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血瘀证是最常见、最主要,也是目前研究最多、最深入的中医证型。“心主血脉”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涵盖了心、血、脉三者之间的联系。随着基础医学的日益进步,研究者提出中医理论中的“气”与现代医学中的“线粒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中医血瘀证与血小板血栓形成在病理认识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首先回顾了“心主血脉”的理论渊源,然后基于“心主血脉”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心主之“心”与能量代谢、心主之“血”与血小板血栓形成的关系,探讨冠心病血瘀证形成的机制。这对今后冠心病血瘀证的实验探究、中西医结合精准施治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多次提到“柴胡证”,103条又着重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有柴胡证,必用小柴胡汤,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到底什么是“柴胡证”,却有不同的看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意见;其一,认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加上264条之口苦、咽干、目眩,合称“柴胡证”。只要见到其中任何一两个证候,即可使用小柴胡汤;其二,认为“往来寒热”是柴胡证,此外兼见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及诸证中凡有一证者,即是“半表半里”,可投与小柴胡汤。二者孰是孰非呢?笔者认为皆有不妥之处,前者…  相似文献   

3.
"痉"证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痉”证方治疗“痉证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以“痉”证方治疗“痉证型”脊髓型颈椎病,并以西药为对照组,以脊髓型颈椎病功能状态评定为标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善率,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痉”证方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4%。“痉”证方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痉”证方治疗“痉证型”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证”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肺气虚“证”本质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医学研究较少涉及的一个领域,而中医理论认为,脏虚常以肺虚开始。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气道反应性增高在呼吸系疾病,尤其是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科从1993~1997年...  相似文献   

5.
自70年代我国开展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以来,已走过20余年的路程,对脾本质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特别是对脾虚证本质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七五期间.由国家科委组织的“脾虚证候发生机理的研究”,在广泛范围内对脾虚证的实质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对脾主运化的生理、病理、结合药理及其动物模型等方面研究相当深入。1986年全国中医理论现代研究讨论会修订“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草案”时,将木糖排泄率和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列为脾气虚证诊断的参考指标。然而,回顾过去,脾胃学说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这应引起中西医结…  相似文献   

6.
察同求异:邪毒致肝络瘀阻证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我们采用“察同”的思维路径开展肝络瘀阻证及其剔毒通络治法的研究,后来又以“求异”来推动研究的深入。兹论述如下。1从肝病血瘀证到肝络瘀阻证1·1肝病血瘀证的定义与诊断在最初开展脏象肝病研究的时候,我们借助祖国医学“异病同证”的理论原则,注意到“血瘀证”贯穿了现代肝脏的所有疾病,是各种肝脏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基本病机[1~4]。随着这一认识的逐渐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肝病血瘀证”的临床检测指标研究。同时,根据祖国医学有关“瘀血”的概念探讨了“肝病血瘀证”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祖国医学认为,肝为风木之脏…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脉”“证”是中医临床上的重要治疗依据,根据“脉”“证”始能处方用药,因此,分析病理,确定诊断,进行治疗,都以“脉”“证”为根据的。但是,“脉”与“证”是变化多端的,必须掌握了它的规律性以后,才能在临床上不致发生错误。一般的说,有是“证”当有是“脉”,但在某些情况下,“证”与“脉”不相符,这样就产生了“从脉舍证”,“从证舍脉”的治疗法则,这是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地方。因此,“脉”“证”的探讨是必要的,不但我们是这样,就是古人对“脉”“证”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视的。如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数十篇,没有一篇不贯以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中医瘀血学说中“湿郁血瘀”证的理论及临床实践基础,分析了“湿郁血瘀”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特点,并介绍了治疗方药。建议理论及临床工作者应重视“湿郁血瘀”证的辨证论治。试用的扶正活血祛湿法,应成为其证的有效治则。  相似文献   

9.
“血瘀证治药动学”新假说黄熙,臧益民,牛国保(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西安710032)近30来年来,血瘀证与药动学研究均取得了很大成就。血瘀证本质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异常;应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心胞血管等多系统疾病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冠状动脉造影(coranary angiography,CAG)已经成为冠心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金标准”,有关冠状动脉造影与中医辨证、特别是血瘀证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分析相关文献显示,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狭窄程度与血瘀证存在密切的关系,血瘀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目前的研究尚存在较多问题:诊斯标准不统一、研究方法简单、单中心研究、样本小、结果不一致。希望能够进行大样本、多中心、方法统一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为修订血瘀证诊断标准提供更为科学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疑难病证的体会和顺县妇幼保健站(032700)田天生近年来对“血瘀”和“活血化瘀”的研究报道较多,颇受临床重视。虽然血瘀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但考其临床所见,“气虚”是导致“血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在临床上多种慢性顽固性病患诸如:...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的形态学变化及其与中医证候要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以肝硬化形态学病理诊断的金标准为基础,对其确诊的肝硬化患者,进行形态学改变与中医证候关系的探讨,为中医证候的研究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的方法,直接对肝脏进行肝硬化形态学诊断(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橘皮样变);同时收集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证候诊断(主证、证候要素)。结果:本组腹腔镜确诊的肝硬化患者中,①临床诊断符合率为45.16%;②中医主证中肝气郁结占19.35%(主要见于小结节型)、脾虚湿盛占12.90%、湿热内蕴占32.26%(可见于各型)、肝肾阴虚占9.68%、脾肾阳虚为0、血瘀证占25.81%(主要见于大结节型);③中医证候要素中,郁、瘀各型中均多见,湿、热稍少,但也可见于各型中,虚证主要出现于久病者(尤其是阳虚、阴虚),更相对集中于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结论:①橘皮样变、小结节型的早期肝硬化患者临床诊断漏诊率较高;②“瘀”提示病情可能已进入肝硬化的阶段(开始有形态学改变);“郁”可能与疾病本身的心理负担有关,也可能是肝硬化病理状态的反映;“湿”、“热”与疾病的活动、进展有关;“虚证”表明疾病已久;③治疗上应注重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日久应兼顾肝肾之阴或脾肾之阳。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性心脏病属于中医“厥心痛”,“心痛”,“胸痹”,“胃痛”等范畴;尽管本病证变化多端,但基本上分为本虚标实两大在。本虚系指阴阳气血亏损,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因此,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抓住主证与兼证,主次缓急,治疗才能得心应手。临床多见于以下6型:  相似文献   

14.
胃下垂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然中西医教科书均未收载此病,对此病的论述散见于各种文献中。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脾主升清”是维持机体脏腑恒定于体内某一固定位置的先决条件。故历代医家众口一词,均认为此病系脾虚运化失常,“中气下陷”所致。多宗《内经》之旨,‘“下者举之”之训,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法治之。此方面报道亦屡有所见,然就笔者运用此法治疗此病,疗效并不满意。根据“效证相应,以效验证”的原则,对此证进行再认识。回对胃下垂病因病机的再认识临床上脾虚患者比比皆是,而有的患胃下垂,有的患脱肛,有的…  相似文献   

15.
非糜烂性反流病是以反流、烧心为典型症状,但内镜下无食管黏膜糜烂的上消化系统疾病,归属于中医的“吞酸”、“嘈杂”、“噫醋”等范畴。在传承董建华院士“通降理论”的基础上,以“脾胃病辨证新八纲”为抓手,提出“调中复衡”的理念,锚定质子泵抑制剂应答差及质子泵抑制剂有效但停药难的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常见的肝胃郁热证、脾虚湿热证、寒热错杂证,分别对应拟定通降颗粒、健脾清化颗粒、温脾清胃颗粒,从而形成一套对非糜烂性反流病行之有效的中医药诊疗方案,据此撰文以飨同仁。  相似文献   

16.
胃癌至今仍为全世界恶性肿瘤的重要死因。也是我国当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脾虚证胃病癌前病变(肠化生)诊治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课题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从机体结构态一代谢态一功能态的系统层次,采用多指标同步检测方法,对中医脾虚证胃病患者胃粘膜进行亚细胞水平、分子生物学水平和酶活性水平的研究,同时对机体内环境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脾虚证的病理生理基础,寻觅脾虚证与胃癌癌前病变内在联系的相关机理,旨在为创立中酉医结合阻断癌前病变发展为胃癌(二级预防)和提高早期胃癌诊…  相似文献   

17.
“肝与大肠相通”理论首见于《医学入门》,揭示肝与大肠之间存在不同于传统表里、阴阳、相合的脏腑别通关系。中医认为肝和大肠在水谷精微的运化传导、升清降浊、情志疏泄,甚至胆汁正常降泄等方面存在生理病理的相关性。现代医学“肠肝轴”“脑肠轴”学说的提出从微观世界阐释了“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内涵,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肝脏疾病、胃肠道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尝试从中医理论、现代医学研究、临证应用等方面论述肝与大肠的密切关系,试图揭示“肝与大肠相通”的理论内涵,为临证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时振声教授辨治肾病“对药”浅析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463400)傅文录时振声教授是我国当今著名的中医肾脏病专家,置身于肾病研究30余年,融汇中西,学验俱丰,对多种肾脏病的中医治疗研究颇有建树。特别是善用“对药”,不仅临证运用得心应手,且临床往往有相...  相似文献   

19.
厥热胜复证是厥逆与发热往来交替的一种病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对此作了直接的论述,但由于叙证简炼,且未列治疗方药,故历来颇有争议,现根据《伤寒论》有关条文,并结合历代注家阐述,试就此谈谈我们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1关于厥热胜复证的病机1.l厥热胜复证形成的基础厥热胜复证是邪人厥阴,厥阴脏腑经络气血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生障碍而形成的一种证侯。厥阴又称一阴,《素问·阴阳类论》云“一阴至绝作朔晦”,又云“一阴为独使”,均说明厥阴具有输布阳气的生理功能。气血正常运行是阳气正常输布的前提,肝胆内寄相…  相似文献   

20.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郭有声同志的观点,“症”、“证”、“征”的用法如下:1.“症”用于症状和并发症,如临床症状、症状鉴别诊断及手术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