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帕金森病(PD)是最常见的运动失调性疾病和第二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位列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年龄的增长是散发性PD发病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许多基因的突变相关于家族性PD,这些基因包括SNCA〔1〕、parkin〔2〕、UCHL1〔3〕、PINK1〔4〕、DJ-1〔5〕、LRRK2〔6,7〕、ATP13A2〔8〕、GIGYF2〔9〕、Omi/HTRA2〔10〕、PLA2G6〔11〕和FBXO7〔12〕。在病理上,PD以投射到纹状体的黑质致密部(SNc)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丢失为特征。黑质纹状体的退行性改变和纹状体多巴胺能递质的耗竭是PD患者包括运动迟缓、运动功能减退、僵化、静止性震颤和姿势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正>疲劳是帕金森病(PD)患者最常见非运动症状之一,对比同龄的正常人,37%~56%的PD患者可能存在疲劳〔1〕。有学者报道培高利特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疲劳评分〔2〕。普拉克索和培高利特均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本研究探讨普拉克索对早期PD患者疲劳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门诊或住院  相似文献   

3.
<正>帕金森病(P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性改变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坏死,纹状体DA投射减少,引发黑质-纹状体通路对基底神经节的调节功能紊乱~(〔1〕)。DA替代治疗在PD早期能够缓解其临床症状~(〔2〕),但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对以左旋多巴(L-DOPA)为主的DA能抗PD药物产生耐药性、引发异动症等并发症~(〔3〕)。近年来研究证实,腺苷A2A型受体(A2AR)拮抗剂具有增强多巴胺D2型  相似文献   

4.
<正>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老年患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居第二位〔1〕。我国现有PD患者人数约200万,男性发病较女性多见。病理上主要表现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及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神经元内路易小体的形成。P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仍未彻底明确,但可能与环境、遗传、年龄、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缺陷和泛素-蛋白酶体功能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2〕。目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 (PD)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1〕。其病理基础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及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死亡 〔1,2〕。目前临床上早期确诊该病难度很大 ,近年来研究表明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transporterDAT)显像可以从分子水平评价DA递质系统功能的客观情况 ,有助于定量研究该病的早期诊断 ,并在病情监测、药物疗效评估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 PD诊断现状PD患者的头颅CT、MRI、EEG等检查无特征性变化 ,目前对PD的诊断主要是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对多巴胺制剂的反应。然…  相似文献   

6.
<正>帕金森病(PD)临床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表现。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不明。病理上神经元变性以中脑黑质部位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为主,但不局限于该部位〔1〕。路易小体形成是其病理特点。PD并发症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PD的治疗措施主要为药物和手术治疗,但也产生了一系列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现行的治疗不能保护残存的DA能神经元,不能  相似文献   

7.
<正>帕金森病(PD)全球发病率大约为4%,2030年可能会接近8%〔1〕。有效的生物标记物不但可以预测PD的发生,更可以简单有效地检测PD的治疗过程和效果。血清维生素D(VD)含量是一项简单易行的检测途径,目前世界上很多研究组织都在试图通过使用VD含量来评估PD的发病进程,也有一些研究提示VD含量在PD患者血清中可能会下降〔2〕。本研究探讨PD患者血清VD水平及其与PD发病的潜在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PD患病率为1.7%,患病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近〔1〕。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异常〔2〕。目前治疗PD的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细胞移植及康复治疗。现将近几年对PD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PD的病理生理PD发病机制中主要因素有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缺陷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异动症、症状波动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PD患者13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性别、首发症状、病程、左旋多巴类制剂治疗时间、左旋多巴等效剂量、H-Y分级、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等。统计PD患者异动症、症状波动发生情况,其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0例PD患者中20例(15.38%)患者发生异动症,43例(33.08%)患者发生症状波动。发生异动症与无异动症的患者性别、首发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异动症的患者发病年龄小于无异动症的患者,病程、左旋多巴类制剂治疗时间长于无异动症的患者,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大于无异动症的患者,H-Y分级、UPDRS评分高于无异动症的患者(P0.05)。发生症状波动与无症状波动的患者性别、首发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症状波动的患者发病年龄小于无症状波动的患者,病程、左旋多巴类制剂治疗时间长于无症状波动的患者,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大于无症状波动的患者,H-Y分级、UPDRS评分高于无症状波动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旋多巴类制剂治疗时间〔OR=1.154,95%CI(1.027,1.964)〕、左旋多巴等效剂量〔OR=1.024,95%CI(1.003,1.502)〕、H-Y分级〔OR=1.362,95%CI(1.175,2.671)〕是PD患者发生异动症的危险因素(P0.05);左旋多巴类制剂治疗时间〔OR=1.146,95%CI(1.057,1.705)〕、左旋多巴等效剂量〔OR=1.204,95%CI(1.085,2.035)〕、H-Y分级〔OR=2.265,95%CI(1.552,4.428)〕、UPDRS评分〔OR=1.219,95%CI(1.086,1.927)〕是PD患者发生症状波动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D患者异动症及症状波动发生率较高;左旋多巴类制剂治疗时间、左旋多巴等效剂量、H-Y分级是PD患者发生异动症、症状波动的危险因素,UPDRS评分也是PD患者发生症状波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1,2〕。研究表明PD与遗传、蛋白质聚集、蛋白质降解障碍、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A)神经递质水平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等有关。例如,α-核突触蛋白,同源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诱导激酶(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in),PD和癌症相关蛋白(DJ-1)蛋白等〔3〕,这些分子的改变与酪氨酸羟化酶(TH)的  相似文献   

11.
<正>帕金森病(PD)主要病理变化为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的大量缺失,从而导致基底节功能减退〔1,2〕。以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震颤及姿势不稳为临床表现〔3〕。发现PD不仅表现为大脑多巴胺能系统的病变,同时伴有胆碱能系统、5-羟色胺系统等与运动非直接相关的递质的变化〔4〕。胆碱能通路损伤可导致记忆力和额叶精神功能的损害,5-羟色胺的变化可导致抑郁。因此,PD患者伴有认知、情感、精神、感觉和睡眠障  相似文献   

12.
<正>据最新流行病学统计,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PD)发病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似,约为1.7%,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1〕。但目前对于PD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老年化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均与PD的发病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0%~15%的PD患者有家族史〔2〕。家族性PD相关基因见文献〔3〕,家族性PD与基因突变有关,这一发现为疾病的细胞和分子路径提供了一个新的入  相似文献   

13.
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和肺栓塞 (PE)其发病率随年龄呈指数增加〔1,2〕,也常因非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误治〔3〕。我国PE的误诊率一般在 80 %以上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和预后〔4〕。本文对老年急性DVT和PE的发病及诊治做一综述。1 病因及危险因素 近代关于DVT病因研究归纳为静脉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血液异常 (主要是凝血的激活 )以及内皮功能紊乱等 ,共同参与促成血栓形成〔5〕。诸多全身或局部疾病均可影响抗凝、凝血功能成为DVT和PE发病的危险因素 ,如炎症性肠病可使DVT和PE的危险性增加 3倍〔6〕。肥胖、怀孕、O型血、…  相似文献   

14.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神经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合酶 (NOS)抑制剂对帕金森病 (PD)模型大鼠所起的作用 ,旨在为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大鼠PD模型 ,并给予NOS抑制剂L 硝基 精氨酸 (L NNA) ,通过测试大鼠旋转行为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 (TH)阳性神经元和纹状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结果  (1)L NNA明显减少大鼠旋转行为 ;(2 )L NNA使黑质损毁侧TH阳性神经元〔(5 9 9±9 0 )个〕较对照组明显增多〔(2 4 0± 6 8)个〕 ,差异有显著性 ;(3)双侧纹状体n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NO可能介导 6 羟基多巴胺 (6 OHDA)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神经毒性作用 ,nNOS阳性神经元可能对其具有抵抗作用 ,NOS抑制剂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和路易小体(Lewybody)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及姿势步态异常〔1〕为主要特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仍未彻底明确。目前,虽然有多种药物用于治  相似文献   

16.
<正>帕金森病(PD)多发病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病理改变主要是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A)神经元发生退行性死亡,并导致纹状体中DA递质含量减少,其主要临床特征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及减少、姿势平衡障碍等。PD的病因主要与老龄化、遗传和环境等综合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清楚〔1,2〕。活跃的脑神经元细胞在代谢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可见,神经元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建立在脑线粒体完整形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脂联素(APN)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免疫炎症及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6-羟多巴胺单侧损毁左侧纹状体建立PD大鼠模型,选取4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APN组各20只,APN组分别于第1、8、15天经鞘内注射人工合成的APN60μg/kg,模型组仅接受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另取20只正常大鼠(仅行纹状体定位而不注射6-羟多巴胺)作对照。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3 w后进行旋转行为学及自主活性观察,检测各组治疗3 w后损毁侧纹状体的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和IL-6〕、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及神经递质〔多巴胺(DA)、二羟基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损毁侧纹状体的酪氨酸羟化酶(TH)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治疗前后的旋转圈数均升高,自主活动次数降低(P0.05);模型组和APN组治疗前旋转圈数和自主活动次数无显著差异,但APN组治疗后的旋转圈数和自主活动次数均优于模型组(P0.05),且APN组各时间点旋转圈数和自主活动次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炎性因子及MDA含量升高,SOD、GSH-Px和CAT活性、神经递质水平及TH阳性细胞数均降低(P0.05);APN处理后可改善PD大鼠的以上异常指标(P0.05),与对照组的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PN对PD大鼠纹状体免疫炎症及自由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改善损毁侧纹状体的神经递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全球约1%2%的60岁以上老人患有帕金森病(PD)〔1〕。其病理特征主要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缺失以及在残留神经元中出现以路易小体(Lewy body)为主的包涵体,具有特定的临床表现,如肌肉僵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感觉异常等〔2〕。PD大多为散发性,但部分受遗传因素影响而呈现家族性。目前在蛋白质错误折叠和聚集、线粒体障碍、氧化应激、免疫炎性异常、细胞凋亡等方面的研究均对PD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及对遗传  相似文献   

19.
<正>帕金森病(PD)是以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中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和情绪障碍等~(〔1〕),其中学习记忆障碍是认知障碍的重要表现之一。证据表明,PD患者与动物模型的中脑DA含量渐进性丧失将影响着诸如海马区等与学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诱导小胶质细胞(Mic)激活规律与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的关系。方法分别于LPS注入大鼠脑黑质后7d、14d、30d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Mic的激活情况以及酪氨酸羟化酶(TH)神经元的表达。结果行为学改变表现为7d仅引起轻度的旋转行为〔(85±13)圈/30min〕,至14d时旋转次数增多〔(121±17)圈/30min〕,30d时达高峰〔(295±21)圈/30min〕;7dMic部分激活,14d时大部分激活,30d时Mic已全部活化;TH阳性细胞数7d时轻度减少〔(135.22±12.11)PU〕,14d时进一步减少〔(21.54±4.89)PU〕,30d时已罕见〔(11.31±2.56)PU〕。THmRNA的表达规律与其一致,分别为(60.69±8.47)PU、(39.87±7.03)PU、(14.23±3.51)PU。结论Mic的激活是构成PD炎症损伤机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