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在3个不同碘摄入量农村社区进行的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随访调查,分析和探讨不同碘摄入量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发病率的影响及其意义,同时研究与甲亢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轻度碘缺乏的盘山社区、超足量碘摄入(既往轻度缺碘补碘后3年)的彰武社区和过量碘摄入的黄骅社区对3761人进行了甲状腺疾病的流行病学的横断面研究,5年后以相同的检查指标对此人群进行了随访研究。结果(1)盘山、彰武和黄骅社区的学龄儿童尿碘中位数分别为87.6、213.9和633.5μg/L(P〈0.05),随访人群的碘营养状态与原始调查相比无明显变化;3个社区的随访人群总数为3018人,随访率为80.2%。(2)3个社区的临床甲亢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3.6/1000、9.4/1000和8.1/1000(P〉0.05),女性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6.4/1000、11.2/1000和9.1/1000(P〉0.05)。(3)初访时任一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50IU/ml或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40IU/ml]但无甲状腺病史及甲状腺功能改变者,5年后临床甲亢的发生率3个社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初访时TSH〈0.3mIU/L、TPOAb阳性和甲状腺肿与临床甲亢的发生相关,其OR值分别为5.7(95%CI,2.1-15.0)、3.8(95%CI,1.7-8.7)和3.1(95%CI,1.4-6.8)。结论 在轻度缺碘地区补碘后最终不会使甲亢的发病率增加。慢性碘过量不会对临床甲亢的发病率和病因组成产生明显影响。TSH〈0.3mIU/L、TPOAb阳性和甲状腺肿是临床甲亢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碘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流行病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99,自引:15,他引:84  
目的:研究不同碘摄入量人群的临床甲减和亚临床甲减患病率,方法:选择盘山,彰武和黄骅3个农村社区(分别为低碘,适碘和高碘地区(),在入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行采样调查,共问卷调查16287人,采样3761人,所有采样对象接受体格检查,,测定血清TSH,甲状腺过氧化的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球蛋白(TG),测定尿碘浓度及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TSH异常者测定FT4,FT3和TSH受体抗体(TRAb)。结果:盘山,彰武和黄骅社区成人尿碘水平分别为103.1ug/L,374.8ug/L和614.6ug/L,盘山,彰武和黄骅社区临床甲减患病率分别为0.27%,0.95%和2.05%, 临临床甲减的患病率分别为0.91%,2.90%,和5.96%,引起临床甲减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亚临床甲减中三分之一患者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结论:横断面的流行病学对比研究证实碘摄入量增加有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碘摄入量对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1999年盘山(轻度碘缺乏地区)、彰武(碘超足量地区)和黄骅(碘过量地区)血清Tg水平正常的3 099人进行随访,将2004年随访到的2 448人作为研究人群.测定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容积,并询问甲状腺疾病的家族史和个人史.分析Tg的影响因素.结果 1999年初访时,不同碘摄入地区Tg水平差异显著[盘山7.5(4.4~13.1)μg/L、黄骅6.8(3.6~11.2)μg/L彰武5.9(3.2~10.7)μg/L,P<0.01];年龄、性别、TgAb阳性、甲状腺肿大、TSH异< 凹鬃聪偌膊「鋈耸范訲g水平的影响亦显著.为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对TgAb、甲状腺容积、TSH、甲状腺疾病个人史均无异常的1 856人的随访数据进行分析,其初访及随访的Tg水平均有显著地区差异,轻度碘缺乏以及碘过量地区都显著高于碘超足量地区.三地区随访时Tg水平均显著升高,且增加值(△Tg)存在显著地区差异[盘山3.1(-0.2~8.0)μg/L、黄骅3.5(0.5~9.0)μg/L/35彰武2.5(0.3~6.1)μg/L,P<0.01];碘摄入量、初访时的Tg水平、TSH水平及年龄为ATg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碘摄入量显著影响血清Tg水平,当用血清Tg水平来估计地区碘摄入水平及其变化时,应该同时考虑年龄及TSH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不同碘摄入量社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五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8,自引:22,他引:8  
目的 研究不同碘营养状态社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影响其发生及转归的因素。方法 1999年对盘山(轻度碘缺乏)、彰武(轻度碘缺乏基础上补碘至超足量)和黄骅(长期碘过量)社区的3761人开展了甲减的横断面调查,5年后其中3018人接受了随访研究(随访率80.2%)。结果 盘山、彰武和黄骅3个社区临床甲减的5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23%,0.47%和0.35%。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所致临床甲减的自然转归:55%恢复正常,20%转归为亚临床甲减,25%维持临床甲减;其转归在3个社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临床甲减5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23%、2.60%和2.89%,彰武和黄骅显著高于盘山(均P〈0.01)。随访亚临床甲减100例,其中5%进展为临床甲减,66%恢复正常。初访时TSH〉6mU/L(OR=3.4)、随访时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OR=5.3)及对轻度碘缺乏人口过量补碘至超足量(OR=8.0)可能是影响亚临床甲减恢复的不利因素。结论 对轻度碘缺乏社区过量补碘可能导致l临床和亚临床甲减的发生,并影响亚临床甲减的转归,但对临床甲减的转归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碘摄入量增加对甲状腺疾病影响的五年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5,他引:21  
目的 探讨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于1999年在3个不同的碘摄入量地区,盘山(轻度碘缺乏地区)、彰武(碘超足量地区)、黄骅(碘过量地区),启动对3761名居民甲状腺疾病的五年前瞻性观察。检查项目包括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和甲状腺B超。2004年随访上述人群,随访率为80.24%。结果 (1)1999年初访,彰武和黄骅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病率分别是盘山的3.5倍和7、3倍;彰武和黄骅亚临床甲减的患病率分别为盘山的3.2倍和6.6倍;3个地区临床甲减的5年累积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亚临床甲减的5年累积发病率彰武和黄骅分别为盘山的11.3倍和12.6倍;(2)1999年初访,彰武和黄骅的自身免疫甲状腺炎(AIT)的患病率分别是盘山的3.8倍和6.2倍;彰武和黄骅的AIT的5年累积发病率分别是是盘山的4.4倍和5.5倍;(3)在3个地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TSH正常者中,5年后甲减的累积发病率彰武和黄骅分别是盘山的4.2倍和10.3倍;(4)3个地区相比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黄骅甲状腺癌年平均发病率为19.37/10万,全部为乳头状甲状腺癌。盘山和彰武均未发现甲状腺癌病例。结论碘超足量和碘过量可以诱发和促进甲减和自身免疫甲状腺炎的发生和发展,所以尿碘中位数大于200μg/L是不安全的。尿碘中位数持续为600μg/L的高碘地区的甲状腺癌高发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93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研究不同碘摄入量地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影响转归的因素。方法 选择盘山、彰武和黄骅3个农村社区(分别为低碘、适碘和高碘地区),在入户调查的基础上行采样调查。测定血清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尿碘浓度及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TSH异常者测定FT3、FT4,筛选出118例亚临床甲减患者。盘山和彰武社区于2年后、黄骅社区于1年后进行随访,再次进行以上检查。结果 盘山、彰武和黄骅社区亚临床甲减的患病率分别为0.73%、2.90%和5.96%。亚临床甲减的病因33.1%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在随访到的93例亚临床甲减患者中有4例女性进展为临床甲减。结论 随着碘摄入量的增加亚临床甲减的患病率增加,但无明显性别差异。随访研究证实女性、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是亚临床甲减患者进展至临床甲减的危险因素,碘摄入量与亚临床甲减的转归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正常甲状腺功能者5年随访时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异常率和影响这一人群TSH发生异常的因素.方法 3个不同碘营养背景的农村社区的3403例甲状腺功能正常者中,80.1%(2727例)接受了筛查后的5年随访,测定其血清TSH和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结果 随访对象中,68例(2.5%)TSH异常降低(<0.3 mU/L),64例(2.4%)TSH异常增高(>4.8 mU/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访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阴性而随访时阳性(OR=5.5)、初访和随访TPOAb均阳件(OR=4.0)、随访时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OR=3.7)和初访时TSH<1.0 mU/L(OR=2.6)是TSH异常降低的危险因素;而缺碘基础上补碘至碘足量(OR=4.8)、长期碘过量(OR=3.9)、随访时TgAb阳性(OR=3.7)、初访和随访TPOAb均阳性(OR=3.6)、初访时TPOAb阴性而随访时阳性(OR=2.7)和TSH>1.9 mU/L(OR=2.6)是TSH异常增高的危险因素.结论 与轻度碘缺乏相比,碘足量和碘过量足TSH由正常转为异常升高的危险因素,缺碘基础上补碘至碘足量导致TSH转为异常升高的危险性更高于长期碘过量.初访TSH处于1.0~1.9 mU/L时,5年随访时发生TSH异常的几率最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碘摄入量人群非毒性甲状腺肿(甲肿)和非毒性甲状腺结节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因素.方法 2004年对盘山(长期轻度碘缺乏)、彰武(碘缺乏基础上补碘至碘超足量)和黄骅(长期碘过量)社区于1999年参加本课题组流行病学研究并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的人群(3 385人)进行甲状腺疾病的随访调查.结果 (1)盘山、彰武和黄骅社区弥漫型甲肿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1%、4.4%和6.9%,盘山和黄骅均显著高于彰武(均P<0.01);结节型甲肿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0%、2.4%和0.8%,盘山的发病率最高(P<0.01).(2)三社区甲状腺单发结节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0%、5.7%和5.6%,多发结节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4%、1.2%和1.0%.(3)基础碘缺乏、碘过量、甲状腺自身抗体(thyroid autoantibody,TAA)阳性是甲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彰武初访时TAA阳性人群非毒性甲肿的发生率显著高于TAA阴性人群(P<0.01),盘山和黄骅无显著差异.(5)三社区非毒性弥漫型甲肿维持人群和黄骅非毒性结节型甲肿维持人群随访前后TAA阳性率均高于同社区正常人群(P<0.05).结论 碘缺乏和碘过量均有可能使甲肿的发病率增加.碘缺乏社区结节型甲肿高发,弥漫型甲肿是碘过量社区甲肿发牛的主要形式.甲状腺自身免疫与甲肿的发生和维持相关,这种相关性在历史上为碘缺乏而后过度补碘的社区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碘摄入量人群非毒性甲状腺肿(甲肿)和非毒性甲状腺结节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因素.方法 2004年对盘山(长期轻度碘缺乏)、彰武(碘缺乏基础上补碘至碘超足量)和黄骅(长期碘过量)社区于1999年参加本课题组流行病学研究并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的人群(3 385人)进行甲状腺疾病的随访调查.结果 (1)盘山、彰武和黄骅社区弥漫型甲肿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1%、4.4%和6.9%,盘山和黄骅均显著高于彰武(均P<0.01);结节型甲肿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0%、2.4%和0.8%,盘山的发病率最高(P<0.01).(2)三社区甲状腺单发结节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0%、5.7%和5.6%,多发结节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4%、1.2%和1.0%.(3)基础碘缺乏、碘过量、甲状腺自身抗体(thyroid autoantibody,TAA)阳性是甲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彰武初访时TAA阳性人群非毒性甲肿的发生率显著高于TAA阴性人群(P<0.01),盘山和黄骅无显著差异.(5)三社区非毒性弥漫型甲肿维持人群和黄骅非毒性结节型甲肿维持人群随访前后TAA阳性率均高于同社区正常人群(P<0.05).结论 碘缺乏和碘过量均有可能使甲肿的发病率增加.碘缺乏社区结节型甲肿高发,弥漫型甲肿是碘过量社区甲肿发牛的主要形式.甲状腺自身免疫与甲肿的发生和维持相关,这种相关性在历史上为碘缺乏而后过度补碘的社区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碘摄入量人群非毒性甲状腺肿(甲肿)和非毒性甲状腺结节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因素.方法 2004年对盘山(长期轻度碘缺乏)、彰武(碘缺乏基础上补碘至碘超足量)和黄骅(长期碘过量)社区于1999年参加本课题组流行病学研究并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的人群(3 385人)进行甲状腺疾病的随访调查.结果 (1)盘山、彰武和黄骅社区弥漫型甲肿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1%、4.4%和6.9%,盘山和黄骅均显著高于彰武(均P<0.01);结节型甲肿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0%、2.4%和0.8%,盘山的发病率最高(P<0.01).(2)三社区甲状腺单发结节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0%、5.7%和5.6%,多发结节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4%、1.2%和1.0%.(3)基础碘缺乏、碘过量、甲状腺自身抗体(thyroid autoantibody,TAA)阳性是甲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彰武初访时TAA阳性人群非毒性甲肿的发生率显著高于TAA阴性人群(P<0.01),盘山和黄骅无显著差异.(5)三社区非毒性弥漫型甲肿维持人群和黄骅非毒性结节型甲肿维持人群随访前后TAA阳性率均高于同社区正常人群(P<0.05).结论 碘缺乏和碘过量均有可能使甲肿的发病率增加.碘缺乏社区结节型甲肿高发,弥漫型甲肿是碘过量社区甲肿发牛的主要形式.甲状腺自身免疫与甲肿的发生和维持相关,这种相关性在历史上为碘缺乏而后过度补碘的社区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抗肝癌单链抗体体外亲和力成熟的改造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体外模拟抗体的体内成熟过程,以获得高亲和力抗肝癌单链抗体。方法采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PCR)法随机突变抗肝癌单链抗体重链和轻链可变区,构建抗肝癌噬菌体抗体次级突变库,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从中筛选出高亲和力单链抗体突变株。结果抗肝癌噬菌体抗体次级突变库容为4.5× 10~7,经过3轮富集筛选和酶联免疫吸附法鉴定获得2株突变株M90、M116,不仅保留原始克隆的特异性,而且相对亲和力指数分别为原始克隆的1.7倍和2倍。结论错配PCR结合噬菌体展示技术是提高单链抗体亲和力的一种有效且简便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Chen M  Yu F  Zhang Y  Zhao MH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1):828-831
目的 分析426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多系统的临床和病理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2004年6月检测并明确诊断的426例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426例患者中,70例胞浆型ANCA(cANCA)阳性,均识别蛋白酶3(PR3);354例环核型ANCA(pANCA)阳性,均识别髓过氧化物酶(MPO)。201例(47.2%,201/426)患者是在发病后3个月内确诊。临床表现呈多器官受累,其中cANCA阳性者皮疹、关节痛、眼、鼻受累的发生率显著高于pANCA阳性者,而pANCA阳性者。肾脏受累和乏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cANCA阳性者。多数患者有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进行强化免疫抑制治疗,诱导缓解期的缓解率为88.5%。结论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在我国并非少见,临床表现呈多器官受累,ANCA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种自身抗体(抗-线粒体M2亚型、抗-gp210、抗-Sp100)的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0例隐匿性肝炎患者,根据疾病诊断分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组129例(6.45%)、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205例(10.25%)、AIH-PBC重叠综合征组15例(0.75%)、脂肪肝组514例(25.70%)、药物性肝炎组379例(18.96%)、其他不明原因肝炎组758例(37.90%)。选择同期健康者1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2000例隐匿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线粒体M2亚型(AMA-M2)、抗-核包膜蛋白gp210(anti-gp210)、抗-可溶性酸性磷酸化核蛋白Sp100(anti-Sp100),结合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疾病的诊断标准进行筛查分析。结果 PBC组AMA-M2、抗-gp210、抗-Sp100阳性率分别为97.67%(126/129)、41.86%(54/129)、27.91%(36/129),抗-gp210、抗-Sp100两者同时出现的阳性率为9.30%(12/129)。12例抗-gp210和抗Sp100抗体阳性的不明原因肝炎患者经肝组织活检后有3例诊断为PBC。PBC组有62.80%(81/129)的AMA-M2抗体滴度水平在1︰800以上,有13.95%(18/129)的AMA-M2抗体滴度水平为1︰25~100,有9.30%(12/129)的AMA-M2抗体滴度水平为1︰100~200。结论 MA-M2阳性仍是诊断PBC的主要诊断指标,AMA-M2、抗-gp210、抗-Sp100的联合检测对PB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筛查其他自身免疫肝病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和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是一组与炎症性肠病(IBD)密切相关的免疫球蛋白,但对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仍有待进一步验证。目的:探讨pANCA和ASCA在UC与CD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64例UC、62例CD和56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pANCA、ASCA水平和阳性率,分析pANCA、ASCA及其组合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UC组血清pANCA水平[(584.22±347.70)pg/ml对(304.99±211.10)pg/ml和(390.92±82.82)pg/ml,P〈0.01]和阳性率(50.0%对14.5%和14.3%,P〈0.01)显著高于CD组和健康对照组,三组间血清ASCA水平和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ANCA^+和pANCA^+/ASCA-诊断UC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50.0%、85.7%、80.0%、60.0%和42.2%、89.3%、81.8%、57.5%,ASCA^+和ASCA^+/pANCA^-诊断CD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8.1%、87.5%、41.7%、46.2%和3.2%、91.1%、28.6%、45.9%。结论:pANCA阳性有利于UC的诊断。pANCA/ASCA联合检测有助于鉴别UC,但对CD诊断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高灵敏度、宽量程的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的生物素.亲合素系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BAS-TRFIA)方法.方法 以hela细胞核和抗人免疫球蛋白(GAM)分别作为固相抗原和生物素化抗体,Eu3+示记亲合素;标准品或样品中抗核抗体与固相核抗原、生物素GAM、Eu3+标记亲合素形成同相核抗原.抗核抗体.生物素化抗体-Eu3+标记亲合素的多层夹心免疫反应复合物;加入荧光增强液解离Eu3+,形成强荧光螫合物,荧光强度与样品中待测抗核抗体的含量呈正比,建立BAS-TRFIA方法检测抗核抗体;对建立的BAS-TRFIA 法检测抗抗核抗体的精密度、检测范围、稳定性等进行分析.收集50名健康献血者、10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09例类风湿关节炎、2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9例干燥综合征、23例硬皮病、25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标本,采用建立的BAS-TRFIA法检测这些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计算阳性率.结果 BAS-TRFIA法检测抗核抗体高、中、低3种浓度混合血清的批内(n=20)精密度分别为3.13%、3.74%和5.76%,批间(n=8)精密度分别为5.31%、6.25%和7.46%,均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方法的灵敏度为2.24 U/ml;平均回收率为100.74%;该方法测定值与进口ELISA法所得结果高度相关( R2=0.989);BAS-TRFIA法检测健康献血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干燥综合征、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标本抗核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00%、23%、96%、38%、91%、92%;一强阳性标本,BAS-TRFIA法测抗核抗体的曲线良好线性范围在稀释浓度1∶12.5~1∶409 600的范围内;ELISA法测抗核抗体的曲线良好线性范围在稀释浓度1:100—1:51 200的范围内,BAS-TRFIA法与ELISA法相比,抗核抗体可测量范围明显提高;试剂盒置于37℃水浴箱7d后,BAS-TRFIA法结合率仅下降15.9%,而ELISA法结合率下降58.4%,BAS-TRFIA法试剂盒稳定性较好.结论 首次建立稳定的高灵敏度和宽检测范围的BAS-TRFIA法检测人血清中的抗核抗体,对早期诊断自身免疫病及监测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有望在各检验科室得以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年龄、性别对血清抗核抗体(A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993例老年人进行血清ANA检测,并依年龄及性别不同分组,同时检测200例中青年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分析.结果 老年组ANA阳性率为29.1%.高于中青年组的14.0%(x2=5.047,P=0.025).随年龄的增长,血清中ANA阳性率增高,60~岁组ANA阳性率为24.1%,70~岁组为30.5%,≥80岁组为33.6%.老年女性ANA阳性率为35.8%,高于男性的22.4%(x2=21.79,P<0.05).中青年组滴度为1:100的标本占阳性标本总数57.1%,滴度高于1:3200的标本为0,老年组滴度为1:100的标本占阳性标本总数36.3%,较中青年组有所下降,滴度高于1:3200的标本为7.6%,较中青年组有所升高.老年人进行ANA初筛,女性ANA滴度为小于1:320~1:1000,男性ANA滴度小于1: 100~1:320,特异性可达90%左右.结论 老年人ANA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并随年龄而逐渐升高.建议将该年龄段人群ANA初筛临界值定为女性1:320~1:1000,男性1:100~1:32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表现,与ANCA相关小血管炎(AASV)加以鉴别.方法 报告3例ANCA阳性的IE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报道的另外13例患者综合分析.结果 16例患者除2例PR3-ANCA、MPO-ANCA均阳性外,其余均仅表现为PR3-ANCA阳性.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发热(13/16,占81%);皮疹(8/16,占50%);急进性肾小球肾炎(7/16,占44%);脾肿大(6/16,占38%).病原微生物以链球菌为主(12/14,占86%),16例超声心动图均示瓣膜异常,主动脉瓣和(或)二尖瓣受累达81%.死亡2例(2/16,占13%),分别死于脑出血、脑梗死,其余经敏感抗生素治疗均临床治愈.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呈现AASV的某些表现,临床在解读ANCA检测结果时应对二者仔细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对中性粒细胞表面FcγⅡ/Ⅲ(CD32/CD16)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提纯活动期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SV)患者的ANCA IgG,分离健康人新鲜中性粒细胞,以ANCA刺激粒细胞1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CD32/CD16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18例系统性小血管炎患者CD32/CD16的表达,以35名健康人为对照.同时对18例患者临床表现及血管炎活动情况进行评分,与CD32/CDl6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NCA IgG与正常人IgG相比显著上调中性粒细胞表面CD16的表达(Mnx 67±23 vs 54±21,P<0.01),但对CD32的表达无影响(Mnx 21±8vs 16±8,P>0.05).系统性小血管炎患者CD16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正常人(Mnx 62±12 vs 53±10.P<0.01),而CD32的表达与正常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6表达与伯明翰小血管炎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高表达Fcγ受体,ANCA可以干预CD32/CD16受体的表达,调控FCγ受体表达可能是系统性小血管炎的发病机制之一,监测CD16的表达水平对于判断疾病活动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抗细胞膜DNA(mD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表达以及该特异性抗体对SLE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与其他抗体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培养的HL60细胞的特异性细胞膜的荧光图形,以细胞周连续的环状荧光为抗mDNA抗体阳性.同时检测SLE的其他常见抗体,采用pearson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抗mDNA抗体在205例SLE患者中有145例阳性,阳性率70.7%,在55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5例阳性,阳性率为9.1%,45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中10例阳性,阳性率为22.2%,35例皮肌炎/多肌炎(PM/DM)患者中4例阳性,阳性率14.3%,50名健康对照组中均为阴性.抗mDNA抗体对SLE诊断的敏感性为70.7%,特异性为86.7%.抗mDNA抗体阳性+抗核抗体(ANA)阳性联合检测的敏感性94.6%,特异性76.7%;抗mDNA抗体阳性+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联合检测的敏感性76.8%,特异性95.5%;抗mDNA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联合检测的敏感性79.6%,特异性100%;抗mDNA抗体阳性+抗核小体抗体(AnuA)阳性联合检测的敏感性93.0%,特异性100%.结论 抗mDNA抗体是一种诊断SLE的新的标记抗体,其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强,较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检测更先进.与SLE常用其他抗体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醛脱氢酶1A1(ALDH1A1)是醛脱氢酶家族的成员之一,以同源四聚体的形式存在,定位于细胞质,在肝脏、胰腺、生殖器和皮肤成纤维细胞中高表达。ALDH1A1具有视网膜脱氢酶、醛脱氢酶(NAD)、氧化还原酶活性,参与体内多种醛类代谢,氧化不同的脂肪族醛和芳香族醛变成相对应的羧基酸,并具有电子传递及药物解毒的功能。目前市售的抗ALDH1A1抗体均为多克隆抗体,我们在成人抗肝脏胞质蛋白单克隆抗体(mAbs)库的建立过程中,应用细胞质总蛋白免疫BALB/c小鼠得到多株mAbs,其中1株经鉴定确认为鼠抗人ALDH1A1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特异性进行了鉴定,为进一步研究ALDH1A1的功能提供了特异性检测工具。[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