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比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74例,男31例,女43例,平均72.3岁。均行VCTDSA和3D-DSA检查,两位评价者分析此两项检查的影像资料,记录动脉瘤检出的个数、部位及大小,并评价VCTDSA的诊断效能(包括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及两种技术诊断动脉瘤的一致性。结果 3D-DSA检出动脉瘤94个,VCTDSA检出93个(评价者A检出93个,评价者B 92个);评价者A检出全部动脉瘤以及检出3 mm动脉瘤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较评价者B高,而两者检出≥3 mm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在检出动脉瘤个数、部位和大小三方面,3D-DSA和VCTDSA有很好的评价者间的一致性。结论 VCTDSA的动脉瘤检出效能与3D-DSA相当,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准确方法。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方法收集166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1例、中年组67例和老年组88例,记录其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 166例患者中,30.1%有颅内病变,39.8%有颅外病变,30.1%颅内外病变并存;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以颈内动脉居多,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大脑中动脉最明显;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老年组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降低(P<0.01),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比例明显升高(P<0.05)。61例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存在侧支循环,其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代偿形式以初级侧支循环开放为主,占67.7%,大脑中动脉以次级侧支循环开放为主,占72.2%。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病变的比例逐渐增高。颅内外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存在3级侧支循环的开放。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病死亡率很高 ,正确诊断意义重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诊断准确、描述病变清晰 ,但有创伤 ,可能出现并发症 ;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无创伤、简便 ,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尚不理想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CTA)微创、快捷 ,可多角度观测病变 ,但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不如DSA高。三者互有长短 ,可综合应用 ,以取得最佳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状态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的DSA,判定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后,侧支循环是否存在及存在的主要方式。结果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出现频度,前交通动脉58例(83%),后交通动脉18例(26%),大脑前、后交通动脉均显影11例(16%),眼动脉70例(100%),脉络膜前动脉37例(53%),脉络膜后动脉5例(7%),同侧大脑前、后动脉或中动脉之间吻合12例(17%),同侧大脑前、中动脉之间吻合14例(20%),椎动脉造影示软脑膜吻合支3例(4%),基底节区前组和后组异常血管网(MMD)血管9例(13%)。结论DSA检查发现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均存在不同的侧支循环。通过准确分析病变侧侧支循环形成状态和脑血管代偿能力,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正>脑卒中全球每年发病人数达1368万,我国每年发病人数达551万,发病率居世界首位,每年死亡人数约160万,致残率高达70%~80%,严重危害国民身心健康[1]。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超80%,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造成颅内供血动脉发生重度狭窄/闭塞,使远端动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引发供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压减低,血流量减少。脑卒中发生后,梗死核心周围有继发梗死风险的区域称为缺血半暗带,脑侧支循环可保持缺血半暗带的血供,  相似文献   

6.
失语症在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占21%~33%,首次急性失语如不注重早期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将严重降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能明确脑梗死部位,尤其对急性脑梗死并失语症患者,通过DSA介入溶栓治疗可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我们自1998~2004年共治疗16例因急性脑梗死引起的失语症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表现与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纳入158例在发病的1~7d内行全脑DSA检查的TI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前循环TIA组和后循环TIA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临床表现与责任病变血管的符合情况。结果①158例TIA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前循环TIA 32例(20.3%),后循环TIA126例(79.7%)。122例(77.2%)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36例(22.8%)颅内外动脉均正常,全部为后循环TIA组。②32例前循环TIA患者中,28例有颈内动脉系统责任动脉狭窄,符合率为87.5%;126例后循环TIA患者中,66例有椎-基底动脉系统责任动脉狭窄,符合率为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以Willis环交通动脉代偿率最高,可达81.0%(128/158),软脑膜代偿率10.1%(16/158),颈外动脉代偿率6.3%(10/158),前、后循环组TIA患者各级侧支代偿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途径≥2种,其中4例为前循环TIA,均为症状与DSA符合者;14例为后循环TIA,其中8例为症状与DSA不符合者。结论前循环TIA较后循环TIA者临床症状与责任病变血管的符合率高,且均以Willis环代偿为主。  相似文献   

8.
<正>近10年来,随着国内神经科医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上动脉内支架成形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其他颈动脉手术技术也蓬勃发展,对脑结构储备能力——侧支循环的评估,逐渐受到重视。然而,与国外比较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对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基础知识的深入研究,颇为重要。1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概念和分级与影响因素1.1概念正常状态下,脑底动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血管  相似文献   

9.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动脉阻塞会导致阻塞血管供血区域灌注量减低.如果血流灌注量<10 ml/(100 g ? min),神经细胞在几分钟内就会受到不可逆的伤害[1].如果仅一部分脑血流量(CBF)减少,神经细胞将停止工作,但仍保持结构完整,被认为是可拯救的潜在组织(缺血半暗带),这使它们成为溶栓治疗的目标.研究表明,侧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5—2013年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动脉瘤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DSA和CTA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结果对照,比较两者诊断符合率。结果 CTA诊断符合率为94.87%,DSA诊断符合率为97.44%,CTA诊断符合率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7,P>0.05)。结论 CTA能清晰显示患者颅内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和大小,并准确反映瘤体、瘤颈大小及动脉瘤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不亚于DSA,且辐射低、安全性高、检查速度快、后处理功能强大,可作为急查和筛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各侧支循环代偿出现的概率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发现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70%的患者46例,其中缺血性脑血管事件24例作为症状组;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22例作为无症状组。观察侧支循环的组成、Willis环是否变异及其组成血管的管径,分析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Willis环代偿是主要的侧支循环。症状组后环变异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前交通动脉的管径明显细于无症状组[(1.36±0.18)mmυs(1.52±0.18)mm,P<0.01]。结论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是否出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与Willis环的代偿完整性有关,Willis环的代偿潜能与Willis环是否存在变异及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的管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开放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选择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患者86例,根据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分为4组:前交通、后交通和眼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组(Ⅰ组)1 7例,前交通或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组(Ⅱ组)27例,眼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组(Ⅲ组)28例,无侧支循环开放组(Ⅳ组)14例。分析各组患者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86例患者共检出阳性侧支循环1 39条,前交通动脉侧支循环开放57条,占41.0%,后交通动脉开放32条.占23.0%,眼动脉开放50条,占36.0%。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开放较眼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症状轻且预后好。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判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与临床缺血性病变及预后关系密切,侧支循环的评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后循环缺血的价值。方法对155例后循环缺血患者MRA确诊后7 d内行头颈部MSCTA检查,其中15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155例中95例共发现血管狭窄99处,狭窄位置清晰可见。发现血管狭窄系颈椎增生压迫所致4例,椎动脉血管变异所致3例;56例右侧椎动脉较对侧明显变细,呈明显左优势动脉(其中12例伴有一支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与DSA检查结果比较,CTA对诊断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94.73%,特异度为100%,Kappa值为93.0%。结论 MSCTA对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狭窄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时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经头颅CT和(或)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检查确诊,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有1支以上脑动脉闭塞。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反复抽搐1例,眩晕1例,一侧肢体持续瘫痪2例,无症状3例。脑血管造影发现一侧颈内动脉闭塞5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双侧椎动脉闭塞1例,基底动脉闭塞1例,一侧锁骨下动脉闭塞1例。10例患者侧支循环代偿充分,均通过保守治疗,控制危险因素,预后良好。1~33个月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并未再复发。结论一侧脑血管发生闭塞时,可通过多个途径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从而避免或减轻神经功能缺失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门体循环之间非常见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 对临床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运用64排螺旋CT和三维血管成像结合电子胃镜检查,观察其门体循环之间非常见侧支循环的形成。结果 ①700例肝硬化患者中118例(16.86%)存在非常见侧支循环,依次为脾肾静脉分流、胃肾静脉分流、椎旁静脉分流、腹膜后静脉分流、胃脾分流和心膈角静脉分流。②非常见侧支循环形成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相关(P<0.01)。③与常见侧支循环形成组比较,非常见侧支循环组较少出现重度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重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及大量腹水(P<0.01)。④非常见侧支循环组中肝性脑病和慢性血氨升高的发生率高于常见侧支循环组(P<0.01)。结论 ①肝硬化患者中非常见侧支循环并不"非常见";②非常见侧支循环形成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有关;③非常见侧支循环形成可缓解门静脉高压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但增大了肝性脑病和慢性血氨升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照,确定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行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及DSA检查的患者24例,DSA与64层螺旋CTA检查间隔时间2周。CT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将64层螺旋CTA与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DSA显示34条共170段下肢动脉,69段血管存在狭窄性病变,CTA诊断血管高估8段,低估8段。以DS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50%为阈值,64层螺旋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的敏感性97.1%,特异性96.0%,准确率97.2%,阳性预测值94.4%,阴性预测值97.9%。结论 64层螺旋CTA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可靠方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术前评估、诊断和筛选有较大的帮助,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模式CT检查对脑缺血后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3 d内行多模式CT检查,包括CT平扫、CT灌注(CTP)成像、CT血管成像(CTA),采用德国西门子64层螺旋CT系统的后处理软件,对受检者脑组织灌注状态及脑血管情况进行评估。对侧支循环良好者与侧支循环不良患者的CTP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平均达峰时间(TTP)]及出院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39例患者中,多模式CT检查阴性者2例,其中1例随访头部MRI,证实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为腔隙性脑梗死;阳性者37例。多模式CT检查发现病灶侧责任血管闭塞或狭窄24例,其中11例病灶侧可见侧支循环生成,另外13例患者病灶侧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病灶侧与健侧比较,侧支循环良好患者表现为CBF降低(t=-5.92),MTT、TTP延长(t值分别为4.27、3.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侧支循环不良患者CBV、CBF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4.27、-14.82),MTT、TTP延长(t值分别为7.26、7.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病灶侧CBF、CBV、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4、4.11、-2.34,均P0.05)。侧支循环良好与不良患者90 d mRS评分分别为(1.3±0.6)、(4.0±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P0.01),有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多模式CT检查对于评估脑血流灌注状态、了解脑侧支循环建立或开放情况、判断临床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2种CT血管造影侧支循环评分法[外侧裂+脑凸面侧支评分系统(Maas评分)与大脑中动脉区域侧支评分系统(Tan评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280例,对患者随访1年,根据患者是否再发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再发脑梗死,64例)和对照组(未再发脑梗死,216例)。观察2组患者临床特征、Maas、Tan评分差异,用ROC曲线分析Maas、Tan评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降低[(38.63±5.43)cm/s vs(40.49±6.38)cm/s,P=0.035]。观察组Maas、Ta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78±1.11)分vs(3.21±1.35)分,P=0.021;(1.05±0.98)分vs(1.85±0.81)分,P=0.000]。Maas、Tan评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均有一定预测价值,Tan评分价值更高,曲线下面积为0.277,95%CI:0.201~0.354,P=0.000。结论 Maas、Tan评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均具有较好价值,但Tan评分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脑电图空间对称指数(sBSI)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代偿程度。方法选取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患者61例,根据代偿程度分为1级、2级和3级,并依次分为1组(6例)、2组(22例)和3组(33例)。在DSA前行16导联脑电图常规检查,计算脑电图sBSI。根据DSA结果,判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和侧支代偿程度。对各组患者脑电图sBSI与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所有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代偿程度均为3级,2级代偿程度出现在部分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和闭塞患者中,1级代偿程度出现在部分重度狭窄和闭塞患者中。与3组比较,1组和2组脑电图sBSI明显升高(P0.01)。1组与2组脑电图sB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电图sBSI与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541,P0.01),与代偿程度呈负相关(r=-0.770,P0.01)。多重回归分析显示,侧支代偿程度为脑电图sBSI独立影响因素(β=-0.029,P0.01)。结论脑电图sBSI检查作为一项无创的检查方法,在评估患者颈动脉狭窄后侧支代偿程度方面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