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对支架内早期再狭窄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乳酸和乙醇酸聚合物携带雷帕霉素并以支架为载体抑制血管新生内膜的作用和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试验 ,在 2 0头微型猪的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左旋支分别置入支架 1枚 ,其中金属裸支架 8枚 ;雷帕霉素涂层支架 12枚。涂层材料选用乳酸和乙醇酸聚合物 ,根据两种材料比例将涂层支架分为雷帕霉素缓慢释放涂层支架 (药物剂量 6 5~ 90 μg/支架 ,5枚 )和雷帕霉素快速释放涂层支架 (药物剂量 6 8~ 96 μg/支架 ,7枚 )。2 8d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术后处死动物 ,取出支架血管 ,进行组织学分析。 结果 :对照组的再狭窄率为 2 5 .0 % (2 /8) ;两组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均为 0 %。平均狭窄程度 :对照组为 (31± 2 2 ) % ,雷帕霉素缓慢释放涂层支架组减少了 2 8% (P <0 .0 5 ) ;雷帕霉素快速释放涂层支架组减少了 2 3% (P <0 .0 5 ) ;新生内膜面积 :对照组 (2 .18± 1.0 3)mm2 ;雷帕霉素缓慢释放涂层支架组减少了 1.0 9mm2 (P <0 .0 5 ) ;雷帕霉素快速释放涂层支架组减少了 1.2 4mm2 (P <0 .0 5 )。结论 :乳酸和乙醇酸聚合物携带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可以降低支架内的狭窄程度 ,有效地减少血管内新生内膜面积 ,预防支架内的狭窄  相似文献   

2.
雷帕霉素涂层支架预防血管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形成已成为当今介入心脏学界面临的一大挑战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可有效预防再狭窄形成 ,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目前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在临床防治再狭窄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在支架术后再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在支架术后发生再狭窄而再次介入治疗并置入CypherTM支架的21例患者的即刻疗效和血管造影随访结果。结果21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21处病变共置入24枚CypherTM支架。住院期间未发生有关的严重并发症。随访期6~12个月,平均为(9.2±3.0)个月内未出现心脏事件。21例患者共有18例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CypherTM支架内均无再狭窄。结论CyperTM支架在再狭窄的介入治疗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术后靶血管管腔再狭窄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主要并发症 ,如何有效预防再狭窄已成为目前介入心脏医学界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雷帕霉素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 ,强调了以支架为平台的给药方式 ,同时也提出了应用中尚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雷帕霉素涂层支架、甲氨蝶呤涂层支架以及雷帕霉素和甲氨蝶呤混合涂层支架抑制血管新生内膜的作用和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有效性。方法 本实验采用随机、双盲试验 ,在2 5头微型猪的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左旋支分别置入支架 1枚 ,其中金属裸支架 8枚、甲氨蝶呤涂层支架(每枚支架药物剂量 2 5 0~ 30 0 μg) 5枚、雷帕霉素涂层支架 (每枚支架药物剂量 6 8~ 96 μg) 7枚、雷帕霉素和甲氨蝶呤混合涂层支架 (每枚支架含雷帕霉素 5 8~ 81μg、甲氨蝶呤 12 0~ 170 μg) 5枚。 2 8d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 ,术后处死动物 ,取出支架血管 ,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 再狭窄率 :对照组为2 5 % ( 2 8) ,甲氨蝶呤组为 80 % ( 4 5 ) ,其余 2组为 0。平均狭窄程度 :对照组为 31%± 2 2 % ,甲氨蝶呤涂层支架组为 6 4 %± 2 5 % (P <0 0 5 ) ,雷帕霉素涂层支架组为 8%± 17% (P <0 0 5 ) ,雷帕霉素和甲氨蝶呤混合涂层支架组为 3%± 4 % (P <0 0 5 )。新生内膜面积 :对照组为 ( 2 18± 1 0 3)mm2 ,甲氨蝶呤涂层支架组为 ( 3 93± 1 4 8)mm2 (P =0 0 6 9) ;雷帕霉素涂层支架组为 ( 0 94± 0 88)mm2 (P <0 0 5 ) ,雷帕霉素和甲氨蝶呤混合涂层支架组为 ( 0 4 7± 0 2 4 )mm2 (P <0 0 5 )。结论 在本实验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减少再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入选的23例患者应用球囊预扩张后置入雷帕霉素支架,术后1、3、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术后6个月造影随访。结果:23例患者25只支架全部置入成功。术后6个月发生重要心脏不良事件、靶血管失败、支架内血栓形成及穿刺处血管并发症各1例。术后6个月23例患者中18例进行了造影复查,仅1例(5.6%)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病变血管为前降支,狭窄程度为50%。结论:应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SES)对糖尿病小型猪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内膜增生的作用.方法:建立链脲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型猪模型(糖尿病组,n=12),随机选取2支冠状动脉置入SES,共计置入24枚支架,术后饲养6个月,与非糖尿病置入SES支架的小型猪模型(对照组,n=12)比较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及组织切片检查结果.结果:两组动物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分布,术前参照血管直径[糖尿病组:(2.78±0.35)mm,对照组:(2.81±0.29)mm]及术后即刻最小管腔内径[糖尿病组:(2.90±0.42)mm,对照组:(2.89±0.33)mm]均相似(P均>0.05).术后6个月糖尿病组支架内狭窄程度[(35.6±9.2)%和(7.9±3.1)%,P<0.001]、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0.32±0.09)mm和(0.09±0.04)mm,P<0.001]、新生内膜厚度[血管内超声:(0.35±0.12)mm和(0.11±0.08)mm,P<0.05]及新生内膜面积[血管内超声:(1.29±0.51)mm~2和(0.26±0.11)mm~2,P<0.001;组织切片:(1.24±0.76)mm~2和(0.19±0.08)mm~2,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小型猪冠状动脉置入SES后内膜增生程度显著高于无糖尿病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西罗莫可(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小冠状动脉病变(<3.0m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4年12月入院的98例冠心病病人,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获得直径小于3.0mm的病变血管共107支,前降支49支,回旋支18支,右冠状动脉15支,对角支18支,钝缘支7支,血管直径2.74mm±0.23mm。107支病变血管共植入Cypher支架118个。结果107支病变血管中,75支血管经球囊预扩张后植入支架,32支血管行直接支架术,手术成功率100%,无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全部病例症状消失。随访14个月±3个月,全部存活。其中53例在术后10个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5例经造影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9.4%。4例出现新部位血管病变,再次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随访6个月,无心绞痛症状发生。结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可以明显降低小冠状动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率,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国产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16例冠心病患者经介入治疗置入Firebird支架297枚。通过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以及部分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来评价支架置入的临床疗效,观察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7.7%,术后住院期间死亡2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0.9%;临床随访201例患者,随访时间5~51个月,2例死于癌症,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无再次靶病变血管重建。对其中32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未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应用Firebird支架,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价格较低,具有较高的效果/费用比,比较适合我国冠心病患者治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与Bxsonic支架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6 2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置入CypherTM 支架(CypherTM支架组) ,32例置入Bxsonic支架(Bxsonic支架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h取冠状静脉窦血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 0 (GMP14 0 )浓度以及血小板表面GMP14 0的分子数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 ;分别于术前、术后2 4h、7天、1个月取肘静脉血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冠状窦血样显示CypherTM支架组血浆GMP14 0、MPAR和血小板表面GMP14 0表达水平在术前和术后即刻与Bxsonic支架组无明显差异,血浆GMP14 0、MPAR和血小板表面GMP14 0分子数在6h明显低于Bxsonic支架组(P <0 .0 5 ) ;外周静脉血样显示GMP14 0、MPAR和血小板表面GMP14 0分子数在2 4h、7天时CypherTM支架组高于Bxsonic支架组(P <0 .0 5 ) ,1个月时CypherTM支架组血小板表面GMP14 0分子数仍然高于Bxsonic支架组(P <0 .0 5 )。结论 CypherTM支架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与Bxsonic支架不同,血小板活化时间较长,应注意坚持1个月以上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DC-CIK混合细胞抗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免疫作用。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于体外诱导DC和CIK,然后共培养成DC-CIK细胞。实验分DC组、DC-CIK组、DC-T组和CIK组。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1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CCK一8法体外检测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DC-CIK组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1的含量分别为(110.24±2.22)mg/L和INF·Y/(913.46±20.64)mg/L,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5)。DC—CIK组cDi细胞(61.34-1.31)%、CD3/CD56细胞(29.4±1.03)%也明显增加(P〈0.05)。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的杀伤活性,DC—CIK组为(54.67±2.62)%,与DC组(19.44±1.07)%、DC—T组(21.27±1.85)%和CIK组(36.52±2.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CIK细胞能诱导明显的神经胶质瘤细胞杀伤活性,为颅内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过敏性哮喘患者树突细胞表型及分泌细胞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Mao GY  Yang J  Chen HB  Guo W  Nie HX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3):206-209
目的观察过敏性哮喘患者树突细胞(DC)表达表面分子(CD1a、CD83、CD40、CD86)和分泌细胞因子(IL12和IL10)的情况,及对原始T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取过敏性哮喘患者(9例)和健康对照者(14例)外周血培养成熟DC。另取无哮喘家族史的新生儿脐血分离得到原始T细胞。将2组DC和原始T细胞共同培养。流式细胞仪测D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1a、CD83、CD40、CD86的表达。ELISA测DC分泌的IL12、IL10及T细胞分泌的IFNγ、IL4的含量。结果哮喘组DC表达CD86分子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哮喘组DC分泌IL12、IL12p40和IL10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P<005)。哮喘组T细胞释放IFNγ较对照组减少(P<005),释放IL4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哮喘组IL12与IFNγ呈正相关(r=0758,P<005),与IL4呈负相关(r=-0756,P<005);IL10与IL4呈负相关(r=-0685,P<005);IL12与IL10呈正相关(r=0926,P<001)。结论过敏性哮喘患者DC存在缺陷,使原始T细胞向Th2优势分化,IL4等的释放增加,且不能有效地形成T细胞耐受,共同导致过敏性哮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及阿托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27例UAP分为常规治疗组(12例)和常规加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5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取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IL)4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B7-2)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探讨CD86表达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AP者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增强;经DC刺激的淋巴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增多,抑炎细胞因子(IL-10)减少;用药前CD86的表达与血LDL-C水平正相关;阿托伐他汀抑制DC功能的同时显著降低血CRP水平;且CD86与CRP水平正相关。结论 (1)UAP者DC的功能亢进,由此启动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可能是UAP者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原因,(2)LDL-C可能是其刺激因素;(3)阿托伐他汀抑制斑块炎症的机制之一是其对DC的抑制。  相似文献   

14.
DCCIK细胞抗肿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分布于除脑和睾丸以外的身体的任何组织,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亦是体内唯一具有激活幼稚T淋巴细胞诱导初次免疫应答能力的APC。  相似文献   

15.
CYPHER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YPHER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9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接受了12枚CYPHER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其中右冠状动脉病变4例,前降支病变7例,左旋支病变1例.结果:12处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均成功放置药物支架,手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无一例发生再狭窄.结论:CYPHER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可降解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近期及远期内膜增生影响.方法:所有24只小型猪随机分为1个月及3个月两部分,每部分再随机分为A、B、C 3小组,每小组4只,分别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置入裸支架、聚合物洗脱支架及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于术后1个月或3个月后动物处死前行冠状动脉造影,处死后用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47枚支架均成功地置人24头小型猪的冠状动脉,术后均存活.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均通畅,处死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个月部分A组及B组各相关动脉均通畅,而C组有1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3个月部分各动脉均通畅.形态学分析,与裸支架比较,1个月及3个月结果均显示聚乳酸洗脱支架对内膜增生无刺激作用;1个月结果显示药物支架可使管腔直径增加18.0%(P<0.05),管腔面积增加22.6%(P<0.05),面积狭窄百分比减少43%(P<0.05),内膜面积减少35.1%(P>0.05);3个月部分结果显示,药物洗脱支架对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消失,甚至有刺激内膜增生的趋势.结论:以聚乳酸为载体的可降解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模型虽能抑制1个月血管内膜增生,但远期效果欠佳,其临床意义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升高与树突状细胞 (DC)的关系。方法 :术前及术后 2d分离 11例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和白细胞介素 4 (IL 4 )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 (B7 2 )的表达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 ;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 ;比浊法测定hsCRP浓度 ,并探讨CD86表达与hsCRP的相关性。结果 :与术前比较 ,术后 2d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 ;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增强 ;经DC刺激的淋巴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 (IL 1β、IL 6、TNF α)增多 ,抑炎细胞因子 (IL 10 )减少 ;同时血hsCRP升高 ,且CD86的表达与血hsCRP水平正相关。结论 :支架术后DC的功能被激活 ,由此启动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炎性反应可能是术后hsCRP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急性髓性白血病树突状细胞(AML-DC),并利用该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脐血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观察CTL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应,探讨从AML.DC体外诱导产生CTL的可行性。方法从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诱导AML—DC,联合细胞因子体外诱导脐血T细胞活化及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利用LDH试剂盒检测诱导后T细胞对相应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可从人AML细胞中诱导出AML-DC,脐血T细胞在体外经过诱导培养后可获得增殖,T淋巴细胞比例较培养前明显增高,其中在AML—DC诱导组中,CD3^+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达到(79.7±3.70)%,该T淋巴细胞对相应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率最高达(48.35±12.75)%,与培养前及培养后无AML—DC刺激组相比,经过特异诱导培养的T细胞对相应白血病细胞杀伤作用大大加强(P〈0.05)。结论AML—DC联合细胞因子可以诱导活化脐血白血病细胞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该细胞能对相应白血病细胞产生特异性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