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超早期(首次病情进展至溶栓时间≤3 h)溶栓联合围术期护脑药物治疗进展性脑梗死(PCi)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846例P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3例,两组均予抗炎、钙离子拮抗剂、减轻脑水肿、调治血压药、降糖药等常规及对症治疗,采用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抗凝联合围术期应用护脑药物(黄芪注射液30 ml 葛根素注射液15 ml 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静滴)治疗;对照组仅行早期(首次病情进展至溶栓时间3~6 h)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方法同上.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超早期溶栓联合围术期应护脑药物治疗PCI能有效防治脑缺血和再灌注后脑损伤,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
将20例发病6 h以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在溶栓前及溶栓后给予中药活血化瘀汤口服,对照组不服中药汤剂.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4 h、48 h、30 d卒中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80%,对照组为7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48 h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30 d时更加明显(P<0.01),两组均无死亡病例.认为活血化瘀汤对介入性动脉溶栓疗效有协同作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4例中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37例)给予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37例)。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疗效、并发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治愈率、恶化率、总有效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治疗后2 h、24 h、7 d、14 d NHI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 05),观察组治疗后2 h、24 h、7 d NHIS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P0. 05),两组治疗后14 d NH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再灌注损伤、颅内出血、血管闭塞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6例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24h、14d、3个月行NIHSS评分,3个月时行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造影发现闭塞38例,溶栓后血管再通33例(完全再通21例,部分再通12例);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3个月时mRS评分≤3分者28例;其间颅内出血2例,死亡3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能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每组60例。动脉溶栓组患者给予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溶栓前及溶栓后2 h、12 h、24 h、3 d、7 d、15 d、3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及溶栓后6 h、3 d、7 d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064,P0.05)。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15 d、30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组患者溶栓后2 h、12 h、24 h、3 d、7 d NIHSS评分均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溶栓前两组患者TT、PT及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组患者溶栓后6 h、3 d、7 d TT、PT长于静脉溶栓组,溶栓后6 h、3 d 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后7 d两组患者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7%,低于静脉溶栓组的25.00%(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相当,但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起效时间短,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时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老河口市一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早期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24 h内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晚期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24 h后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脂指标、空腹血糖(FBG)、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溶栓后1 d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和溶栓后3 d颅内出血发生率,溶栓前及溶栓后3 d、7 d凝血功能指标,溶栓前及溶栓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FBG、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1 d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和溶栓后3 d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7 d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溶栓后3 dPLT、MPV、PDW、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者溶栓后3 dPT、APTT、TT长于晚期组,FIB低于晚期组(P0.05)。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溶栓治疗后24 h后给予抗血小板治疗相比,溶栓治疗后24 h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反之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张兆  张千  李先锋 《内科》2014,(4):383-385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老年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infarction,ACI)的效果,评价发病3~6 h内动脉溶栓和发病3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发病6 h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发病3~6 h内)18例患者给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发病3 h内)15例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 h、24 h、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7 d和90 d的Barthel(BI)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 h、24 h、14 d的NIHSS评分和治疗后7 d、90 d的B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各时间点NIHSS评分和B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均与静脉溶栓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早期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79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超早期溶栓治疗,研究组给予超早期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Barthel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溶栓后第24 h、第7天及第14天,研究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后第7天及第14天,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有效保护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安全性以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使用阿替普酶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其中研究组是在患者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泵入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与溶栓后24 h、7 d的NIHSS评分,比较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以及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再闭塞、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其他部位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溶栓后24 h、7 d时,研究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后3个月,研究组mRS≤2分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VS 44.64%,P0.05)。研究组再闭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9%VS 17.86%,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研究组3例(5.36%)、对照组4例(7.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研究组1例(1.79%)、对照组2例(3.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部位出血:研究组3例(5.36%)、对照组5例(8.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研究组0例、对照组3例(5.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有效,能够明显降低再闭塞发生率以及脑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且安全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组12例行rtPA静脉溶栓.观察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lkin scale,mRS)评分评价2组转归.结果 动脉溶栓组完全再通18例(58.1%),部分再通7例(22.6%),血管再通率为80.6%,并发有症状颅内出血3例,死亡1例.尿激酶动脉溶栓组与rtPA静脉溶栓组90 d时转归良好率(74.2%对66.7%,x2=0.24,P=0.622)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9.68%对8.33%,x2=0.19,P=0.892)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治疗时间窗内尿激酶动脉溶栓能显著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转归,近期疗效和远期转归均与rtPA静脉溶栓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早期介入治疗伴有远端血管栓塞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伴有远端血管栓塞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病人43例,发病时间均在4.5 h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行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出血性事件;随访3个月后,记录两组预后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周及2周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完全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两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介入治疗可改善伴有远端血管栓塞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近期预后及生活质量,且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超早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0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BI)、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及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可有效提高ACI患者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发病6h内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53例,其中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27例患者为溶栓组,不接受溶栓、仅接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的26例患者为非溶栓组。收集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既往史、用药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基线、24h、7d、1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早期改善及脑出血转化发生率和12周患者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24h、7d后,溶栓组NIHSS改善分值(分别为11.1±10.1和9.0±9.9)与非溶栓组(分别为7.3±6.8和7.1±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溶栓组早期改善百分比(分别为25.9%和48.1%)明显优于非溶栓组(均为0,P=0.01)。发病12周,溶栓组NIHSS改善分值与非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溶栓组出血转化情况:发病24h、7d后,溶栓组(11.1%)均高于非溶栓组(3.8%),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发病12周,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患者死亡例数分别为5例和6例(P=0.68)。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能够提高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与非溶栓组比较,有增加出血转化的趋势及减少患者中远期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溶栓组先按0.6 mg/kg计算静脉rt PA用量,10%静脉推注,余量在60 min内滴完。随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血管闭塞者,酌情给予rt-PA 5~20 mg超选择接触性溶栓。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复方丹参16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8 d。采用欧洲脑卒中神经缺损评分量表(ESS)、Barthel指数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溶栓组患者在溶栓后24 h、21 d ESS评分明显升高(P0.05)。溶栓组(58.3%)明显高于对照组(25.0%)。结论小剂量rt-PA及时静脉溶栓,延长了治疗时间窗,联合动脉溶栓又提高了血管再通率,促进了临床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术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短期疗效及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8例采用尿激酶进行责任血管的动脉溶栓治疗(动脉溶栓组),52例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分别于溶栓治疗前及溶栓24h、7d、14d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病人溶栓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7d、14d,两组NIHSS评分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且动脉溶栓组NIHSS评分均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溶栓24h后,动脉溶栓组病人的责任血管再通率为79.31%,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的596.2%(P00.5);治疗12个月后,动脉溶栓组预后良好率为60.34%,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的40.38%(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短期疗效及预后效果均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AMI患者早期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与55例AMI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其溶栓后24h内T波倒置对判定冠脉再通的意义。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溶栓开始时间距发病6h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76.0%和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早期溶栓24h内T波倒置提示冠脉再通,早期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率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AMI的疗效,降低病死率。ST-T改变和T波倒置具有判断闭塞冠脉再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静脉溶栓组12例.动脉溶栓组患者在发病6 h内经DSA证实为颅内血管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尿激酶总量<75万U);静脉溶栓组患者于发病3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6例给予r-t PA 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先于1min内静脉推注10%,余量60min内静脉滴注;对照组20例给予肠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舒血宁注射液、脑细胞活化剂、钙通道阻滞剂及甘露醇等常规治疗;两组疗程为14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治疗前及治疗后1d、7d、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1%,对照组8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d、7d、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未见出血并发症,溶栓后再闭塞4例,死亡1例,对照组症状性出血2例,再闭塞5例,死亡3例。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h小时内给予r-t 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峡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2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超早期溶栓分为2组:溶栓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溶栓组患者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4.5 h时间窗内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抗凝、降压等常规治疗。对比2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远期预后及患者的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治疗24 h后,溶栓组患者的APTT[(32.9±2.8)vs(30.1±3.0)s]、PT[(13.7±1.6)vs(12.8±1.5)s]、TT[(17.3±1.0)vs(16.1±1.3)s]均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患者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2.6±0.4)vs(2.9±0.6)g/L,P0.05]。治疗前,溶栓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7 d、14 d、28 d后,溶栓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1、3、6个月,溶栓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溶栓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15%vs 64.62%,P0.05)。溶栓组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牙龈出血,2例鼻出血,13例静脉输液部位皮下出血,余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发生。结论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对远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995年3月至1999年6月收治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龄(66±9)岁.发病时间<6 h者57例,6~9 h 4例,9~12 h 1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31例).用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积分差值变化评估临床疗效并观察急性期并发症,采用Barthel指数及死亡率评估患者3个月时的疗效.结果 溶栓组急性期出现大量脑出血、全身性出血及症状再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3%、19%和26%.随访3个月,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溶栓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改善3个月时的预后;溶栓治疗的急性期有一定的并发症,特别是症状再加重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