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西兰兔心肌缺血后血清中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的动态变化,以及中药桂枝汤复合方剂的干预作用。方法:将24只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每组8只。药物组用桂枝汤复合方剂(6g·kg~(-1)·d~(-1))灌胃14d,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4d。制作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药物组和模型组),正常组只穿线不结扎。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复制心肌缺血模型。ELISA法检测血清H-FABP的含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射血分数(EF)。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结扎后30min H-FABP浓度开始升高,4h达高峰,6h开始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结扎后各时间点H-FABP含量均降低,结扎后6h心脏射血分数增高(P0.05)。结论:血清H-FABP含量随心肌缺血时间有动态变化,中药桂枝汤复合方剂的预防应用可以降低血清H-FABP含量,改善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H-FABP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1日至2014年2月20日之间住院的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72例。按照H-FABP高于及低于平均值分为A、B两组,其中A组共25例,B组共47例,观察记录心力衰竭组患者3个月不良心脏事件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既往年龄、性别、既往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史、既往药物治疗史、吸烟史、饮酒史等等基础资料分布均衡,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个月后,H-FABP阳性组较H-FABP阴性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加重、心源性休克等预后指标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阳性组较H-FABP阴性组患者预后差,H-FABP有助于评价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预后,临床上应该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近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组90例成功择期PCI的冠心病患者,测定其冠脉支架术后3~6h内的H-FABP,并术后随访6个月,以发生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血管内再狭窄,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研究终点。结果经过6个月的随访,共有26例发生了心血管事件,其中心源性猝死1例,血管内再狭窄1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15例。心脏事件组H-FABP阳性率较无心血管事件组增高(P<0.05);Cox模型多因素逐步分析显示H-FABP阳性是冠脉支架术后再发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RR=5.82,P<0.05;95%CI 1.37~24.73)。结论 H-FABP阳性增加CHD患者支架术后6个月内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H-FABP阳性是冠心病冠脉支架术后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以174例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CS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在患者入院后0 h、3 h、6 h、12 h和24 h分别测定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H-FABP诊断ACS的准确性。结果 AMI组入院后0、3、6、12和24 h的血清H-FABP和肌钙蛋白(cTn)I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01)。0 h、3 h、6 h的H-FABP阳性率明显高于cTnI阳性率,而12 h和24 h的H-FABP阳性率却显著低于cTnI阳性率。结论 H-FABP可以用于ACS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110例并行冠脉造影证实,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5例,稳定型心绞痛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测量待测血清HFABP、Myo、cTn和CK-MB浓度,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所规定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记分分段评价标准,对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分度,累及血管支数计算;用卡方检验分析血HFABP、Myo和cTnI以及CK-MB与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相关性。结果 AMI患者H-FABP、CK-MB、MYO、cTnI较健康体检者、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显著增高(P<0.01),UAP患者H-FABP也较SAP患者升高(P<0.01),无论是胸痛发生3小时前还是3小时之后,H-FABP的阳性率均比Myo和CK-MB以及cTnI敏感性更高(P<0.01)。在ACS患者H-FABP无论在发病3小时之前还是之后均较Myo和cTnI以及CK-MB更早出现(P<0.05)。ACS患者H-FABP的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明显相关,即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高于单支病变,重度狭窄高于中度和轻度狭窄病变(P<0.05)。ACS患者的心脏射血分数(EF值)小于40%的H-FABP水平要高于EF大于40%的H-FABP水平(P<0.05)。结论 H-FABP对ACS的诊断较Myo、CK-MB和cTnI更敏感。H-FABP、Myo、cTnI以及CK-MB的联合检测与ACS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H-FABP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程度更高。血清H-FABP、Myo、cTnI以及CK-MB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加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胸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比较不同心脏标志物诊断AMI的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因急性胸痛发作6h内就诊患者122例,即刻采肘静脉血5ml。采用快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检测H-FABP,同时测定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采用SPSS17.0软件比较3种心脏标志物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在AMI发病6h内,H-FABP对AMI的诊断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nT和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FABP是目前早期(0~6h)诊断AMI比较敏感和准确的心脏生化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100例早期胸痛患者分别进行H-FABP检测和常规实验室方法检测cTnI和CK-MB,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H-FABP检测的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常规的检测(P<0.05)。结论 H-FAB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作为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能及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心血管指南常规治疗。丹参多酚盐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4 d为一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收缩功能的改善情况,治疗6 w后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及血清H-FABP。结果治疗后两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有改善,治疗组改善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疗后治疗组脑钠肽(BNP)、血清H-FAB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显著改善患者左心功能及降低其血清H-FABP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 fatty acid-bingingprotein,H-FABP)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心肌细胞内的低分子量可溶性细胞质蛋白。在心肌中的含量比骨骼肌高10倍,在肝脏、肾脏、小肠中含量很低,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它能快速从心肌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液循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目前,H-FABP作为心肌细胞受损新的理想心脏标记物正引起广泛地关注。我们就H-FABP的理化结构、生物学功能、检测方法及其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心肌梗塞;;脂肪酸;;氨基酸序列;;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的峰值浓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入院距发病时间2h以内的AMI患者60例,于入院即刻至发病10h期间,每2h测定1次血浆H-FABP的浓度。根据H-FABP峰值水平的平均值将患者划分为H-FABP高值组和低值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后1个月、1年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靶病变血管重建)的发生率。结果与H-FABP低值组相比,H-FABP高值组发病后1个月、1年,MACE及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MACE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H-FABP酶峰水平的升高对AMI患者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