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总结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抢救经验。方法对24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4例心源性休克中存活10例,死亡14例,抢救成功率41.67%,死于泵衰竭11例、心律失常3例。结论要提高心源性休克抢救成功率,必须及时进行病因治疗、消除诱因,维护心脏泵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纠正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救处理。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40例,均给予急救处理。结果 40例患者抢救成功36例,抢救成功率为90.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抢救能否成功关键是早期诊断,并且给予不同原因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抢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7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所进行的抢救和护理措施效果。结果 37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经积极抢救,25例病人治愈出院,12例病人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心源性休克是AMI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在抢救中护士应具备较强的急救意识和熟练的急救技能,严密监测病情,积极贯彻各项护理措施,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危险期和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方法。方法用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附属医院2001—2002年收治的1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结果15例患者中,共有13例抢救成功。结论急诊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诊护理经验,为今后的急诊护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急诊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6例,将36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抢救期间实施积极的急诊护理措施,而对照组患者抢救期间提供常规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也比对照组高。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抢救时实施积极的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ECMO)是目前唯一适用于严重双心室功能衰竭患者的短期循环辅助装置。近年来VA-ECMO已越来越多地用于抢救难治性心源性休克患者。该文介绍VA-ECMO在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一步为VA-ECMO在心源性休克中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时代,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和首要死亡原因。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已经显著下降到大约5%,然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仍超过50%。此外,机械辅助循环装置的不断更新出现虽然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但未能降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远期病死率。如何抢救治疗心源性休克是心血管介入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现主要就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展做一归纳综述。  相似文献   

8.
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常见急症之一,绝大多数能用药物转复.但对于超长时间(>48 h),特别是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例,药物转复存在很大的风险[1].现将本院应用紧急电复律成功抢救2例超长时间室上速并发心源性休克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死因有3个,即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合并机械性功能障碍。近年由于CCU的设置,因心律失常而死亡者显著减少,使AMI的死亡率降至20%左右。但是,因心源性休克、机械性功能障碍引起的死亡率并不减少,成了抢救生命中的主要问题,尤期是合并机械性功能障碍的病例,通常内科疗法无济于事,均寄希望于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0.
心源性休克是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重大挑战。近年来,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均取得诸多进展。文章将 从心源性休克的现代概念、临床评估方法、现代治疗及休克中心的建设4个方面将心源性休克做一系统述评。  相似文献   

11.
<正>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CGS)是指由于严重的泵衰竭,使心排出量急剧下降,引起周围循环衰竭,重要器官、组织(如脑、心、肝等)灌注不足,组织缺氧和重要器官功能受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本病死亡率极高,及时、有效的综合抢救可望增加患者生存的机会。乳酸(LA)是葡萄糖无氧代谢的最终产物。临床上,外周组织灌注不良及组织缺氧均可导致LA增高[1]。使用血乳酸评估心源性休克预后已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旨在探讨血乳酸与心源性休克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床边行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抢救老年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方法 15例老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床边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收集IABP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尿量、心率、多巴胺的剂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5例患者IABP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尿量、心率、多巴胺的剂量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床边IABP对于老年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具有确实、有效的治疗作用。能在应用后很快增加冠脉循环的灌注压、提高平均动脉压,改善心肌供血及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3.
顽固性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源性休克 (cardiogenicshock)是指因心脏功能严重受损而引起的休克综合征。而顽固性心源性休克则是指心源性休克经抗休克治疗后短期内仍无明显逆转征象的心源性休克。顽固性心源性休克在整个心血管疾病发病构成比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但一旦发生 ,多难以逆转 ,病死率极高。因此 ,充分认识及时处理顽固性心源性休克是世界性棘手的临床课题。1 早期处理原发疾病顽固性心源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取决于对引起休克发生的原发疾病足够的认识。基础病因的及时处理常可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 ,如心脏压塞后的心源性休克经心包穿刺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心源性休克是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重大挑战。近年来,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均取得诸多进展。文章将
从心源性休克的现代概念、临床评估方法、现代治疗及休克中心的建设4个方面将心源性休克做一系统述评。  相似文献   

15.
心源性休克的现代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源性休克是引起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常见原因。急性心梗患者30天死亡率中,58%由心源性休克引起。因此,必须重视对心源性休克的认识、评估和治疗。本文就目前外对心源性休克的防治新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纽约学者Jeger等为研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优化治疗策略和临床相关性进行了SHOCK试验和注册研究。此研究登记注册的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共1053例,166例患者因心源性休克直接入院,这些患者从心肌梗死发生到心源性休克的时间很短,血流动力学差,介入治疗的机会较入院后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少。这些人群的住院死亡率也较入院后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高(P=0.001),24h死亡率也较高(P<0.001)。紧急血运重建能显著降低心源性休克直接入院患者的死亡率(P=0.001),降至与入院后发生心源性休克患者相仿的死亡率。通过临床多因素的调整分析证实,因心源性…  相似文献   

17.
急重症诊治(1)--心源性休克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源性休克是指因心脏功能严重受损而引起的休克综合征。它可以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及任何心脏病的末期表现 ,但急性心肌梗死是引起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病因。1 心源性休克常见病因引起心源性休克的“心泵功能不全” ,其原因大致分为心输出不全型和心室充盈不全型。主要病因是心肌梗死、心肌炎 ;还可继发于心包填塞、心肌病及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因急性心肌梗死 (AMI)致 4 0 %以上心室肌失去功能 (包括梗死及严重缺血的濒危心肌 )时则发生休克 ,AMI所致的心源性休克占全部心源性休克 80 %以上。心源性休克相当于Kil lip分类的 4型 ,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2007,22(3):163-165
急性心力衰竭发作严重时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基础心脏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X线胸片征象,能够作出及时的诊断。准确的辨别患者的严重程度,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是抢救成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心源性休克是内科临床急危重症之一 ,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泵出功能急性衰竭 ,全身器官与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灌流 ,从而产生一系列代谢与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常常是各种心脏病末期心功能极度衰竭的表现 ,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死因。本文就我院 5年来收治的 2 6例心源性休克病人的抢救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心源性休克 2 6例 ,均为 1997年 3月—2 0 0 2年 3月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 18例 ,女 8例 ,年龄 2 3岁~81岁 ,平均年龄 68岁。原发病包括 :急性心肌梗死 18例 ;病毒性心肌炎 3例 ;围生期心肌病 2例 ;扩…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梗)伴泵衰竭的最严重临床表现,与左心室心肌的广泛损害有关。85%的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左心功能衰竭(心衰)所引起[1],当40%或以上的左心室心肌受损害时常出现心源性休克,其余病人可能有机械性障碍,如室间隔缺损,乳头肌功能不全等,或有严重的右心室心肌梗塞。AMI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在70年代以前为15%,现降至5%~7%。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为左心室充盈压增高,心输出量下降,低血压和重要器官灌注低下。AMI并心源性休克多为老年人、女性病人、有心梗史或心衰史、或有前壁心梗的病人,约50%的心源性休克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