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标志物及DNA定量检测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进展的不同阶段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收集2015-02/2016-02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唐山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314例,根据患者有无并发症及Child-Pugh分级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病情的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BV标志物及DNA定量的差异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根据有无并发症分组中,在47-56岁年龄段有并发症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V DNA的含量均低于无并发症组(P0.05),两组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hild-Pugh分级分组中,Child A、B、C三组患者间HBsAg和HBV DNA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Child A级中含量最低,在Child C级中最高;三组间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47-56岁年龄段有并发症的肝硬化患者HBsAg和HBV DNA的含量低于无并发症的患者.且Child-Pugh等级越高的患者,HBsAg和HBV DNA的含量也越高.所以对于这两种患者,应积极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慢性HBV感染不同状态时血清HBV-DNA水平,阐明其在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共9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接受研究,共中HBeAg阳性无症状携带者(ASC)15例,HBeAg阳性慢性肝炎(CHB)17例,HBeAg阴性CHB14例,HBeAg阴性ASC16例;另有28例HBeAg阳性CHB接受干扰素治疗。血清HBV-DNA浓度测定应用AG-9600Amplisensor荧光PCR定量系统,测定范围定为10~(3.00-9.50)copies/ml。结果:血清HBV-DNA在HBeAg阳性ASC病例最高,达10~(8.46±0.71)copies/ml,其次依次为HBeAg阳性CHB(10~(7.24±0.54) cooies/ml)、HBeAg阴性CHB(10~(6.04±0.69) copies/ml),HBeAg阴性ASC者最低,为10~(3.80±0.71)copies/ml。4组病例相互之间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意义(P<0.01)。28例BHeAg阳性CHB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治疗结束时呈完全应答(CR)者13例,无应答(NR)15例。对13例CR患者继续随访6个月,其中4例血清ALT再升高(复燃)。血清HBV-DNA水平在治疗前,CR不伴ALT复燃组HBV-DNA为10~(3.44±0.43)copies/ml,明显低于CR伴ALT复燃组(10~(6.84±0.51))(P<0.01)和NR组(10~(7.18±0.66))(P<0.01)。结论:测定血清HBV-DNA水平有助于鉴别慢性HBV感染的不同状态;在HBeAg阳性CHB病例,干扰素治疗结束时,检测HBV-DNA水平对于判断疗效有指导价值,HBV-DNA低于104copies/ml往往能取得持久疗效。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4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作定量检测,分析血清HBV DNA水平与疾病程度和HBV血清标志物(HBVM)的关系,探讨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一、检测对象 参照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49例,均存在肝功能异常,其中轻度19例、中度13例、重度17例。男42例,女7例。年龄18~78岁,平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是诊断乙型肝炎(乙肝)较准确而可靠的依据,按检测途径来分,其指标大致有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两类,兹分述如下。 1 血清免疫学标志物 1.1 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 HBsAg存在于乙肝病毒颗粒的外壳,若在受试者血清中可以检出,多表示体内存在HBV,所以是确定受试者感染HBV的标志。 HBsAg出现的早晚和它在体内被清除的早晚与感染剂量、感染方式以及病情轻重有关。如果受试者因创伤或输血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 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 )血清乙肝病毒 (HBV) DNA含量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 35 0例 HBe Ag阴性慢性乙肝 HBV DNA含量。结果 :HBV DNA总阳性率为 5 8% ,临床分型中 HBV携带者阳性率为 2 5 .6 % ,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活肝 )、肝硬化及肝癌阳性率为 82 .8%~ 10 0 %。前者DNA含量为 10 ( 4.4 2± 1 .35) 拷贝 / m l,后三者为 10 5.2 5~ 10 5.88拷贝 / m l(P <0 .0 1) ,慢活肝又高于肝硬化及肝癌 (P <0 .0 5 ) ,阳性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10 0 U / L者 DNA含量较低 (P <0 .0 5 )。结论 :HBe Ag阴性慢性乙肝多数仍存在病毒活动性复制 ,其病情活动程度与血清 DN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与血清病毒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53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M)与HBV DNA之间的关系,进行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7.
HBV感染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其中15%~25%发展为重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的肝病[1-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与血清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在抗病毒治疗中的意义.方法41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干扰素α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前进行肝穿刺,取肝组织分别进行HBV DNA检测及组织学检查,据肝组织HBVDNA载量小于等于或大于104fg/cm3将其分为两组,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监测其肝功能、血清HBeAg及HBV DNA情况.结果(1)肝组织HBV DNA载量高于血清HBV DNA载量(对数值4.081±1.127与3.163±1.010,t=2.218,P<0.05),二者高度相关(r=0.840,t=4.322,P<0.001);肝组织HBV DNA载量与血清HBeAg亦呈正相关(r=0.459,t=3.056,P<0.005).(2)肝组织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反向关系(x2=3.874,P<0.05).(3)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均明显下降,治疗前肝组织HBV DNA水平低者效果较好;治疗1年时HBeAg、抗-HBe血清转化率以肝组织HBV DNA水平低者为高(HBeAg转阴率68.4%与36.4%,x2=4.194,P<0.05;抗-HBe阳转率73.7%与40.9%,x2=4.447,P<0.05).结论肝组织HBV DNA水平较血清HBV DNA、HBeAg水平更能准确反映肝组织HBV DNA复制情况,且能间接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可作为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选择及疗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方法 对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美国生产的a-2b干扰素治疗,疗程8个月,不用其他辅助药物,并检测HBV-DNA浓度、乙型肝炎三系(HBV-M)和ALT的变化。结果 干扰素治疗后,HBV-DNA水平呈进行性下降,HBeAg转阴率为53.3%,ALT复常率为73.3%。结论 动态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HBV-DNA水平,可确切了解患者的感染状态,有助于病例的选择和疗程预后的估计。该指标的变化比HBeAg转阴更敏感,治疗期间应辩证地对待ALT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1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分成三组,即慢性乙型肝炎组111例、肝硬化组108例、肝癌组98例,将排除慢性肝肾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均作CHE、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胆固醇(Chol)水平测定。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CHE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Child-Pugh C级的肝硬化患者CHE水平最低,与Chid-Pugh A级和B级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碱酯酶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程度较敏感,动态观察胆碱酯酶的变化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屡有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中检测SOD的报道,但结果不一致。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1997年5月~1998年5月住院患者中7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SOD进行检测。其中男60例,女19例;年龄20~57岁,平均36±10岁。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第5届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设16例正常人为对照组。 1.2 检测项目及方法 79例患者于入院时及住院15日,取抗凝血2ml分装保存于冰箱中,集中检测SOD活性,同时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SOD用黄嘌呤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BsAg、HBeAg定量检测在CHB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CHB患者152例,应用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在治疗前、12周、24周、52周定量检~IJHBsAg、HBeAg、HBVDNA定量,观察HBsAg、HBeAg与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干扰素治疗组12周HBeAg的变化及24周HBsAg变化与治疗远期效果有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核苷类似物治疗组HBsAg定量在治疗过程中变化不明显,12周、24周HBeAg变化与患者预后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BeAg可做为预测耐药风险的参考指标。结论HBsAg、HBeAg是两个稳定、可靠的生物学标志,两者定量检测可以直观地分析患者病情变化,预测治疗应答情况,帮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胡晨波  陆培瑜  陈晓蓉 《肝脏》2014,19(1):74-76
1968年Blumberg等[1]首次报道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标志物。由于当时HBsAg定性检测,只能将其作为一个诊断肝炎原因的血清学指标,而不能用作监测慢性HBV患者疾病进展。随着HBsAg定量检测在临床上的运用,近期研究发现HBsAg水平反应了双链共价闭合DNA(cccDNA)转录活性。它不仅是提示乙肝病毒感染而且还能预测疾病进展风险与慢性HB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因而备受关注。现就有关HBsAg定量水平作为新的优化指标在HBV感染自然史及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采用EIA、PCR技术对急、慢性丙肝患者血清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丙型肝炎不同功能区抗体和HBVDNA、HCVRNA检测。结果:排除甲、戊型肝炎的急、慢性丙肝的乙肝感染率的74.67%和59.09%均以HBcAb和HBsAb为主,其他出现,有乙肝三内肝ALT值较高。HBVDNA检出率较低,且与HCVRNA极少同时检出;急、慢性丙肝HCVRNA检出率有乙肝旮明显偏低。有乙肝感染时急性丙肝中E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了解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163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应用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HBV感染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血清HBV DNA水平在不同乙型肝炎临床类型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HBV-M对比,HBsAg、HBeAg、抗-HBc阳性病人的检出率为87.76%,HBsAg、抗-HBe、抗HBc病人的检出率为45.71%,HBsAg、抗-HBc病人的检出率为42.86%,抗-HBc单项阳性病人的检出率亦达40.00%;血清HBVDNA含量与黄疸的程度及转氨酶水平的高低未见相关。结论:提示HBV DNA的复制状态与不同乙型肝炎临床类型无明显相关关系;HBV DNA含量高低与肝功能受损程度亦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并了解HBV感染的不同血清学指标组合相应的HBV DNA含量分布,以指导临床。方法 采用定量PCR和定性PCR方法,检测216份不同临床类型血清标本的HBV DNA,再用ELISA方法测定HBV-M,统计不同免疫指标组合的HBV DNA平均含量。结果病毒量分为高、中、低三度,大于107拷贝mL-1为高滴度:107-105拷贝mL-1为中等滴度;105拷贝mL-1以下为低滴度。60例HBsAg(+)HBeAg(+)HBcAb(+)血清,HBV DNA全部阳性,平均含量为1.9×108拷贝mL-1。51例HBsAg(+)HBeAb(+)HBcAb(+)血清,HBV DNA平均含量为5.4×106拷贝mL-1;33例HBsAg(+)HBeAb(+)血清,HBV DNA平均含量为7.5×105拷贝mL-1;114例HBsAb(+)HBeAb(+)HBeAb(+)血清,HBV DNA平均含量为1.8×105拷贝mL-1。定性和定量PCR阳生率分别为59.3%和61.6%。两种方法相对符合率为94.5%。结论定量PCR可真实反应HBV感染、复制及病程变化,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应用竞争性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竞争性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CFQ-PCR),并探讨CFQ-PCR在乙型肝炎病毒(HBV)临床检测中的意义.方法:根据HBV病毒adr亚型基因组序列合成一对HBV特异的引物,和一条特异的TaqMan探针;根据上述引物序列,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制备内对照DNA;再根据内对照序列合成一条内对照DNA特异的与上述TaqMan探针不同标记的TaqMan探针;将适量的内对照DNA加入到PCR反应体系中,使其与HBV靶序列共扩增.结果:在30μL CFQ-PCR反应体系中,加入约20拷贝内对照DNA能够稳定地获得共扩增曲线;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加入约100-500拷贝内对照DNA能够有效地获得共扩增产物条带信号;在210个临床HBsAg阳性血清标本的CFQ-PCR扩增中识别出8个未能有效扩增的标本,60份HBsAg阴性血清标本中识别出2个内对照未能有效扩增的标本,后经DNA纯化处理,上述全部标本的内对照均获得阳性扩增结果,其中有7个HBsAg阳性血清标本获得HBV DNA扩增阳性结果.结论:CFQ-PCR能够有效地提示临床标本HBV DNA体外扩增时由于扩增失败导致的假阴性,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HBV DNA定量分析从最初的对HBV感染的诊断,到对疾病状况及长期预后的判断,近年来,又在抗病毒治疗疗效的评估、治疗方案的改变等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血清中HBsAg的检测是40多年前发现HBV的关键,至今仍是诊断HBV感染的最基本标志物[1].目前认为HBsAg的清除最接近慢性乙型肝炎治愈,反映感染的免疫控制,如出现在肝硬化之前,则预后极佳[2].HBsAg定量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乙型肝炎的自然史及抗病毒治疗应答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古老”的指标,焕发出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血清纤维化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赛芳 《肝脏》2002,7(3):208-209
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及正常儿童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的水平,采用了放射免疫技术(RIA)检测了79名正常儿童及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含量并作对比,以提供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