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道用干扰素并用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效果.结果表明,退热和主要体征消失时间明显缩短,进入多尿期时间提早,越期者多,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初步认为用本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吴翠萍  夏德全 《内科》2007,2(3):428-429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在我国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HFRS流行最严重的国家。典型HFRS具有三大主征,即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病程中依次出现5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迄今尚无理想的病原性治疗方法。1985年我们应用聚肌胞对48例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1)病例选自1985年10月至1986年元月住本院的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患者,病程2~4天。其临床表现均符合1981年卫生部颁发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分析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并发症的相关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489例为研究对象,详细完善患者病例资料,记录患者在整个住院治疗期间出现的相关并发症,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患者多尿期期间出现的相关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489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多尿期出现各类不同的并发症,有的患者甚至合并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其中在多尿期各类并发症中主要以高血压为主,占7.77%,其次为皮肤损害和精神异常,分别占5.52%和3.89%。而各类并发症中肾盂肾炎、营养失调综合征及失明最少,均只有0.20%。结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其多尿期并发症主要还是以高血压为主,但部分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并发症,且患者病情程度在与其合并并发症的多少密切相关。因此密切关注患者并发症情况,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心阻抗图基础阻抗值Zo值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作用,我们对住院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Z_0值的观察.结果显示:自发热期Z_0值开始下降,少尿期最低,多尿期开始回升,恢复期逐渐正常.作者认为Z_0值检测对人体安全、简单、无痛苦、速度快,可作为流行性出血热常规检查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以发热出血为特征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是已发现的13种病毒性出血热之一。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会议将凡伴有肾脏损害表现的出血热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HFRS),它包括流行性出血热、朝鲜出血热、流行性肾病、出血性肾病肾炎、流行性良性肾病、流行性肾炎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是野鼠中流行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东北地区12月至次年2月为流行高峰[1].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护理体会,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和护理的关键在于发热期进行恰当的液体疗法及免疫治疗;低血压少尿期需积极扩容,恢复有效血容量;采取综合性利尿措施,防止肺水肿,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3大主症,并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期5期临床经过的急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9.
对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患者免疫机能的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其非特异性细胞免疫降低。国内有人用转移因子或左旋咪唑治疗,均取得一定疗效。我们1980年冬用转移因子和左旋咪唑联合治疗37例出血热,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病例选择: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入院时病期:治疗组发热期24人,发热期与低血压期重迭者13人;对照组发热期26人,发热期与低血压期重迭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的各个病期都可以发生继发感染,但以休克期、少尿期和多尿期为多见。继发感染后病情更为复杂、恶化,甚至死亡。故在治疗时必须重视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11.
神经系统并发症在流行性出血热并不少见,可发生于病程各期,而以少尿期至多尿早期为多,常为致死原因之一。我院1974~1981年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315例,其中有中枢神经并发症者26例,占8.06%。结合以往在农村防治工作中所观察的病例,提出我们的体会,以供参考。一、发热期:发热期有神经系统表现者较少,常表现为烦躁、谵妄,个别病例颇难与流脑相鉴别。曾有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出血热各期均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但以少尿期多见,在不同期出现的并发症其病理变化亦不同,因而必须按不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5岁,以流行性出血热(下称出血热)收入院。经补液及对症处理后,于第6病日进入少尿期,并出现上腹胀痛伴解黑便,给止血药治疗,黑便  相似文献   

14.
作者采用放免法检测68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85份血浆标本中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β-ELI)含量变化。结果发现休克期为889.632±214.700ng/L(n=10),正常对照为504.156±12.968ng/L(n=17),休克期较正常对照及其它各期明显增高(P<0.01)。提示β-ELI 可能参与流行性出血热休克的发病过程,为休克期患者应用β-ELI 受体拮抗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往此病在中国和日本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在朝鲜和韩国被称为朝鲜出血热,在前苏联被称为远东出血热和出血性肾炎,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被称为流行性肾病。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相似文献   

16.
我院近10年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HF)478例,其中多尿期出现精神障碍者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79~1982年,我们对65例流行性出血热的生化作了系统地观察分析。65例患者入院时多数为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凡是二期重迭及三期重迭者,  相似文献   

18.
我院1981年无选择的应用长春新硷(VCR)治疗流行性出血热53例,其中发热期及后期49例,休克期1例,发热与低血压重叠3例。按1975年全国出血热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本组轻型10例,中型18例,重型25例。  相似文献   

19.
我院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1941例中60岁以上老年有多系统功能衰竭者121例,占总例数的6.23%。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流行性出血热会议(1986)制定的诊断、分期、分型标准,并采用RPHIA方法检出流行性出血热抗体(EHF—IgM)。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77例,女44例,男女比例为1.75:1。男性60~78岁,平均65.75岁,女性60~84岁,平均63.41岁。职业:农民92.56%,工人4.96%,职工2.48%。发病季节:冬季42.96%,春季26.45%,夏季23.31%,秋季8.26%。入院病期:发热期32例(26.44%),低血压期35例(28.93%),少尿期54例(44.63%)。病型:轻中型54例  相似文献   

20.
913920 第二次全国流行性出血热学术会议纪要/于丹萍…//中华传染病杂志.-1991,9(2).-125~126 913921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浆5羟色胺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阎荣…//中华传染病杂志.-1991.9(2).-101 76例患者血浆5-HT在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均低于110例正常人(P<0.05~0.01),恢复期与正常人差异不显著.5-HT与血小板计数动态改变一致。认为EHF发生发展过程中,5-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