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主动脉夹层急性期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AD)住院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我院近10年A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0例AD患者中A型AD63例(45%),B型AD77例(55%),平均年龄(53.2±11.8)岁,男女性别比3.4:1,急性期院内病死率29.3%,A型AD并发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低血压(休克)、主动脉瓣返流是AD急性期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开展腔内隔绝术后B型AD病死率从25.9%下降到8%。结论:A型AD胸腔积液、急性心包积液、低血压(休克)、主动脉瓣返流是导致患者急性期院内死亡的4个独立危险因素,腔内隔绝术是治疗B型AD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D)住院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我院2007年8月~2011年8月A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部分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72例(63.16%),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42例(36.84%),平均年龄(59.41±12.59)岁,男女性别比2.8:1;急性期院内病死率25.4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吸烟史(OR=11.156,P〈0.001)和入院舒张压偏低(OR=6.146,P=0.013)为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死亡独立的危险因素,知晓患有高血压(OR=0.230,P=0.021)和手术或介入(OR=0.066,P=0.002)为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死亡独立的保护因素。结论:吸烟史和入院舒张压偏低为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死亡独立的危险因素,知晓患有高血压和主动脉弓置换手术或腔内介入隔绝术为独立的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死亡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106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强化对主动脉夹层(AD)临床特点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降低患者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6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D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胸痛+背痛+腰痛104例(98.1%)为最常见症状,主动脉杂音(30.2%)为最常见体征。内科、外科、介入三种治疗方案与患者的好转/治愈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有主动脉夹层常见临床表现者应及时进行CT等特殊检查,早期确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病因、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合理治疗以期改善预后。方法 分析28例AD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误诊情况、治疗方法及近期预后。结果 28例AD临床表现多样,大部分病人表现为突发剧烈持续胸痛、腹痛,少部分表现为晕厥、腹部搏动性包块、胸腔积血等。病因由高血压引起23例占(82.14%),以中老年病人多见;马凡综合征引起者3例(10.71%),以青年病人多见。超声、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3种技术联合应用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本组误诊13例,首诊误诊率达46.43%(13/28)。住院治疗存活19例(67.86%),死亡9例(32.14%)。结论 主动脉夹层是少见和危险的疾病,高血压是引起中老年人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因素,青年人主动脉夹层主要由马凡综合征引起。早期确诊、早期合理治疗是降低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冠状动脉内置人术后,支架血栓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2006年4月至2007年8月间,156例患者于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Cypher select和Firebird支架),84例患者随防1年,72例患者随访半年,明确支架血栓发生情况;分析支架血栓的相关因素及转归。结果早期支架血栓3例(1.92%),晚期支架血栓1例(0.64%)。4例支架血栓患者多支病变(〉2支)2例,分叉病变2例,弥漫长病变2例。共置入支架6枚,平均1.5枚/人,平均支架直径(2.88±0.38)mm,平均长度(25.5±6.12)mm,支架释放压力(13.33±1.03)atm,一枚支架置入后行后扩张,术后TIMI血流均为3级。1例术后3d出现介入血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爱通立溶栓后再通并出现休克,置入主动脉气囊反搏治疗5d,现病情平稳;2例分别于术后6d及15d猝死;1例于术后81d猝死。结论156例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置入后,早期支架血栓3例,晚期支架血栓1例;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多数患者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支病变、分叉病变、弥漫长病变,因无血管内超声指导可能遗留残余夹层或支架贴壁不全;发生支架血栓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远端限制性支架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联合限制性支架治疗2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远端限制性支架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术中的疗效.结果:远端限制性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例.年龄30~73岁,平均(49.80±12.71)岁.急性期治疗22例(均为急性复杂性夹层),慢性期治疗6例.主体支架直径为30~36 mm,长度150 ~ 200 mm;限制性支架直径为24 ~ 28 mm,长度为60~ 80 mm,其中覆膜支架23例,大口径裸支架5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观察Ⅰ型内漏3例,无截瘫发生.术后随访3~ 14个月,平均7个月,3例有明确Ⅰ型内漏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主动脉CTA检查显示内漏消失,1例患者术后第11个月发现肾衰竭,5例患者左侧肢体发凉,2例患者头晕,无脑卒中、截瘫及死亡.结论:联合限制性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较传统腔内修复术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夹层7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对AD的诊治水平。方法对78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影像学诊断、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①De Bakey分型:Ⅰ型35例(44.8%),Ⅱ型13例(16.7%),Ⅲ型30例(38.5%)。②78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胸痛为常见首发表现,部分病例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误诊率高达38.5%。高血压是导致AD发生的常见原因。③超声心动图、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应用有助于快速诊断。④治疗早期静脉应用硝普钠,口服美托洛尔,联合其他降压药,病情稳定后行手术或介入治疗。结论内科保守治疗是治疗AD的基础,及时有效的早期诊断和积极采取恰当的治疗是提高AD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袁军  林英忠  刘伶 《内科》2008,3(5):704-705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在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8年行腔内隔绝术的1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带膜支架置入,术后1个月CTA随访14例假腔完全血栓化,夹层破裂死亡1例,出现新发破口2例,内漏1例。结论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术前破口定位。术中真腔确认及支架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加深对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分析56例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及诱因、临床表现、确诊手段、治疗与预后。结果AD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占59.6%,血压控制均未达标;主要首发症状为突发性撕裂样剧烈疼痛;MRI、增强CT的诊断符合率高(100%)。结论以突发剧痛就诊,尤其有高血压者,必须考虑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可行MRI或增强CT检查确诊;药物治疗的首要问题是稳定控制血压并达到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临床特征及其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观察120例AD(AD组)和90例无AD(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根据其临床特征,分析AD的临床死亡风险因素。结果AD组急性期院内病死率17.5%;其收缩压、BMI、脂蛋白a、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高血压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女性、舒张压、hs-CRP及并发意识障碍、心包填塞症状在死亡与存活患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手术+支架治疗者病死率低。结论舒张压、hs-CRP、意识障碍及心包填塞是导致AD患者急性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支架治疗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单纯性单侧肺动脉缺如的临床特点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提高对单纯性单侧肺动脉缺如(UAPA)的认识和早期诊治水平。方法:结合我院2009年经肺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1例单纯性单侧肺动脉缺如的临床资料,和国内1999年至2009年文献检索到的13例单纯性单侧肺动脉缺如病例的详细资料,对UAPA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我院患者以胸闷憋气症状就诊,曾于外院误诊为"肺栓塞",行多排CT肺动脉造影(CTPA)、X线肺血管造影(CPA)最终确诊单纯性UAPA。总结14例病例后发现单纯性UAPA病例以成年人多见(10/14),女性8例,男性6例,左侧缺如6例,右侧缺如8例,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反复肺部感染(9/14),活动后胸闷、气促、喘息(9/14),咯血(3/14),最终以选择性肺血管造影检查和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确诊病例为最多,分别为6例,5例。在8例有治疗资料中,对症治疗4例(4/14),手术治疗4例(4/14)。结论:UAPA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肺血管畸形,单纯性UAPA更为少见,症状以咳嗽、咳痰、咯血、反复肺部感染、胸闷及气促为主。目前X线肺血管造影仍然是诊断UAPA的金标准。近几年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核磁共振(MRI)肺血管造影正逐渐成为诊断UAPA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单纯UAPA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外科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患侧肺动脉重建、选择性肺侧支血管栓塞和结扎、患侧全肺或肺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背景:CT尤其是增强CT(CECT)是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方法,然而近年MRI有取代CT的趋势。目的:比较MRI与CECT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准确性。方法:2006年1月-2008年9月于泰州市人民医院确诊为SAP的住院患者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人选患者的临床以及MRI和CECT表现,以Bahhazar分级系统评估MRI严重指数(MRSI)和CT严重指数(CTSI)。结果:共36例患者临床评估为SAP,入院2d内和第7d的MRSI与C偈I无明显差异。MRI诊断SAP的准确率高于CECT(94.4%对8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用于SAP的诊断,效果与CECT相似且禁忌证相对较少,是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浓度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3例经心脏超声、CT或CT主动脉造影(CTA)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为AD组,同期住院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AMI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时抽血检测D-二聚体(参考值<0.3mg/L)、C反应蛋白(CRP)(参考值0~10mg/L)和肌钙蛋白T(cTnT,参考值﹤0.1μg/L)水平。结果:与AMI对照组比较,AD组D-二聚体[(0.41±0.07)mg/L比(2.69±1.28)mg/L]、CRP[(20.36±8.71)mg/L比(45.91±16.45)mg/L]水平明显升高,cTnT[(2.40±1.10)ng/ml比(0.04±0.03)ng/ml]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于胸痛病人联合检测血D-二聚体和肌钙蛋白T的浓度对鉴别急性主动脉夹层和急性心肌梗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及东南大学附属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确诊AD120病例临床资料,按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进行分组,分析患者性别、体质量指数、临床症状、体征和生化指标与死亡的相关性,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1.120例AD患者中男女性别之比为2.0:1。平均年龄(54.7±10.3)岁,急性期院内病死率17.5%;2.死亡组与存活组中:女性、舒张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发意识障碍及心包填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女性多元回归分析(OR=2.052;95%CI=1.084~4.470;P=0.010)、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OR=1.436;95%CI=1.325~1.862;P=0.008)及合并意识障碍(OR=2.370;95%CI=1.290~3.192;P=0.04)是A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舒张压水平(OR=0.532;95%CI=0.262~0.843;P=0.030)为预后保护因素。结论:AD患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女性、合并意识障碍,是导致急性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舒张压水平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夹层2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D多以剧烈疼痛为首发症状,胸痛最为常见,并伴随多种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本组首诊误诊率高达36.4%(8/22例),其中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4例,误诊为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胸膜炎、肾结石各1例。经药物治疗,16例(72.7%)病情逐渐稳定,其中5例随后行手术或介入治疗而治愈;6例(27.3%)死亡,5例死于于夹层破裂,1例死于急诊手术中。结论AD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死亡率高,而早期的识别、及时的影像学检查和有效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主动脉夹层(AD)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对我院急诊内科、心内科、胸外科33例曾经误诊为其它疾病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中被螺旋CT证实16例(48.5%),磁共振证实10例(30.3%),彩色多普勒证实10例(30.3%),l例(3%)来不及检查,尸检证实。AD的临床特点:(1)50岁以上17例(81.8%);(2)伴高血压病24例(72.7%),动脉硬化25例(75.8%);(3)剧烈疼痛:都有剧烈疼痛,其中:胸腹痛29例(87.9%),腰痛8例(24.2%);(4)血压脉搏两侧不对称10例(30.3%),总误诊漏诊33例(100%),误诊时间(36.0±41.6)h,误诊疾病:心血管病10例(30.3%),消化系统疾病12例(36.4%),呼吸系统疾病8例(24.2%)。结论:熟悉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时采用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可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临床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673例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86例并发肺部感染与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本纽673例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率为12.8%。意识障碍、吞咽障碍以及慢性肺部疾病史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有显著性关系(P〈0.01);高龄、脑卒中类型、脑卒中史等与肺部感染发生有显著性关系(P〈0.05)。脑卒中病情越重,肺部感染发生率越高,肺部感染组病死率为15.1%明显高于非肺部感染组的3.6%(P〈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肺部感染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严重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