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1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其病因尚不确切,根据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表明,人粒细胞无形体、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是该综合征的致病原,是经蜱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1].2006年,我国安徽省报道了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2],此后在其他省份陆续有散发病例报道.  相似文献   

2.
<正>新型布尼亚病毒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近年来被分离鉴定出的新病毒。该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nia syndrome,SFTS)以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病例有乏力,消化道症状,肌肉酸痛和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病情危重者可  相似文献   

3.
<正>自2005年起,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病例时有报道。该病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预后较差~([1])。SFTS由SFTS布尼亚病毒(SFTS virus,SFTSV)感染导致。SFTSV又称新布尼亚  相似文献   

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一种新发传染性疾病[1].目前,有关这一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报道较少,作为山东省疫区之一的地市,本研究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2例典型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成人EB病毒和新型布尼亚病毒同时感染较为罕见,本文报告一例成人EB病毒重叠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因“发热、恶心、呕吐伴腹泻1周”入院,有发热、脾大、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髓象易见嗜血现象、血清铁蛋白增高、病原学检查示EBV DNA载量升高、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诊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菊池病,噬血细胞综合征可能。对于在疾病流行地区及季节起病,有发热、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除了及时考虑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可能外,还应考虑到是否同时合并有其他疾病,如菊池病、HLH、淋巴瘤等。该患者经给予大剂量激素、大剂量人免疫球蛋白冲击及对症支持治疗,随时依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病情在短期内迅速获得有效缓解,最终治愈出院;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郧县人民医院报告的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例无啤叮咬史,在其密切接触的村民所养牛和邻居饲养的马身上检出蜱虫,实验室检测该病例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该病例被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浙江省天台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特点及流行特征。方法采用主动监测和病例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监测对象及病例血清学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以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2-2015年天台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及相关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15年,天台县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12例,死亡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发病最小年龄39岁,最大年龄75岁;发病高峰在4-8月份;蜱虫叮咬史有8例(67%)。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00%)、畏寒和乏力(83%)、全身酸痛(75%);重点地区无症状人群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监测阳性率1.4%。结论天台县已发现多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而且从无症状人群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应加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防控及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自2009年起我省从发热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血液中,分离出一种能够引起人类患有类似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疾病的病毒。采用逆转录的方法扩增病毒核酸(RT-PCR)。选择有地区代表性的病毒株采用23对引物扩增病毒全部基因序列,将获得的全部氨基酸序列经BLAST检索,与GenBank中已知的汉坦病毒属、白蛉热病毒属基因序列排列做比对,确定了我省新分离出的病毒株属于布尼亚科新型病毒。2010年3月17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李德新老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首次向世界公布我国新分离的病毒株被正式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 “新布尼亚病毒”,并确定了该病毒为“蜱咬病”的元凶。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新病毒”。方法 收集发病一周以内发热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血液首先做汉坦病毒(Hantavirus,HV)血清学检测,然后将样本采用多种细胞培养的方法进行病毒分离。结果 从我省发热伴出血征候群血液样本分离出新型病毒12株。结论 我省东部山区及丘陵地带有布尼亚新病毒流行,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与肾综合征出血热极为相似。但体外细胞培养及核苷酸序列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关键词 新布尼亚病毒 RT-PCR 细胞培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2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急性起病,散发于山区,多发病于夏秋季节.临床表现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伴纳差、肌肉酸痛及不同程度的出血,部分患者伴有肖化系统及神经、精神症状,同时表现为肝脾大、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异常.外周血见较多异型淋巴细胞,骨髓中见噬血组织细胞吞噬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现象等.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经抗病毒、支持、对症治疗后,患者痊愈10例,死亡2例.结论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迅速,易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而死亡,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40例病例和80例对照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应用荧光RT-PCR和IgM、IgG抗体试剂盒检测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及抗体。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农民占90.0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62.50%(50/80)(P<0.01)。病例组暴露于养狗、养猫、养牛、家禽养殖、生活区周围有蜱、病前1月被蜱叮咬、从事田间作业、工作区及住宅周围有杂草灌木的风险显著高于对照组(OR值均大于1,P值均小于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民族和职业因素后,生活区周围有蜱(OR=5.44, P<0.01)是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形式的蜱暴露为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金迪普拉病毒(Chandipuravirus,CH PV)最初被认为是一种孤儿病毒,后来报道它可引起少数患者发热[1]、关节痛、Reye综合征[2]。CH PV在印度、斯里兰卡[3]、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4,5]普遍存在,能够感染许多哺乳动物;而感染人类并导致发病的情况却仅在印度发现。1965年在印度马哈拉  相似文献   

12.
<正>成人EB病毒和新型布尼亚病毒同时感染的临床相关报道较少,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困难。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成人EB病毒重叠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诊治过程报道如下。患者女,51岁,因"发热、恶心、呕吐伴腹泻1周"于2015年9月10日收入感染科。入院查体:T38.7℃,神清,精神差,左侧颈部可触及一黄豆大小质软淋巴结,活动度可,无压痛,左腹股沟可触及成  相似文献   

13.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1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生活环境、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急性起病,居住山区,呈散发患者,多发病于夏秋季节。临床表现均有发热、纳差、肌肉酸痛及不同程度的出血,部分患者伴有消化系统及神经、精神症状。经抗病毒、支持、对症治疗9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中老年好发,应积极给予支持、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传染性人畜共患病,属于出血热的一种,由布尼亚病毒科的一种新型白蛉病毒SFTS病毒(SFTSV)引起。出血热的主要症状是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胃肠道异常。有时在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全身器官衰竭,SFTS患者的平均死亡率接近10%。SFT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仍无针对该病毒的治疗方法。保护自己不受感染最简单的方法是避免被蜱虫叮咬。目前,该疾病已经演变成为世界各国人类的严重健康问题。收集SFTS的流行病学资料,了解SFTS的疾病特点和诊疗进展,以帮助应对这种疾病。本综述将从流行病学史、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最新策略展开逐一阐述。  相似文献   

1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新布尼亚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体.蜱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该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部分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约10%.本文对该病病原学、病例分布特点及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流行环节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又称巨大淋巴结病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由Castleman等[1]于1956年首次报道,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反应性慢性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2010年,Takai等[2]首次将一类以血小板减少、全身水肿、发热、骨髓纤维化、肝脾肿大的多中心型CD患者归为一种新的临床综合征(TAFRO综合征)。TAFRO综合征被认为是CD的一种罕见特殊类型。本文主要报道1例以大量腹水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TAFRO综合征患者,旨在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致SFTSV致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病多发生于丘陵地带的中老年人,部分患者有蜱虫叮咬史,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经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后,19例临床治愈出院,3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自动出院。结论:SFTSV致SFTS是一种新发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误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20例重症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对20例核酸检测阳性的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例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重症患者均有发热(100%),伴全身中毒症状及胃肠道症状,11例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血小板显著下降20例,白细胞明显下降18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脑钠肽、淀粉酶及脂肪酶不同程度升高,蛋白尿19例及血尿12例。8例(40%)重症患者死亡。结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血小板及白细胞进行性下降、心肌酶谱及血淀粉酶和脂肪酶明显升高、电解质显著异常、白蛋白低下,是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其预后差。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患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期采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肝脏损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lcfeverwithrenalsyndromHFRS)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毒具有泛嗜性,可造成多器官的损害,临床L除有“发热、血小板减少、肾脏损害”等主要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复杂的临床表现,其中,肝脏损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的关注。本文回顾近年来有关HFRS患者肝脏损害的文献,总结了其临床特点、病理改变及可能的发病机理。tiM床情况近十年来,HFRS病情向轻型化、高越期率、低死亡率转化的同时,肝脏损害的报道却明显增加。各地所报道的肝损害发生率有很大的差异,为14.6…  相似文献   

20.
徐慧宁  张宇  于杰  高巍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4076-4077
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发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1,2〕。对于实验室确诊病例,暂定为"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主要分布在呈丘陵地貌的农村地区,发病时间为3~11月,中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