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46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转归.方法 分析462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作一系统分析.结果 在462例PBC患者中,女性418例(90.5%),平均年龄为46.4±9.4岁;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口干、皮肤瘙痒、黄疸和右上腹痛,主要体征包括肝脾肿大、腹水,血清碱性磷酸酶(ALP)、y-谷胺酰转肽酶(GGT)、胆红素和球蛋白升高,420例(90.9%)AMA及M2阳性;81%患者经过熊去氧胆酸治疗,3个月后ALP及总胆红素下降达50%以上者有374例(80.9%);激素及熊去氧胆酸对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有效,而布地奈德效果好,不良反应少;10例行肝移植患者均生存;6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肝癌.结论 PBC在中年女性多发,以乏力、口干、皮肤瘙痒、黄疸和右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ALP和GGT升高为主,常伴有高球蛋白血症,AMA及M2亚型阳性是诊断PBC的主要指标,以UCDA为主的综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部分肝功能异常指标,终末期患者采用肝移植治疗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预后。结果 23例患者确诊时平均年龄为53.5±12.7岁;17例为女性;ALP均明显升高(380.6±375.3U/L),20例GGT升高(360.8±633.2U/L),15例血清总胆红素升高(72.8±97.2μmol/L),血清IgM、IgG、IgA浓度超过正常值的比率分别为78.3%、69.3%和17.4%;19例(82.6%)血清AMA及其M2亚型阳性,14例(60.9%)ANA阳性,10例(43.5%)抗gp210抗体阳性;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胆管阻塞或扩张。结论 PBC好发于中年女性,血清ALP、GGT、IgM明显升高、AMA及其M2亚型阳性有助于诊断。抗gp210抗体阳性者可能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2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临床表现、血生化学和免疫学指标及病理学改变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女性30例,男性2例,确诊时年龄28~74岁(51.23±13.5岁);初诊至确诊的时间平均为38.69月(15天~294月);PBC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疲劳、倦怠及无黄疸性皮肤瘙痒。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90.6%患者抗线粒体抗体和/或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阳性。结论PBC在中年女性多见,晚期患者肝脏损伤严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特征,探讨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及分型对疾病的诊断意义及病情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4例PBC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生化指标、血清抗体及病理学特征等进行回顾性的分析.通过在M2抗体阳性者中,根据M4及M9是否阳性进行分组,即分为单纯M2阳性者、M2-M9阳性者、M2-M4阳性者及M2-M4-M9阳性者4组,并比较各组间的血清学指标及其并发症.结果:PBC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黄疸、皮肤瘙痒等;生化学主要以碱性磷酸酶(alkalinity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adase,GGT)升高为主,伴有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utomatic spanning tree,AST)及总胆红素(totalbilirubin,TBIL)不同程度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以IgM升高为主;血清抗体中AMA及M2型抗体对该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通过分组比较发现M2-M4阳性者ALP及IgM高于单纯M2阳性者,P值分别为0.010、0.014,M2-M4-M9阳性者AST、TBIL及IgG高于M2-M9阳性者,P值分别为0.039、0.016、0.039;M2-M4-M9阳性者TBIL明显高于单纯M2阳性者,P=0.023,单纯M2阳性者IgG高于M2-M9阳性者,P=0.031,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血清M4、M9抗体对该病的病情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结论:掌握PBC的特征,做到早诊断早干预,不仅延缓病程的进展,还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2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提高对PBC的认识。方法 分析22例PBC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22例PBC中女性20例,发病平均年龄51岁,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瘙痒、乏力、纳差、腹痛,主要体征包括黄疸、肝大、脾大、腹水,实验室检查以ALP、高GGT、高胆红素血症、高球蛋白血症、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及抗核抗体(ANA)等,多数患者血ALT、AST升高,所有患者血清AST高于ALT。出现症状至临床确诊时间为2月-5年,平均8个月。治疗采用以熊去氧胆酸(UCDA)为主的综合方法,治疗3个月后ALP及TBil下降达50%以上者有12例,72.7%症状改善,死亡2例。结论 PBC以中年女性多,以肝脾肿大、黄疸、瘙痒、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以胆汁淤积为主,伴有高球蛋白血症及自身抗体;UCDA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部分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男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男性PB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4±17岁,其中17例(89%)为中老年;确诊时无症状者为7例(36.7%),失代偿期肝硬化9例(47.4%);100%患者血GGT和ALP升高,78.9%ALT和AST轻中度升高;2例(10.5%)合并干燥综合征;13例(68.4%)患者AMA阳性,14例(73.7%)AMA-M2阳性。经熊去氧胆酸治疗,早期患者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男性PBC患者起病隐匿,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略低,早期诊断困难较大。  相似文献   

7.
2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 对2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其肝脏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 本组男、女之比为1:8(3:24),年龄22-69岁。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乏力(62.9%,17/27),其次为黄疸(59.2%,16/27)和皮肤瘙痒(29.6%,8/27)。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明显升高,95.8%的患者(23/27)抗线粒体抗体或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肝组织病理学特点为:小叶间胆管变性坏死、基底膜不完整,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66%,18/27);汇管区淋巴细胞聚集(100%,27/27)或淋巴滤泡形成(15%,4/27);肉芽肿形成(26%,7/27)及小叶间胆管减少;细小胆管增生(55%,15/27),肝细胞羽毛状变性(59%,16/27);肝细胞内胆色素沉积和(或)毛细胆管胆栓形成(52%,14/27);纤维组织增生,小叶结构紊乱(26%,7/27),假小叶形成(11%,3/27)。结论 乏力、皮肤瘙痒及血清ALP、GGT升高及抗线粒体抗体阳性是PBC的主要临床特征;而小叶间胆管炎、胆管数目减少,汇管区淋巴细胞聚集、肉芽肿形成、细小胆管增生,以及肝细胞羽毛状变性是PBC的主要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确诊PBC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女49例,占98%,平均年龄52.62±9.28岁,9例(18%)无症状仅有肝功能轻度异常,8例(16%)呈急性起病,9例(18%)病情进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14%~18%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血清AKP(378.3±169、54U/L)、GGT(239、6±154、7U/L)、TBIL(86.68±84.48μmol/L)和IgM升高,全部患者AMA和AMA-M2阳性。熊去氧胆酸治疗对早期无症状或症状轻、黄疸低者疗效满意,31例(62%)患者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而对TBIL大于85μmol/L、Child-Pugh C级的患者(9例)治疗后疗效甚微。其中5例病情继续进展,终因慢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于并发症。结论加强对PBC的认识,对不明原因的长期肝功能异常的女性患者,尤其有胆汁淤积表现时,需常规检测AMA或AMA-M2,有助于对PB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以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对3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及其中20例肝穿刺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女性35例,确诊时平均年龄为(50.4±8.9)岁,常见临床表现多为黄疸(70.3%)、乏力(70.3%)、瘙痒(56.8%)。所有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与碱性磷酸酶均有显著升高(中位值分别为 467.50 U/L和424.00 U/L)。94.6%(35/37)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86.5%(32/37)患者血清胆固醇、86.5%(32/37)患者血清IgM有明显升高。91.9%(34/37)患者血清线粒体抗体和(或)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2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穿刺病理主要表现为:纤维化85%(17/20)、小叶间胆管损伤65%(13/20)、单核细胞炎症65%(13/20)、碎屑样坏死50%(10/20)、胆色素聚集 45%(9/20)。应用非参数检验分析示 GGT升高与病理分期(Z= 3.099,P=0.002)及小叶间胆管损伤程度相关(Z=2.655,P=0.01)。结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年女性多见,临床工作中需综合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病理情况及时准确诊断。而GGT可部分反映PBC的组织学改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在我国少见.目前,有相当多的医生对此病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在基层医院,从而使一些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本文收集了1995年1月~2003年1月在我院住院被确诊的7例PBC患者的临床表现予以报道,并结合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 分析 3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免疫学及病理学等改变。结果 本组患者中女性 2 5例 ,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 (4 9.2± 10 .7)岁。症状以黄疸最为多见 (74 .2 % ) ,其次为皮肤瘙痒 (5 1.6 % )和乏力 (32 .3% ) ,3例患者 (9.7% )合并腹水。所有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γ 谷氨酰转肽酶及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 [分别为 (388.9± 2 77.5 )U/L、(381.6± 2 13.2 )U/L和 (176 .4± 176 .1) μmol/L],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水平呈轻至中度升高 [分别为(79.7± 4 6 .3)U/L及 (119.8± 6 1.2 )U/L],患者血清IgM升高 (3.0± 1.9)g/L ,行线粒体抗体检查者92 % (2 3/ 2 5 )阳性 ,6 1.3%患者熊去氧胆酸治疗短期内显示一定疗效。结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累及中年女性 ,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 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升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血清IgM升高有助于诊断本病 ,肝活检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确诊及组织学分期  相似文献   

12.
抗线粒体抗体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的最重要特征为血清抗线粒体抗体 (AMA )阳性 ,但少数PBC病例AMA阴性。本文分析AMA阴性PBC患者的临床、生化和免疫学特性。方法 对 1991年 1月~ 2 0 0 2年 7月期间临床 /病理诊断PBC的 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分析比较AMA阴性和AMA阳性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临床表现、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病理学等特征。结果 确诊PBC时 ,11例患者血清AMA/AMA M2 阴性 ,AMA阴性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显著低于AMA阳性患者 ,分别为 (2 85 1± 14 18)mg/L和 (63 61± 492 8)mg/L ,P =0 .0 3 3 ,血清抗核抗体和 (或 )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率高于AMA阳性患者 (分别为 81.8%和 40 .7% ,P =0 .0 3 1) ,在年龄、性别比例、临床表现、肝功能试验、组织学表现和病理分期等各方面和AMA阳性患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MA阴性PBC患者除血清免疫球蛋白M较低及抗核抗体和 (或 )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率较高外 ,其他临床特征和AMA阳性者相似  相似文献   

13.
4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rimarybiliarycirrhosis ,PBC)患者的临床特征 ,以指导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 48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临床表现、血清化学指标、免疫学及病理学改变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女性 44例 ,女 :男比例为 11:1,确诊时年龄 2 6~ 82岁 ( 5 4.2 3± 12 .5岁 ) ,初诊至确诊的时间平均为 46.69月 ( 10天~ 2 64月 )。伴有迁延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高胆红素血症、高碱性磷酸酶、γ 谷氨酰基转移酶血症、高球蛋白血症 ,存在自身抗体 ,93 .7%的患者抗线粒体抗体和 /或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阳性。结论 PBC在女性多见 ,肝脏损伤严重 ,确诊时基本至晚期 ,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及肝组织病理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6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及肝组织病理特点。结果本组女性13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59.44±9.93)岁,临床表现以黄疸最为多见(13/16,占81.3%),其次为乏力(6/16,占37.5%)。肝功能改变以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明显[分别为(288.56±162.10)IU/L和(314.13±179.08)IU/L],免疫功能检查抗核抗体(ANA)阳性12例(75%),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6例(37.5%),肝组织病理特点以小胆管改变最明显:消失5例,增生及坏死均2例,减少1例。胆管周围细胞浸润:淋巴细胞4例,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各1例。汇管区细胞浸润:淋巴细胞10例,部分有淋巴滤泡形成(3例),浆细胞4例,中性粒细胞3例。肝细胞改变:碎片状坏死和点状坏死各6例,灶状坏死5例,明显水肿8例,部分嗜酸变4例,淤胆6例。纤维化:纤维组织增生5例,假小叶形成6例。结论PBC患者的肝脏病理改变以小胆管改变最明显,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细胞浸润现象明显;肝细胞改变相对较轻,缺乏特异性;各期改变可相互混杂。肝组织病理检查对PBC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 (AMA) are the hallmark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 nevertheless, it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that 5–10% patients with typical features compatible with PBC do not have detectable AMA, and they were referred to as ‘AMA‐negative PBC’.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whether AMA‐negative/positive PBC represents different clinical entities. Methods: We compared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percentage of regulatory T cells (Tregs) in peripheral blood, liver biopsy features and response to treatment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he first group was comprised of 12 patients with ‘AMA‐negative PBC’. The second was made up of another 12 PBC patients with positive AMA. Results: 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negative/positive patients were remarkably similar in terms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liver biochemistries and histological findings. The frequency of 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ti‐smooth‐muscle antibody, anti‐gp210 and anti‐sp100 antibody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 significantly lower mean percentage of CD4+CD25high T cells was observed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of AMA‐negative/positive PBC patient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12 control subjects (5.8±1.8 and 5.4±1.4% vs. 7.6±1.7% respectively; P=0.014 and 0.004). However, no difference could be found between AMA‐negative and AMA‐positive PBC patients (P=0.599). After 1 year treatment with ursodeoxycholic acid, the two groups showed similar response. Conclusion: 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negative/positive PBC patients are similar in clinical, laboratory, percentage of Treg in peripheral blood, liver biopsy features and response to treatment. This suggests that AMA‐negative PBC may be a variant of AMA‐positive PBC rather than a separate clinical entity.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老年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生化、免疫学及病死率等特征。方法对1991年1月至2004年3月期间临床诊断PBC的10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60岁)和中青年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病死率等特征。结果确诊PBC时,2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中青年患者相似,老年组男性比例高于中青年组(214%对63%,P<001),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376±265)μmol/L和(647±630)μmol/L(P<005),其他肝功能实验和免疫学指标等差异无显著性。随访期间,老年组肝病相关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214%对25%,P<001)。结论和中青年患者比较,老年PBC患者肝病相关的死亡更为常见,提示年龄为影响PBC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