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强  刘华光 《山东医药》2011,(35):100-100
人体微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包括口腔、胃肠道、泌尿系统、皮肤四个生态领域,其中对胃肠道微生态学的研究历史最为悠久,资料最为丰富。人体胃肠道中有大量细菌,包括革兰氏隐性杆菌、球菌及厌氧菌,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微生态平衡。若打破这种平衡,则会引起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医学微生态学是微生态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包括人类口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皮肤和呼吸道微生态学,亦即人类与外界接触或相通的管道均有微生物存在,而且这些微生物与人类已经形成了共生的关系。据估计,肠道的微生物占人体微生物总量的78.6%,对全身微生态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胃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胃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道正常菌群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和药理过程。正常菌群实际上已成为宿主生命的必需的组成部分。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整体协调的结果,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阴阳相互对立、制约、促进、依存与转化中保持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微生态学认为机体内的微生态系统,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有机整体,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的立体交叉网络结构,是物质、能量、基因流动的动态平衡,即所谓"微生态平衡",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这种生理性组合构成的平衡若因某种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一旦被打破,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即所谓微生态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中医学的平衡观和微生态平衡理论极其相似。近十几年来,许多中医药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探索中医药学与肠道微生态学的关系,为中医药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就近十几年来中医学在胃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杨崇美  管辉 《山东医药》2011,51(35):101-10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上述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均不清楚。随着微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已证实微生态失调直接或间接参与上述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微生态学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仅胃肠道内就寄居着400-500种微生物,这些正常微生物群在人体消化、吸收、营养、免疫等生理活动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微生态学的发展为我们认识生命和疾病的本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微生态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与中医学理论如整体观念、阴阳学说、邪正盛衰等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因此引起了中医药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十几年来,不少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探索中医药学与微生态学的关系,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就近十几年来中医学在胃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肠道菌群失调可致人体许多疾病。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微生态调节剂指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制成的制剂。它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三部分。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广泛,对急性腹泻,如病毒性肠炎,旅游者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等有肯定疗效,对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有很好疗效,对炎症性肠病,囊袋炎治疗评价尚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微生态制剂发展方向有筛选新的益生菌菌种,开发复合制剂,构建基因工程菌菌种等。本文对肠道菌群调节剂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关肠道微生态与人类疾病(包括代谢性疾病、胃肠道疾病以及肝病等)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相关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已证实,肠道微生物通过肝肠轴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发展[1]。为此,我们就肠道微生态失衡对 NAFLD 影响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综述对近年来应激与肠道微生态-肠脑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分析可能的作用机制。目前认为应激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神经通路、神经内分泌通路、神经免疫通路及微生物代谢物等途径调节胃肠道功能与中枢神经系统。随着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其相互作用机制有望应用于临床,为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肠道微生态学研究始于对人体"正常菌群"的认识,经历了"正常菌群"、"正常微生物群"和"微生物组"三个阶段。"肠道微生物群"的深入研究催生了微生态学概念,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微生态学的发展,使肠道微生态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体肠道菌群与消化道形成了微生态关系即微生态系,微生态系对机体的疾病发生和健康维持起重要作用。但微生态系影响机体的生态机制还缺乏充足的基础证据。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肠道微生态的原理、机制诠释会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微生态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道微生态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情况、两者之间的关系和治疗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微生态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肠道微生态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情况、两者之间的关系和治疗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炎症性肠病是难治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传统的药物治疗疗效不甚令人满意,且停药后易复发。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对人体无害的益生茵治疗炎症性肠病取得了重要进展,此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生态对照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生率在肠道感染后显著增加,使用抗生素后相关肠道症状常见,这些情况使人们开始考虑IBS等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本试验采用微生态检测方法了解IBS患者肠道微生态情况。  相似文献   

14.
肠道微生态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诸多细菌共存的情况下,宿主与细菌之间相互作用,维系着消化道微生态的平衡,被称为肠道的生物屏障。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有关肝功能障碍、代谢性疾病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联系,正不断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态改变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敏捷  靖大道 《胃肠病学》2008,13(12):761-763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IBD的病因为肠道微环境(肠道菌群)、宿主遗传易感性和黏膜免疫因素三者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IBD时肠道菌群的变化、肠道微生态改变对IBD的影响以及微生态制剂对IBD的治疗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结构、功能及其与宿主相互依赖及相互制约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胃肠道内栖息的微生物之间保持共生或拮抗关系,与人类的健康及疾病有密切关系。目前研究发现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可能参与了消化性溃疡的发病过程,此外,微生态制剂在防治消化性溃疡的应用方面也已取得初步结果。本文就胃肠道微生态与消化性溃疡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幼儿肠道正常菌群一般情况,运用微生态学实验方法对本地区幼儿园3-4岁健康的幼儿肠道10种需氧和厌氧菌正常菌群进行实验调查研究,为幼儿肠道的疾病的防治和肠道微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成人中的患病率可达20%到30%,已成为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形式之一。NAFLD是一组病理状态的集合,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肠道微生态在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就肠道微生态与NAFLD的关系作一综述。人体胃肠道定植了约100万亿共生的微生物,比人体细胞计数多出10倍[1]。肠道菌群包括超过1 000种细菌,其中以拟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与乳果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桂彪 《实用老年医学》1998,12(6):270-271
肠道菌群是近年来胃肠道微生态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与胃肠道功能紊乱所致的一些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国内外众多的消化疾病专家在研究、探讨其致病或防病的作用机理,并把它称之为胃肠道防御疾病的一个重要屏障,即人体防御的第四屏障。重新认识肠道细菌,保护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对保障人体消化系统功能至关重要。化疗药物可通过直接导致黏膜损伤、影响肠道免疫屏障、影响肠道微生态等机制, 损伤胃肠道黏膜。化疗药物相关胃肠道黏膜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有助于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关药物包括黏膜保护剂、肠道微生态调节药物等。本综述聚焦于肿瘤化疗药物所致胃肠道黏膜损伤的机制及防治, 期望有助于指导相关领域临床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