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yt.  GNJ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1,18(9):407-409,396
反流性食管炎(RE)的治疗旨在加强抗反流屏障,增强食管清除能力,改善胃排空及括约肌功能,减少胃内容数量与酸度,以保护受损组织。西沙必利(cisapride)是唯一已证实有效的促动力药物。常规剂量 H_2受体阻断药或硫糖铝单一使用可达到相同的症状缓解与病变愈合的效果。H_2受体阻断药晚餐后给药能有效地抑制夜间泌酸,用更大剂量 H_2受体阻断药或奥美拉唑(omeperazole)则症状缓解与愈合会更快。是否必要维持低酸或无酸状态尚待明确。  相似文献   

2.
酸性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的改良制备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 :改进酸性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 ,统一结扎幽门 ,从而去除因反流量不同而造成的结果偏差。方法 :模型组大鼠行不全幽门结扎加贲门肌切开术。用外径为 1.5 5 m m的金属针穿刺入胃并通过幽门 ,结扎剩余幽门 ,贲门肌纵行切开 0 .5 cm。对照组行全幽门结扎加贲门肌切开术。结果 :模型组与对照组的食管下段粘膜 p H值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模型组大鼠均存活 ,存活率为 10 0 %。对照组大鼠死亡 3只 ,存活率为6 2 .5 %。结论 :该模型的技术改进在增加存活率的基础上 ,保证了大鼠模型幽门内径的一致 ,操作上更为规范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与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主要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sphincter,LES)松弛,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下段。这种现象可属生理性,常于正常人餐后出现,但因反流量不多,时间短暂,反流物即被清除回至胃内,并不致病。当有 LES 功能不良,导致频繁的 GER,量多且较持久时,可损伤食管下段粘膜而形成反流性食管炎,并能产生食管溃  相似文献   

4.
老年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是指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组织损害,属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近年来,随着内镜检查的广泛开展及便携式24h食管pH监...  相似文献   

5.
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是胃液或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炎症。本病的治疗目前主要采取抑制胃酸、强化和维护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增强抗反流机制,促进食管及胃的排空能力以及强化食管粘膜的防御机能等措施。我们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就其药物治疗作一综述。一、抑制胃酸分泌药物H2受体拮抗剂 对照研究表明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在改善RE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安慰剂,但它们的疗效与剂量有关,一般来说,用于治疗RE的剂量高于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剂量。西咪替丁常用1.0~1.8g/d,分2~4次服…  相似文献   

6.
一氧化氮在实验性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在实验性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8 只SD大鼠随机分为3 组:A组:采用完全幽门结扎 贲门肌切开术;B组:采用半幽门缝扎 贲门肌切开术,分别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C组:假手术对照组。并于模型制备后24小时、48 小时、72 小时观察食管下端粘膜的病理表现,测定食管组织的NO含量。结果 食管炎指数(肉眼和显微镜下),A 组术后24小时以及B组术后24 小时、48 小时、72 小时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01 );食管组织NO含量,A 组术后24小时以及B组术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与C组比较,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 P< 0.01 );不同程度食管炎组的食管组织NO 含量均明显高于非食管炎组(P<0.05,P< 0.01 ),而不同程度食管炎组间的食管组织NO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 )。结论 NO在实验性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中对食管粘膜可能发挥损伤和保护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的流行病学资料极少见,为了解本地区的RE患病情况及特点,我们对1989~1998年内镜检出的RE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分析。广东省四会市位于东经112°,北纬23°,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粤中部偏西,年平均气温为20℃左右(1~35℃)。1.RE检出率:10年间胃镜检查有上消化道症状患者18080例,检出RE975例,检出率5.39%。1989~1993年的前5年检出率为4.64%(394/8500),1994~1998年后5年检出率6.06%(58…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Jiang J  Wang H  Wang M  Wagn T  Bi C  Liu B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2):822-824
目的 探讨酸及胆汁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 (GERD)中的发生情况及二者在GER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2例有反流症状的患者行内镜检查及 2 4hpH值和胆汁反流检测。结果  5 2例受检者中 ,42例测得明显反流 ,其中混合反流占 5 9 5 % (2 5 /4 2 ) ,单纯反流仅占 40 5 % (17/4 2 )。在单纯反流中 ,以单纯酸反流为主 ,占 76 4% (13 /17) ;在混合反流中 ,以酸反流为主 ,反流程度较重 ,胆汁反流程度较轻 ;反流性食管炎在混合反流中的比例显著大于单纯酸反流 (P <0 0 5 ) ,且混合反流中的食管炎显著重于单纯反流 (P <0 0 5 ) ;反流症状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与酸反流指数呈线性相关。结论 GERD中以混合反流为主 ;在混合反流及单纯反流中均以酸反流为主。酸反流和胆汁反流存在正性协同作用。酸反流是引起反流症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反流性食管炎在世界范围内均十分常见,目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内镜下的形态学改变,其中内镜下的炎症分级与反流程度呈正相关,能较好地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于1998年制订了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及分级标准(烟台标准,见附表),本标准简明扼要,易于推广,但标准中无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规范诊断和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损伤了食管粘膜,产生症状,称之为“反流性食管炎”。有的患者内镜下无特征表现而仅有病理组织学的改变,但有反流症状,经食管下段pH测定,可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病(GERD)。也有少数患者内镜下有病变而症状较轻,经24小时pH监测,证实属酸性或碱性反流所致的食管炎症。反流性食管炎是常见的疾病,据欧洲和美国的报道该病的发病率约在7%~15%,我国的发病率约为7%~8%。美国最近统计,单有反酸或烧心症状者,大约有60%,他们常自己服用抗酸药物(80%中和…  相似文献   

11.
反流性食管炎(RE)近年发病有增高的趋势,我们从1994年1月~1998年5月应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15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过胃镜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对反流性食管炎(RE)的诊断。方法按新的RE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通过电子胃镜进行分析。结果RE内镜下以Ⅰ~Ⅱ级为主,年龄40岁以上患病率高,临床表现反酸、烧心为主,胸骨后疼痛次之。结论内镜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RE的诊断准确性,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3.
反流性食管炎合并霉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1994年2月至1998年9月,我院对140例经内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就其是否合并霉菌感染作了初步观察,并同时与104例正常食管霉菌寄居情况进行调查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4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男102例,女38例,年龄20~70岁。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反酸、烧心、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痛或吞咽困难等症状。行纤维胃镜检查并根据反流性食管炎内镜诊断标准,按Savary-Miller分级[1],Ⅰ级132例,Ⅱ级4例,Ⅳ级4例。在食管下段距食管、胃联合部1~2cm处及以上部位…  相似文献   

14.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简称RE)是指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特别是胃液中的胃酸)反流至食管的一种病理状态,并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可经内镜发现及活检证实。一般食管粘膜损伤的程度与临床症状相关,但不一定平行。该病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自从内镜在临床广泛应用,很多医疗单位又开展了食管24小时pH监测和食管测压,证实该病在国内并不少见。长海医院在上海进行普查,  相似文献   

15.
新近一些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显示 ,反流性食管炎 (RE)作为出血原因占 7%~ 2 4%。本研究旨在确定RE病人确诊 1年中出血性RE的发病率 ,并确定RE出血相关性独立因素 ,以评估预防出血的可能性。方法 法国Reims大学医院 1 996年 1月~1 996年 1 2月进行了这项前瞻性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经上消化道内窥镜诊断为RE。RE分级按Savary Miller分级法。前瞻性记录研究参数 ,包括既往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结果 ,人口统计学数据 ,体重指数 (BMI) ,GERD症状 ,饮酒、吸烟情况 ,目前或新近 ( <7日 )应用阿司匹林或非类…  相似文献   

16.
内镜对反流性食管炎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内镜对反流性食管炎诊断价值探讨王士杰丛庆文王其彰戴继红吴明利张立玮王顺平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系胃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腔内的一种特征性表现。现结合本组内镜诊断1595例RE进行分析,探讨内镜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食管腺癌(EAC)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其恶性程度较高,较早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很差。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亦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胃食管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慢性炎症是食管腺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伴随食管反流的患者发展为腺癌的风险提高了2~7倍,且患癌风险与反流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外表现与酸反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外表现与酸反流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至2007年2月在卫生部北京医院消化科、呼吸科及耳鼻喉科门诊和住院的患者,均经胃镜检查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RE),具有烧心、反酸等胃食管反流和(或)RE的食管外症状(咳嗽、咽喉痛、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等)。依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分为食管外表现组及对照组(不具有食管外表现)。食管外表现组32例,对照组35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24 h食管pH监测,并于治疗前、后对症状积分评定。所有患者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结果食管外表现组与对照组PPI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6.4%与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外症状与酸反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反流性食管炎 (Refluxesophagitis ,RE)为临床常见病。我院在 1997年 9月~ 1999年 10月对藏族居民 697人通过胃镜检查、2 4小时 pH和测压检查 ,检出反流性食管炎 186例 ,为受检者的 2 6.7% ,明显高于北京协和医院 1986年检出反流性食管炎的 5 .8% ,且高于高原地区其它民族[1] 。分析如下。1 一般情况186例患者均为高原地区藏族居民 ,男 14 2例 ,女4 4例 ,年龄 15~ 68岁 ,平均 31.4岁。诊断标准 :①内镜诊断标准采用 1991年第九届世界胃肠学术会议标准。② 2 4小时食管内pH监测标准采用高萍、许国铭等[2 ] 5 0例正…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酸和胆汁反流的发生情况。方法:RE患者85例及健康志愿者20例,应用DigitraperMKⅢ型便携式pH监测仪及Bilitec 2000便携式胆汁监测仪同步监测食管24h pH变化及胆汁反流。结果:RE组有酸和胆汁共同反流者为53例(62.4%),单纯酸反流者26例(30.6%),单纯胆汁反流者3例(3.5%),无任何反流者3例(3.5%)。RE组中酸及胆汁反流次数、持续反流大于5min次数、最长持续反流时间及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胆汁反流与酸反流同样常见于RE患者,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同步动态监测食管pH值及胆汁变化对R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