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对HepG2细胞影响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HBV可引起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并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近年来,尽管HBV编码蛋白,如S蛋白、表面抗原大蛋白等,致肝细胞病变作用得到广泛重视,但HBV对宿主细胞的整体影响尚鲜见报道。本研究采用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即差异凝胶电泳(differentialin—gel electrophoresis)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MALDI—TOF-TOFMS)技术,整体研究HBV对HepG2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鉴定其中的差异蛋白质,为更合理地探讨HBV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转染对HepG2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TLR)表达的影响及脂多糖(LPS)加重HBV转染致肝细胞损伤是否存在直接作用,进一步探讨乙型肝炎发病及重型化的发生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LPS刺激HepG2细胞、HepG2.2.15细胞(转染HBV全基因组的HepG2细胞),并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HepG2细胞及HepG2.2.15细胞表面TLR 2、4蛋白质表达情况,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LR2、4 mRNA表达情况,用Abbot试剂检测HepG2.2.15细胞HgsAg和HgeAg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生长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HepG2、HepG2.2.15细胞膜上均有TLR2、4蛋白质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在未加LPS及各浓度LPS刺激细胞均可见细胞膜有棕褐色着色,且随着LPS浓度增加,其着色强度增加;对0mg/L及10mg/L LPS诱导HepG2、HepG2.2.15细胞RNA进行RT-PCR扩增,其产物行10g/L琼脂糖凝胶电泳均可见特异性条带,且10mg/L LPS诱导细胞TLR2和TLR4与分子量标准品的吸光度值比值明显高于0mg/L LPS诱导细胞扩增产物,分别为306.63±6.18对519.84±9.15和700.54±13.56对1116.62±37.67,F值分别为740.58和426.07,P值分别为0.01和0.02;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发现HepG2绌胞及未经LPS诱导的HepG2.2.15未发生凋亡,各浓度LPS诱导的HepG2.2.15细胞均有细胞凋亡发生,且细胞凋亡率随着LPS浓度增加上升。结论LPS可能通过其与肝细胞膜上的TLR结合,而参与HBV转染后肝细胞损害及肝脏炎症重型化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及其在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 将质粒pIRES2-eGFP-HBX转染入HepG2细胞中,建立表达HBX的HepG2/HBx细胞模型;以转染空载体pIRES2-eGFP (HepG2/pIRES2细胞)及未转染的HepG2细胞作为对照.转染后24、48、72 h,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RT-PCR方法检测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和肝X受体(LXR)α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HBX,LXRα及脂肪酸合成酶(FAS)蛋白表达的变化.多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多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各基因表达量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在转染后24、48、72 h,HepG2/HBx细胞和HepG2/pIRES2细胞中有GFP的表达并随时间延长而增多、增强,仅在HepG2/HBx细胞内有HBx表达,并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2.21,P<0.05),提示成功建立HepG2/HBx细胞模型;在转染后24、48、72h,HepG2/HBx细胞内LXRα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6±0.055、0.505±0.071、0.649±0.058,SREBP-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95±0.055、0.548±0.047、0.795±0.058; LXR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78±0.036、0.263±0.047、0.347±0.058,FAS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36±0.055、0.608±0.053、0.827±0.046,各相同时间点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或P< 0.01),并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P< 0.05或P<0.01),且与HBX表达量均呈正相关(rLXPα= 0.994,rSREBP-1= 0.984,r' LXRα=0.989,rFAS=0.991,P<0.05).HepG2/HBX细胞内TG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Bx-LXR α -SREBP- 1/FAS通路可能参与了调节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可能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可通过与宿主细胞的多种蛋白相互作用,参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和发展[1].但其详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MSO诱导处理的HepG2细胞被HBV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将HepG2分为DMSO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用添加或不添加2%DMSO的DMEM培养基培养4 d.将HBV病毒颗粒(1000拷贝/细胞)加入培养基中于37℃感染12h.以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染色及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BcAg在细胞内的定位.选择性PCR检测HBV cccDNA,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对照组HepG2细胞在感染HBV阳性血清后,HBcAg在细胞质内分布,核内呈阴性,至感染后2 d细胞内核心蛋白消失,未检出明显的cccDNA信号.2%DMSO处理后的HepG2细胞感染后12 h细胞质内HBcA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后24 h HBcAg在核周浓集.在感染后24 h和48 h核内HBcAg明显增高,且cccDNA结果阳性.流式分析结果显示DMSO处理后处于G_1/G_0和G_2/M期的HepG2比例升高,处于有丝分裂期的HepG2细胞内HBcAg弥散分布于全细胞.结论:HepG2细胞感染HBV后核心颗粒不能穿过核孔携带HBV DNA进入细胞核可能是其抵制HBV感染的重要原因.DMSO可促进HBV核心颗粒进入细胞核而有助于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siRNA对HBV基因表达和复制的抑制情况。方法针对HBVX区设计并化学合成4条siRNAs,观察在不同浓度下对HepG2.2.15细胞HBV复制的抑制作用。结果 siRNA在30nmoL/L浓度时,4种siRNA对HepG2.2.15细胞HbsAg和HBeAg无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在60nmoL/L和90nmoL/L浓度下,siR-NA-1和siRNA-4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他们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41%和43%;siRNA能降低HepG2.2.15细胞HBVDNA的拷贝数。结论化学合成的siRNAs可以有效地抑制HBV基因的表达和复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胎盘免疫调节因子(PF)在体外的抗乙肝病毒(HBV)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将质量浓度分别为0.032—20.000mg/ml的PF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系HepG 2.2.15细胞,通过MTT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半数毒性质量浓度(TC50),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水平(以拉米夫定为阳性对照组)。结果PF处理后细胞增殖抑制率为0.75%~58.21%且呈浓度依赖性,作用72h后TC50为13.61mg/ml;PF作用72h和144h后,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拷贝量显著降低,与阳性对照组水平相似。结论PF在体外有显著抗HBV作用,且细胞毒性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BV对抑癌基因P53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HepG2及转染了HBV表达质粒的HepG2.2.15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种细胞P53的表达状况;磷酸钙法将报告基因质粒PG13-CAT和P21-LUC分别转染细胞,通过检测报告基因的表达观察各细胞中P53的活性。结果HepG2.2.15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HepG2细胞,而且两种报告基因的表达在HepG2.2.15细胞中也较高。结论HBV在肝癌细胞内的复制对P53的表达及功能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商陆抗病毒蛋白体外对HepG2.2.15细胞HBV复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商陆抗病毒蛋白 (pokeweedantiviralprotein ,PAP)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活性。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PAP S作用于培养的HepG2 .2 .15细胞 ,采用ELISA、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HBsAg、HBeAg及HBVDNA水平的变化 ,并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成活率。结果 随着PAP S浓度的增加 ,对HBsAg、HBVDNA的抑制作用亦逐渐增强 ,不同药物剂量组之间差异十分显著 (P <0 .0 1)。PAP S处理后 96h ,PAP S对HBsAg和HBeAg的半数抑制浓度 (ID50 )分别为 6.9μg/ml和 3 .2 μg/ml ,半数中毒浓度 (CD50 )为 2 9.3 μg/ml,治疗指数 (TI) =ID50 /CD50 分别为 4.3和9.3。MTT试验结果显示 ,药物的细胞毒性也呈剂量依赖型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在 5 0 μg/ml~ 10 0 μg/ml剂量组出现部分细胞脱壁和死亡现象。结论 PAP S在体外有直接的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脱氧寡核苷酸激活类铎受体9信号通路抑制肝脏肿瘤细胞增殖的免疫机制。方法首先将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入HepG2细胞,以空质粒转染HepG2细胞为对照组,24h后以β-actin为内参照对HBx蛋白表达进行Westernblotting鉴定;然后分别将CpG或CpG对照和枯否细胞加入转染HepG2细胞培养体系中进行共培养,12h后收集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干扰素(IFN)-α和IFN-γ,同时收集贴壁的HepG2细胞进行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Westernblotting鉴定显示转染的HepG2细胞表达特异性HBx蛋白;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显示KC细胞与CpG加入转染HepG2细胞培养体系后HBx信号转导活性下降35%;CpG激活的KC细胞产生大量的IFN-α和IFN-γ,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上升了8.7倍和6.5倍。结论CpG激活KC细胞产生多种干扰素,抑制HBx信号转导,这为通过阻断HBx信号转导治疗肝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QSG-7701及HepG2细胞支持HBV复制模式的差异及其内在机制。方法质粒PUC18-HBV1.2转染QSG-7701与HepG2细胞后定量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和HBsAg;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分析二者基因表达差异并用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HepG2细胞在转染后6 d内培养上清液可检出HBV DNA及HBsAg,QSG-7701细胞转染后2周内均可检出HBV DNA及HBsAg,且HBV DNA在10 d内保持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复制(1×107~3×107拷贝/ml);基因芯片检测结果示QSG-7701细胞中与HBV生活周期相关的因予如HLF、RXRα、IL-6高表达,而HBxIP、SPIK1为低表达,MMP3不表达。结论QSG-7701支持高水平的HBV复制,并可维持cccDNA池的相对稳定,基因差异表达可能为二者支持不同HBV复制模式提供解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在人肝肿瘤细胞系(HepG2)细胞中的表达,及在炎症因子刺激下,HepG2细胞中IL-37表达水平的改变。[方法]在37℃、5%CO2条件下培养人HepG2细胞,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细胞,分别于刺激24h、48h、72h后提取细胞,分别提取细胞总RNA、总蛋白,利用逆转录酶聚合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细胞中IL-37-mRNA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中IL-37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且在LPS刺激细胞72h后,运用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IL-37在细胞中的表达定位。[结果]RT-PCR结果证明HepG2中存在IL-37-mRNA的表达,且随着LPS刺激时间的延长IL-37-mRNA表达增多,0h(无刺激)、24h、48h、72h灰度值分别为0.10±0.008、0.14±0.014、0.22±0.010、0.28±0.01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细胞中存在IL-37蛋白的表达,且其表达趋势与IL-37mRNA表达趋势相同,即随着刺激时间延长,HepG2中IL-37蛋白表达增多,由24h、48h、72h分别为0.54±0.16、0.87±0.04、1.51±0.18;免疫荧光共聚焦结果显示IL-37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以细胞核周围表达最为丰富。[结论]人HepG2细胞中存在IL-37表达,炎症因子刺激后,IL-37mRNA及IL-37蛋白表达水平均呈升高,趋势相同;IL-37在HepG2细胞质内和细胞核内均表达,以细胞核周围表达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反义锁核酸与拉米夫定作用HepG2.2.15细胞,对他们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效果进行比较.方法:设计针对HBV翻译起始区S基因mRNA的反义寡核苷酸,并进行锁核酸修饰,以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反义锁核酸转染HepG2.2.15细胞;拉米夫定组直接作用HepG2.2.15细胞;分别于用药后第2、4、6、8、10天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和FQ-PCR法检测收集上清液HBsAg、HBeAg和HBVDNA的含量.MTT法分别检测反义锁核酸与拉米夫定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拉米夫定对HBVDNA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最高可达46.52%,但对HBsAg、HBeAg影响较小;反义锁核酸对HBsAg、HBeAg及HBVDNA均有较强抑制作用,对HBsAg、HBeAg和HBVDNA的最高抑制率分别达67.69%、59.71%和62.96%(P<0.05),且抑制随时间呈增高趋势.反义锁核酸与拉米夫定对细胞代谢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反义锁核酸抗HBV作用机制与拉米夫定不同,反义锁核酸抗HBV作用明显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以及对HBVDNA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1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70名健康对照者的IL-2基因-385T/G、+114T/G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型,血清HBV DNA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结果 IL-2基因+114T/G多态性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人群中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2基因-385T/G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77,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是T等位基因的1.490倍(OR=1.490,95%CI:1.085-2.046);进一步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一2基因多态性与HBV DNA复制的关系,发现高水平HBVDNA(≥1×10<'3>拷贝/ml)组-385G等位基因携带者分布频率明显高于低水平HBV DNA组(<1×10<'3>拷贝/ml),X2=6.051,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L-2基因-385T/G多态性可能与HBV具有相关性,其中G等位基因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更利于HBV DNA的复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 C区热点变异对宿主细胞HLA—I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HBV前C区野毒株及A83、A83/A86变异株真核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鉴定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生物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HLA—I分子的表达。结果 PCR和 ELISA法分析能检测到目的DNA片段和HBeAg,转染细胞表达HLA—I分子的平均荧光强度不同,野毒株为1.3,前C区变异后平均荧光强度增加,尤以A83变异表达增强显著(17.6),A83/A86为7.3。结论 前C区热点变异后宿主细胞HLA—I分子的表达为上调。  相似文献   

17.
李文鹏  李彤  闫玲  刘宝明  庄辉 《肝脏》2008,13(3):211-215
目的构建基于pBlueBac4.5质粒的1.2倍基因组长度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重组体,并研究其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和复制。方法以重组质粒pWT上的1.2倍基因组长度C基因型HBVDNA序列和pBB4.5HBV1.3(D基因型)上的pBlueBac4.5载体序列为模板,构建重组质粒pBB4.5HBV1.2(C基因型)。用FuGENEHD瞬时转染法,将pBB4.5HBV1.2导人HepG2细胞。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Southern印迹杂交法、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转染后不同时间点HBsAg和HBeAg、HBV复制中间体及HBVDNA水平。此外,对转染时重组质粒用量进行优化。结果酶切和序列分析证实,pBB4.5HBV1.2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初步转染实验证实,在转染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检测到HBsAg和HBeAg。优化后转染条件为:使用60mm细胞培养皿,8~11tLgpBB4.5HBV1.2,质粒与转染试剂5:9(μg:μl)。在此条件下,5d实验周期内可检测到HBsAg和HBeAg持续表达(峰值一般出现在转染后第3天)、HBVDNA持续复制(10^6~10^8拷贝/ml)及HBVDNA复制中间体形成。结论在HepG2细胞中,建立了以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lueBac4.5为基础的1.2倍基因组长度C基因型HBV体外培养体系,有望为研究HBV耐药、筛选新抗病毒药物等提供新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8.
施敏  魏珏  孟文颖  王娜  王霆  马加力  王玉刚  马骏 《肝脏》2014,19(1):15-19
目的观察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IL-35和IL-17的表达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集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7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1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ELISA法测定外周血IL-35、IL-6、IL-17的浓度,分离制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实时定量PCR检测PBMC中EBI3、FOXP3、IL-17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观察PBMC中EBI3、FOXP3、IL-17蛋白表达情况。所有病例及健康对照均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 LC、CHB和CSHB患者中EBI3、IL-17、FOXP3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LC组Child-Pugh不同分级患者之间EBI3、IL-17、FOXP3 mRNA表达水平差异明显,EBI3、FOXP3 mRNA随着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加重而表达下调;IL-17 mRNA随着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加重而上调;蛋白表达和血清浓度的变化趋势与mRNA一致。血清IL-17浓度水平与Alb呈负相关,IL-17浓度水平与TBil、ALT和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35浓度水平与Alb、Child-Pugh分级负相关,与ALT、TBil无相关性。结论 IL-35和IL-17可能是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