管的有16例(27.1%),累及对侧有12例(20.3%);(3)老年BPPV复发可能诱发因素包括失眠、精神心理、劳累、偏头痛、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等6个因素,其中因失眠、精神心理影响的可能性最大(x2 =4.933,P=0.026);(4)合并高脂血症(OR=5.822,95% CI:2.317~14.629,P=0.000)和后循环缺血(OR=1.078,95% CI:1.044~8.267,P=0.041)为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高于无复发组(x2 =5.446,P=0.020);梗死灶多位于额叶(x2=4.259 P=0.039)、顶叶(x2=8.859,P=0.003);提示小血管的硬化或闭塞可能是BPPV复发的原因;(5)患者首次发作、复发均首诊神经内科或急诊内科,复发时患者从其他首诊科室再就诊耳科专科的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针对老年人BPPV可通过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及减少诱发因素防止BPPV复发;有效控制血脂、改善后循环缺血,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防止老年BPPV患者的复发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眩晕诊疗系统对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的诊治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浙江医院眩晕门诊收治的360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183例老年患者(≥60岁)中98例(A组)采用眩晕诊疗系统进行复位治疗、85例(B组)采用手法复位治疗,177例中青年患者(C组)采用眩晕诊疗系统进行复位治疗。观察比较3组患者的复位疗效,并随访6个月后的复发情况。多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及χ2检验。 结果采用眩晕诊疗系统进行复位治疗时,老年与中青年BPPV患者总的一次、二次复位有效率以及不同亚型BPPV患者的一次、二次复位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采用手法复位的老年BPPV患者比较,采用眩晕诊疗系统复位的老年患者总的一次复位有效率以及pc-BPPV亚型的一次复位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52、5.694,均P<0.05),总的二次复位有效率以及hc-BPPV、hc-BPPV-cu亚型一次、二次复位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个月后的随访结果显示,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25、1.262,P>0.05);而且A、B组各亚型BPPV患者的复发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1.286、0.019、0.014,P>0.05)。 结论眩晕诊疗系统对老年BPPV患者具有较好的短期疗效及稳定的长期疗效,成功率高,安全性好且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BPPV)中应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BPPV患者分别行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和MRI重T2加权技术内耳水成像检查,观察病理改变,统计阳性检出率。结果:48例BPPV患者磁共振水成像有43例呈阳性表现,总阳性率为89.6%;CT检查有32例呈阳性表现,总阳性率为66.7%,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内耳磁共振水成像可为诊断BPPV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闭目踏步试验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受累半规管侧别的判定价值。方法 选取于我院眩晕门诊就诊的BPPV患者200例,收集其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闭目踏步试验和变位试验,比较闭目踏步试验的偏斜方向和受累半规管侧别方向是否相符。结果200例BPPV患者中闭目踏步试验结果发生偏斜者140例(70.0%),无偏斜者60例(30.0%)。在140例偏斜的BPPV患者中,闭目踏步试验的方向与受累半规管侧别相符者82例(58.6%),不相符者58例(41.4%)。200例BPPV患者中,后半规管受累者131例(65.5%),水平半规管管耳石受累者44例(22.0%),水平半规管壶腹嵴耳石受累者24例(12.0%),前半规管受累者1例(0.5%),其中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管耳石和水平半规管壶腹嵴耳石受累侧别与闭目踏步试验偏斜方向的相符比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0)。年龄≤50岁与>50岁的患者其闭目踏步试验偏斜方向与受累侧别相符、不符和无偏斜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8);发病时间≤1天与>1天的患者其相符、不符和无偏斜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 对于发病早期(发病时间≤1天)的BPPV患者,闭目踏步试验的偏斜方向与受累半规管侧别具有很好的相符率,有一定的定侧价值。  相似文献   

18.
周围性眩晕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症状之一,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目前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周围性眩晕伴随症状和体征形式多样, 病因十分复杂, 涵盖临床许多学科。通过对周围性眩晕类型的分析和病因的探讨, 着重了解周围性眩晕的诊断和处理, 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周围性眩晕疾病的认识。根据周围性眩晕疾病的临床特征, 选择相应检查手段, 及时做出相应的诊断及治疗方案, 制定清晰的眩晕疾病诊疗思维模式, 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 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