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2表达水平及其与DC免疫诱导能力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DC免疫功能在宿主免疫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以健康成人(n=10)作为对照.检测临床确诊肝癌患(n=10)外周血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表达水平及DC免疫诱导能力.结果 肝癌患DC表面HLADR及B2表达水平(6.7±1.6及6.1±1.1)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4及9.6±1.2VOF,P<0.05).其DC体外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3100±120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1):以抗HLA-DR单抗及抗B2单抗完全封闭对照组DC表面HLA-DR及B2.则该DC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3900±1.5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5).结论 肝癌患DC表面HLA-DR及B2表达水平下降与DC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DC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肝癌(或许包括其它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CHB)病毒感染后,树突状细胞(DCs)抗原提呈功能下降,表现为成熟障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不同程度下调,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能力减弱。由于DCs不能有效地提呈抗原,无法激活正免疫应答,这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功能.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无血清培养法分离培养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用液闪计数仪观察DC对T细胞的增殖作用,用ELISA法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患者组DC的CD86的表达率为(70.2±5.2)%,明显低于正常人组(95.3±3.8)%,P<0.01;其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每分钟液闪计数cpm为10000±2000,明显低于正常人组(cpm为30000±3000),P<0.01患者MLR中IL-12为(120.0±19.7)pg/ml,γ-干扰素为(799.0±161.3)pg/m1,明显低于正常人组的(280.0±41.1)pg/ml和(3359.0±635.4)pg/ml,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免疫功能低下,并与DC表面CD86的表达率下降及DC分泌IL-12减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免疫分子 HLA-DR 及 B_7表达水平及其与 DC 免疫诱导能力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 DC 免疫功能在宿主免疫功能中的作用.方法以健康成人(n=10)作为对照,检测临床确诊肝癌患者(n=10)外周血 DC 表面免疫分子 HLA-DR 及 B_7表达水平及 DC 免疫诱导能力.结果肝癌患者 DC 表面 HLA-DR 及 B_7表达水平(6.7±1.6及6.1±1.1)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4及9.6±1.2 VOF,P<0.05),其 DC 体外诱导 T细胞增殖能力(3100±120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1);以抗 HLA-DR 单抗及抗 B_7单抗完全封闭对照组 DC 表面 HLA-DR 及 B_7。则该 DC 诱导 T 细胞增殖能力(3900±1.5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5)。结论肝癌患者 DC 表面 HLA-DR 及 B_7表达水平下降与 DC 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DC 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肝癌(或许包括其它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7表达水平及其与DC免疫诱导能力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DC免疫功能在宿主抗肿瘤免疫无能中的作用。方法 以健康成人(n=10)作为对照.检测临床确诊肝癌患(n=10)外周血DC表面免疫分子HLA-DR及B7表达水平及DC免疫诱导能力.结果 肝癌患DC表面HLA-DR及B7表达水平(6.7±1.6及6.1±1.1)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4及9.6±1.2.p<0.05),其DC体外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3100±120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1);以抗HLA-DR单抗及抗B,单抗完全封闭对照组DC表面HLA-DR及B7.则该DC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3900±105cpm)亦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90cpm.p<0.05).结论 肝癌患DC表面HLA-DR及B7表达水平下降与DC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DC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肝癌(或许包括其他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是否诱导特异性T细胞应答。方法(1)将研究对象分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急性乙型肝炎痊愈组、健康志愿者组,分离各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检测其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特异表位多肽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18-27的记忆性免疫应答;(2)培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将负载有乙型肝炎抗原表位多肽的DC诱导特异的T细胞应答。采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检测诱导的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诱导的T细胞杀伤活性。结果(1)急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对HBcAg 18-27 CTL特异表位多肽存在记忆的免疫应答,其分泌干扰素-γ的CD8+T细胞占CD8+T细胞总数的(4.3±2.5)%,分泌白细胞介素-2的占总细胞数的(4.8±2.2)%,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占总细胞数的(4.6±2.3)%。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对其记忆应答很低,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为2.508-3.305,P<0.05。(2)用多肽共孵育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多次诱导的T细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加肽孵育的靶细胞比例为30:1、10:1、3:1时,其杀伤率分别为(57.0±20.3)%、(49.5±20.2)%、(21.8±12.9)%,均高于对照组,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可以诱导特异的T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负载肝癌相关抗原后成熟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DC)负载肝癌相关抗原后的成熟调控。方法 用SDS-PAGE制备电泳纯化牛结核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70,用其诱导DC的分化与成熟。结果 DC负载肝癌可溶性抗原后,10%2细胞失去了DC特征,同时其表面CD54(90.0%),CD83(78.0%),CD86(85.0%)分子表达下降;牛分枝杆菌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 HSP70)的活化有利于负载肝癌可溶性抗原后的DC维持其特异性标志,同时DC表面CD54(92.0%),CD83(90.0%),CD86(91.0%)分子表达增加,DC诱导同种异体淋巴细胞转化的能力增加,淋巴细胞增殖加快,从而促进DC成熟,增加其抗原呈递能力。结论 预示BCG HSP70有可能成为促进DC活化和成熟的另一重要分子。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鉴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树突状细胞(DC)在人体免疫系统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根据其细胞表面标志不同,可将DC分为DC1和DC2亚群[2]。我们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DC亚群变化及其功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等关系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随机选择解放军第251医院2001年5月~10月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人24例(其中轻、中型19例,重型5例),男17例,女3例,平均年龄29.5(12~47)岁。诊断符合2000年9月全国第十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西安)修订标准。全部病例排除其他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对照者为10名健康自愿献血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不同HBV抗原负载下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变化及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后DC的功能变化。方法分离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在不同抗原负载下(HBsAg、HBcAg、HBsAg联合HBcAg)诱导DC分化成熟,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3、CD1a及HLA-Ⅱ类分子HLA-DR表达水平,同时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评估DC功能。结果与负载HBsAg诱导相比,HBcAg、HBsAg联合HBcAg诱导下DC共刺激分子表达明显增强(HLA-DR:85.12±1.55比98.37±1.27比99.21±1.33;CD1a:15.69±2.46比16.25±2.33比42.20±1.10;CD80:71.88±6.38比80.74±3.23比94.70±2.77;CD83:32.64±2.77比42.55±2.88比44.16±1.89)。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提示DC功能改善更显著,尤其HBsAg联合HBcAg诱导DC功能改善更加明显(HBV DNA阳性:7.29±0.17比7.99±0.43比8.56±0.31;HBV DNA阴性:7.48±0.30比8.22±0.41比8.78±0.31)。将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前后DC功能进行比较,经抗病毒治疗在充分抑制HBV DNA复制的情况下,DC功能的恢复更趋于完善(HLA-DR:99.21±1.33比99.82±2.67;CD1a:42.20±1.10比71.33±5.89;CD80:94.70±2.77比96.42±3.56;CD83:44.16±1.89比68.34±2.11)。结论 HBsAg联合HBcAg诱导DC细胞功能明显得到恢复和增强,HBV DNA阴性时诱导自体DC功能恢复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与肝癌的免疫逃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研究不同HBV DNA载量的CHB患者外周血DC表型及功能变化,探讨HBV在DC成熟障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筛选血清HBV DNA>10~5拷贝/ml且无其他肝脏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CHB患者28例。所有病例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4周。治疗前后测定外周血HBV DNA并经肝穿刺明确肝组织病理状态。将治疗前患者设为高载量组(HBV DNA>10~5拷贝/ml),共28例;治疗后患者设为低载量组(HBV DNA<10~3拷贝/ml),共25例。从患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用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型,MTT法测定DC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ELISA法测定DC分泌IL-12和IL-10的量。同时以10名健康人作对照。结果DC在体外经细胞因子的刺激可明显增殖,但CHB患者DC的扩增数量、速度低于正常人。DC表面标记:正常人的HLA-DR、CD86、CD80和CD83表达阳性率均大于80%,显著高于两组CHB患者;不同HBV DNA载量的两组CHB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CHB患者的DE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的刺激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HB患者和正常人DC上清液中IL-10的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载量组与低载量组纯DC培养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上清液中IL-12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分别明显低于正常人DC。结论在HBV持续感染期间,CHB患者DC的表型变化及功能下调与外周血HBV DNA载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培养鉴定和功能特点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特点,探讨其与肝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分离获得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加入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4,胎肝酪氨酸激酶受体的配体(FLt3-L)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使DC细胞增殖,成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的表面标志,同时检测DC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的刺激能力和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DC在体外经细胞因子的刺激可明显增殖,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的增殖速度低于正常人;DC表面标志人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HLA-DR),CD-80(B7-1),CD-86(B7-2)和CD-1α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01),尤以CD-1α的降低更为显著,DC在MLR中的刺激能力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并且与正常对照相比,其产生的IL-12水平降低,而NO水平却增高(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的表型不成熟和功能的缺失,由此导致IL-12的产生和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的降低,可能是HBV感染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HBV DNA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比较抗病毒治疗与未抗病毒治疗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5例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定量检测其术前和术后第3天的HBV DNA载量及白细胞介素(IL)-6、IL-10、IL-27的水平。根据术后HBV DNA载量,将患者分成HBV DNA升高(激活)组和不变组。升高组给予抗病毒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组患者HBV激活率为37%(24/65),术前HBV DNA1×104 IU/ml的患者,术后HBV激活率为75%(18/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06)及肝切缘无水酒精注射(P=0.004)是引起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ELISA结果示术后IL-10升高与HBV再激活有关(P=0.001),IL-6升高及IL-27降低与HBV不变有关(P=0.000)。术后HBV DNA升高且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与其他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可能引起患者HBV再激活,围手术期内应监测HBV DNA载量的变化。肿瘤直径、术中行肝切缘无水酒精注射术是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术后IL-10、IL-6水平的变化可能与HBV DNA的变化有关。术后HBV再激活近期不会加重肝功能损伤,术后抗病毒治疗对患者近期肝功能的恢复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Ⅱ型树突状细胞(pDC2)的数量和产生α干扰素的功能,并分析其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和发生机会性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27例HBV引起的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外周血pDC2和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用体外灭活的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刺激并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检测培养上清液中α干扰素的产量。结果 肝炎肝硬化患者pDC2的比例、细胞数和产生α干扰素的功能均降低;pDC2的数量与CDs^ T细胞及NK细胞数量高低存在正相关,而且发生机会性感染组患者的pDC2、CDs^ T细胞及NK细胞数均低于未感染组。结论 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pDC2数量和功能下降,伴随CDs^ T细胞和NK细胞数平行降低,与肝炎肝硬化疾病进程和机会性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衍生的树突状细胞(MoDC)经聚肌胞苷酸刺激后表型变化及细胞因子分泌情况,了解MoDC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其在慢性乙型肝炎(CHB)重症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CSHB组患者37例、CHB组患者20例和健康对照者20例的外周血,分离PBMC,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法获得纯化的PBMC,体外培养诱导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聚肌胞苷酸刺激为成熟树突状细胞(mDC).流式细胞术检测iDC及mDC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CD83、CD86、CD80的平均荧光强度(MFI);ELISA测定聚肌胞苷酸刺激后12、24、48 h的MoDC培养上清液中IL-12、IL-6、TNF-α分泌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 3组iDC表面HLA-DR、CD83、CD86、CD80的MF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HB组患者mDC表面HLA-DR、CD83、CD86、CD80的MFI与CHB组、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低下(F值分别为59.73、13.95、34.80和73.02,均P<0.05).聚肌胞苷酸刺激12、24、48 h时IL-12分泌量为:健康对照组>CHB组>CSHB组(F值分别为151.34、126.65、72.76,均P<0.05),其中24 h时分泌量最高,分别为(48.2±7.6)、(56.7±11.8)、(97.8±16.2)ng/L.IL-6在上述3个时间点的分泌量为:CSHB组>CHB组>健康对照组(F值分别为92.50、86.89、64.57,均P<0.05),其中12 h分泌量最高,分别为(1698.3±340.4)、(965.8±231.7)、(697.8±213.6)ng/L.TNF-α在上述3个时间点的分泌量为:CSHB组>CHB组>健康对照组(F值分别为58.66、122.36、44.73,均P<0.05),24 h表达量分别为(19 672.7±4214.7)、(9946.1±2586.5)、(6659.2±955.8)ng/L.结论 CSHB患者MoDC成熟障碍,表现为IL-12分泌低下,而IL-6及TNF-α分泌亢进,可能是加剧肝脏炎性反应致重型肝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肿瘤和最主要的死因之一,多发生于HBV和HCV感染导致的肝硬化患者,筛查肝硬化人群,早期诊断HCC可降低肿瘤的病死率。甲胎蛋白(AFP)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辅助诊断HCC的血清学指标,是对B超、CT等影像学诊断的有效补充。最近的荟萃分析表明,不同研究论文报道的AFP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现象不能完全用AFP的临界值不同解释。血清中的N糖蛋白主要由肝脏和B淋巴细胞合成,N糖成分的改变可反应肝脏或B淋巴细胞功能的改变,糖链的改变常常反应出机体的异常改变。糖组学在诊断领域的应用曾经因为缺少合适的分析技术而受限制,血清中N糖组学分析技术克服了这一屏障。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血清中N糖指纹图谱应用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肝癌辅助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和前C区突变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感染疾病科门诊和住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166例(对照),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158例和非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57例,采用PCR扩增后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BCP和前C区突变,同时确定基因型.数据采用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患者以HBV基因B型为主,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有124例,肝硬化肝细胞癌有126例,非肝硬化肝细胞癌有50例.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单变量分析中BCP V1753突变(x2=7.927,P=0.005)、BCP T1762/A1764双突变(x2=12.796,P<0.01)、前C区A1896突变(x2=6.890,P=0.009)和前C区A1899突变(x2=11.850,P=0.001)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前C区A1896突变(x2 =27.310,P<0.01)和前C区A1899突变(x2=7.575,P=0.006)与非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HBeAg阳性患者中,BCP T1762/A1764双突变(wald=6.180,P=0.016,OR=8.883)和前C区A1899突变(wald=10.279,P=0.001,OR=7.475)是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前C区A1896突变(wald=4.324,P=0.038,OR=4.439)和前C区A1899突变(wald=4.850,P=0.028,OR=6.010)是非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在HBeAg阴性患者中,仅前C区A1896突变(wald=15.448,P<0.01,OR=12.128)是非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BCP T1762/A1764双突变与HBeAg阳性患者的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有关,前C区A1896突变与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的非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有关,前C区A1899突变与HBeAg阳性患者的肝硬化肝细胞癌和非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多基因表达异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HBV感染是导致HCC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涉及到多基因表达的改变,单基因研究很难代表HCC基因变化的全貌,借助于DNA芯片这一高通量基因表达谱分析手段,有可能揭示HCC多基因表达异常的变化状况,探讨其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我们应用含有18993个已知基因的Affymetrix U133plus 2.0芯片研究HCC患者及正常人肝组织基因表达情况,初步分析差异基因表达及其在HCC中的可能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小鼠肝癌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鼠肝癌树突状细胞(D C)融合瘤苗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用聚乙二醇(P E G)法制备小鼠肝癌D C融合瘤苗;流式细胞仪检测融合细胞表型特征;体内预防试验观察融合瘤苗免疫小鼠抵抗肿瘤攻击能力,乳酸脱氢酶(L D H)法检测其诱导的杀伤性T淋巴细胞活性;体内治疗试验观察荷瘤小鼠生存期及肿瘤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表达。 结果 小鼠肝癌D C融合瘤苗具备D C及肝癌细胞表型特征,能抵抗H 22小鼠肝癌细胞的攻击及诱导较强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DC/H22、DC H22、DC、H22各组CTL活性(A值)分别为0.624±0.014、0.330±0.014、0.262±0.019、0.246±0.017,F=65.46,P<0.01,能显著促进肿瘤组织中TNF-α、IFN—γ表达(F值分别为47.84、37.23,P值均<0.01)及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x2=18.45,P<0.01)。 结论 小鼠肝癌DC融合瘤苗能有效地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在预防和治疗肝癌的复发及转移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