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疗效.方法 132例H型高血压伴CAS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组69例和对照组63例,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通心络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心络(3次/d,3粒/次)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两组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高血压至达标.治疗前后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值、血脂和血压等.结果 通心络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IMT值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均<0.05),但通心络组更为明显,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Hcy值、血脂、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较单用阿托伐他汀对H型高血压的CAS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不依赖血脂和Hcy水平的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通心络胶囊与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的影响。方法 4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大剂量组使用通心络胶囊4颗与阿托伐他汀40mg;小剂量组使用通心络脑囊2颗与阿托伐他汀20mg;疗程6个月,疗程前后对颈动脉IMT、平均软斑块数、软斑点总积分、血脂及副作用进行比较。结果大剂量组对颈动脉IMT、平均软斑块数、软斑块总积分、血脂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小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4颗,每天3次,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相比通心络胶囊2颗,每天3次,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效果较好,剂量增加不会导致毒副作用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阿托伐他汀和通心络胶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通心络胶囊.治疗12个月后两组复查血脂及CAG,靶病变冠脉复查IVUS.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个月两组血脂、IVUS参数均明显改善(P均<0.05);治疗12个月两组间比较血脂、IVUS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通心络和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均有良好疗效,IVUS对评价药物治疗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沈皓  张慧  童运涛  罗进辉 《山东医药》2013,53(10):73-74
目的 观察百令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8例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均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并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服百令胶囊2.0g/次,3次/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6周后的血脂、24h尿蛋白定量(UTP/24 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酐(sCr)、尿酸(UA).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脂、URP/24 h、hs-CRP、sCr、UA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百令胶囊能显著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的脂代谢紊乱及微炎症状态,减轻蛋白尿,延缓肾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冠心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不同的降脂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脂水平、心功能、心绞痛发作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各血脂指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更好(P<0.001)。治疗前两组各心功能指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升高,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01)。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改善心绞痛发作情况更好(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冠...  相似文献   

6.
杨理 《内科》2014,(6):641-643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7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同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的治疗总有效率(97.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秩和检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1)。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射血分数(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缓释片对高龄(年龄>80岁)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2例高龄ACS患者,入院时随机分成两组.氟伐他汀组56例,给予氟伐他汀缓释片80 mg,每晚一次口服.阿托伐他汀组2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一次口服.两组随访8周,观察血脂、肝功能、肾功能水平及缺血心脏事件(需住院治疗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心功能恶化)发生的影响.结果 氟伐他汀缓释片组患者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伐他汀缓释片组与阿托伐他汀组相比,在降低血脂水平及缺血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伐他汀缓释片可明显降低高龄ACS患者近期的血脂水平、改善预后;氟伐他汀缓释片在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近期降低血脂水平及缺血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方面,与阿托伐他汀相比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睡前顿服;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3次/d。对照组单独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睡前顿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治疗12周后留取血标本作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等血脂分析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并通过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治疗12周后,TC、TG、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HDL-C均升高(P<0.05),但治疗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5);hs-CRP、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颈动脉IMT均变薄(P<0.05),但治疗组明显变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通心络胶囊具有调脂及较强抗炎、抗动脉硬化作用,可逆转或延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CHD)的疗效及其对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心肌肌钙蛋白T(cTn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2018年1~6月于我院治疗的106例CHD患者被随机均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接受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14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TnI、cTnT、hsCRP水平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阿托伐他汀组(90.57%比75.47%),P=0.038。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cTnI、cTnT、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清cTnI[(0.29±0.06)ng/ml比(0.17±0.03)ng/ml]、cTnT[(0.48±0.10)ng/ml比(0.32±0.06)ng/ml]、hsCRP[(19.89±1.98)ng/ml比(13.16±1.56)ng/ml]水平降低更显著,P均=0.001。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血清cTnI、cTnT、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正常血脂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影响的疗效。方法将95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48例和B组47例,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片,前者40mg,后者10mg,两组疗程相同,共3个月;服药期间定期化检FPG、PPG、HbA1c、TC、TG、LDL-C、hs-CRP和肝肾功能。结果hs-CRP治疗前后,两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A组低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血脂正常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患者的hs-CRP水平,剂量与hs-CRP降低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S探讨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 40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普伐他汀组各200例。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1次/d;普伐他汀组患者则口服普伐他汀40 mg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6、12、18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血脂和血糖水平,观察新发糖尿病的情况。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12、18个月后FPG和Hb A1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新发糖尿病率为11.00%,显著高于普伐他汀组的5.50%(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新发糖尿病率可能高于普伐他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U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每晚10mg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持续8周。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经用药后治疗组血清CRP水平及血脂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UA患者血清CRP及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东方市人民医院内一科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RP、TNF-α、IL-6、LDL-C、TG、TC水平及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RP、TNF-α、IL-6、LDL-C、TG、TC水平及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微炎症状态,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代谢,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细胞微粒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90例,年龄45~75岁,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所有患者均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给予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肠溶阿司匹林0.1 g qd,阿托伐他汀组每晚加服阿托伐他汀片20 mg,辛伐他汀组每晚加服辛伐他汀片20 mg,总疗程24周,观察治疗前后内皮细胞微粒、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颈动脉IMT的变化,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IMT、内皮细胞微粒及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阿托伐他汀降低IMT、内皮细胞微粒及LDLC的作用强于辛伐他汀(P0.05),两组降低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内皮细胞微粒及LDLC的变化值与IMT的变化值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内皮细胞微粒及LDLC水平,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除与降脂作用有关外,可能还与抑制内皮细胞微粒释放有关。阿托伐他汀不仅在降低LDLC上优于辛伐他汀,而且在降低内皮细胞微粒上同样优于辛伐他汀,由此推测阿托伐他汀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强于辛伐他汀可能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疗效。方法将H型高血压CAS患者7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通心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纤溶酶抑制物(PAI-1)、D-二聚体(D-dime)、半胱氨酸(Hcy)以及治疗前后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与斑块总积分。结果(1)两组治疗后除了HDL外,其余指标(CHO、TG、LDL、PAI-1、D-dime及Hcy)水平治疗后均显著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也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以及斑块总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CAS的疗效显著,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早期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9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以下三组:①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②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③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于治疗前、治疗3d及1周后分别空腹静脉采血,测定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结果治疗前三组间血脂及纤溶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3d后,40mg组t-PA活性升高,PAI-1活性下降,治疗1周后,10mg及40mg组t-PA活性均升高,PAI-1活性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而血脂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早期改善UAP患者异常的纤溶功能,大剂量应用作用更明显,且与调脂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剂量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48例。治疗时间15天,治疗组在优化治疗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钙胶囊治疗,观察组在治疗组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9.58%,高于治疗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口服高剂量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确切,临床不良反应轻,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共计87例。随机分成联合用药组(A组)、单药强化组(B组)。联合用药组45例采用饮食控制加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顿服,普罗布考500 mg,每日两次口服。单药强化组42例采用饮食控制加阿托伐他汀40 mg,每晚顿服。观察患者服药12周对血脂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三酰甘油(TG)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稍有升高,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TC、LDL 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HDL 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明显降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LDL C、TC水平,这种联合应用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调脂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浆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浆微小RNA(miR)-155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0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1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PCI,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药物和阿托伐他汀,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持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浆ET-1、VEGF及miR-55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ET-1及VEGF表达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后观察组下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t=15.624、6.127,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iR-155均呈现上升趋势,观察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70,P <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4例7.84%,对照组12例2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4,P <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病人心肌肌钙蛋白I(cTn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病人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所有病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通心络胶囊。两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两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cTnI、心肌钙蛋白T(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cTnI、cTnT、hs-CRP水平均降低,HbA1c水平均升高(P0.05);试验组cTnI、cTnT、hs-CRP水平较低,HbA1c水平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与通心络胶囊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病人的临床症状,并能降低冠心病病人因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而引起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