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肥胖是由于脂肪组织增多导致体质量增加的病理状态,并可导致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一系列疾病的发生风险增高.同时,肥胖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研究证实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脂质代谢异常、内皮功能障碍等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可能机制.脂肪组织是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能分泌多种脂肪因子,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瘦素、脂联素等脂肪因子在冠心病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发现了众多的脂肪因子,如内脂素、视黄醇结合蛋白4、爱帕琳肽、趋化素、网膜素、二肽基肽酶4、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和人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等,可能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深入研究这些脂肪因子在冠心病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机制,能为肥胖相关冠心病的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我们主要对新近发现的脂肪因子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炎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证明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子 ,控制危险因素能够降低冠心病死亡率。一直到上世纪 80年代末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重点仍在生长因子、平滑肌增生与血脂代谢紊乱的关系 ,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炎症反应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重要机制之一。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是大量脂质堆积在动脉壁的结果 ,从脂纹产生到复杂的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其并发症的出现 ,白细胞浸润和内皮炎症因子表达改变贯穿于每个阶段[1~ 3 ] ,从最早期内皮趋化因子表达、白细胞向内皮募集及浸透…  相似文献   

3.
刘娟  魏俊香  陈丽琴 《心脏杂志》2010,22(2):220-221
目的: 检测P-选择素(CD62P)和白介素-18(IL-18)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水平,探讨CD62P和IL-18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斑块形成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65例尸检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组织蜡块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冠脉中CD62P和IL-18的表达水平。结果: CD62P表达在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膜上,表达水平增高时,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增多;IL-18主要表达在巨噬细胞胞浆中,CD62P表达增高时,IL-18表达也增高,二者表达具有相关性,并呈正相关关系(r=0.81,P<0.01)。结论: CD62P和IL-18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并呈正相关关系,提示二者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互相关联的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4.
脂肪因子来源于脂肪细胞和脂肪间质细胞的分泌,主要表达在白色脂肪组织,与细胞因子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极高的相似性。根据来源不同,脂肪因子可分为由腹部、四肢等处脂肪分泌的外周脂肪因子以及心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分别通过内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作用于心血管系统。根据发挥的作用不同,脂肪因子可分为促炎及抗炎两类脂肪因子。瘦素、内脂素、趋化素等促炎脂肪因子及网膜素1、脂联素、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等抗炎脂肪因子广泛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深入了解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或可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何勤$海军青岛疗养院军以上干部疗养科!山东青岛266071 @宋文宣$青岛市立医院干部保健科!审校者~~  相似文献   

6.
白介素-12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勇  吴峰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11):851-854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作为Thl型细胞因子,IL-12能促进Th0向Thl分化,抑制Th2型炎症反应。大量的动物实验已经证实,IL-12无论单独应用还是作为免疫佐剂,均可逆转哮喘动物体内Th2/Th1失衡和抑制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同时,IL-12基因治疗在动物实验中也显示了哮喘治疗作用。虽然临床研究显示外源性IL-12治疗哮喘会伴有严重细胞因子毒性作用,但随着用药方式的更新,IL-12可能会成为新一代的抗哮喘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研究均支持炎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炎症细胞与血管内环境中的细胞、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等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作为中性粒细胞活化标志物的髓过氧化物酶已被发现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全过程,揭示粥样斑块的早期改变,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指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白介素(IL)-1家族是一类发现较早且作用广泛的炎症细胞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IL-1家族成员包括IL-1α、IL-1β、IL-1Ra、IL-18、IL-33、IL-36α、IL-36β、IL-36γ、IL-36Ra、IL-37和IL-38.它们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和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概述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和破裂的机理,以及增加斑块的稳定性、防治斑块破裂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230例冠心病患者与41例非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和斑块积分。结果:颈动脉IMT与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积分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可帮助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高血压家族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有无影响及冠状动脉病变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对160例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有无家族史分为:(1)有家族史的高血压病组 72 例;(2)无家族史的高血压病组 88 例。每位患者均测量空腹胰岛素浓度及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有家族史的高血压病组的空腹胰岛素浓度、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酯浓度明显的大于无家族史的高血压组(P<0 .01);有家族史的高血压病组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比例达73. 7%,而无家族史组为58. 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并且有家族史的高血压病组冠状动脉病变的平均累积积分明显大于无家族史的高血压病组(P<0 .01);有家族史的高血压病组的年龄、腰围、收缩压(SBP)、空腹胰岛素浓度(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的 OR值有统计学意义,而无家族史的高血压病组在年龄、SBP、TC、HDL- C、LDL -C的 OR值上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家族史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预测因子,可能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代谢紊乱更严重,以及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抵抗更明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介导的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药物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小型雄性家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头,开胸手术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回旋支近端,对照组血管外膜包裹吸附含生理盐水琼脂糖微粒悬液的纸巾;模型1组和模型2组分别包裹吸附含白细胞介素1β2.5μg和6.0μg琼脂糖微粒悬液的纸巾。2周后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管腔狭窄程度及分别往冠状动脉内注5羟色胺(3μg/kg,10μg/kg)和组胺(3μg/kg,10μg/kg)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情况。光镜观察管腔病理学改变。结果冠状动脉外膜包裹白细胞介素1β血管段发生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5羟色胺和组胺均可诱发模型1组(冠状动脉狭窄20%~30%)病变血管段痉挛,阳性率为8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模型2组(冠状动脉狭窄50%~70%)均未诱发出痉挛。两组光镜均可见病变血管段内膜增殖和炎症细胞聚集现象。结论白细胞介素1β包裹冠状动脉外膜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5羟色胺和组胺可诱发轻度狭窄的冠状动脉发生痉挛。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不同程度的人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收集14例尸检的人冠状动脉共48个冠状动脉标本,根据HE染色将标本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细胞介素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及mRNA在以上不同类型标本中的分布表达.结果 白细胞介素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区,在不稳定斑块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斑块.并且二者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结论 白细胞介素1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与斑块不稳定性密切相关.并且二者协同参与粥样斑块发展.  相似文献   

16.
心肌桥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57例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306例前降支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冠状动脉心肌桥段收缩期压迫程度分为两组:A组(166例):收缩期压迫50%;B组(140例):收缩期压迫≥50%。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结果306例前降支心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43.46%,远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1.9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家族史、吸烟史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相比,心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心肌桥收缩期压迫50%的患者中发生率显著增高,可能与其加重了壁冠状动脉的内皮功能不全有关。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的压迫程度较严重的患者,心肌桥近段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Interleukin-4     
Summary Since its discovery in 1982, numerous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interleukin-4 (IL-4) have been described. Like other cytokines, IL-4 is highly pleiotropic, both with respect to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target cells that are responsive to it and with respect to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biological responses it elicits. Interleukin-4 was initially described as a costimulant for the proliferation of B lymphocytes stimulated with anti-IgM antibody. Synonyms for this cytokine are B cell growth factor-1 (BCGF-1) and B cell stimulatory factor-1 (BSF-1). After cloning of both the murine and human IL-4, the use of recombinant IL-4 enabled detailed studies of its biological functions. Many cell types, mainly of hematological origin, express receptors for IL-4. Accordingly, effects of IL-4 have been described on B lymphocytes, T lymphocytes, NK cells, mononuclear phagocytes, mast cells, fibroblasts and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 (Fig. 1). Currently, there are three major areas in which IL-4 appear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1) regulation of B cell growth and of antibody isotype expression. In this context, a possible role for IL-4 in allergic reactions is of special interest. 2) Stimulation of T cell growth and the generation of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In addition to the suppressive effects on the induction of non HLA-restricted cellular cytotoxicity by natural killer- (NK) and 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LAK) cells, this suggests a role for IL-4 in the regulation of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 3) Regulation of the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ematopoietic bone marrow stem cells. IL-4 itself does not induce proliferation of hematological progenitor cells but it can modulate the growth-factor dependent proliferation of these cells. In this review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IL-4, reported until present, are discussed.Abbreviations CSF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 EPO erythropoietin - IFN interferon - IL interleukin - G-CSF granulocyte-CSF - GM-CSF granulocyte-macrophage-CSF - M-CSF macrophage-CSF - LAK 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 NK natural killer - SA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ain Cowan I - TIL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 - TN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 tPA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糖尿病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复杂,初始原因为长期的血糖浓度升高,高血糖可通过短期反复的细胞内外信号通路活性及代谢的改变而导致内皮细胞的持久损伤,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研究显示,在高血糖致内皮细胞损伤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机制中,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程度增加被认为是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因素和各种机制的共同通路.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CD163)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在糖尿病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防御体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