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216例(278眼)超声乳化手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32例(32眼)(11.5%)进行原因分析。结果后囊破裂原因有撕囊不当3例(9.4%),水分离不当2例(6.3%),超声乳化晶状体核块21例(65.6%),与抽吸晶状体皮质有关5例(15.6%),植入人工晶状体不慎1例(3.1%)。结论手术中对不同级的核采取相应的对策,熟练控制能量、负压维持前房有效空间及提高劈核乳化技巧可有效预防后囊破裂。  相似文献   

2.
姚瞻  谢立信 《山东医药》2000,40(14):50-51
1水分离核水分离核是超声乳化过程中关键的一步 , 、 级核白内障可以选择原位超声乳化 ,不行水分离核 ; ~ 级核白内障在水分离核后 ,可以联合使用多种机械碎核方法和超声乳化技术。过熟期者则不宜水分离核 ,由于过熟期白内障的皮质多已液化变性 ,水分离核势必会冲走皮质而残留一个孤立的晶状体核 ,此时再行超声乳化会增加手术的危险。水分离核可以将核、皮质及囊膜分开 ,从而减少超声乳化过程中后囊损伤的机会 ,减少对晶状体囊袋及悬韧带的牵拉力 ,从而避免晶状体囊袋脱位的发生。水分离核可以分为囊下水分离、核上水分离和层间分离。当出…  相似文献   

3.
对27例(27眼)小瞳孔白内障患者术中应用黏弹剂直接扩大瞳孔,然后行环形撕囊、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均有提高,>0.5者17眼、0.3~0.5者7眼、0.1~0.2者3眼;瞳孔圆形或近圆形;术中后囊膜破裂1眼;术后角膜水肿3眼,一过性高眼压5眼.认为小瞳孔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也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基层复明行动中剥脱综合征硬核性白内障手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中并发症处理的效果。方法应用手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剥脱综合征硬核性白内障62例(62眼),针对术中出现的小瞳孔、虹膜粘连、硬核、悬韧带薄弱断离、娩核困难、后囊膜破裂等难点及并发症进行处理,观察手术的效果与处理的复杂性。结果术前视力0.1-0.3者17眼(27.42%),视力0.1者45眼(72.58%);术后裸眼视力≥0.1者56眼(90.32%),其中,视力≥0.3者49眼(79.03%)。术中晶体全脱位行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3眼,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4眼行人工晶体睫状沟植入,人工晶体植入率100%;术后角膜水肿1级12眼(19.35%),2级7眼(11.29%),无3级以上角膜水肿。结论在基层医院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处理剥脱综合征硬核性白内障,并发症少、复明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在晶状体摘除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晶状体摘除的方法有:经角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摘除晶体,保留后囊膜;经玻璃体腔切除晶状体,保留前囊膜,前囊膜进行抛光处理;经玻璃体腔完全切除晶状体。其中超声乳化摘除晶状体,保留后囊膜的手术方式比较常见,但有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操作时不慎将后囊  相似文献   

6.
赵丹丹 《山东医药》2011,51(36):96-9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38例(682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视力改变及眼部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成功完成手术并随访1 a。术后第1天视力:〉0.3者占90.6%,〉0.5者占82.7%;术后3个月视力〉0.3者占94.1%,〉0.5者占87.4%。人工晶状体植入率为99.9%。主要并发症有术中浅前房9眼,后囊膜破裂13眼;术后早期角膜水肿48眼,色素膜炎3眼;术后中、晚期黄斑囊样水肿2眼,后囊膜混浊35眼;未发生视网膜脱离、核坠落、角膜失代偿、悬韧带断裂、眼内炎性反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难度较大,但只要严格规范操作、正确处理并发症,就能够保证手术效果,术后可获得较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7.
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是初学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发生于白内障超声乳化过程中的不同手术阶段,有学者曾报道发生率4.0%~28.8% 。本文就36例(36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的分布情况和特点及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瞳孔行表麻下3.5mm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技巧、注意事项及疗效。方法 58例核硬度为Ⅱ~Ⅳ级,充分散瞳后瞳孔直径在1.0~4.0mm的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最重要的步骤是前囊膜的处理,不同情况下处理方法不同。根据瞳孔粘连闭合程度分为:瞳孔缘粘连而无机化膜者;瞳孔区有薄机化膜者;后粘连主要集中于瞳孔区,且机化膜较厚者等。结果术后56眼(96.6%)视力较术前提高,其中视力≥0.6者19眼,0.3~0.5者30眼,0.1~0.2者7眼。术后瞳孔均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3.5mm。术中无后囊膜破裂、悬韧带离断、前房出血;术后早期有少量轻微并发症,用药后均缓解;术后远期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对小瞳孔行表麻下3.5mm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术前需因人而异精心设计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术后均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张德荣  陈薇 《山东医药》1995,35(10):124-124
我院1986~1993年为155例外伤性白内障患者Ⅰ期行人工晶体置入。适应症为:①年龄一般在5岁以上。②外伤后2~3个月以上,炎症反应已静止。③B超检查证实玻璃体无明显机化物,视网膜无脱离。④角膜有伤口,晶体前囊膜破裂、皮质脱入前房、晶体膨胀需立即行白内障手术。如果后囊膜完整或有小破孔,其他条件许可亦考虑Ⅰ期置入人工晶体。我们曾做2例患者,其中1例右眼铁片刺伤6天,视力眼前手动,角膜有4~5mm穿通伤口,对合良好,晶体皮质脱入前房,眼压接近3.8kPa。入院后急症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术中见后囊完整,置入人工晶体,角膜伤口已不漏水,未做处  相似文献   

10.
老年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后囊破裂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合并玻璃体脱出,其发生率约为3%。后囊破裂玻璃体溢出可导致术后切口延迟愈合、角膜变性、继发性青光眼、玻璃体混浊、黄斑囊样变性水肿、视网膜脱离,严重影响术后视力的恢复。后囊破裂的主要原因是操作失误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分析眼科白内障临床手术的有效诊治手段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2年7月-2013年10月在我院眼科接受白内障复明手术治疗患者386例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均采取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囊外摘除手术联合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进行治疗,观察和分析该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86例患者采取上述手术进行治疗后,其中358例患者完全脱盲,占总人数92.75%;349例患者脱残,占总人数90.41%;9例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主要为后囊膜破裂、导人工晶体失败等,占2.33%;另外术后出现短暂性前房积血或高眼压、角膜水肿、陈旧性葡萄膜炎、玻璃体浑浊高度近视、眼球震颤先天性白内障等并发症患者人数依次为11例(2.85%)、4例(1.04%)、6例(1.55%)、6例(1.55%)和4例(1.04%),术中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3%。结论对于因白内障导致眼部失明患者,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进行治疗,不仅疗效好,值得肯定,且脱盲率高,手术可行性、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超声乳化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既先进又成熟的手术。但后极性白内障由于晶体后囊膜异常薄弱或缺失,在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时难度仍较大。2001年3月至2004年3月,笔者在北京协和医院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54例(74眼)后极性白内障,疗效较好。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老年人白内障门诊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184例(226眼)80岁以上老年白内障门诊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其安全性、术中、术后并发症及视力恢复等。结果 226眼均安全地在门诊实行手术,术中无严重全身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198眼(87.6%)视力>0.5,102眼(45.1%)>1.0,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58眼(26.2%),后囊破裂12眼(5.3%),后囊混浊16眼(7.1%)。结论 80岁以上老年白内障患者门诊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关键是术前认真进行眼部及全身状况检查,并作全身疾病的相应处理,手术中减少刺激并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鞠治才  王栾弟  钟文 《山东医药》2000,40(15):30-31
葡萄膜炎、外伤或手术导致的白内障 ,常伴有瞳孔后粘连甚至瞳孔区机化膜形成 ,其瞳孔很小。对于此类白内障 ,过去多采用囊外摘除的方法。然而由于其瞳孔特别小 ,术中娩核比较困难 ,常造成囊膜破裂和玻璃体脱出。近年来 ,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对 2 5例有粘连性小瞳孔的白内障患者实施了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 3个月以上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2 5例 (2 7眼 ) ,男 1 5例、女 1 0例 ,年龄 1 3~ 64岁。均为伴有瞳孔后粘连或瞳孔区机化膜形成的白内障。原因有内源性葡萄膜炎 1 5眼 ,外伤性葡萄膜炎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小瞳孔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50眼)小瞳孔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瞳孔均保持圆形或椭圆形。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佳矫正视力<0.05者4例,0.05~0.1者8例,0.12~0.25者20例,0.3~0.5者14例,0.8~1.0者4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小瞳孔白内障手术复杂,术中处理好小瞳孔和掌握手术技巧,小瞳孔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同样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2例12只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浅前房的患者进行观察处理,分析浅前房的原因,提出不同的处理及防护措施。结果12例浅前房病例中,2例为切口裂开,虹膜嵌顿;3例为切口轻度漏水;2例为瞳孔阻滞,5例为单纯脉络膜脱离。切口裂开虹膜嵌顿组予以手术对症处理;切口轻度漏水组予以加压包扎;瞳孔阻滞组用药物散瞳治疗;单纯脉络膜脱离组未予以特殊处理。8例(66.7%)患者术后2m最佳矫正视力均恢复至0.5以上。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浅前房应针对不同的原因予以不同的处理,单纯脉络膜脱离不需特殊处理也可得到较好的恢复;适当的对症处理可以使患者得到较好的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经验。方法44例(52眼)患者术前血糖控制在8mmol/L,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结果术后视力恢复〈0.1者1眼,0.1—0.3者2眼,0.3~0.5者9眼,0.5~0.8者35眼,〉0.8者5眼。术中并发瞳孔缩小5眼,晶状体后囊破裂1眼;术后并发角膜线状混浊12眼,后囊混浊5眼,前房纤维素性渗出4眼,虹膜部分后粘连和色素弥散于晶状体表面各3眼,治疗后1~2周消失。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有效方法;术前控制血糖、术中应用糖皮质激素、术后监测血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技术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在我院住院的不同类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8例(76眼)随机对等分为两组,即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三联术组);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囊外摘除三联术组);对两组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诊6~18个月.结果 术后1 w内、及术后6个月后超声乳化三联术组眼压明显低于囊外摘除三联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术后早期视力即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采用超声乳化技术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安全、有效,并且可以取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联合手术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剥脱综合征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效果。 方法 剥脱综合征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19例 2 1只眼 ,年龄 6 7~ 92岁 ,平均 (80 2± 7 5 )岁。剥脱综合征平均病程 (7 0± 4 3)年。 5只眼合并青光眼。非剥脱综合征患者 4 2例5 0只眼 ,年龄 6 1~ 91岁 ,平均 (79 5± 8 5 )岁。所有手术由有经验术者完成 ,术后观察 1年。 结果 剥脱综合征和非剥脱综合征两组中 ,后囊破裂 ,玻璃体丢失分别为 9 5 %及 2 0 % ,(P <0 0 1)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1年后复查 ,视力在 0 5及以上者分别是 85 7%及 92 0 % (P <0 0 1)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检查所有后房型人工晶体均位于囊袋内 ,1例前房型人工晶体位置正。 结论 虽然术中并发症较正常眼稍偏高 ,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剥脱综合征患者来讲是较安全的。由于部分剥脱综合征患者合并青光眼 ,影响了术后视力恢复 ,故剥脱综合征患者如患有白内障 ,应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20.
80岁及以上患者老年性白內障超声乳化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80岁及以上患者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5例(10O只眼)80~96岁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定为高龄老年组,经角膜缘隧道切口进行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同期收治665例(671眼)60~79岁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定为低龄老年组,使用相同的手术方法作对照。结果 高龄老年组术后第1天、1周和1个月视力达到或超过0.5者分别是30只眼、52只眼、74只眼。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3年,随访时的视力达到0.5以上高龄老年组患者82只眼(82.0%),低龄老年组583只眼(86.9%)。并发症主要有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晶状体核碎块脱位、角膜水肿、后囊膜混浊。结论 高龄与低龄老年性白内障经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