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藏鼠疫流行特征及控制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西藏1966年证实鼠疫自然疫源地以来的人、鼠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结果分析表明,西藏鼠疫疫源地分布广泛、流行猛烈,鼠疫疫情在地理分布上呈广泛而连续性并与宿主动物的分布相关联;疫情集中于气温高、雨量充足的7~8月份,但在旱獭地面活动期间(4~10月)均可发现疫情,其特点为连续性、突发性和顽固性。1966~1994年共发生人间鼠疫11起,84人发病,50人死亡,病死率59.52%;传染源主要是染疫喜马拉雅旱獭(Marmzotahimalayana),占72.72%,藏系绵羊(ovisaries),占18。18%;传播途径以直接接触(剥食)染疫动物为主,首发病例均有接触疫源动物史,后经空气、飞沫传播而造成人间肺鼠疫流行;首发病例以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发生频率较高,且易继发肺鼠疫,而原发肺鼠疫者较少见;职业以农牧民居多。根据生化特性可将西藏鼠疫菌株分为冈底斯山型和青藏高原型,二型分别占据着一定的地理区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总结2001-2011年青海省人间鼠疫疫情,为鼠疫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1-2011年青海省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资料及人间鼠疫疫情中各个病例的病历资料,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人感染鼠疫病例按照《鼠疫诊断标准》(WS 279-2008)进行判定.结果 2001-2011年,青海省共发生人间鼠疫14起,发病38人,死亡17人,病死率为44.74%.病例发病地点分布于9个县12个乡;发病时间在5-10月,其中以9月和10月最多,为22例,占57.89% (22/38);病例中有藏族牧民和汉族农民,占76.32% (29/38)和23.68%(9/38);发病年龄在5~67岁,以20~45岁年龄段为主,占68.42%(26/38);临床病型以重症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为主,首发病例的发病原因多由患者主动接触染疫动物引起.结论 青海省鼠疫病例发生主要与人类主动接触鼠疫染疫动物有关,青海省人间鼠疫疫情有上升的趋势,鼠疫远距离传播的危险性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甘肃省人间鼠疫疫情动态,探索更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对甘肃省近50年人间鼠疫流行病学资料及疫源地自然结构、宿主动物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甘肃省10个县(区)发生动物鼠疫流行.8个县(区)发生人间鼠疫流行,共确诊患者64例,死亡38例。传染源是染疫的旱獭、猫和病人(尸),传播途径主要为剥、食染疫动物和接触病人(尸)。人间病例发生在3—10月,流行月份为5、7、8、9月,高峰为8月。结论猎捕、剥食宿主动物与人间鼠疫的发生密切相关,是人间鼠疫流行或爆发的危险因子。加强监测管理,及早控制鼠间鼠疫的流行,有效控制疫源地内活动者,加强宣传教育,是预防控制人间鼠疫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鼠疫流行病学特点演变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青海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点,从而制定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人间鼠疫的发生。方法:调查、核实、整理、归纳既往人间鼠疫发生资料及部分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青海省鼠疫流行强度不大,但却持续存在;病死率高达51.15%;发病季节明显推迟,10月份以后发病者占32.06%;藏系绵羊作为传染源引发的鼠疫病人占18.46%;鼠疫远距离传播及向人口密集区侵入危险性增加。结论:25年来,青海省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点有很大变化,控制人间鼠疫必须根据流行病学特点适时调整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1958~1992年青海省166起391例人间鼠疫的流行特征。其主要传染源为喜马拉雅旱獭,占73.50%;非啮齿动物宿主为15.66%,并可引起原发性肺、肠、眼型鼠疫。传播途径以剥食染疫的旱獭或野生动物为主(占病例数的47.67%),引起腺鼠疫或败血症,并易继发为肺鼠疫;通过呼吸道感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肺鼠疫流行,占病例数的47.05%,该途径在青海省占有重要位置;而以鼠-蚤-人的途径仅占2.31%。人间鼠疫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及民族等特点,均与接触疫源动物多寡和在疫源地内活动时间呈正相关。其流行季节自4月~12月均可见到病例,流行高峰在8月,由于一些非啮齿动物宿主参与流行并成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构成了流行季节推迟的特殊现象。青海省每年都有病例发生反映了人间鼠疫的连续性,但从具体发病地区看,呈散在发生,有些地区间隔20~30年又突然发生,反映了人间鼠疫的间断性和突发性。其临床型以肺型多见,占57.37%,单纯腺型23.77%,败血型16.31%,但以每次流行的首发病例统计,仍以腺型为最多,占87.95%,其中73例继发其他型鼠疫。腺肿部位以上肢为多见(58.60%)。其病死率,肺鼠疫为53.79%,腺鼠疫为28.57%,而败血型则高达100%。若经有效治疗,治愈率可达被治疗病例的95.31%。 基于研究与掌握了这些流行特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人间鼠疫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分析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青海省人间鼠疫病例数据库为基础资料,整理、归纳、核实三江源地区1960-2006年人间鼠疫发生资料和部分个案调查资料及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结果 1960-2006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除12个年份没有发生人间鼠疫外,其他年份均有人间鼠疫病例发生,发病地区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黄南、海南4州12个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共发生人间鼠疫85起,发病238例,死亡134例,病死率56.30%.人间鼠疫传染源中喜马拉雅旱獭占27.31%(65/238),偶蹄类占14.71%(35/238),食肉类占2.10%(5/238),兔形目占0.42%(1/238),肺鼠疫病人占49.16%(117/238),疫蚤叮咬占6.30%(15/238).流行季节为5-11月,8、9月为高峰期,10月份以后藏系绵羊作为人类鼠疫传染源引发的鼠疫病例占23.53%.临床病型中以肺型居多占61.34%,腺型占17.23%,败血型占16.81%,其他型占4.62%,但首发病例仍以腺鼠疫居多.结论 近年来,在三江源地区人间鼠疫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应适时调整鼠疫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963~2012年青海省南部地区50年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掌握鼠疫流行规律,为本地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1963~2012年青海省南部地区鼠疫疫情处理工作总结及资料汇编等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63~2012年青海省南部地区共发生人间鼠疫疫情82起,累计发病216例,死亡134例,病死率62.03%,人间鼠疫疫情主要发生在5~10月,流行高峰在8~9月。病型以肺鼠疫为主,剥食旱獭、藏系绵羊和接触鼠疫病人等为主要传播途径。结论青海省南部地区人间鼠疫流行猛烈,应加强动物间鼠疫疫情监测,严防人间鼠疫流行。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1975 ̄1994年共发生人间鼠疫59起,其中以染疫藏羊为传染源的有9起,占此期人间鼠疫总起数的15.25%,居染疫动物第二位,因此染疫藏羊作为传染源,在当地人类鼠疫中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鼠疫防治地理信息系统,探讨青海省人间鼠疫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流行态势,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青海省鼠疫防治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青海省1958-2009年间的人间鼠疫病例建库,对人间鼠疫流行病学数据进行检索,对鼠疫病例的的空间分布进行空间制图,分析青海省历年人间鼠疫的流行特征.结果 1958-2009年,除7个年份(1972、1984、1999、2000、2002、2007、2008年)没有发生人间鼠疫外,其他年份均有人间鼠疫疫情发生;人间鼠疫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青海省黄南州、果洛州、玉树州、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及西宁市和海东地区的26个县(市);共发生人间鼠疫疫情197起,发病464例,死亡239例,病死率为51.51%(239/464).结论 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直观地显示出鼠疫在青海省流行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图例的形式展示了鼠疫的高发地区及流行趋势,为卫生行政部门的防治决策提供了明确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近20年间鼠疫流行势态,为制定青海省鼠疫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年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动物及人间鼠疫的三间分布和流行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20年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猛烈,主要地区分布在玉树州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流行季节贯穿旱獭营地面活动的整个时期,流行高峰在6~8月份.人间鼠疫主要分布在囊谦、兴海等地区,流行期为每年的5~10月份,高峰在7~9月份,以9月份最高约占41.67%;20年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共人间鼠疫疫情14起,发病48例,死亡17例,病死率为35.42%,48例病例中以肺型居多,首发以腺型为高.结论 20年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疫源地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动物间鼠疫疫情连续不断,参与流行的动物及昆虫种类不断增加;人间鼠疫病情重,病死率高,但人间鼠疫发病形势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