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左乳内动脉转流术后与自体左前降支竞争性供血的直接征象,血流动力学特点,出现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行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原位转流术患者75例,于术后1w左右应用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技术观察乳内动脉桥血管起始段,桥血管远段、吻合口、远端及近端左前降支情况。结果:左乳内动脉转流术后与自体左前降支竞争性供血患者共7例。冠状动脉血流显像表现为乳内动脉桥血管与自体左前降支均前向血流,或主要为前向血流,乳内动脉桥血管起始段表现为收缩期优势型频谱。结论: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技术可揭示左乳内动脉转流术后与自体左前降支竞争性供血的直接征象,发现其产生的原因,可为临床选择冠状动脉搭桥术适应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分站式"HCR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入选2012-01至2014-06因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在我院行择期"分站式"HCR的患者共73例,其中男性50例(68.5%),女性23例(31.5%),平均年龄(61.1±10.7)岁,所有患者均为包括左前降支在内的多支病变。"分站式"HCR要点为: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左前胸第4或第5肋间小切口,直视下获取左乳内动脉,心脏跳动下完成左乳内动脉和左前降支的吻合。在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3~7天,在介入导管室先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旁路血管情况,证实其通畅后对非左前降支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置入支架。患者术后每年进行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和心电图检查,如患者出现心肌缺血表现,则进行冠状动脉增强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A)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等。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施行"分站式"HCR,全组无手术死亡。外科手术时间(152.9±43.8)min,处理冠状动脉(2.6±0.5)支,术后总引流量(558.6±441.3)ml,输红细胞(0.8±1.9)U,机械通气时间(10.5±13.0)h。小切口CABG与PCI间隔时间(5.3±2.9)d,冠状动脉置入支架(1.6±0.7)枚。术后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5例(6.8%),其中死亡1例(1.4%),再发心肌缺血3例(4.1%),需要接受CABG/PCI者1例(1.4%,因支架再狭窄,再次置入支架)。结论:"分站式"HC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其围手术期和中期随访结果满意,"分站式"HCR适合于左前降支严重病变无法接受PCI而右冠状动脉主干和(或)回旋支等非左前降支病变可以进行PCI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左前降支作为冠状动脉三大分支之一,其再血管化对于抢救患者生命、改善缺血症状非常重要,尤其是内乳动脉到左前降支的吻合至今仍是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的“金标准”。对左前降支进行旁路移植术,可选择的桥血管材料包括游离或原位左右乳内动脉,游离或原位胃网膜右动脉,游离桡动脉、大隐静脉等。但是不同桥血管到左前降支的吻合策略和通畅率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总结了近30年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初步探讨不同桥血管选择策略及左前降支旁路移植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并发左前降支近段病变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的安全性及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6 2例行PCI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及远期随访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次血运重建术发生率。比较并发左前降支近段病变患者 (A组 )与未并发者 (B组 )PCI的安全性及远期效果。结果 :A组患者PCI成功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远期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次血运重建术发生率亦无明显差异。结论 :PCI是并发左前降支近段病变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安全、有效的血运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一站式复合血管重建技术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4月共有14例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一站式复合血管重建技术再血管化.其中男性13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0.4±15.4)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主干开口或体部病变5例,远端或分叉病变11例.手术在一站式复合手术室内进行.通过胸骨下段小切口在心脏不停跳状态下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同期对左主干病变和(或)其他非前降支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 14例患者均顺利进行一站式复合手术.即刻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乳内动脉桥均通畅.共有25处非前降支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23处病变置入支架(药物洗脱支架27枚,金属裸支架2枚),其余2处病变仅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死亡、围术期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再次再血管化等发生.平均随访7.9个月(1~15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且无再发心绞痛.5例患者术后1年再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乳内动脉桥及支架均通畅.结论 一站式复合血管重建技术治疗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尤其是合并高危因素者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AMI)与梗塞相关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并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15例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梗塞相关血管进行分析。结果: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在26例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回旋支者中有5例(占19.2%);65例梗塞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者中有7例(10.8%);109例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前降支者有3例(2.8%),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前降支者的晕厥为首发症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梗塞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及左回旋支者(P0.05)。结论: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的AMI患者,晕厥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前降支的AMI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应用乳内动脉部分重建前降支治疗前降支弥漫性病变的冠心病的方法 ,以探讨该术式的治疗价值。方法 :2 6例病人中男 17例 ,女 19例 ;年龄 5 8~ 75岁 ,平均 6 3 2岁。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史者 8例 ,3例有近期心肌梗死史 ,9例有不稳定心绞痛 ,均为三支血管病变 ,其中前降支为弥漫性病变。手术均在全身浅中度低温 ,中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下施行。冷血心脏停跳液顺灌诱导、间断逆灌及终末温血灌注。前降支以左乳内动脉重建。前降支占重建后血管的 2 5 % ,而左乳内动脉占 75 %。结果 :无手术死亡。围术期心肌梗死 1例 ,占 1 2 6 (3 8% )。随访 1~ 6个月 ,1例术后心绞痛 ,再次造影示手术后降支吻合口血栓 ,其余病人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应用乳内动脉行弥漫性病变的前降支重建术是治疗前降支弥漫性病变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9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变血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引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变血管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0年6月9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电图特征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单独右冠状动脉病变8例(9%),单独左前降支病变3例(3%),单独左回旋支病变1例(1%),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病变13例(14%),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病变5例(5%),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病变55例(60%),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病变6例(7%),左主干+三支病变1例(1%)。结论引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病变血管以右冠状动脉为主,目前以多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心电图改变和冠状动脉的病理生理改变相关,de Winter综合征是新近被认识和提出的一种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其血管病变常在左前降支近段,目前国内鲜见报道血管病变为左前降支中段及第一对角支,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老年男性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使用双侧乳内动脉(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桥血管通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外科应用BIMA行CABG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3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2±7.2)岁。分析患者术中即刻桥血管流量、手术效果,并通过出院前及术后3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结果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个月右乳内动脉(RIMA)桥及左乳内动脉(LIMA)桥通畅率为97.8%,静脉桥通畅率为95.4%(P0.05)。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总体通畅率为99.5%,其中R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99.4%,L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100%。结论 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的,早期效果及桥血管通畅率良好。LIMA-前降支及RIMA-前降支搭桥均有较高的近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钾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罪犯血管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136例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且发病时间<12 h的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静脉血3ml,测血钾浓度,做18导联心电图.患者均同意做急诊介入治疗,给予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急性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钾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罪犯血管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为左前降支的血钾浓度最低,左回旋支血钾浓度最高,右冠状动脉的血钾浓度位于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之间.左前降支病变与左回旋支病变血钾浓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冠状动脉病变与左回旋支病变血钾浓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低血钾组与正常血钾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是左前降支的发病早期最容易合并低血钾,预后普遍较差.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低血钾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旁路术中乳内动脉移植支的长期通畅率高于大隐静脉,经放射性核素造影都示血流受限。为了评估移植血管和左前降支远端自身血管的血流时相特点,并比较两种移植血管的血流,作者从1992年4月至1993年10月间采用多普勒导丝将施行的139例左前降支旁路术中53例近端狭窄>90%的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壁内段可受心肌肌桥挤压而在收缩期变窄或血管阴影密度降低.然而一般认为该现象并未减少冠状动脉血流量,故为良性.本文试析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左前降支(及其间隔支)收缩期受压的出现率和临床意义.1,619例经心导管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中,肥厚型心肌病54(梗阻型41、非梗阻型13)例,主动脉瓣狭窄(继发性心肌肥厚)64例.左前降支收缩期受压指其收缩期内径缩小至少25%乃至于完全闭塞.间隔支受压指其收缩期部份血管段阴影消失,而其血管阴影消失部份超过间隔支总长的50%者为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腔内介入治疗术(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3例≥80岁的冠心病患者的48支相关血管进行PCI45次,其中右主干11支,左前降支25支,回旋支11支,左冠状动脉1支。与237例<80岁行PCI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比较。结果37例患者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86.1%,再通42支病变血管(87.5%),置入冠脉内支架16枚,成功率100.0%。6支血管再通失败,其中5支左前降支(LAD),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均为LAD近端闭塞扩张后再闭塞或引起左主干(LM)夹层,其中1例术后1周死于室性心动过速。随访37例,平均随访时间(18.0±8.8)个月。手术后6~12个月行冠脉造影随访25例,再狭窄率36.0%。结论对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14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CT检查数据及临床资料.分析心肌桥的检出率,观察肌桥位置,测量肌桥长度,分析壁冠状动脉类型,再根据有无心肌桥分组分析比较粥样斑块的特性.结果 全部病例检出心肌桥81例,检出率为37.85%,肌桥分布左前降支80例,中间支l例,均为单支单段血管受累.左前降支近段心肌桥8例,中段肌桥67例,远段肌桥5例,肌桥平均长度(19.3 ±8.9)mm,肌桥的长度与发生位置无相关(P>0.05).壁冠状动脉类型以表浅型多见.伴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检出斑块35处,远段2处.合并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P<0.05),但斑块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与肌桥无相关性(P>0.05).结论 心肌桥以左前降支中段好发,多为表浅型,肌桥的长度与发生位置无相关性;伴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但斑块的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与肌桥无相关性.冠状动脉CT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50%是具有致命危险的病损,内科治疗的4~6年的生存率仅为65%及44%。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曾用血管成形术治疗,但因手术死亡率极高(超过45%)而放弃。当前,在有了现代心脏停跳液及保护心肌的措施之后,似可再次对孤立性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用血管成形术治疗。方法:9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46~69岁,平均51岁,纽约心脏协会(NYHA)Ⅲ级心绞痛,孤立性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50%,无钙化,左室功能正常,无既往心肌梗塞证据。左前降支及回旋支无病变。手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钳夹主动脉并应用含钾25毫克分子量/升的低温心脏停跳液使心脏停跳。切开主动脉(犹如作主动脉瓣换置术者),延伸至无冠状动脉窦处,再进一步弯至左冠状窦。将主动脉拉向左侧,以便于游离左冠状动脉主干至其分叉左前降支及回旋动脉。然后将主动脉切口延至左冠状动脉主干开口处,切开狭窄处  相似文献   

17.
冠脉旁路移植手术移植血管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脉旁路移植手术 (CABG)的历史可上溯到 1910年 ,Alixis Carrel设想可以通过降主动脉与左冠状动脉的旁路吻合来治疗心绞痛。自 1967年 Favaloro成功地施行了第一例隐静脉旁路移植术至今 ,CABG已成为成人心脏外科常见的手术 ,并且趋向于高龄、高发病率、低心功能、多支病变以及再手术 ,这就需要更好的心肌保护 ,更高的手术技术和多种旁路血管的选择。目前内乳动脉 (IMA)旁路左前降支 (L AD)显示了无可争辩的优越性 ,除此之外的多种血管仍在研究与尝试。本文旨在总结各种移植血管的临床效果 ,为手术选择提供有益的建议。1 隐静脉 (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告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导致相邻正常冠状动脉发生急性血栓闭塞的经过。方法1例患者在前降支行PCI时,造成正常左回旋支内急性血栓闭塞。另1例在行左回旋支PCI时,造成正常前降支内急性血栓闭塞。结果1例患者因发生前降支和回旋支急性闭塞,产生心室颤动而死亡。另1例对前降支新发血栓行PCI等抢救成功。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靶血管行PCI时,可导致血栓逆行栓塞其相邻的正常血管,造成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故在操作中注意技巧。  相似文献   

19.
兔的冠状动脉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兔的心外膜下直接观察到的血管均系冠状静脉,非冠状动脉。兔的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除去最近段0.2~0.7cm长外,一般均位于心肌肉。左冠状动脉主干长0.2~0.5cm,前降支非常细小,出现率仅86%,供应范围很小且表浅,左室支粗大,实为左冠状动脉主干的延续,斜向心脏钝缘,系左心室包括空间隔的主要供应血管。如以结扎冠状动脉的方法来造成心肌梗塞,应选左室支而不是前降支。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冠状动脉壁胶原纤维的年龄性变化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本文收集动脉粥样硬化高发区(北京)和低发区(宁波)年轻人意外死亡者冠状动脉在前降支共26支,用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是: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病变部位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膛渐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左前降支血管壁内膜Ⅰ型和Ⅱ型胶原纤维逐渐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左前降支血管壁内膜Ⅰ型和Ⅱ型胶原纤维逐渐增多;随着年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