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球囊扩张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高龄患者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护理.方法:经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后,采用球囊扩张合并神经肌肉电刺激仪(Vitalstim)治疗高龄患者(〉80岁)卒中后吞咽障碍2例,每天一次,疗程8~12天.结果:经治疗护理后,患者球囊扩张由4~5ml增加到8~8.5ml,VFSS显示,钡剂在会厌谷、梨状隐窝的残留量明显减少,无呛咳或误吸,环咽肌开放基本正常,食物可顺利通过环咽肌进入食道,患者可经口安全进食.结论:初步表明,球囊扩张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于80岁以上高龄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及积极护理是有效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环咽肌对咽食管期的吞咽功能至关重要,环咽肌功能障碍涉及多种疾病,是临床上吞咽障碍常见的病因。目前导管球囊扩张技术因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不良并发症等特点成为治疗环咽肌功能障碍的首选干预方法。现综述导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功能障碍的生物力学、神经调控以及皮质可塑性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导管球囊扩张术结合用力吞咽法应用于老年环咽肌功能障碍病人的疗效。方法选择经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明确诊断为环咽肌功能障碍的老年病人3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研究组给予导管球囊扩张术结合用力吞咽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2组均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分别在治疗前和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满6周后,利用吞咽障碍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和VFSS进行评定,分析比较2组病人吞咽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有效率为7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FSS检查显示,治疗后2组Rosenbek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球囊扩张术结合用力吞咽法,在改善老年环咽肌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常规吞咽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电针与肌电生物反馈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脑梗死治疗后吞咽功能受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单纯进行电针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吞咽功能改善程度。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52.5%)(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电针疗法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术治疗老年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32例,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4例。治疗组给予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价及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造影检查(VFSS)。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66.7%vs 35.7%,P<0.05);2组环咽肌开放情况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5ml浓流质吞咽通过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0.16±0.08)s vs(0.22±0.04)s,P=0.018]。结论球囊扩张术结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可降低误吸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7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尿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终点为患者经口进食或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康复效果、治疗后吞咽进食情况及治疗前后咽通过时间、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可进水、可进食流质物、可进食糊状物、可进食固体食物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咽通过时间和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咽通过时间短于对照组,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有利于缩短吞咽功能恢复时间,促进患者康复,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球囊扩张术对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38例诊断明确并经头部CT/MRI证实,经数字化吞咽造影检查(VFSS)证实为环咽肌失弛缓的清醒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给予主动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每周治疗7次)。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DSA设备下的数字化VFSS、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及VFSS评估食管上括约肌开放程度及吞咽障碍程度。结果 (1)食管上括约肌完全开放比例比较:经主动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4周后,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食管上括约肌完全开放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0/19、1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4)。(2)FOIS评分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OI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分别为4(3,6)分比2(1,3)分,6(5,7)分比2(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75、3.85,均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OI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P=0.03)。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1例,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4例,两组治疗后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P=0.45)。(3)VFSS评分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分别为4(3,8)分比2(1,4)分,8(7,9)分比1(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65、3.86,均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8,P=0.01)。VFSS各分项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口腔期、咽期、误咽程度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Z值分别为2.64、3.29、3.35,均P0.01;观察组Z值分别为2.44、3.99、3.87,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口腔期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4,P=0.89),咽期和误咽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51、3.29,均P0.01)。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有效9例,治愈3例;观察组有效8例,治愈10例;治疗后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P=0.042)。结论主动球囊扩张术对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管球囊扩张联合早期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呼吸训练组(48例)和联合训练组(48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常规临床药物治疗及综合吞咽康复治疗外,还接受早期的呼吸训练。联合训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还接受尿管球囊扩张环咽肌训练。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康复疗效,于出院时记录两组患者留置胃管时间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呼吸训练组比较,治疗后联合训练组患者留置胃管时间[(16.34±2.14)d比(11.24±2.02)d]显著缩短,生活质量评分[(138.44±21.16)分比(159.73±20.85)分]及康复总有效率(79.17%比95.24%)均显著提高,P0.05或0.01。结论:尿管球囊扩张联合早期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具有较好的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咽期活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及神经内科收治的卒中后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76例,在排除40例患者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余36例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常规训练组(19例)和生物反馈组(17例)。给予常规训练组患者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组在常规训练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辅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患者均每周训练6次,共训练4周。于训练前和训练后进行吞咽造影评估并进行数字化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程度、咽期通过时间(PTT)、舌骨最大位移距离(Hmax D)。结果 (1)常规训练组训练前后UES完全开放率分别为26.3%(5/19)和47.4%(9/19),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P=0.020);生物反馈组训练前后UES完全开放率分别为47.1%(8/17)和82.4%(14/17),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6,P=0.001);两组训练前UES完全开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UES完全开放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40)。(2)常规训练组训练前后PTT分别为(0.24±0.07)、(0.19±0.06)s,生物反馈组训练前后PTT分别为(0.23±0.06)和(0.15±0.05)s,两组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50,P=0.000);两组训练前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6,P=0.038)。(3)常规训练组训练前后Hmax D分别为(0.5±0.4)、(0.9±0.4)cm,生物反馈组训练前后PTT分别为(0.6±0.4)和(1.3±0.6)cm,两组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56,P=0.000);两组训练前Hmax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Hmax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2,P=0.033)。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吞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具有协同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刺激联合吞咽康复治疗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12例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生物反馈刺激结合康复训练组(联合治疗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动态改变以洼田饮水实验分级法进行测评。结果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实验分级均有明显提高(P<0.01),联合治疗组吞咽障碍有效率高于吞咽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刺激联合吞咽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对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康复医学科自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2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32例。A组进行常规吞咽训练,B、C、D组在A组基础上分别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高频rTMS治疗、高频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比4组患者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舌喉复合体移动度(包括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舌骨上肌群肌电活动均方根(RMS)值、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以及临床疗效,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的SSA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B、C、D组均低于A组,D组均低于B、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患者的舌骨和甲状软骨上移度及前移度、舌骨上肌群RMS值均较治疗前提高,且B、C、D组均高于A组,D组高于B、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患者的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B、C、D组均高于A组(P<0.05),D组高于B、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高频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增加患者舌喉部肌肉运动,提高舌喉复合体移动度,改善吞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摄食管理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预防。方法脑卒中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在治疗组基础上给予摄食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治疗期间发生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人数、发生率及相关痰液病原种类患病人数。结果两组治疗前吞咽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0 d吞咽功能评级比较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吞咽功能障碍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4例发生肺炎,对照组9例出现肺炎,两组肺炎发生率较低,且观察组患病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肺炎感染患者经病原学检查发现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结论吞咽-摄食管理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相关肺炎起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吞咽功能,降低脑卒中后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配合间接吞咽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患者分为2组,即肌内效贴+间接吞咽治疗组(肌贴组),间接吞咽治疗组(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改良染色测试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对比,肌贴组饮水试验分级、染色试验残余量测定,观察结果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咽期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导管球囊扩张治疗脑卒中后上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的中枢神经调控机制。方法选取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球囊扩张组,每组9例;另选取同年龄段的健康受试者9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采用f MRI检测常规治疗组和球囊扩张组患者吞咽唾液时皮质兴奋性变化,正常对照组于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检测,比较各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激活情况。结果治疗后常规治疗组恢复经口进食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球囊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受试者吞咽唾液时,脑区激活范围大,包括两侧大脑的中央前回、后回,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同时小脑和脑干也存在部分激活,脑干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脑区激活范围和强度均明显减少。改良导管球囊扩张治疗后患者吞咽唾液时脑区激活范围明显多于治疗前,以左侧脑区为主,包括两侧大脑前部扣带回,左侧楔叶、辅助运动区、额叶、眶额皮质、岛叶、枕中回,但激活体素较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患者仅左侧楔前叶较治疗前有明显激活,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球囊扩张治疗可激活大脑感觉运动皮质区和皮质下吞咽活动相关的功能区,并通过离皮质通路来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认知-协调-建构"的心理干预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认知-协调-建构"的心理干预疗法,对照组30例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基础疗法组,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对照治疗前后诸症积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心理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对两组间治疗后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进行比较,除对排便费力、排便时间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指标治疗后两组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SCL-90的各因子在治疗前后对比,躯体化、强迫、抑郁、精神病性、饮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与心理干预疗法具有协同的作用,治疗功能性便秘优于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基础疗法,可以显著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脑卒中(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均采用吞咽困难标准量及表面肌电电生理评定。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吞咽康复训练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吞咽相关肌群的均方根振幅(RMS)和中位频率(MF)显著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量表评估与表面肌电评估相结合可形成相对客观的吞咽评价体系;针刺结合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能提高病人吞咽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在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86例患者被分为药物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治疗组(观察组46例),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 4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值的变化.结果 联合治疗组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瘫痪肌肉肌电值无论与治疗后比较,还是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2和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康复功能,并避免肌肉挛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冰刺激干预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南通市中医院收治的97例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A组(48例)与B组(49例)。其中A组给予常规摄食训练、功能锻炼及冰刺激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另给予穴位艾灸。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分级及反复唾液吞咽试验评估结果,并比较治疗前后颏下肌群表面肌电吞咽时程及最大振幅,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定为5~7级的占比明显大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间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定为5~7级的占比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吞咽次数及喉上抬幅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0.05),B组治疗后吞咽次数及喉上抬幅度均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吞咽时程均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B组治疗后吞咽时程明显短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最大振幅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0.05),B组治疗后最大振幅明显大于A组(P0.05)。A组、B组治疗期间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8%与8.16%,P0.05)。结论在常规摄食训练、功能锻炼基础上,艾灸联合冰刺激可明显促进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病人临床症状改善及吞咽功能恢复,缩短颏下肌群表面肌电吞咽时程及增大最大振幅,且未明显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吞咽障碍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运用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120例早期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纽和对照组2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测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功能分级法测评。结果:应用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康复治疗的治疗组,其FMA指数及吞咽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活动及吞咽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后8周,测定偏瘫侧腕关节的主动背伸活动范围(AROM),检测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 EMG 波幅,采用 Fugl 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偏瘫侧腕关节的AROM、腕背肌最大收缩时 EMGG波幅、FM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针刺能显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